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63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赤壁赋1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朝廷上耿直敢言,外任时又恤民疾苦。

在徐州任上时恰逢大洪,他亲自率众冒着大雨抢筑东南长堤(后亦称“苏堤”),过家不入,保护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

在杭州任上时,适逢大旱,苏轼曾再三为民请命减免供赋,施舍灾民,还兴建水利,筑起一条长堤(杭人称“苏公堤”),不仅美化环境,而且方便耕作。

“苏堤春晓”现成为杭州十景之一。

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对待人生有着一种超旷达观的胸怀。

几经政治迫害,身处逆境,仍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当他年过花甲以抱病衰老之躯从荒远的海南岛敕还时,仍留下了“九死南黄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名句。

谪居黄州时,由于生活困窘,朋友马梦得帮苏轼求得“东坡”数千亩。

他躬耕不辍,还在东坡上筑起房屋。

当时大雪纷飞,即命名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他为人真诚坦白,胸襟博大。

他和王安石虽然是政敌,但不以政见不合而疏远,反而在路过金陵时,前往拜见罢相归隐的王安石,相饮唱和,感情笃厚,可谓“君子之争”,成为千古美谈。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作家。

他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寓言,均属一流,不同凡响。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史称“苏诗”。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赋骈散融会,成为“变赋”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宋赋中上品。

其书法和绘画自成一家,已成为世界性艺术瑰宝。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以枯木怪石警世,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集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丰乐亭记碑》,《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的寓言,是中国寓言发展史上自觉寓言创作的继往开来者。

他的寓言或穿插诗文、或独立成篇,雄辩滔滔,警世醒人,移情移志。

他的《艾子杂说》,是中国寓言发展史上第一部独立编辑的寓言专著。

此外,苏轼还在医学,养生,烹饪,农田水利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拥有不少发明创造。

善气功,能炼丹,著有《养生秘诀》。

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酒”,驰名中外。

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旷世无双的全能文士,堪称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苏轼是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大家。

作为雄视百代的文艺全才。

苏轼不仅诗词名动一时,成就卓著,他的文章更是特立独行。

21岁的苏轼参加进士考试时,主考官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曾断言: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的确,在唐宋散文大家中,韩,柳,欧,苏一向并称。

李涂《文章精义》中评说:

“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相对于韩愈文章的浩瀚雄奇,柳宗元文章的俊俏隽永,欧阳修文章的平易舒徐,苏轼的文章是以汪洋恣肆见长。

“行云流水”是苏轼的评文准则,而他的《赤壁赋》正是这种如行云流水般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赋中精品。

二、赋的介绍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我们经常所说的“诗词歌赋”

那么,何为赋呢?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在汉文帝时“诗经”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三、原文及译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七月十六这一天,苏子和客人荡着小船在赤壁下游赏。

天干地支:

也称“干支”,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合称。

六十甲子:

用十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十干的“乙、丁、已、辛、癸”和十二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多用来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甲子11.甲戍21.甲申31.甲午41.甲辰51.甲寅

2.乙丑12.乙亥22.乙酉32.乙未42.乙巳52.乙卯

3.丙寅13.丙子23.丙戍33.丙申43.丙午53.丙辰

4.丁卯14.丁丑24.丁亥34.丁酉44.丁未54.丁巳

5.戊辰15.戊寅25.戊子35.戊戍45.戊申55.戊午

6.已巳16.已卯26.已丑36.已亥46.已酉56.已未

7.庚午17.庚辰27.庚寅37.庚子47.庚戍57.庚申

8.辛未18.辛巳28.辛卯38.辛丑48.辛亥58.辛酉

9.壬申19.壬午29.壬辰39.壬寅49.壬子59.壬戍

10.癸酉20.癸未30.癸巳40.癸卯50.癸丑60.癸亥

使用方法:

1.记年。

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後(俗称“六十甲子”),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2.记月。

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正月是由寅开始,二月是卯,三月是辰....直至十二月丑〉然後依次与天干组合,开头的一年的正月是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如此类推。

如同上表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3.记日。

按顺序先後排列,两个月六十日,刚好一个干支的周期。

4.记时。

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23:

00~1:

00为子时;

1:

00~3:

00为丑时……21:

00~23:

00为亥时。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子是很多的,如: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

雪》)

成语:

南来北往南征北战七嘴八舌百孔千疮人仰马翻手忙脚乱红男绿女东拼西凑奇山异水

我禁不住举起洒杯,向客人敬酒。

我酒兴酣浓,遂诗兴大发,吟诵着《诗经》中《陈风·

月出》的篇章。

《陈风·

月出》一诗有三章,第一章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意思是:

月儿出来多明亮,美人儿长得多漂亮,缓缓地行走真窈窕,想她使我心伤,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抒情诗。

故“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互文,意即他们吟诵着《诗经》中的《陈风·

月出》这一篇章。

文中选择《陈风·

月出》一篇,是因苏轼与客人闲坐船头,怀着江上赏月的雅兴,静待月出,吟诵《陈风·

月出》一诗自然与当时的情境吻合,同时,“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由明月之景引发怀人之情,这中间似乎已隐含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为后文悲哀箫声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里“徘徊”两字赋予月亮人的情态,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刚刚升起的月亮好象被柔和明净的秋江景色迷住了,流连徘徊,并不急于升上高天。

同时,明月徘徊,也是作者坐在晃荡不定的小船上抬头望月时的真情实感;

江上泛舟,小船飘摇不止,方向不定。

坐在船上仰看明月,月亮似乎也徘徊不定,徘徊不前。

船摇月摆。

上下呼应,显得灵动活脱。

星宿:

全天共有八十八个星座,这个标准星座数目是国际天文联会在1930年确立的。

而大家在消闲杂志看到的星座,就是著名的“黄道十二宫”。

这些星座正位于太阳在天空中必经的路线“黄道”之上,因此称为“黄道十二宫”。

中国古代也有相似的星座观念。

中国古代是以星宿及星官来划分,其中较重要的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为了方便观测与记录日、月、五星的运动及其它特殊天象,将北天极和近头顶天空分为三个区域称为“三垣”,他们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在黄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周分为四个星区,以动物来命名称为四象,东方称“青龙”,南方称“朱雀”,西方称“白虎”,北方称“玄武”,由于四象各区涵盖范围太广阔,因此后来各区再细分成七宿,即为二十八宿。

斗:

为北方“玄武”七宿之首,属于人马座,有六星,又称“北斗”,其易明代表天下太平,国富民安。

牛:

为北方七宿之第二星宿,有六星,属摩羯座,又名“牛郎星”或牵牛星,其星明象征六畜兴旺,五谷丰收,安乐和利。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两星之间徘徊流连。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置身于如此月朗风清的夜晚,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无际的万顷江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面浩浩荡荡,好象凌空驾风,不知道停向哪一边;

飘飘忽忽,恰似离开人世,超然独立,生出了翅膀变成飞仙登上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这个时候,酒喝得高兴极了,就敲击着船舷唱起歌来。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唱的是:

桂树和木兰做的船桨啊,拍打着水中的明月啊,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想得多么悠远啊,遥望心上的人儿在天的另一方。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可指代一种理想。

有人说指弟弟苏辙,有人说指宋神宗,其实不必拘泥于具体所指。

但这里隐约透出的是一种理想,愿望被隔绝的不尽人意的伤感。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依着歌声的旋律伴奏起来。

象哀怨,象思慕,象哭泣,象倾诉。

余音悠长宛转,象是似断非断的细长的丝线。

它可以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动情起舞,可以使孤舟上守座的寡妇伤心流泪。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苏子显出了忧虑的样子,整一整衣襟严肃地端坐好,问客人说:

”为什么吹出这么悲哀的萧声呢?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客人回答说: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从这里朝西望是夏口,向东看是武昌,山盘水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当他击破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衔接,旌旗遮蔽天空,对江酌酒,横矛呤诵诗章,确实是一代的英雄啊!

然而,如今他又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何况你和我只是打鱼砍柴,生活在江边的沙洲,与鱼虾作伴,和麋鹿为友,划着一条树叶般的小船,举着葫芦做的杯子劝酒。

象蜉蝣一样短促的生命寄生于天地之间,渺茫茫象大海中的一粒小米。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不禁哀叹生命是如此短促,羡慕长江的无尽无穷。

想要同飞仙一起遨游,想要和明月一样不朽,我知道这是可能骤然得到的,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借助箫声寄托哀愁。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我说:

“您也知道那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吗?

逝去的就像这船边的江水,而实际上江水并没有流走;

时圆时缺就象那明月,而实际上月亮始终没有缩小或增大。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如果用变的观点来看,江水流逝,一去不返;

明月出没,时圆时缺,自然界的物象无不瞬息万变。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连一瞬间也不能存留。

如果用不变的观点来看,则水,月都是恒古长存的。

作为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旅程,而人类社会一直生生不息,世世繁衍。

万物和我们都是没有穷尽的。

又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所属,如果不是属我所有,即使一根毫毛也不当去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就成为悦目的颜色,获取它没有任何人禁止,用起来也永远不会完竭。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所共同享受的。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被说服了,高兴得笑起来。

洗净酒杯,重新痛饮,菜肴果品全部吃光了,杯子盘子纵横杂乱地放着,东倒西歪。

大家相互枕靠着睡在小船上,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天亮。

四、全文分析

1.背景《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

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

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

“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

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总之,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

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有人曾认为《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

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

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2.分析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

“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

“文以载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

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

《前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前赤壁赋》很显然是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格式。

辞赋讲究排比对偶,《前赤壁赋》中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

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

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

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的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

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

总结而言,这篇赋在文学上有两大贡献:

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

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

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

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

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

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

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

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

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

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

《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

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

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五、作品赏析

1.文章感情变化线索分析

《前赤壁赋》就其外在形式而言,似乎是一篇游记。

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下面又从出游、赏景、箫歌,写到怀古、伤今、议论,最后到醉酒、天明。

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

但是作者此文重点不在游记,而在抒情,议论。

所以乐-悲-喜的情感变化构成了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情感的变化又构成了哲理阐述的必要前提。

第一段因景生乐,第二段由乐转悲,第三段由悲转喜。

情感变化跌宕起伏。

而在情感变化过程中,第二段的悲是对第一段的乐的否定,第三段喜是对第二段悲的否定。

由乐到悲到喜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三段的喜决非第一段乐的简单重复。

始游赤壁主客二人陶醉于江水风月的自然美景中,固然得到了遗世独立之乐,但这只是一瞬之间凭审美直觉得到的快乐,并没有从精神上彻底摆脱现实处境的束缚。

主客一番论辩后,人生意义彻底了悟,肉体和精神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之中。

这是确认人生价值后思想上的升华,当然是一种比遗世独立之乐更高层次的喜悦。

2.文章景、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分析

《前赤壁赋》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

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但这种哲理性并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辩来体现,而是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

文章第一段写景。

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如画美景引发苏子的感情抒发。

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抒情文学的固有表现模式,苏轼此赋也不例外。

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江水、明月作为这一篇之张本,它只是后文议论说理的一个形象铺垫,作者还要借物喻理。

第二段客的议论,便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

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作比譬,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

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

全篇文章,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3.文章主客问答的构思分析

本文名为《前赤壁赋》,不是《游赤壁记》。

作为赋,她继承了辞赋常用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形式。

赋这种文体是汉代的代表文学样式,汉赋在陈陈相因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的形式特点。

枚乘《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杨雄的《长扬》等赋都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形式。

苏轼的《前赤壁赋》虽已全然不同于汉赋的铺张扬厉,铺采摛文。

但是它采用赋的传统表现手法:

主客对答,抑客伸主。

文章在主客之间展开人生意义的辩论,贬抑客人主张,伸张主人的主张。

最终由主说服客,主客认识归于一致。

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一位客人。

文章中吹箫之客固然确有其人,但不一定实有其言。

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

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人生观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

文章中描写的这两位思想感情迥然不同的人物实际上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苏轼正是有意通过这种构思展示自己这一时期思想矛盾的真实面貌。

4.文赋形式特征的说明

辞赋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