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425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

《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师《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Word下载.docx

C.旅舍

D.兵站

7.五言律诗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首句平仄格式是()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8.“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中“苦”的意思是()

A.艰苦

B.粗劣

C.辛苦

D.苦涩

9.五音是我国传统语音学术语,它是按什么的不同划分的()

A.发音方法

B.声带颤动与否

C.发音原则

D.发音部位

10.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

A.阴声韵

B.阳声韵

C.入声韵

D.上声韵

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从发音方法上分析,根据发音时声带颤动与否将声母分为的()()()()

A.浊

B.粘

C.对

D.清

2.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有()()()()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坚甲厉兵以备难

C.动作者归之于功

D.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

3.下面句子中存在使动用法的有()()()()

A.大丈夫不能自食

B.而贰人主之心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D.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4.用来注音,一般不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术语有()()()()

A.读如

B.读若

C.读曰

D.读为

5.关于“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中“矰缴”,说法正确的是()()()()

A.“矰”本指弋射的箭

B.“缴”本指系在箭上的生丝线

C.“矰缴之说”指用以猎取功名富贵的虚言浮词

D.“矰缴”本是一个词组

6.下列各句中,“者”字是代词的是()()()()

A.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B.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C.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D.事智者众,则法败

7.关于“粘”的定义,下列各组错误的说法是()()()()

A.在一首律诗中,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B.在一首律诗中,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反

C.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D.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同

8.关于“清浊”,说法正确的是()()()()

A.是从发音方法上进行的分类

B.是对声母分析的分类

C.“清”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

D.“浊”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9.关于“古无舌上音”,说法正确的()()()()

A.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

B.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

C.这种说法是钱大昕提出

D.钱大昕是清代学者。

10.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曾把声母分为()()()()

A.五音

B.六音

C.七音

D.八音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中“吟”的意思是呻吟着。

A.错误

B.正确

2.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中古声母系统

3.“何闻信亡,不及以闻”中两个“闻”字的用法相同

4.“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中“几”的词义是几个

5.“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中“王”的词义是“统一天下”

6.格律诗有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规定

7.“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中“王”为动词

8."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中“缘”的词义是循着、顺着

9.三十六字母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

10.“选轻骑二千人”中“轻骑(jì

)”指轻装的骑兵

11."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中“案”通“按”。

案甲休兵,即按兵不动。

1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1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中“明”是“明亮”的意思

14.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15.韵目是在汉语音韵学里,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而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

16.“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釁”中“畜”与“釁”都存在通假现象

17.“夫乐,天地之精,得失之节也”中“节”的意思是“关键”

18.“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中”的意思是符合。

19.“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羽,羽不用”中“干”的意思打扰。

20.古无轻唇音由清代学者段玉裁提出。

1.“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中“的”的文中义是()

A.靶子

B.靶心

C.弓箭

D.猎物

2.“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中“苦”的意思是()

3.“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中“窳”的文中义是()

A.粗劣

B.有毛病

C.精巧

D.完美

4.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几大类()

A.二

B.三

C.四

D.五

5.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韵部的个数是()

D.326

6.五言律诗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首句平仄格式是()

7.“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薦绅之饰”中“兵”的意义是()

A.兵器

B.士兵

C.兵甲

D.军队

8.“诸将效首虏,休,毕贺”中“效”的意思是()

A.效率

B.效果

C.模仿

D.呈献

9.“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中“会”的词义是()

A.会合

B.节奏

C.符合

D.聚合

10.“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中“上”的用法是()

A.名词的意动用法

B.名词用作动词

C.名词用作状语

D.名词用作数词

1.下列各句中,“者”字是代词的是()()()()

2.关于《吕氏春秋》的篇目,叙述正确的是()()()()

A.原书包括十二纪

B.原书包括六论

C.原书包括八览

D.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

3.下面句子中存在通假现象的为()()()()

A.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患

B.无私剑之捍

C.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D.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

4.关于“粘”这个术语,叙述正确的有()()()()

A.是针对律诗而言的

B.是针对诗中相邻两联而言的

C.是针对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而言的

D.是指两句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5.格律诗的特点有()()()()

A.

B.一般每首限定八句,字数固定

C.一般押平声韵

D.对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E.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6.关于七言律诗,说法正确的是()()()()

A.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

B.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C.以仄起式为常见

D.以首句入韵的两种格式为基本格式

7.先秦古声母研究的成就中对上古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有()()()()

A.古无轻唇音

B.娘日归泥

C.喻三入定

D.古无舌上音

8.下列句子中的“以为”当“认为”讲的有()()()()

A.吾为公以为将

B.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C.窃以为误矣

D.臣愚,窃以为亦过矣

9.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貌可用在动词后面

B.貌一般用在形容词后面

C.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D.“貌”与“之貌”用法相同

10.关于“清浊”,说法正确的是()()()()

1.“是齐辩士也”是一个判断句

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3.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

4.“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会”的意思是“会合”

5.“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中“蒲伏”同“匍匐”,是连绵词

6.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声调相同。

7.“木之中绳,而輮以为轮”中“輮”同“煣”

8.指明古籍中多出来文字的现象称为脱文。

9.“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中“文学”古今词义相同。

10.“蘭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与“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中的两个“渐”词义不同

11.“晋师三豕涉河”中“涉河”是“渡黄河”的意思

12.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所分的浊音,还可以分为全浊、次浊

13.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

14.古代所说的“纽”,类似于现代的声母。

15.“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中“众”是”大家“的意思

16.“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中的“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

17.用在注释古书时,使文意如水流注,畅通明晓的注释术语是注

18.读为、读曰是音韵术语。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19.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

20.《吕氏春秋》一书,现存篇目中有六论三十六篇。

1.宋元音韵学家从舌音中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分出半齿音,连同“五音”,构成了()

A.七音

B.齿音

C.牙音

D.喉音

2.平水韵所有韵部的个数是()

A.32

B.120

C.106

D.30

3."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中“少”的用法是()

A.对动

B.使动

C.意动

D.为动

4.“芝”“淡”“乐”“赐”四字分别属于上古韵部的()

A.之淡药铎

B.之谈药锡

C.支宵觉耕

D.支侯觉铎

5.义疏唐人也称为“疏”,在唐代取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故又称()

A.集解

B.传注

C.正义

D.笺

6.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韵部的个数是()

7.关于“叠韵”和“双声”的定义,下列正确的一组是()

A.两字声音相同为双声

B.两字声调相同为双声

C.两字韵相同为叠韵

D.两字必须韵母相同才为叠韵

8.“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中“高”的用法是()

9.“至使人有功当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中“敝”的意思为()

A.损毁的

B.粗劣的

C.作弊的

D.隐蔽的

10.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鼻辅音[-m]、[-n]、[-?

]收尾的,叫()

1.下面句子中存在通假现象的有()()()()

A.信能死,刺我;

不能死,出我袴下

B.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C.学不可以已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下面句子中的“以为”当“以……为”讲的是()()()()

A.以为楚中尉

C.王曰:

“以为大将”

D.吾为公以为将

3.下列句子中,存在形容词用作名词现象的有()()()()

A.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

B.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

C.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

D.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于内

4.关于平仄的定义,下列不正确说法是()()()()

A.一声为平,二三四声为仄

B.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C.一二三声为平,四声为仄

D.一二声为仄,三四声为平

5.下面哪几个术语在使用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A.曰

B.为

C.谓

D.谓之

7.含有通假现象的句子有()()()()

A.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B.而美荐绅之饰

C.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

D.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8.关于“而诛罚不必其后也”,说法正确的有()()()()

A.必,一定

B.“必”此处有“坚决执行”的意思

C.不必其后,等于说“不必于其后”

D.“其”是助词

9.关于“字母”,说法正确的是()()()()

A.古代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声母

B.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

C.声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D.古代用记音符号记录声母

10.下列句子中有通假现象的是()()()()

A.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B.言战者多,被甲者少矣

C.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

D.木直中绳,而輮以为轮。

1.“施薪若一,火就燥也”中的“就”字是动词,“接近”的意思

2.“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中“几”的词义是几个

3.“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中的“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

4.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5.“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中“社稷”指国家。

6.律诗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即平起平收式

7.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是清人钱大昕提出。

8.“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釁”中“畜”与“釁”都存在通假现象

9.一般把只对经义进行说解的文字叫传

10.“信言恨不用蒯通计”中“恨”是“怨恨”的意思

11.“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中“文学”古今词义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