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308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docx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一、教学目标

  诵读几首中秋古诗词,了解中秋节赏月等习俗,探究古诗词“月”意象的文化内涵,认识中秋“团圆文化”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中秋节

  1.欣赏歌曲《中国的月亮》,引出中秋节以及赏月的习俗。

  附《中国的月亮》歌词:

  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你传说美丽的嫦娥/你讲述勤劳的吴刚/你那母亲的微笑/洒给炎黄儿女多少慈祥/啊,月亮,中国的月亮/啊,月亮,自己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心上

  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你亲吻生我的土地/你抚爱养我的家乡/你那迷人的神采/凝聚炎黄儿女多少向往/啊,月亮,中国的月亮/啊,月亮,自己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心上

  2.观看《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视频。

  

(二)诵读古诗

  每逢中秋之夜,明月高悬,银辉洒地。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为赞美中秋,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我们采撷几首,感受中秋的独特魅力。

  活动一:

诵读《十五夜望月》——望月寄相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我们牙牙学语时就能背诵的诗句。

李白将“望月”与“思乡”联系在一起,成为古典诗词中最经典的意象。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更能撩起离人思乡念亲的情愫。

请看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意解读: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2.课文链接——古诗词中的“秋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张籍《秋思》。

  3.学生思考:

《十五夜望月》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要点: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环境氛围,抒发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活动二:

诵读《中秋月》——明月人共赏。

  中秋节也称为团圆节,亲人团聚,共赏明月,良辰美景,把酒言欢,是在是赏心乐事。

请看苏轼的《中秋月》: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诗意解读:

熙宁十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中秋月》记述了诗人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诗的大意是: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2.话题交流:

苏轼《中秋月》反映了中秋赏月的习俗。

你知道中秋节还有哪些习俗吗?

  3.趣味链接:

黄州古迹“月波楼”、“酹月亭”。

  活动三:

诵读《水调歌头》——月圆人长久。

  《中秋月》让我们感受到苏轼兄弟情深。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写出了兄弟相聚复分散的伤感。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屡遭贬谪,与兄弟聚少离多。

当与兄弟天各一方,仰望中秋一轮圆月,苏轼又会吟出怎样的词章,倾诉怎样的衷肠?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观看《水调歌头》欣赏视频。

    

  

  2.专题探究: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我们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烘托闲适旷达的情怀;B.寄托思乡怀人的深情;C.渲染凄清孤苦的心境;D.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请指出下列古诗词名句中“月”意象的意蕴。

  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⑵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⑼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⑾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⑿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三)回顾总结:

  1.诗词联读:

学生在《思乡曲》旋律中诵读《十五夜望月》、《中秋月》、《水调歌头》。

  2.教师结语: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千古以来,月亮以其冰姿玉影、皎洁光辉不知激起过多少诗人的灵感与诗情,孕育多少美丽的诗词。

千百年来,这些诗词所凝聚的“中秋团圆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期盼和追求,依然能让今人感受到中秋节的文化底蕴和别样风情。

  三、拓展阅读

  中国的月亮

  【台湾】子敏

  人类最初对月亮有情,大概是由月亮的“会偷看”。

在静夜,在孤独的时候,一抬头,月亮在那边看着你。

许多夜间的秘密,只有月亮知道。

月亮慢慢成为人人的“自己人”。

人类学会对月亮倾诉,有声的,无声的,月亮就成为人人的“密友”。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

本来是“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

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

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起来,不幸的是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

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

“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那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

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太不可爱了。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

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黄帝的子孙。

我们这个民族,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的不是靠着神话,而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中,真挚的爱上了月亮。

我们赋予月亮一种永恒不朽的诗趣。

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在安慰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图画”。

那些图画,不只是画面美,而且含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来装饰才够美,最好是整座城都映着月光。

这种“染月光”的意念,使李白写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有名的诗句。

这种“文学上的不朽名画”,诗人李白会画,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想想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

田园诗人王维也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

“月明松下房拢静”。

松树本身不够美,加上月光就美极了。

王维运用月亮的天然光,就像现代室内装饰艺术家运用灯光那么棒。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果把柔和的月光去掉,不是味道全没了吗?

白居易在有名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

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张九龄所画的壮丽大幅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文学作品上常常有“跟月亮在一起”的记述。

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找月亮喝酒去,说过要到天上去找月亮玩儿的傻话:

“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常常请月亮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三个知心朋友;但又多寂寞。

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

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

所以诗人张泌甚至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个纯情痴心的朋友: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现代心理治疗师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

中国儿童都会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下面那有名的两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杜甫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

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明月”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沙”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念起来津津有味,因为它跟月有关,因为它是美的。

  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国人的“月亮节”。

在这一天,我们应该为我们是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着历代作家和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

我们的文学,使月亮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活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里。

只有中国人,对“月亮”这个词语才有那么丰富的“语感”。

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并且使它不露一丝儿的“矿石味儿”。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