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28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3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培训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XX市XX教育培训机构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一一年四月

XX市XX教育培训机构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论

中小学教育培训项目属于教育行业中的社会教育,它是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的一种补充式的教育模式。

以适应当今教育竞争的发展。

随着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出现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在我国各项事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教育培训已经成为人才竞争,实现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的最普遍、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邓小平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过的话。

XX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地带,是四川省的边陲地区,距离省会成都市较远,教育水平年年上升,但是还是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教学硬件、软件资源,师资力量不足等。

因此,《XX市十二五规划刚要》的第二十四章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打造川滇交界区域性教育高地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城乡公共教育,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具体是:

1、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重视和规范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促进两类高中协调发展;提升高职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2、提高教育发展保障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因此,我们针对在XX市建设一个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简介

1.1项目名称

XX市XX教育培训机构项目

1.2项目布点

拟在XX市XX区建设布点,具体地点有XX区,东风,五十四,五十一等地。

1.3建设时间

项目拟建时间为2011年5月25日。

1.4建设内容

该项目主要针对XX市中小学生建设,包括每个教学点的选址,租金,面积,具体根据生源数量,质量,交通,政府行政法规和相应政策等来决定。

1.5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该项目拟投资5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

1.6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主要是对该项目的效益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项目由来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的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优势。

党的十六大把人的素质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人的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现代化建设需要人的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的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

人的这种主体性、这种精神、这种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培养,就是人的素质培养。

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人的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有潜力的因素。

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也可以引进管理方法,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人的素质。

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落后是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于是大量引进技术和设备。

结果由于人的素质没有跟上,同样的技术设备、同样的方法,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深刻认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能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质量,促进科技进步并因此带动经济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已成

为中国的基本国策。

开办教育培训机构,对大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增加除政府外的教育投资

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在以知识、技术和信

息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中,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来衡量)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开发有赖于教育。

这正如1995年世界银行在其《教育的优先领域和战略》报告中指出的一样:

把教育仅仅看成是教育部门的领地并全部交由自己管理的作法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因为经济改革与技术进步需要始终重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教育和国民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

并且,与其他投资相比,教育投资的回报率高。

此外,教育是减少贫困和最终战胜贫困的关键,它不仅可以改变贫困者物质生活的状况,而且可以通过传授知识、更新观念、赋予能力、增进健康等改变贫困者的整体生活面貌,并以此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整个国家的建设能力。

大力增加教育投资是促进当前经济发展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首先是政府的投入,正规教育不是靠口号和良好的意愿来推行的,是靠资金来发展的。

邓小平早就提出过“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主张,关键在于调整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

其次需要社会力量的投入。

社会力量捐资办学、筹资办学,在国外早已盛行,这对缓解政府办学的压力,提倡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管理还不够健全,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再次,需要个人的投入。

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个人投入相对较少。

非义务教育阶段就需要受教育者投入,随着每个学生的成本费用不断增长,这笔投入会越来越多。

在经济并不发达的今天,教育的个人投资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性。

而我国的教育贷款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也对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2.2.2教育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确立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显著而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激励性的竞争机制,对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比如,教育管理职能的分权化和教育决策权的下放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带来了经济需求、社会需求、文化需求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经济特性”,如重实际经济利益、自身利益、直接利益、效率为先等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些甚至有悖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原则。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要面向市场,首先要正确区分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明确物质生产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根本区别,既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教育改革的优势,又要防止和克服它所具有的消极影响。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正确地面对市场。

教师要正确地面对市场,最重要的是要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做到以下七个方面的观念转变:

①传统的权位观念向能力观念转变;②个人依附观念向个人独立自主观念转变;③自满守旧的观念向开拓创新的观念转变;④等级观念向民主平等观念转变;⑤平均观念向竞争观念转变;⑥人情观念向规范观念转变;⑦封闭观念向开放观念转变。

只有树立起这些观念,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出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学生。

2.2.3对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视呼唤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多种形式发展教育

适应人类活动的日益全球化的首要需求就是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的教育。

国际教育已从对教育“量”的重视转向对教育“质”的重视,即从对发展规模、普及数量、教育投入的重视更多地转向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注重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重视。

已有研究表明,对学生质量(包括认知技能、学习成绩等)的关注能够得到高效回报。

影响教育质量的不是资源,而是公共政策和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投入,包括重视学生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学习时间、教学手段等。

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有诸多复杂因素,其中包括教师质量、课程内容、班级的规模、教学模式、教学语言等。

所有这些都表明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始终面对的核心问题。

在当前进行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难免也存在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

如科学实验不受重视,技术教育更是无一席之地,让“科教兴国”难以有广泛的基础和充足的后劲。

此外,诸如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及计算机教学问题,外语教学的脱节性、低效性等问题,也关系到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21世纪所需的高质量

人才问题。

教育培训机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由个人、企业出资开展教育培训加大了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培训机构开展的多形式教育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兴办教育培训机构十分必要。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成绩显著

(1)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2005年以来,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目标基本实现。

 

(2)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3)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670万人,比2005年增加639.6万人,增长1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已全面实现。

(4)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000万人,普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规划目标105万人。

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比2005年增长42.9%;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万人,同比增长56.9%;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万人,同比增长22.9%。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

从2007年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5)成人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2010年,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3.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万人次,增长70.2%;中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5291.9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8.1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