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2788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91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铜冶炼技术: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3、丝织业技术:

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潮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棉纺织技术: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陶瓷技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

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要点名师精解】

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点析】

(1)积极性:

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典例】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一)图

(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图片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由商周时期的耒耜到西汉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答案】:

B

点评: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

移花接木: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

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

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

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

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B项概括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而A、C、D项只反映四则材料中某一项的特点。

我国的土地有限,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所以实行精耕细作是必然的选择。

【感悟高考真题】

1.(2010·

江苏高考)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2.(2010·

浙江高考)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B.秦

C.西汉D.东汉

(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

(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

、B、C三项。

3.(2010·

天津高考)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图一汉像砖中出现的是“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图二是唐代的曲辕犁。

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犁的基本定型,纵观两幅图的变化可以看出耕犁技术在变化中成熟,故选B。

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时就已出现故A错。

伴随着小农经济的出现精耕细作就已经开始,故C错;

单位产量提高在图中更是无从体现故D错。

4.(2010·

上海高考)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种植经济的兴起,更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开始替换渔猎和采集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进入到农耕文明时期。

A

5.(2010·

安徽高考)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BCD

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C

6.(2010·

上海高考)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夏商周三代属于青铜文明,西周大举实行分封制,两者综合取其交集,据此推断应是周朝的都城。

7.(2010·

重庆高考)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

献提到的金属冶炼

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冶炼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快炼法、西汉时期出现了炒钢,魏晋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即将生铁和熟铁放在

一起冶炼,隋唐时期此技术进一步发展。

C

8.(2009·

上海高考)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代

福建莆田

直隶宝坻

湖北川汗

康熙十五年(1676)

192丁

0丁

康熙二十五年(1686)

88丁

22丁

24丁

康熙三十年(1691)

58丁

10丁

14丁

A.三藩之乱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D.大兴文字狱

三藩之乱是指中国历史上清朝康熙年间,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

当时福建是在反叛清廷的靖南王耿精忠的统治之下,所以无法统计。

B发生在西北地区,C是在台湾,D是文化思想领域

9.(2009·

广东高考)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为皇家生产奢侈消费品。

不投放市场。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特点的理解。

10.(2008·

宁夏高考)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解析:

我国古代根椐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即: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戊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根据题干中的“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因此可以判断出生之年为乙酉年。

11.(2008·

海南高考)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

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垄作法B.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D.一年三熟制

此题关键是对材料阅读与理解,江淮地区种植水稻,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粮食产量,官府组织民众在水稻收割之后,种植小麦。

【考点精题精练】:

一、选择题:

1.墨子说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

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的信息是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垦荒面积扩大D.生产关系变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材料反映了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2.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

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 

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

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②③④

D①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3.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农业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小农经济开始成长③江南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

B江南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是在我国的宋朝开始出现;

我国的商业一开始是官府垄断,但是个人经商在商周就有了,只是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到春秋后期才出现。

故选B.

4.

(2010·

广东省茂名市高三模拟)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

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先进的纺织技术

B。

通过图片观察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此题应该理解为考查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耕女织。

所以应该选择C项。

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

在以下选项中,与

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①早在旧石器

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C①说法错误,纺织技术萌芽是在新时期时代出现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

务本》一文中认为: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

”此认识的

形成是基于

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

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社会理想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B此认识即重农抑商,这与①②有关,与③④无关。

6.马克思指出:

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别人来代表

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这段话从本

质上说明了

A.东方社会皇权主义的盛行

B.封建的自然经济和农耕经济是专制主义产生的土壤

C.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C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7.封建政府扶植小农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A.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根本保证

B.有利于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及优质农作物

C.稳定人民生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A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

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

8.

《耕织图·

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下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

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最能说明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B该图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仍然是传统的农耕技术。

9.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材料反映了典

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征。

10.(2010·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模拟)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

分别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C本题考查我国瓷器的发展历程。

唐朝我国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而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

故A错误。

宋时五大著名瓷窑的哥窑在浙江龙泉,故B错误。

中国的瓷器在唐时开始大量出口,但是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掌握制瓷技术,故D错误。

而清时出现的珐琅彩主要是吸收了欧洲的珐琅器和珐琅画技艺而创制的新品种。

11.《国语•齐语》载: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郭沫若

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

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A.青铜高贵,宜作武器;

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C.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C 注意时间暗示:

战国时期。

结合材料可知,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用作制造兵器,由“试诸壤土”可知当时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12.下列生产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已掌握了冶铜技术②炒钢技术③耕耙耱技术④斜纹提花织物技术⑤烧制成熟的青瓷技术

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②⑤③C.①④③②⑤D.③①⑤④②

B

组合排列题。

主要是找到一个最早的和一个最晚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掌握了冶铜技术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耕耙耱技术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

烧制成熟的青瓷是在东汉时期。

13.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

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D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万历年间景德镇制瓷业发达,所以大量雇佣自由劳动力,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但是从材料我们无法得知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1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B.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C.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D.畅销国内外,备受青睐

D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由于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摘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 

《清代全史》: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苏州风俗考》: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

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鄱阳湖东部,至清末已有21圩(即圩田,在江湖岸边浅水处,筑堤排水,形成田地)。

长江中游湖区垸田(垸田:

与圩田相似)集中分布于洞庭湖区、长江荆州段和汉水下游沿岸。

康熙年间,两湖垸田有较大发展。

清廷特旨鼓励垦荒,无力之家由官府捐给牛种。

清末,湖北荆州府各县垸田数量也明显增多。

——摘编自孟昭华编著《中国灾荒史记》

请回答:

(1)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的“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2)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

(4分)

(3)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形成“湖广熟,天下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1)变化:

由太湖平源转移到江汉平源。

(2分)原因:

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

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

(每点2分,共4分)

(2)实行“一条鞭法”和“地丁银”;

粮食产量增加;

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扩大;

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国内市场扩大;

大量产品投放市场。

(4分)(1点1分,答对任意四点即得满分)

(3)原因:

明清封建政府鼓励垦荒;

长江中游湖区(江汉平原等地)大量辟田;

农民辛勤劳作。

(1点1分,共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