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7Word文件下载.docx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7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7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_____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
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_______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_____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_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______、_________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____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___________,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_____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
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______落后,______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________,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四)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荒漠化导致_______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2.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内容:
预防
扭转
恢复
(2)防治原则
(3)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
②利用和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⑤控制.
三、考点讲解
考点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
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
3.具体成因
[特别提醒]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考点二荒漠化的防治
治理措施围绕着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展开,对症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结出适合的对策.
【方法技巧】
四、堂内练习
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此完成第1~2题.
1.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2.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 )
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恢复荒漠化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D.改善荒漠化区小气候,降低风速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土地荒漠化会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植被荒芜.第2题,恢复荒漠化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途径.
3.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为
B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坡地径流较缓,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河流上游地区,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加强水土保持.
“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造成该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5.为了避免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封沙育林、植树种草、林草结合的综合性生物措施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
答案4.B5.B
第4题,人为原因是造成吉林省西部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第5题,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读下表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6~7题.
地区
超载起止年份(年)
超载持续时间(年)
年平均超载率(%)
西藏牧区
1964~2000
37
47
青海牧区
1970~2000
31
18
甘肃牧区
1973~2000
28
20
四川牧区
1982~2000
19
10
6.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县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6.B 7.C解析:
第6题,从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第7题,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济贫苦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8~9题.
8.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9.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表现的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8.B 9.C解析:
第8题,读题干及图可知,该生态区既注重了林区、湖区的生态保护,又充分利用了各种环境条件,使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第9题,读图可知,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减少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却由90万增加到近230万,灌溉面积由300万亩增加到了500万亩.
材料2: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请根据图文中的信息,简析石羊河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勤地区在农业土地开发利用中,对土地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
(3)为使民勤不致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你认为当地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全球变暖使蒸发加剧,造成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更为短缺,降水量减少;
而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增加,从而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其应对措施应从“节流”方面考虑.
(1)自然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
(2)①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③湿地面积缩小等.
(3)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②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科学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牧;
⑤防治过度垦殖、过度放牧;
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等.
五、课后练习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的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3.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3.根据江西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首先应该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1.C2.A3.B解析:
第1题,“红色荒漠”现象和酸性红壤、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关系密切.江西丘陵多为红壤覆盖的石质山地,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流水侵蚀强烈.表层土壤一旦被侵蚀掉,石质裸露,就会出现“红色荒漠”.第2题,“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滥伐森林,破坏植被.第3题,针对江西丘陵自然条件的特点,从地形、降水、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综合考虑,加强综合开发.
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4-5题.
年份(年)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2000
2005
荒漠化面积(万平方公顷)
67
69
71
89
197.26
257.8
262.2
4.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 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③过度放牧,草场破坏 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C.5.B解析:
第4题,我国近代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破坏植被造成的.第5题,①项明显太绝对,④项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气候干旱,不适合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5.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①南方低山丘陵区均实行退耕还林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12·
深圳调研)下表是贵州省某山区县1961和2008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6~7题.
年份项目
1961
2008
耕地面积(km2)
400
521
森林覆盖率(%)
36.79
20.46
年降水量(mm)
1369
1087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m2)
6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人)
21.5
40.1
6.从上表数据分析,呈上升趋势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D.人均粮食产量
7.与1961年相比,该县2008年雨季地表径流量偏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降水量大B.植被破坏严重
C.农业用水量减小D.蒸发量增大
6.C 7.B解析:
第6题,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1961年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8.6km2/万人,2008年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3km2/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森林覆盖率在下降,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人均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
1961年的人均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44km2/万人,2008年的人均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70km2/万人,呈下降趋势;
1961年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0.45吨/人,2008年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0.30吨/人,呈下降趋势;
故选C.第7题,读表格可知,该县2008年的森林覆盖率低于1961年,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最终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而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主要是过度开垦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故选B.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8~10题.
8.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20°
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
~40°
,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
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9.坡度在40°
~90°
,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10.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上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B.②C.③D.④
8.C9.D10.B解析:
第8题,图中曲线显示,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
0~40o,随坡度的加大,侵蚀强度加大;
40o~90o,随坡度加大,侵蚀强度减弱.第9题,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坡度大,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小,因此侵蚀程度低.第10题,图中的鱼鳞坑由于地势低洼,可以拦截径流.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在上游植树,有利于减少泥沙注入坑中,减少对坑的淤塞.
读下图,完成第11题.
1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D解析:
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分布及数量是制约本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
12.喀斯特与黄土、沙漠、高寒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下列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3:
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________以上地区.然而,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________以下地区;
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为什么?
(8分)
(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10分)
第
(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为我国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第
(2)题,读材料1可知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35°
以上地区;
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
以下地区;
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10°
~30°
.第(3)题,读材料2可知,石漠化在南坡最为严重;
主要原因是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第(4)题,读材料3可知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合理化建议主要考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1)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35°
10°
(3)南坡;
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
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
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大;
人均耕地面积小;
粮食需求大;
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生产力下降;
粮食生产不足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逐步形成经济贫困地区.
合理化建议: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退耕还林;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13.(2011·
扬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
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
1991~1996年,我国某研究机构在科尔沁沙地进行了放牧试验,试验分为3个放牧强度进行,即重牧(HG)(6只羊/公顷)、中牧(MG)(4只羊/公顷)、轻牧(LG)(2只羊/公顷),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图1、图2为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有关示意图.
(1)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________趋势,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第3年开始,________区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6分)
(2)三种放牧强度中,________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
________使草层高度有所增加.(4分)
(3)材料2表明人们采用的环境管理手段是________.(2分)
(4)分析科尔沁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10分)
第
(1)题,根据图1可以看出,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增加或上升趋势;
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中牧区>
重牧区>
轻牧区.从第3年开始,重牧区的物种丰富度出现明显下降.第
(2)题,阅读图2可知,重牧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
轻牧使草层高度增加.第(3)题,材料2表明人们采用的环境管理手段是技术手段.第(4)题,注意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1)增加(或上升) 中牧区>
轻牧区 重牧
(2)重牧 轻牧
(3)技术手段
(4)自然原因:
气候较干旱,降水少;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