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2656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料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所以本系的病因病机都可从外感六淫、内伤(肺的气阴虚,肝脾功能失调)方面考虑。

急重在外感,慢重在内伤。

再如心脑系病证,因心藏神,主血脉,故精神因素(情志)、心脏本虚(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是引起本系病证的两大主要病因。

病因病机是理解该病及指导分型的主要思路,熟悉本部分内容,对掌握辨证治疗甚为重要,不可忽视。

其它系统病证可归纳如下:

消化系统常见共有病因:

饮食所伤:

脾胃运化水谷,饮食不节或不洁易致脾胃受损,运化能力下降,从而产生呕吐、胃痛、泄泻、腹痛、噎膈等病证。

情志刺激:

肝主疏泄,助消化,疏泄正常,脾胃运化功能强健。

若情志郁结,疏泄不及,肝可犯脾胃,导致胃痛、呕吐、泄泻等。

感受寒湿:

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故寒湿易侵犯脾胃致呕吐、泄泻、胃痛、腹痛等

脾胃自病:

主要有脾胃虚寒及胃阴不足两种,也是消化系统虚证中的最常见两型。

肝胆系统常见共有病因:

情志所伤:

肝胆病变主要是肝胆的功能失调所致,其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日久会导致血瘀的病理,就出现胁痛、鼓胀、积聚等病。

瘀血内结:

肝主疏泄,肝藏血,肝郁易致气滞,气滞易导致血瘀或外伤等因素出现胁下疼痛,积块等症。

肝脏自虚:

主要为肝阴、肝血不足,阴血不足,胁络失养,常表现为胁痛等病。

心脑系统常见共有病因:

肝阳上亢:

老年人,素体肝阴不足导致阳亢或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阳亢,常见眩晕、中风等。

肾阴精不足:

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若年老或久病,肾阴精亏损,会出现老年疾病如中风、眩晕、等。

痰浊内生:

年老之人,形体肥胖,或常食肥甘食品,损伤脾胃,痰湿内生,湿浊阻滞,清阳不升,导致中风、眩晕等。

气血亏损:

久病或年老气血不足,脑失养,易导致神经系统病证。

泌尿系统疾病常见共有病因:

肾虚:

肾无实证之说,故肾系病变常有肾阴亏虚、肾阳不足等病理产生,多为久病、年老、房劳等因素引起。

另外,气血津液病证及肢体经络病证都是上面的具体深化,学习时要前后联系。

(二)同方异病归纳

即同一方可以治疗不同疾病之义,虽疾病不同,但所治病机一样,故可同方治疗。

常见下方应注意:

1.归脾汤:

汗证、心悸、眩晕、失眠、郁证、血证

2.补中益气汤:

阴虚等。

3.龙胆泻肝汤:

汗证等。

4.柴胡疏肝散:

外感证等。

5.六磨汤:

、积聚、

6.五磨饮子:

喘证、厥证、呃逆。

7.沉香散:

淋证、癃闭、

8.天王补心丹:

瘿病、虚劳、胸痹。

9.参苓白术散:

痿证、泄泻。

10.羌活胜湿汤:

痉证、头痛。

11.养心汤:

癫狂、虚劳。

12.王氏连朴饮:

外感发热、湿阻

13.葛根芩连汤:

外感发热、泄泻

14.八正散:

外感发热、淋证等。

15.大柴胡汤:

外感发热、黄疸等。

16.藿香正气散:

湿阻、呕吐、泄泻等。

17.黄连温胆汤:

心悸、失眠

……

几个饮:

何人饮——疟疾——劳疟

清肺饮——癃闭——肺热壅盛

参苏饮——感冒——气虚感冒

调营饮——鼓胀——肝脾血瘀

七福饮————髓海不足

五皮饮——水肿——水湿浸渍

实脾饮——水肿——脾阳虚衰

程氏萆解分清饮——膏淋、遗精

四味回阳饮——厥证——气厥虚证

黄连清心饮——遗精——君相火旺

几个饮子:

五磨饮子:

见上:

疏凿饮子——水肿——湿热壅盛

小蓟饮子——血淋、尿血

清中汤——胃痛——脾胃湿热

清胆汤——胆胀——胆腑郁热

沉香散——淋证、癃闭——气淋实证、肝郁气滞

妙香饮——遗精——劳伤心脾

越婢加术汤——水肿——风水泛滥

越婢加半夏汤——肺胀——痰热郁肺

通幽汤——噎肺——瘀血内结

通瘀煎——厥证——血厥实证

藿香正气散——湿阻、呕吐、泄泻

不换金正气散——痢疾——寒湿痢

正气天香散——腹痛——寒邪内阻

以上为常见方,其它方平时应细心归纳总结,进行补充,前后互参,方可使知识系统化。

考题举例:

程氏萆解分清饮可用治疗下列病证(多项选择)

A膏淋B消渴C水肿D尿浊E遗精

(三)熟悉方剂分级

为了便于复习,将中内所列方剂,人为划分为一、二、三级。

所谓一级方是该证治法的第一出现方;

二级方是在一级方后段落中出现的方剂;

三级方是一些兼变证使用方。

目前,由于考题难度增加,二、三级方的考试内容逐渐增多,而大纲要求仍以一级方为主,兼以二、二级。

(四)铭记总病因病机

1.:

病因以“风邪”为主。

“卫表不和”是感冒的病机特点。

2.外感发热:

六淫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

病机阳盛则热,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

3.痢疾:

病机主要是时邪疫毒积滞于肠间,壅滞气血,妨碍传导,肠道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

4.咳嗽:

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5.哮病:

气候因素为主。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

6.喘病:

基本病机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

7.肺胀:

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气虚、气滞,它们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

8.肺痈:

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

9.肺痨:

痨虫是发病的原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

病理性质的重点,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10.胸痹:

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以气虚、阳虚多见;

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以血瘀、痰浊多见。

11.眩晕:

病性以虚者居多。

12.中风:

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13.:

本病的发生,不外乎虚、痰、瘀。

14.痫病:

多由痰、火、瘀为内风触动,至气血逆乱,蒙蔽清窍而发病。

以心脑神机受损为本,脏腑功能失调为标。

15.癫病:

以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机逆乱为病机关键。

16.狂病:

痰火瘀血闭塞心脑,阴阳失调,形神失控是其病机关键。

17.胃痛: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18.痞满:

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19.腹痛:

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腑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20.呃逆:

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21.噎膈:

基本病机是脾胃肝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枯血燥,气郁、痰阻、血瘀互结,而致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

22.泄泻:

外感中湿邪最为重要。

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

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

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23.黄疸:

主要是湿浊之邪。

24.胆胀:

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液失于通降。

25.鼓胀:

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26.淋证:

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

27.关格:

基本病机为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上逆犯胃。

28.郁病:

病因是情志内伤。

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腑腑阴阳气血失调。

29.血证:

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归结为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30.消渴:

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发生两种变化。

31.积聚:

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32.厥证:

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33.瘿病:

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致气、痰、瘀为患。

34.头痛:

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

邪阻脉络,清窍不利;

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的基本病机。

35.痹病:

正气不足是本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

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36.痿证:

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

痿证虽以内热为本,又多与肺热有关。

37.颤振:

病理因素为虚、风、痰、火、瘀。

以阴精亏虚为主。

38.腰痛:

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

肾虚是发病关键。

(五)治则治法浏览

1.感冒:

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解表达邪、宣通肺气、照顾兼证的原则。

以清热为治疗原则。

具体采用:

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五个方面。

3.湿阻:

一是祛湿,一是运脾。

4.痢疾:

祛邪导滞、调气和血、顾护胃气。

5.疟疾:

祛邪截疟。

6.咳嗽:

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7.哮病: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8.喘病:

实喘治以祛邪利气,虚喘治以培补摄纳。

9.肺痈:

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

10.肺痨: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2.失眠:

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基础上加以安神定志

13.癫病:

理气解郁,畅达神机

14.狂病:

降火、豁痰、活血、开窍以治标,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以治本。

15.胃痛:

理气和胃止痛。

16.痞满:

调理脾胃,理气消痞。

17.呕吐:

和胃降逆止呕

18.呃逆: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19.噎膈:

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分清标本虚实。

20.泄泻:

运脾祛湿

21.蛔虫:

驱虫、安蛔、调理脾胃

22.钩虫:

驱除钩虫、补益气血及调理脾胃

23.绦虫:

驱除绦虫,调理脾胃

24.黄疸:

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

25.胆胀:

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26.水肿:

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27.淋证: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28.癃闭:

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

29.郁病: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30.血证:

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31.消渴: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32.虚劳:

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重视补益脾肾。

33.厥证:

醒神回厥

34.瘿病: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36.萎病:

独取阳明、泻南补北、治兼夹证、慎用风药。

扶正补虚,标本兼顾。

38.: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39.大肠癌:

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40.:

清热解毒,养阴补气,活血化瘀。

(六)涉及脏腑总汇

肺卫

肺卫、胃、胆、大肠、膀胱

大肠、脾胃有关

半表半里

肺、肝脾肾

7.哮证:

肺脾肾:

后期及心

8.喘证:

肺脾肾、心肝

9.肺胀:

肺、肾、脾、心、肝。

11.失眠: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胆胃有关。

12.眩晕:

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有关。

13.胸痹: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14.心悸: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有关。

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有关。

16.痫病:

17.狂病:

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胆有关。

18.:

脑,与心肝脾肾相关。

19.中风:

20.胃痛:

胃,与肝脾、胆肾有关。

21.痞满:

胃,与肝脾有关。

22.呕吐:

23.呃逆:

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

24.噎膈:

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脾肾有关。

25.泄泻:

大小肠,胃肝脾肾

26.黄疸:

脾胃肝胆

27.胁痛:

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28.胆胀:

胆,与肝胃有关。

29.鼓胀:

肝脾肾

30.水肿:

肺脾肾,以肾为本,与心也有关。

31.淋证:

肾与膀胱,与肝脾有关。

32.癃闭:

膀胱,与三焦、肺脾肾密切相关。

33.关格:

以肾为主,肾脾胃心肝肺同病。

34.遗精:

主要在肾和心,与脾肝密切相关。

35.阳痿:

病位在肾,与脾胃肝关系密切。

36.郁病:

肝脾肾心。

37.消渴:

肺胃肾。

38.积聚:

肝脾。

39.瘿病:

心肝。

40.头痛:

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41.痉病:

肝脾胃肾及督脉密切相关。

42.痿病:

肝肾肺胃。

43.颤震:

脑髓及肝脾肾。

(七)熟悉重要经典原文

1.咳嗽:

《素问?

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张景岳“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2.喘证:

叶天士“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3.肺痨:

“其邪展转,乘于五脏”

4.胸痹:

《灵枢?

五味》“心病宜食薤”

5.:

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6.郁证:

《证治汇补?

郁证》“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

《临证指南医案》“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7.癫狂:

《难经?

二十难》“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8.噎膈:

叶天士“食管狭窄使然”

9.泄泻:

《难经》“湿多成五泄”。

《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10.痢疾:

张景岳“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

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1.:

《金匮要略?

黄疸病》“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丹溪心法》“无痰则不作眩”。

《景岳全书》“无虚不能作眩”

13.中风:

刘河间:

“心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履“真中、类中”;

李中梓“闭、脱”;

叶天士“水不涵木,肝阳偏亢”;

王清任“气虚”。

14.水肿:

《景岳全书》“凡水肿等证,及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15.淋证:

《诸病源候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金匮要略》“淋家不可发汗”

16.痹证:

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17.痿证:

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肺热叶焦”;

朱丹溪“泻南方,补北方”

18.虚劳: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19.消渴:

《圣济总录》“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

《证治准绳))“渴而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医学心悟》“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八)辨证要点一览

湿阻:

辨寒热

痢疾:

辨寒热、虚实。

哮病:

痞满:

辨寒热、虚实:

辨寒热、虚实

胃痛:

辨寒热、虚实、气血

腹痛:

辨寒热、虚实、气血、急缓、部位

呃逆:

辨寒热、虚实、轻重

泄泻:

辨寒热、虚实、泻下物、急缓、肝脾肾

积聚:

辨虚实、积与聚、部位

失眠:

辨虚实、脏腑

痫病:

辨虚实、轻重

喘病:

辨虚实、病位

厥证:

辨虚实、气血

瘿病:

辨虚实、火热

痹病:

辨虚实、病邪偏胜

萎病:

遗精:

颤振:

辨虚实、标本

汗病:

辨虚实、阴阳

胆胀:

辨虚实、缓急

鼓胀:

辨虚实、缓急、气滞血瘀水停主次

癃闭:

辨虚实、主因

内伤发热:

肺胀:

辨标本虚实、脏腑阴阳。

噎膈:

辨标本虚实

咳嗽:

辨外感内伤、虚实。

胁痛:

辨外感内伤、虚实、气血

痉病:

辨外感内伤、虚实寒热

腰痛:

辨外感内伤、虚实标本

头痛:

辨外感内伤、疼痛性质、疼痛部位、诱因。

肺痨:

辨病性、病位、主症。

胸痹:

辨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

眩晕:

辨脏腑、虚实、体质、标本:

辨阳黄阴黄、湿热偏重、急黄

水肿:

辨阳水阴水。

淋证:

辨类别、虚实、标本缓急

消渴:

辨病位、标本、本证与并发症

(九)典型的和非典型的名词界定

名词解释在各类考试中占有一定份量,典型的名词易于掌握,如对各疾病名称的解释,什么是肺胀、消渴、虚劳、中风、血淋等。

但不典型的名词或换一种说法,学习中更应注意,如什么是滞下、单腹胀、瘟黄、消瘅、时行感冒、膈消等。

这些名词多隐藏在概述部分或治疗部分,复习过程要全面理解。

1.典型的名解如下:

外感发热、湿阻、痢疾、疟疾、哮病、喘、肺胀、肺痈、肺痨、心悸、胸痹心痛、眩晕、中风、失眠、、痫病、癫病、狂病、痞满(胃痞)、呃逆、噎膈、黄疸、胆胀、鼓胀、水肿、淋证、膏淋、癃闭、关格、郁病、血证、汗证(自汗、盗汗)、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积聚、厥证、瘿病、痹病、痿病、颤震、癌症。

(42个)

2.不典型的名解如下:

时行感冒、疰夏、疫毒痢、休息痢、疟母、喘脱、怔忡、真心痛、类中风、真中风、口僻、嘈杂、风水、膏淋、血淋、尿浊、梅核气、脏躁、便血、尿血、咳血、葡萄疫、痰厥、偏头痛、雷头风、真头痛、肺热叶焦、甘温除热、肾着、脱汗、战汗(31个)

(十)掌握相关病证的鉴别

一级鉴别题:

中风、厥证、痫证、痉证、泄泻、痢疾、鼓胀、水肿、积与聚、喘与哮、惊悸、怔忡、癫、狂、呕吐、反胃、噎膈、黄疸、萎黄、黄胖、尿血与血淋、尿浊与膏淋、癃闭、淋证、咳血、吐血、痹与痿

二级鉴别:

普感与时感、喘与气短、肺劳与虚劳、脏躁与、呃逆、嗳气、干呕、、积聚、梅核气与噎膈、瘿病、瘰疠

三级鉴别:

肺痈与风温、癫病与痴呆

特殊鉴别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阳水与阴水、阳黄与阴黄

(十一)病例分析的实践运用

中内是一门临床学科,故学习过程中应密切联系临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考试也往往病例分析所占分数比例较高。

遇到此类题型,可从以下思路解题:

1.患者年龄:

根据年龄可初步判断疾病范围及类别,如发病五十岁以上,多为老年病如胸痹、中风、肺胀等。

2.重视主诉:

主诉症状或病例分析所列诸症状中的首要症状是诊断该病的关键词,如一患者上腹部疼痛时作,痛势绵绵,喜温喜按,食后痛减,呕吐清水,纳差,乏力,手足不温,大便质稀,日行1-2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因“上腹部疼痛”在前,故正确诊断应为“胃痛”,而不应诊断为呕吐或泄泻、腹痛等。

3.结合病程:

若为数小时,几天甚至月余,可能是实证;

若几年、几十年可能为虚证。

4.不忘兼症:

主兼症结合可判断疾病证型。

5.考虑多发病、常见病:

以临床常见病入手,考虑每系统中最重要疾病,如肺系要重视哮、喘、肺胀、咳嗽等。

心脑系要重视胸痹、心悸、、眩晕等。

肾系要重视水肿、淋证等。

消化系重视胃痛、泄泻、痢疾等。

肝胆病重视胁痛、等。

肢体经络要重视头痛、痹病等。

气血津液病证要重视消渴、内伤发热等。

病例部分答题可从下面顺口溜得到启示:

第一症状(或主诉)判疾病 

 

次要症状定证型

病程长短审虚实 

 

最后舌脉来验证

二、疾病分型数字概括

一、分三型的有:

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二、分四型的有:

1.感冒:

风寒、风热、暑湿、体虚感冒

2.肺痈:

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3.肺痨:

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

4.痴呆:

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5.癫病:

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6.噎膈:

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结、气虚阳微

7.胁痛:

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

8.关格:

脾肾亏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心

9.遗精:

君相火旺、湿热下注、劳伤心脾、肾虚不固

10.瘿病:

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炽盛、心肝阴虚

11.痿证:

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

12.颤震:

风阳内动、髓海不足、气血亏虚、痰热动风

13.腰痛:

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三、分五型的有:

1.狂病:

痰火扰神、痰结血瘀、瘀血阻窍、火盛伤阴、心肾失调

2.痢疾:

湿热、疫毒、寒湿、虚寒、休息痢

3.汗证:

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4.痉病:

邪壅经络、热甚发痉、温热致痉、瘀血内阻、气血亏虚

四、分六型的有:

1.肺胀:

外寒内饮、痰热郁肺、痰瘀阻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2.眩晕: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肝肾阴虚

3.腹痛:

寒邪内阻:

湿热积滞、饮食积滞、气机郁滞、瘀血阻滞、中虚脏寒

4.胆胀:

肝胆气郁、气滞血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阴虚郁滞、阳虚郁滞

5.淋证:

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6.癃闭:

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脾气不升、肾阳衰惫

五、分七型的有:

1.疟疾:

正疟、温疟、寒疟、热瘴、冷瘴、劳疟、疟母

2.心悸:

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

3.胸痹:

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阻闭、瘀血痹阻、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

4.失眠:

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失和、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5.内伤发热:

气郁、血瘀、湿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六、分八型的有:

1.外感发热:

卫表、肺热、胃热、脾胃湿热、、胆热、腑实、大肠湿热、膀胱湿热

2.胃痛:

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脾胃虚寒

3.鼓胀:

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出血、神昏

4.郁病: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阴亏虚

六、按外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