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2532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

《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崇明湿地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

周边岸线30余公里,其中南端约有2公里深水岸线,水深-12米左右。

崇明岛卧于长江口中,将长江水一分为二。

崇明岛北部水道称为长江北支,南部水道为长江南支。

中央沙、长兴岛和横沙岛又将长江南支分割为南港和北港,而江亚南沙和九段沙再将南港分割成南槽和北槽,形成长江四条汊道入海的水文特征。

2、崇明岛的形成与湿地息息相关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浪淘沙》中的诗句“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朝去暮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诗中所描写的就是从海洋到湿地,再从湿地荒野演变成陆地良田的动态演进过程,也是世界上最大河口冲积沙岛----崇明岛形成的真实写照。

万里长江东逝水,奔腾不息永不还。

在崇明岛尚未形成之前,长江入海口烟波浩淼,一望无际。

而长江中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由于淡、咸水的比重不同,泥沙受海水的顶托,在此沉积,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形成一片暗沙,根据湿地的定义中“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就是湿地”的描述。

因此,在崇明岛尚未露出水面之前,这里其实就已经是一片浅海湿地。

随着泥沙的越积越多,公园618年终于露出水面,成为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公里沙洲小岛。

可以断定,露出水面部分是一片绿油葱葱、水草茂盛的原生滩涂湿地。

除露出水面的部分,边上有浅滩,周围有暗沙,沙洲与沙洲之间有沟壑,这些都属于湿地范畴。

此时的崇明完全是一个湿地的世界。

在崇明地名的来历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而“崇明”也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3、崇明岛屿因湿地而不断壮大

有土地,注定会有人活动,有人活动注定要改变自然。

崇明一片绿色世界自然就成了人类生活、耕作的乐土,其土地的性质当然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人类更安居地生活,人们开始在湿地上围垦,在围垦的土地上生产。

于是,围垦起来的湿地开始演变成半湿地,最终成为了陆地。

而围垦之外的土地仍然延续着“潮来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芦苇荡”的湿地世界。

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围垦的陆地越来越多,崇明岛也在泥沙的不断淤积和人类频繁的围垦中不断的长大。

特别是解放后的近60年中,崇明本岛从600多平方公里,长到1200多平方公里,从湿地围垦土地近600平方公里,使崇明岛增长近一倍。

由于长江泥沙的不断淤积,崇明岛仍然继续着扩张的势头,特别是向东延伸速度较快,最快区域每年仍可向外淤涨上百米的滩涂湿地。

但有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工程及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长江的输沙量呈不断减少之势,长江口区域的岛屿和沙洲的淤长速度可能会减缓,一些区域可能会出现蚀退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长江主流的南北移动和海洋潮流、沿岸波浪的多重影响,也使崇明各沙洲涨塌不定,数易其地,形状数次改变。

其面积在不断地增多、沙洲的数量也由于合并而逐渐减少,至清代形成现在狭长地带的稚形。

但无论怎样改变,唯一不变的是每个沙洲都必经历湿地的演绎过程,崇明的每一寸土地都来源于湿地的事实。

二、崇明三岛湿地环绕

1、崇明湿地的类型与性质

数据显示:

崇明三岛大堤内面积为1411平方公里,而三岛大堤外的滩涂和沙洲湿地面积超过大堤内总和达1500多平方公里,约占上海地区湿地总面积的2/3。

崇明来源于湿地,崇明处处是湿地,除近海与滩涂湿地外,其堤内的人工湿地,包括河流、湖泊、养殖塘、稻田总面积为423.91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0%以上。

崇明东滩湿地更被《国际湿地公约》列为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崇明主要湿地类型及其面积、性质见表。

类型名称面积性质分类面积

河流湿地长江南北支天然、永久湿地

浅海滩涂湿地崇明东滩71896.77hm2半永久179118.19hm2

崇明周边滩涂(除东滩外)41188.24hm2半永久

长兴岛周边滩涂15483.91hm2半永久

横沙岛周边滩涂50549.87hm2半永久

人工湿地人工河流南北横运河(市级)914.63hm2永久湿地6991.88hm2

占崇明陆地面积的5%

县级骨干河道1002.65hm2永久湿地

乡村横河1788.80hm2半永久湿地

村级泯沟3285.80hm2半永久湿地

人工湖明珠湖和东风湖500hm2半天然、永久湿地2400hm2

占崇明陆地面积的1.7%

北湖与东平湖1200hm2半天然、永久湿地

东滩湖700hm2人工、永久湿地

塘、稻田养殖塘(蟹塘、鱼塘)7666.67hm2暂时湿地33000hm2

占崇明陆地面积的23.4%

稻田25333.33hm2暂时湿地

注数据来源:

浅海滩涂湿地来源《上海湿地》,塘与稻田数据来源《2007年崇明政府工作报告》,河流与泯沟数据(县级骨干河道31条,总长371.35km,宽27米计;

乡村横河420条段,总长1118km,宽16米计;

乡村泯沟19280条段,总长9388km宽,3.5米计,各河流宽度根据抽样测量);

人工湖泊根据各湖泊规划所描述。

2、崇明湿地的分布规律

崇明各湿地分布与其所处位置有很大的关联,呈现出外部环圈状和内部井字形交错的排列特征。

崇明三岛和各沙洲如同珍珠散落玉盘一样,浸润于长江入海口,东部濒临东海,三面环江。

因此,岛屿的外环水域包括了崇明岛最东部和横沙岛最东部的浅海水域,其它三面为长江的河口水域。

三大岛屿的大堤外潮间带淤泥滩涂组成中环,尚未开发的沙洲也属于仍处于天然的滩涂湿地。

在崇明本岛,由南北环绕崇明一圈的南、北横运河组成湿地的第三环。

三环之内的29条南北走向的竖河与东西走向的乡村横河相交错,河与河之间有村级泯沟相连,交织成富有崇明特色的“井”字形水系结构。

水产养殖塘在全县都有分布,在崇明东部地区因处河口,水产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养殖面积较其它地区更多。

水稻种植属崇明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崇明的特色生态农业之一,因此各地都有大面种种植。

而崇明北部各大农场地面平坦,田块大,水稻种植面积相对集中。

3、崇明湿地的分布特点

崇明的滩涂湿地和人工河流、人工湖泊特点比较比显。

1)浅海、滩涂湿地特点

崇明地处长江河口,长江携带的泥沙顺江而下,受海水顶托或海水的絮凝作用在长江地区不断沉积堆积,形成边滩和沙洲等湿地。

造成滩涂不断向外延伸,沙洲面积不断扩大的态势。

由于长江水受横沙岛和崇明岛的阻挡,在二岛东部形成水流缓慢区域,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强大,所以二岛东部湿地延伸速度较其它三面更快。

因长江南支水速较快,造成崇明南边滩涂面积较少却泥沙沉积不明显,而长江北支水流缓慢,北部滩涂面积较大,延伸明显。

由于滩涂湿地受潮水影响较大,因此滩涂上生长的植物群落分布十分明显。

同时,由于海水的盐度较高,只能是所以滩涂面积虽然广阔,但其生产的植被品种比较单一。

一般来说,潮上带和潮间带高潮滩,地势相对较高,受潮水影响较少,植被以高大芦苇为主。

中潮滩以海三梭藨草和藨草群落为主,而低潮滩受海水影响较大,因此几乎没有高等植物生长,只有一些硅藻类植物分布,称之为光滩。

滩涂湿地另一特点,就是因潮水的冲刷形成大小不同的潮沟,成为滩涂湿地的主要微地貌特征。

崇明滩涂湿地区别于其它海滩的特征是沙土的质地不同。

由于崇明是河口型滩涂湿地,因此其滩涂的土质为泥沙,而其它沿海的海滩主要是砂石土。

2)人工河流特点

崇明主要的人工河流为东西向排列的南、北横运河。

南横引河全长77.36km,北横引河长39.9km,宽以78.2米.起始于崇明西部绿华镇境内,长江直接相通,经崇西水闸分成南、北两支,分别向东横穿崇明,于崇明最东部汇合。

在南北横运河之间,有因围垦筑堤而开挖的县级骨干河道31条(崇明本岛29条),总长371.35km,宽度为27米。

乡村横河420条段,总长1118km,宽16米;

河与河之间又由乡村泯沟相联,泯沟19280条段,总长9388km宽3.5米。

这种井字形水系分布使崇明的泄洪能力大大提高,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崇明的影响。

人工河流两边分别生长有茂盛的芦苇,既起到防止河沿的坍塌的作用,又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3)人工湖泊特点

崇明本身没有湖泊,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将天然的河道经过人工改造就成为了湖泊。

湖泊底部地势平坦、湖水清澈,起到景观和休闲的作用。

其中明珠湖前身是崇明本岛与老鼠沙之间的天然港汊,后经改造筑坝用于养鱼,随着生态建设的需要和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改造成崇明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

崇明北湖原本是长江河道,因河道中泥沙淤积而成沙洲,在沙洲与崇明岛之间形成一个三角低洼地,再经围堤而成崇明最大的咸水湖。

三、湿地利用价值无限

崇明起源于湿地、发展于湿地,生态建设依赖于湿地,因此崇明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与湿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崇明湿地的生态价值

崇明丰富的湿地资源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作用非常明显。

1、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崇明三岛周围滩涂资源辽阔,内陆湖河密集交错,又加上大量的鱼蟹塘和水田,因此湿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广阔和湿地也为野生动植物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不仅为湿地鸟类迁迁徙过境提供了中转“驿站”和良好的越冬地,也是鱼类栖息和洄游过境、产卵、索饵育肥的场所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水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

其中包括了中华鲟、白暨豚、白头鹤、小天鹅等一大批珍稀保护动物和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经济动物,以及芦苇、茭白等大量的水生经济植物。

1)植物资源保护

崇明四周滩涂及人工湖河多为沉积淤泥组成,适宜湿地植物的生长。

崇明的湿地植物可明显地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滩涂植物类,二是湖河植物类。

滩涂植被

崇明三岛周围滩涂由于都有潮汐现象,水位的不断变化对滩涂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滩涂水位变化剧烈,沉水植物一般难以生长,而挺水植物的生长也受到潮汐和盐分的限制,因此虽然滩涂面积广阔,但植物种类较少。

由于滩涂的高程不同,滩涂植被的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

以崇明东滩为例,从滩涂的低潮滩、中潮滩、高潮涂,植被的分布依次为低潮滩以浮游植物为主,共记录到4门31属59种,中潮滩以莎草科的海三梭藨草群落和藨草群落为主要优势种,它们不但是鸟类的主要食物,同时被称为滩涂裸地上的先锋植被,对泥沙淤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潮滩以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为主要优势种。

互花米草主生物入侵植物,在崇明东滩大面积分布,但在其它滩涂区域少见分布。

其它湿地植物,如蓼科、毛茛科、豆科、菊科、禾本科、泽泻科、天南星科等多种植物,但只散生于高潮滩或堤坝上,形成不了优势种群。

河湖水生植物

河湖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沉水、浮水和沉水三个带,挺水植物以芦苇为主,各处人工湖、河湿地都有分布,可以说芦苇对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和维护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它挺水植物还有茭白、慈姑等,但多为人工种植。

特别是茭白,在崇明五滧、堡镇一带大面积种植,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成为崇明的茭白之乡,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

浮水植物也较多见,如漂浮型凤眼莲、菱、槐叶萍、满江红等。

有些与挺水植物混生,有些在沟中单独集群分布,经过多年的腐烂沉积,成为堵塞河道、破坏水质的主要危害之一。

沉水植物主要有眼子菜、苦草、菹草、各种硅藻类植物,但一般不太会引起注意。

2)、动物资源保护

崇明地处长江河口,滩涂辽阔,且濒临东海,因此生物种类多样,且资源量集中,对上海的经济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浮游动物:

长江河口地区常年径流携带大量的营养盐和有机物,适宜于浮游动植物的繁衍。

据调查,浮游植物有129种,浮游动物有105种,是提供底栖动物、鸟类、鱼类的重要食源。

底栖动物:

长江河口地区的潮间带滩涂底栖动物种类多,生物量大,据调查有甲壳类57种,软体动物27种,除此之外还有多毛类18种,寡毛类3种。

其中,以软体动物资源占优势,其次为甲壳类,为湿地鸟类提供了丰厚的食物。

在内陆湖河中人们熟悉的有甲壳类的中华绒螯蟹,瓣鳃类的河蚌、三角帆蚌、蛏和腹足类的中华大田螺等生物量也非常巨大,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类动物。

其中,崇明河口为中华绒螯蟹的天然繁殖场,每年都有大量的幼蟹随潮水塑河而流入各河流,三角帆蚌曾经有大面积养殖,而克氏螯蟹最近几年也有养殖研究。

高等野生动物:

参照《上海湿地》对上海地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的统计,整理汇总各类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见下表:

类别上海共有

种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种数上海保护动物种崇明及长江河口有种数

鱼类11421占绝大多数

两栖类8174

爬行类2241111

鸟类11029103#

哺乳类1518310

总计26952321

鱼类:

长江河口内连河湖各水系,外接东海,生态环境较多样,有淡水水域、咸淡水水域的近海水域,又是洄游鱼类的中转过道或产卵场和索饵育肥的渔场。

因此,种类多,资源丰富,在上海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每年5-6间大量的鳗鱼苗经过河口,成为捕捞对象;

中华鲟经过河口入东海产卵,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而刀鲚因过量捕捞而逐渐稀少,已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严禁捕捞。

鸟类:

崇明广袤的滩涂湿地,成为了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中途驿站和主要栖息地,主要以涉禽和游禽为主。

根据《上海湿地》介绍,通过崇明东滩10余年的观察有湿地水鸟103种(不包括猛禽和鸣禽),水鸟中涉禽和游禽分别有65种和38种。

但据《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资源显示,崇明东滩记录到的湿地水鸟有131种,占崇明东滩鸟类种数的45%,占全国水鸟种类总数的1/6。

数据与《上海湿地》中所描述的有些误差,还需进一步考证。

2、湿地与崇明的气温调节

每一个到崇明的游客都会有一股特别凉爽清新的感觉,天气预报的气温比上海低1-20C,其中湿地为崇明的气候调节起到了关健作用。

崇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空气湿润温和,降雨量丰富,蒸发量大。

据1956-1999年堡镇、南门、新建3个雨量站的同步实测资料分析,岛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54亿m3,区域平均蒸发量为7.90亿m3。

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看到崇明的气温比上海平均气温低1-2度,同时出现35度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也比也比上海其它地区明显偏少。

如2006年日最高温度大于37度天数多达9天,青浦和松江有5天~6天,浦东、闵行和宝山3天,金山、奉贤和崇明仅1天;

2003年夏季崇明平均气温为26.7℃,市区为28.3℃(市区)。

资料也显示冬季崇明的气温偏低,但出现极端低温的地区却不在崇明。

究其原因,与崇明丰富的湿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可以通过降雨和蒸发来调节气候,另一方面当高温气流或强冷气流穿越广阔的海域和江河时,已经被吸收,从而大大地减弱了对崇明的影响。

3、湿地的泄洪护堤防灾作用

而崇明滩涂湿地和纵横交错的河网系统在泄洪防灾方面起到丰富明显的作用。

崇明内河交错成网,呈“井”字形分布排列,也是千百年来,崇明人对防洪泄水的适应,可能够大大提高泄水排洪的能力。

崇明内陆河湖面积大,储水量多,能够储存由于暴雨造成的过量雨水,并通过各骨干河道与长江直接相通的水闸迅速排放,又能在长江上游洪水泛滥时,同过水闸的调蓄,可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在崇明的近几十年,没有发生过灾害性洪涝,与崇明丰富的河网湿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崇明直面东海,深受台风侵袭。

而滩涂湿地植物如芦苇、海三棱藨水和藨草等植被,分布广,根系发达,地下根茎盘根错节,可深入土层40cm之深,起着固定土壤的作用,使之不易被潮汐冲刷。

尤其在台风汛期,更可挡风消浪,阻缓洪水急流直冲海塘堤坝。

据崇明县水利工程管理所的资料显示:

平常年份芦苇滩在100-150米宽情况下,防风能力为10.3%-20.3%,消浪效果17.6%-36.0%。

而且,消浪效果随着芦苇滩面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芦苇滩面宽度超过300米以上,芦苇滩的消浪效果可达69.0%;

芦苇滩面若达500米时,波浪传递到堤脚就会基本消失。

崇明本岛在2004年已在滩涂上种青近20万亩(种植芦苇为主),仅崇明东滩芦苇分布面积达1600hm2,构筑了一道坚实的滩涂筑绿色屏障,对减灾护堤保安全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4、湿地的降解污染物作用

水体有自净的能力,可通过水本的自然调节(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最后恢复到污染以前状态的过程。

由于崇明受长江阻隔,受工业污染较少,加上丰富的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使崇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湿地对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巨大作用,以人造湿地污水处理方法,使生活污水得到净化,能够达标排放,在崇明湿地污水开始全面推广应用。

通过生态修复功能,提高湿地的生态效益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位于崇明西沙的上海市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试验基地,占地约4500多亩。

根据基地的生态现状和特点,结合崇西分区的发展要求,基地已建成初具规模集河口典型原生态湿地环境保护、湿地生态景观和功能展示、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生态修复研究、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多功能旅游示范区。

(二)、湿地与崇明的经济发展

1、湿地与海岛运输业

自古以来,崇明的海上运输业就相当发达,也造就了一批名垂青史的杰出人才,其中尤以元代朱清、明代沈廷扬、现代陈干青三人对我国航海事业所作的贡献最为显著,他们因此被后人称誉为“崇明海运三杰”。

而富有崇明地方特色的沙船更是挤身于中国四大船系之列。

由于崇明四面环水,岛上河网遍布。

船只也就成为了人进出海岛唯一工具和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

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崇明船运相当繁荣,所有的农副产品和工厂的加工品都由船只运往上海,再远销各地。

几乎每村、每厂都有船只,形成了“舟船满载,川流不息”繁荣景象。

目前,在长江隧桥和崇启大桥还没有竣工的情况下,崇明的水上运输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2、湿地与水产养殖业

崇明丰富的水产资源,为当地的养殖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农民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收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崇明的许多乡镇都成立了养殖场,以养鱼和对虾为主,成为上海市主要水产品提供基地,同时远销苏、浙一带。

随着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养蟹成为了崇明一些居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据陈家镇统计,目前当地仍有精养扣蟹塘2万多亩,鱼蟹混养面积7000亩,中华绒螯蟹的扣蟹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镇上建有华东地区最大的蟹苗交易市场,每年为全国各地河蟹养殖户提供蟹种3亿多只,不少农户已走出海岛,发展岛外成蟹养殖。

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

从单纯的养蟹,开辟了“稻--蟹”混合种养新科技,使种田、养殖两不误,每亩可增收500元。

随之开发的“生态蟹田米”品牌,其价值更会水涨船高。

做强河蟹产业,稳定常规养殖业是崇明渔业发展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6年渔业总产量为7.7万吨,同比增2.0%。

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岛外养蟹90万亩,三岛养蟹10万亩。

生产河蟹1.2万吨;

其他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为1.5万亩,贝类5000亩,产量达到2000多吨。

3、湿地与旅游业

丰富的湿地资源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进一步了解湿地、认识湿地、宣传湿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同时,通过认识崇明湿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崇明的形成、崇明的历史和发展。

随着崇明生态岛的定位建设和崇明越江通道的竣工,崇明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崇明岛拥有总长230km的环岛海塘大堤,是人们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踏上环岛南沿大堤,可以尽览万里长江浩浩荡荡入海流的美景;

登上东滩大题,尽享绿色滩涂上的“东海日出”奇观;

立于大堤西端,饱览长河落日,耳闻鱼舟唱晚,令人心旷神怡。

浩瀚的国际重要湿地---崇明东滩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的观鸟场,也可充分领略大海与长江的交融与壮观。

崇明北湖、西部的明珠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其周围生长大片茂密的水生植物,在微风吹拂下,阵阵青波,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长江口北支的涌潮也颇为壮观,在牛棚港可观看到北支涌潮的最大潮头和回头潮。

近几年,每到农历八月十八赴牛棚港观潮的人数日趋增多;

崇明水利建设中的崇西水闸、横贯东西的南横运河等也都是湿地旅游的最佳去处,能够让你充分感受到崇明生态建设的巨大成就,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优美。

随着崇明的进一步的开发、开放,生态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崇明湿地旅游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4、水稻种植业:

世博”的到来,崇明作为世博会农产品特供基地之一,目前已建成7000亩规模优质有机大米示范基地,以“寒优相晴”为主的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38万亩;

2007年崇明瀛丰五号优质生态大米的价格达到每公13元,是普通大米的几倍。

据2007年的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来自崇明的“瀛丰五号”其口感和市民购买率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据现场品尝活动的统计数据显示:

消费者认为吃口好的:

瀛丰五斗有机米占67%,日本“越光”牌大米占19.8%,锦菜园有机大米占7%,秋田小町大米占6.2%;

而消费者“更倾向购买”的:

瀛丰五斗有机米占82.8%,秋田小町大米占7.3%,秋田小町大米占6.7%。

日本“越光”牌大米因其价格昂贵是瀛丰五斗有机米的7倍多,可能更适合日本的消费者,而在上海问津者少,仅占3.2%。

可以说,开发生态优质水稻也是崇明人民致富的举措之一。

5、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崇明湿地为崇明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就崇明而言,地下水控制可开采量非常小,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主要为当地地表径流与利用水利工程引调长江水量的总和。

崇明岛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49.3mm,由降落岛上的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年平均径流量为3.45亿立方米,占崇明水资源总量的10.27%,利用潮汐对岛上河流自然补充的引潮量每年可有30.12亿立方米,占崇明水资源总量的89.73%,合计共有径流总量为33.60亿立方米。

按2002年的统计人均水资源为55172.4立方米,大大高于7730立方米的世界人均量和2120立方米的中国人均量。

6、新增土地资源

湿地是不可更新的资源,但崇明河口滩涂湿地却不然。

由于崇明三岛位于长江口门,长江每年挟带4.7亿吨泥沙下泄入海,受潮流上溯顶托和咸淡水混合楔状相交影响,泥沙悬粒在长江口絮凝沉降,形成沙洲或淤积成滩涂,为崇明每年都新土地2万亩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