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2027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马克思DIY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求实创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E.资本论

2.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英国的权利运动B.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E.法国巴黎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E.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ACE)。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普遍与特殊的关系D.科学是基础,哲学指导科学的关系E.总和与个别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E)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E.普遍性

6.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个最伟大的贡献是(AB)。

A.唯物史观的创立B.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C.进化论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E.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它是(AB)。

A.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B.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和自然观的统一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自然与社会的统一E.人与社会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ABD)。

A.细胞学说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C.牛顿力学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E.康德星云假说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BD)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D.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E.正确处理了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10.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是(AD)。

A.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B.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D.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E.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简要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具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C)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B)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5.认为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这一观点是(D)

A.朴素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6.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

7.有一首断言缺了订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

战马蹶,骑士绝;

骑士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8.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9.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B)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11.新生事物是指(A)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事物的运动变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B)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5.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C)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1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A.机械决定论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

17.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18.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A)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1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20.意识的本质是( B)

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D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D.存在就是被感知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ACD)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

3.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AB)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

5.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ABD )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分泌物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C)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使统一体分解

7.辩证的否定是(ABDE)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E.既克服又保留

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9.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BD)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E.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辨证统一。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纯粹静止是不存在的。

同样,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纯粹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

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

3.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旧事物总是不断地死亡,新事物总是不断地出现,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新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本质,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它是不可战胜的。

具体而言,第一,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对立的方面,其中否定的方面是促使旧事物灭亡、进而转化为新事物的方面。

二者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事物则逐渐趋于灭亡。

因此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内部新旧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旧事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事物,既是对旧事物消极内容的抛弃,又是对它所具有的积极内容的继承和保留,增加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忍的新内容,新事物的这种特殊本质,决定了它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必定要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旧事物的腐朽虚弱,它在一段时间中可能数量较大,力量较强,但它注定要灭亡,被新事物所战胜和代替。

第三,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新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战胜的。

总之,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新事物的本质来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什么是规律?

规律有什么特点?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特点:

A.客观性B.普遍性C.稳定性

5.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第一: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的表现我们通常说的;

想的

第二;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第三;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

7.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8.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形象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方面。

五、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的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客观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与尊重客观实际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是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第二章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种观点属于(D)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3.认识的本质是(C)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6.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D、感觉——知觉——表象

9.概念、判断、推理是(B)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D、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11.认为只有书本理论可靠,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这在认识论上犯了(D)

A、类似唯心先验论的错误B、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2.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3.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4.真理就是(D)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5.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C)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1.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ABCD)

A.工人炼钢B.渔民出海捕鱼C.技术革新的试验D.农民种田

2.下面关于认识结构的表述,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