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0880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 + 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1.【注释】曲项:

弯着脖子。

歌:

长鸣。

拨:

划动。

【译文】“鹅!

鹅!

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桨一样。

【赏析】先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

第一句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再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

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回环往复,其妙无穷。

这组对偶句中,动词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

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简介】骆宾王,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

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通“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

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

要点

2.《悯农》

唐.李绅

(其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

吕渭传》等书的记载,

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注释】①:

谷类植物的统称。

②餐:

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

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

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简介】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于扬州,

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

3.《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晴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简介】《古朗月行》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26首。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

【注释】1、呼作:

称为。

2、白玉盘:

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3、疑:

怀疑。

  4、瑶台: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

《穆天子传》卷三:

“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5、仙人垂两足:

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6、团团:

圆圆的样子。

  7、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

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

问言,问。

言,语助词,无实意。

与谁,一作“谁与”

  8、蟾蜍:

《五经通义》:

“月中有兔与蟾蜍。

”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

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9、圆影:

指月亮。

  10、羿:

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

《淮南子·

本经训》记载: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

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

“日中有三足乌。

”所以日又叫阳乌。

11、天人:

天上人间。

  12、阴精:

《史记·

天官书》:

“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阴精也指月。

13、沦惑:

沉沦迷惑。

  14、去去:

远去,越去越远。

15、凄怆:

悲愁伤感。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

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赏析】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俗称癞蛤蟆;

大明,指月亮。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

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

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

“忧来其如何?

”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

(《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4.《风》

唐.李峤(qiá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xiá

【背景】此诗作年未得确证。

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

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注释】⑴解:

知道,懂得。

三秋:

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⑵二月:

早春,农历二月,一说指春季。

⑶过:

经过。

⑷斜(xiá

):

倾斜,歪斜。

【译文】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赏析】此诗写出风的力量。

前两句写“风”的季节功能:

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

后两句写“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

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

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

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

“叶落”与“花开”,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

“解落”,“解”字用得好,“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风之柔情让人感动。

“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

“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赋”意指“直赋”“赋陈”,由物即心,直面陈说,直接表白。

风,“过江”卷起“千尺浪”,“入竹”引来“万竿斜”,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之柔情,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简介】李峤,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和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

也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新典丽,而内容较为贫乏。

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辑

有《李峤集》,《全唐诗》中有其作五卷。

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注释】

(1)春晓:

春天的清晨。

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字画摄影

(2)不觉:

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3)闻啼鸟:

听到小鸟的鸣叫声;

闻,听到;

啼,鸣叫。

(4)夜来:

夜里

【译文】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缤纷的落花铺满庭院,不知道有多少。

【赏析】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

春晓"

(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

处处闻啼鸟"

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

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

花落知多少"

,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

不知--知;

知--不知"

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

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6.《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背景】李白的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原来是汪伦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给李白送行了。

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

可是当着众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

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

"

李白的言外之意,是在委婉地劝大家没有必要在分手时过于伤感、沉重而已。

既不会凉了众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气氛活跃起来。

这首小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在潭东岸边,就有一处题有"

踏歌古岸"

的踏歌岸阁。

【注释】⑴汪伦:

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

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深千尺: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⑷不及:

不如。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用"

深千尺"

的桃花潭水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汪伦送行的情意。

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

不及"

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

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桃花潭水乡的千尺深巷,这十里的舞步相送情节,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7.《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

【注释】⑴静夜思:

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⑶疑:

好像。

⑷举头:

抬头。

⑵床:

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

③“窗”的通假字。

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而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

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其感受:

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时,思乡情绪,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

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8.《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满怀希望而来。

而童子的“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

继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

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

可是“云深不知处”又让人迷茫:

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

最后,借助“云深不知处”的画面,任读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

【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汉族。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

病蝉>

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9.《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背景】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注释】⑴山僧:

住在山寺的僧人。

对棋:

相对下棋。

⑵下子:

放下棋子。

⑶小娃:

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

船。

⑷白莲:

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

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

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0.《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背景】杨万里到常州任职,这里淳朴的民风、农家的炊烟、小河的流水、美丽的田野都使他感到新鲜,一有空便攀登古城、漫步郊野、河中泛舟,领略大自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