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046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告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告别》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告别》教学设计苏教版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告别》描述了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四大文明古国取得的多方面伟大成就。

教材选取了文字、建筑工艺、科学技术、宗教等内容,概括而全面地介绍了四大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一课时内容为“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

教材通过选用代表性的图文资料,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叙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文字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以及三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

(2)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驱动器,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

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自己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分析人类传承的文明。

(四)教学方法

俗话说:

教无定法。

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教案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并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讲述法”、“比较法”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突破难点。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城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等文字的产生、书写材料等方面的资料;农村学生课前去翻阅七年级上册。

教师准备:

吃透教材,理解课程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

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个笑话故事给大家听听,听后,请谈谈你们的想法。

故事情境可采用“哈雷彗星”或七年级上册P110页“奇特的礼物”的故事。

“哈雷彗星”的故事情境如下。

据说,美军1910年的一次部队的命令传递是这样的:

营长对值班军官:

明晚大约8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

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

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

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

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

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

如果操场上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

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

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

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引导学生在听后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口耳相传的语言不便于记忆和交流,往往会出现差错)采取何种方式可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文字)

采用此故事情境的目的有三:

(1)采用笑话故事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突破难点—文字产生的背景。

(3)让学生体会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的区别,并初步了解文字产生的历史意义,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教学

(一)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

本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就上面讨论基础上,话锋一转,承转如下:

同学们,那么文字是否随着人类的产生就产生的呢?

(不是)是的,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远古人类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语言交流,但由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的需要,一“发”即逝、口耳相传的语言交流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字。

可见,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记忆和交流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承转)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七年级已学过)设问:

人类最初发明的文字是什么?

文字是否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的?

(二)文字产生的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建议一: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2-23、2-24、及下图,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图2-23、图2-24各自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

(符号、图画)

2.你们知道这些符号和图画表达什么信息吗?

(不知道)

3.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犹如“暗号”和“密码”,离开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思)

4.右图也是一种文字,你们能猜出它们的意思吗?

(手、鹰)你们是怎样猜出它们的意思的?

(画成其物)我们把这种文字称什么文字?

(象形文字)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并视学生回答的情况,做好精导妙引工作。

如第三问难度大,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帮助学生解决。

然后结合三图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教师小结:

文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初,为了记忆和交流的需要,人们开始采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和标记来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这就是文字的雏形。

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比刻画符号前进了一步,但两者都只是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途径,无读音,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义,犹如记忆者设计的“暗号”和“密码”。

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认识它的人越来越多,“暗号”变成了“明号”,并有了通用的读音,就转化为真正的文字—象形文字。

譬如,有人画了一只鹰,刚开始,只有他自己知道它代表鹰,为了交流,叫它为“鹰”;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共同以这图画和读音来表达鹰这一动物。

再久而久之,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于是,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

教学建议二:

播放录像《文字的产生》,然后采用读读、划划、问问、议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文字的产生过程。

(三)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

建议一

根据课前布置,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2-25、2-26、2-27及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有什么共同点?

三种文字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就三种文字的产生背景、形成时间、发源地、发明和使用者,文字的构造特点、书写材料等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在比较中体会它们的异同点。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不求面面俱到,重过程,重参与。

然后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释疑,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重点讲清以下问题:

这三种文字分别是古埃及人、苏美尔人,中国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记忆和交流的需要,各自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造的,是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

因此,它们在形成时间、发源地、发明和使用者、文字的构造特点、书写材料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文字的产生使三地相继告别野蛮,进入了文明时代。

必要的话,教师可以图表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如下表:

古老文字各自特点共同点

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者构造特点书写材料都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都有读音,是三地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象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人“画成其物”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笔画像楔子削尖的芦苇杆、骨棒作笔,在泥版上写字

甲骨文黄河流域(殷墟)商朝商朝王室贵族“刻成其物”刻在龟甲、兽骨上

 

建议二

在前一知识点的教师小结的基础上,首先师生共同探讨埃及象形文字产生背景、形成时间、发源地、发明和使用者,文字的构造特点、书写材料等内容。

对于发源地、文字的构造特点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结合图2-25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书写材料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回答(七年级上册已学)。

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楔形文字组、甲骨文组),合作探究,竞赛交流。

问题情境如下:

“(找异同)请每个小组从楔形文字、甲骨文两种古老文字中挑选一种进行探究,比较你们挑选的文字与埃及象形文字的异同点。

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找到的异同点最多?

(设最佳考古奖)”。

分好组后,教师可下发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最后,师生交流,归纳小结(参见建议一表)。

“建议一”适用于学生基础好,生活条件好的城市。

采用“建议二”,合作与竞争并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承转)刚才通过探究学习,我们了解三种古老的文字的发源地,那么现在这三个地区又使用怎样的文字呢?

(四)汉字──最古老的文字

展示现代埃及、西亚及中国的文字,设问:

哪一种文字还比较像以前的文字?

(汉字)

大家想不想继续了解这三种文字形成后的发展演变过程?

请大家结合下面情境及回顾汉字的演变过程(七年级上册)进行思考。

情境:

运用多媒体或投影展示或讲述法国学者商伯良研究罗塞塔碑文破译象形文字、法国学者罗林森研究贝希斯顿铭文破译楔形文字的故事(略,可上网查找)。

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在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古埃及,强迫埃及人弃用象形文字改用波斯文字,因此象形文字逐渐消失。

西亚楔形文字在苏美尔人建立的王朝的衰亡后(公元前xx年),继承它的古巴比伦王国对它做了较大改动,因此面目全非。

只有中国的甲骨文由于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生生不息的特点,由繁到简,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

所以,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创设上面情境,目的在于:

(1)、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中体会文明传承的意义

(2)、让学生较完整地认识三种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3)、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承转)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正因为古老,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如最为流行的是“仓颉造字”。

(五)文字—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

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卡“仓颉造字”,设问:

1.谈谈你读后的感想。

2.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观点来分析并落实以下知识点:

1.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并不等于历史,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字产生的历史(如材料中讲仓颉以龟文鸟迹之像来造字,这印证了人类最初的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过来的)。

2.文字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文字是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

(承转)今天的新课即将结束了,一堂课下来,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能不能归纳出文字产生的历史意义(作用)?

(六)文字的作用—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上面的学习中已几次提及文字产生的作用,最后要求学生归纳,目的在于突出重点、归纳整理、呼应课题。

作用:

(1)“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促进记忆和交流

(2)记录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文化的活化石。

(3)积累知识、传承文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自己的历史。

课堂作业

以下是中国古老的甲骨文,猜一猜它们的意思,经过几千年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