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0290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

《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

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

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

提到农家:

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

有秋虫低鸣:

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

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

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

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

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

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

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

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

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

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

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课件)

例:

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

“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

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5、互动释疑:

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

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

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

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及课堂的表现来进行形成性评价;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

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评价方式:

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

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小组评价:

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评价:

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

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与难句的意思,会用“既……又……”写句子。

3、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4、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继续学习“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的方法。

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

学生对我国的“茶文化”可能了解的不多,因此对我国是“茶的故乡”的含义,对茶的价值,品茶的乐趣等较难理解。

第一教时

1、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与难句的意思,会用“既……又……”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说说有关茶的话题——说茶,教师让每位学生用少许茶叶泡一杯茶,说说喝茶的感受,看看玩具茶壶。

2、谈谈收集到关于茶的资料。

让学生畅谈,根据学生的汇报以茶的历史、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喝茶艺术、茶具等方面进行归类。

几天这堂课作者就从这几方面说茶,让我们来学学。

二、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

1、给学生学习五分钟,要求:

读熟,自学生字词,提出不懂之处。

2、反馈:

(1)、检查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出的字词。

(2)、朗读完一节允许学生提出词方面的疑问。

重点词理解为:

悠久:

年代久远。

呷:

方言,是“喝”的意思。

享受:

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课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什么是享受)飘逸:

洒脱,自然、与众不同。

能工巧匠:

在工艺上有高超技术的人。

(也可结合生活经验谈谈)……

三、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重点研读:

1、品茶的时候,别急于喝。

先观茶姿,清水绿叶:

……教师出示新茶一杯,请学生作示范。

2、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

……与国际友人一边品茶,一边亲切交谈。

想想一下国际友人会说什么?

第二教时1、继续熟读课文。

2、摘录好的词句及段,注意标点符号。

3、完成作业。

4、给课文分段。

一、复习。

1、上节课哪些还给你留下深刻的影响。

2、课文你读熟了吗?

(同桌互查)

二、继续研读上节课留下的部分。

三、摘录你认为好的句子,注意标点的用法,不懂及时提问。

四、教师小结后给课文分段。

五、作业:

完成小学语文作业本或从一方面或几方面整理茶文化,也来说茶。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一幅画。

2、学会7个生字,把握诗中出现的反义词。

3、会正确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挂图

准备:

图画若干,课文挂图,生字卡片、田字格

出示若干画,有大有小,有黑白有彩色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画”,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先来研究这个“画”字。

请你数一数,这个字共有几画啊?

你是怎么来记住它的?

那好,让我们一起在田字格里把这个字来写一个。

谁来带大家读这个字。

我们已经给他找了好几个朋友,你还能来说说有关画的词语吗?

研究了这个字,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来欣赏一幅画好吗?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写上“山绿色水”

这高山流水看了真迷人啊?

那现在请你静静地听听,来,走近些,再走近些,你听到了什么吗?

没有听到声音,那么古代有个诗人,就把没有听到声音用两个字就概括出来了“无声”,这样连起来就成了两句诗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我们刚才讨论了那么多,他就用了这么两句话表达出来了,你觉得他写得好吗?

讨论:

语言很简洁,用了反义词

那么在这两句诗里,有好几个字我们没有学过写过,你是怎么来记住他们的?

教学生字:

远色近无声

谁能连起来再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味道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那个画家画好这幅画后呢,总觉得缺点什么,于是他又提笔添上了一些。

你看到了什么?

粉红的桃花是在春天开放的,这说明呀,画家画的景色是春天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春天过去了,花儿和鸟儿有什么变化呢?

那在这幅画里呢?

春天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地开放着,小鸟看到人走过来了,一点也不害怕。

所以诗人说是: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在这里,教师一边引导说,一边板书:

春去花还开着,人来鸟不怕。

改成“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两句话,谁来带大家读好这两句话。

这样,四句连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古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画”,谁能连起来读一读。

这古代的诗句虽然用词精妙,但这五个字五个字地说话,总是和我们现在太不一样,我现在,要请小朋友来做一做翻译家。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行吗?

我们各请三大组一个代表好吗?

其他同学认真听,你可以提意见也可以补充。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幅有有有有的画。

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幅的画,还可以说,这幅画真啊!

句式说话。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啊,仿佛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美丽的高山流水间,小朋友,当我们外出游玩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很美很美的景物,那么,如果你看到了,会用什么办法把它带回来和我们分享呢?

画画、照片、摄象机,这些都是好办法,不过,老师有个更方便,每个人都可以用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那就是请你用“心”把它带回来,你用心记住你看到的东西、想到的,把它写成文章给我们听,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好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

(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

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

(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

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

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

把上述

(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在例1的

(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

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

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

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

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

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

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

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

“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

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

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

圆。

(迈步游戏:

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

如:

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

严、夕。

猜字谜:

亚字长个小尾巴(严);

多一半(夕)。

设计意图:

低年级识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

分类玩字词卡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而师生交流多种有趣的识字方法,如:

猜字谜、编字歌、讲故事、形声字识字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1.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

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2.诵读游戏:

“小手盖一半”。

规则是用手将每行课文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盖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3.小组每人读一遍,尝试背诵。

游戏中巩固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学习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是对文本韵律的体会与理解,也是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环节。

五、书写汉字,总结全文

1.写字表中“李、香”两个字我们应该注意哪笔?

(捺要写舒展)书空、描红、试写、对照。

2.语:

应注意左小右大。

组词:

语文、语言、外语。

3.播放欣赏对子歌歌曲。

这篇韵文其实是我国古代对子歌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对子歌的其他内容,积累和背诵。

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教学写字,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写字能力。

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后,以一首优美的《对子歌》收尾,给整节课画上句号,同时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古对今

古――今圆――方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晨――暮雪――霜和风――细雨朝霞――夕阳

桃――李柳――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教学反思《古对今》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争摒弃“单纯识字”的教学弊端,开创识字教学新视野,使识字教学呈现“趣味性”和“文化味”。

1.从“识字”到“方法”,形态灵活,妙趣横生。

针对本课生字较多的特点,教学中把汉字按照结构分类梳理,采用编字歌、猜字谜、加一加、换一换、编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引领学生遨游于汉字的美妙世界里。

这样既使学生习得了识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

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每句中都含有“对”字,并以此为节点,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

这样,在师生灵动的交流中,使学生发现文本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一.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

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

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

异:

意动用法;

通:

使动用法

4.通假字:

“要”同“邀”

5.同义词:

都:

悉--咸--皆--并;

邀请:

要--延

6.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

土地美;

屋舍美;

田池美;

桑竹美;

阡陌美。

2.教师小结: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

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

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发垂髻:

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

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

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