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自主学习题目和答案Word格式.docx
《毛概自主学习题目和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自主学习题目和答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建设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1]内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2]内在逻辑关系: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和步骤
1)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4)前途: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5)步骤: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步是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和任务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反对“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6.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总路线: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想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2)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以毛泽东为主的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具体问题,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⑴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经验: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对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它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各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因此解决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分别采用专政和民主这两种方法。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5)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团结全国各地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1)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2)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一条发展更好、人民享受成果更多、能够充分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到建党100周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5.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
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实现路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5)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
3.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涉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要以开放促发展。
(3)就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4)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的“两个毫不动摇”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特点:
[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
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3)发展基层民主。
7.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a)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b)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遵循。
c)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d)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
9.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0.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制
1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1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a)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b)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c)高度自治。
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e)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意义:
(1)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新形势下的对台湾工作方针
(1)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共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3)两岸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
(4)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根据: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但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