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849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2

单元引言分析:

引言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富强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内容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阶段,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B重点难点

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C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明确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等因素影响下产生以来,经历约80年的曲折发展,于1949年左右萎缩。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讲述内容】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合作探究】1: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国民党在后来发动的三年大规模内战期间,除了直接的破坏以外,特别是在战争最后阶段退往台湾之前,将能够转移的各种形式的财富全部转移,不能够转移的,则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破坏。

因此,建国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到处废墟,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

过渡: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2)国民经济的恢复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从而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中国近代工业虽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帝国主义的阻挠,连年战争,没有实质的突破,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广大人民迫切要求启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从工业产品钢和发电量产量的人均占有量来比较:

1952年我国钢的产量与美国1950年的产量相比,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是美国的千分之四。

而发电量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美国的千分之一,甚至不到印度的四分之一。

从产品的品种看:

我国当时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所以要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就必然要改变这一落后局面。

基于上述情况,党和政府一面着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面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于1953年制定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一五”计划建设

【合作探究】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作探究】3: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1)从历史原因看: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曾有段论述: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超额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合作探究】4:

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P53学习延伸)

(1)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2)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3)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过渡:

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

(1)对象:

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合作探究】5:

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

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

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

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

(2)基本途径和方式: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合作探究】6: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合作探究】7: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从革命性质来看:

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

三大改造前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

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过渡:

假设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的公民,你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国情有哪些判断?

对国内主要矛盾会作出怎样的分析?

认为党和国家应如何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a时间:

1956年

b内容:

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意义: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2)八字方针

a背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b内容: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过渡: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台的背景

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a.时间:

1958年

b.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合作探究】8:

P52【学思之窗】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

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

解题关键:

了解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希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迫心情。

思路引领:

回忆学习过程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

(1)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