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学第二轮复习文化常识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
《射洪中学第二轮复习文化常识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洪中学第二轮复习文化常识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
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
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
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
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
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
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
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东,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
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
黎,古通“黧”,亦指黑色。
也有“众多”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
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
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12.
下面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
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元先例,自此,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B.中国古代官吏变迁制度中,“擢”是指选拔提升职务,“迁”是指调动官职,“左迁”是指降职,
C.文中“中国”指中原一带,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是行政区划名,不是指崤山以东地区。
D.文言文中,人名称谓前往往加上籍贯名称,如“咸宁侯仇鸾”,即咸宁人,姓“侯”名“仇鸾”。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
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
接受皇帝的命令。
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
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
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三司即三公。
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1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
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在本文指的是丈夫的父母。
C.“国家”在古代有国家和帝王别称两个意思,在本文中是前一种。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
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
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事务。
D.“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
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梏。
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3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3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4、关于我国书信的习惯和格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封书信一般应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部分。
B.给老师写信,“称呼”部分如果连名带姓写上,就显得不够恭敬。
C.书信的“祝语”部分,如写“此致敬礼”,应将“此致”退后两个字的位置,“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D.书信的“署名”部分,写信人应连名带姓都写上,否则就显得不够恭敬。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开始建立。
B.中土,意为国之中、天地之中,古指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C.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D.转,是指官职调动,因为古代一般以左为尊,以右为卑,所以左转即指升官。
3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中的“擢”指“提拔、选拔”,“除”指“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密使”(《指南录》后序)
B.“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C.“耆老”是指年寿高。
后来把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称为“耆老”,有时也泛指“老年人”。
D.“幸”即行幸。
古代专指皇帝出行。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丁末,行幸长安。
”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
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美术品。
B.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例如宋代的包拯(包公)就做过御史,他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
C.古人对身故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称诸侯或有爵位有封号的大员死去为“薨”。
D.庙堂:
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中的“庙堂”便是。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
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
社,谷神;
稷,土神。
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
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妹,就是堂妹。
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
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
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
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文化常识
(一)答案:
1.D《论语》不是六经。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2.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在文中是官名。
3.C
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
其二是薪俸。
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4.C.(“表彰其功绩”错,应为“褒贬善恶”)5.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
6.A.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7、A.“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8.
B.“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9.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10.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11.【答案】D【解析】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12.D
“侯”是封号,姓仇名鸾。
从后文“乃代鸾狱中草就”可知,文言中人物姓名在前文用姓名全称,后文只出现名,不出现姓。
13.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14.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15无
16.B
奉,恭敬地用手捧着17.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8.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
19.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20.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3分)21.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22.D(屯田有军屯和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23.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3分)2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2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6.C【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
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27.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
28、【答案】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29、【答案】C从文章来看,此处的“国家”应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