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把老年人、少年儿童、盲人、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3]
全国文化系统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效显著,形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格局,有效推动了文化惠民项目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2014~2015年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1.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
2014年3月,由文化部牵头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立法进程和规划制定问题,探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模式,明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途径,有重点地按顺序依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三项试点工作。
除此之外,2013~2014年,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组织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广泛征集理论界学者的意见建议,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展开制度设计研究,最终评审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与激励机制”“流动文化服务实现路径及标准化”等六项优秀成果。
2015年,北京大学设立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扛起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发展和体系建设的大旗,带动了全国高校的相关理论研究。
这些研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发挥了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重要作用。
2.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和制度供给情况
2014年以来,文化部联合各部委单位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为全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纲要》等政策的相继拟定和出台,成为当前及未来阶段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此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取得了积极进展。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的实施是“人才兴文”战略的专项计划,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支持。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等,给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和示范效应。
《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规划发挥了指导作用。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标准的出台,《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等文件的颁布,则旨在不断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5]
由公共文化司负责起草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已被列入全国人大2015年立法日程,该草案强调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2014~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成效
根据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发展目标,2014~2015年,我国加快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获得稳步提升,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差距。
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重大文化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文艺创作事业繁荣发展,基本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国家关注京剧、地方戏、民族音乐、美术等的长期发展,设立专项基金,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工程。
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古籍保护,推进重要遗址保护工程。
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均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命名两批共1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第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得到了大力推进。
以基层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进一步缓解贫困地区文化设施“空壳化”问题。
国家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6]投入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17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31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10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473个,工人文化宫1300多个,农家书屋60.1万家。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由一般化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推进,更加关注基层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权益。
第三,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引导多种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6447个,演出13.34万场,观众8352万人次。
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0.46万个,馆办老年大学705个。
[7]
第四,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实现深度融合。
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广播电视示范网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等工程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创新共享的数字平台和数字资源,有效地提升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
[8]
二2014~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2014~2015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公共文化投入基本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总量基本稳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据统计,2014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文化单位287356个,比上年末减少5528个;
从业人员2040199人,比上年末减少114749人。
其中,文化部门所属单位6.56万个,增加872个;
从业人员63.82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3~2014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情况见表1所示。
表12013~2014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统计数据
虽然中国公共文化机构的从业人员人数有所减少,但从业人员素质有所提升。
以四大类公共文化机构为例,除文物业外,整体上具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三类职称的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人数都有所增加。
其中增长最为显著的是艺术业机构,2014年艺术业机构从业人员较2013年呈几何级递增态势,其中,正高级职称从业人员增加4677人,副高级职称从业人员增加12688人,中级职称从业人员增加28481人。
具体情况见表2。
表22013~2014年中国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结构统计数据
2014年以来,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服务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17个,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上年的85.1平方米提高到90.1平方米,增长了5.9%;
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由上年的0.55册提高到0.58册。
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文物业机构数增长速度最快,增幅为8.8%,截至2014年底共有8421个文物业机构。
艺术业机构中,艺术表演团体数增幅较大,为7.2%;
艺术表演场馆的数量比上年略降。
除此之外,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具体情况见表3。
表32013~2014年全国主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发展情况
2.公共文化投入情况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
在中央财政的带动和引导下,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实现平稳增长。
下面主要通过分析全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城乡和区域文化事业费、人均文化事业费、全国文化事业费总支出占财政比例等方面来总结公共文化投入情况。
近年来,文化部以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为契机,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文化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
2014年,文化部本级财政拨款53.46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9.6%;
中央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遗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地级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中央补助地方文化项目,并落实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46.53亿元,比上年增长0.72%。
[9]在中央资金的带动和引导下,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全国文化事业费明显增加。
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583.4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2.95亿元,增长10.0%。
具体情况见图1。
图12006~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
图1表明,自“十一五”时期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持续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全国文化事业费持续向基层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据统计,2014年县以上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为292.12亿元,占50.1%,比上年降低了1.3个百分点;
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为291.32亿元,占49.9%,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县以上、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的投入比重基本实现均等化。
在区域分布上,2014年东部地区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为242.98亿元,占全国的41.6%,比上年降低了2.0个百分点;
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分别为133.46亿元、171.15亿元,分别占22.9%和29.3%,分别比上年增加了0.3个和0.6个百分点。
具体情况见表4。
表4全国文化事业费按城乡和区域分布情况
201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42.65元,比上年增加3.66元,增长幅度为9.4%。
2006~201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2006~201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情况见图2。
图22006~201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
图32006~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自2006年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基本保持稳定,2012~2014年连续三年比重都控制在0.38%(见图3)。
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随着社会财富、居民收入的持续高增长,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应该以提升人均文化事业费为主要任务,要加大投入,不断满足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需求。
(二)2014~2015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四个领域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基本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服务、文物业和公共美术馆这四个主要领域,本报告选取这四个主要领域进行分析。
1.全国公共图书馆基本资源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不断增长,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也进一步丰富。
截至2014年底,公共图书馆共3117个,比上年增加5个。
人均藏书量0.58册,比上年增加0.03册。
2014年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了5.0平方米;
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总藏量至2014年末达到79092万册,较上年增加了4196万册,增长率为5.6%;
有效借书证3944万个,增长率高达37%。
具体情况见表5。
表52013~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发展基本数据
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率稳步提升。
总图书流通人次为53036万人次,增长7.7%;
书刊文献外借人次为22737万人次,增长10.6%;
书刊文献外借册数为46734万册次,增长14.9%。
公共图书馆举办培训班数、公共图书馆参加讲座人次、公共图书馆参观展览人次、公共图书馆参加培训人次等较2013年都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参加培训人次增长显著,为14.2%。
具体情况见表6。
2.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服务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末,我国群众文化机构数达到44423个,比2013年末增加了163个,县文化馆1666个,乡镇文化站41110个,各级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数170299人。
至此,一个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建成。
2014年,各项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
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基本数据大多处于快速增长之中。
其中,组织文艺活动1472000次,增幅高达98.8%。
举办展览、群众文化机构馆办文艺团体演出场次略有缩减。
参加文艺活动人次、举办训练班班次、参观展览人次、举办研讨和讲座次数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可以看出群众的文化需求比较旺盛。
群众文化机构服务活动基本数据见表7。
表62013~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基本数据
表72013~2014年中国群众文化机构服务活动基本数据
3.全国文物业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末,我国文物业机构总数为8421个,增长率为9.0%。
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280个,占总数的39.0%;
博物馆3658个,占总数的43.4%;
两者占了总数的82.4%。
从业人员比上年增长10922人,绝大多数集中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博物馆,两者分别占总数的25.6%和56.7%。
由此可见,我国文物机构开展公共服务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表8为2013~2014年全国文物业文化服务情况。
表82013~2014年全国文物业服务基本情况
从表8来看,文物藏品数量逐年增加,尽管2014年较2013年增长态势减缓,只增长5.8%,但由于基数本身比较大,数量仍有较大的增长。
2014年文物业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举办陈列展览场数增速比较快。
2013年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为2115万平方米,2014年比2013年增长15.1%,这说明我国加大了对文物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
举办陈列展览场数上升为21170场,增幅为17.4%。
近年来文物业参观人次逐年呈较高比例增长,2014年同比增长12.8%,说明公众对文物业文化服务需求保持高水平。
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645个,从业人员18692人。
201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共举办展览16042次,举办演出34703万次,举办民俗活动12982次,举办培训班20946次,培训人数137万人次。
[10]
4.全国公共美术馆发展基本情况
公共美术馆建设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公共美术馆数量为381个,从业人员3772人,专业技术人才220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38人,副高级职称人员376人,中级职称人员794人,藏品394280件(套)。
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除了海南省、贵州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以外基本都建设了美术馆。
我国公共美术馆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绝大多数集中在西北地区、华东地区。
其中西北地区94个,华东地区119个,华中地区31个,华北地区57个,西南地区46个,华南地区17个,东北地区15个。
三2014~2015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2014~2015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资金投入不足,服务设施使用率低
近年来,文化财政投入的持续增加,对于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文化财政投入显然在整体上依然总量不高、比重偏低。
近三年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0.38%左右,且201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42.65元,其远远低于教育、卫生等其他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
根据我们对服务设施使用频率的调查,使用率普遍偏低且使用设施单一化。
其中,“经常(10次及以上/年)”这一选项的被选率以图书馆最高,为38.7%,其余场所的被选率均不超过18%。
具体情况见表9。
表9平时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频率统计
2.公共文化服务满足需求度低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城乡协调性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调查显示,对于中国文化总体的发展状况,选择“非常健康”“比较健康”的人占46.4%,也就是大多数民众认为2014年公共文化发展态势并不乐观。
民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质量满意程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两个选项所占比重都不超过50%,满意度最高的是图书馆,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也仅占42.7%。
具体情况见表10。
表10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质量的满意程度的统计
3.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区域差距、城乡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公共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发展最好,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差。
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2014年公共文化分区域发展情况
农村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依然存在,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仍旧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短板”。
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不足、项目内容滞后于群众文化需求、群体性文化受到忽视等问题始终制约着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现。
据统计,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583.44亿元,其中县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费291.32亿元,占49.9%;
从资源上来看,主要服务于基层农村的1630家县图书馆总藏量14527万册,仅占全国图书馆总藏量的18.4%。
从群体情况来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和边疆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资源和项目偏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实。
4.我国社会团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尚不明显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模式。
积极倡导社会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调查显示,58.4%的人认为,社会团体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很重要。
但社会团体成员的参与度并不高,调查对象中向政府提了5次及以上建议的人仅占3.2%,“没有提建议”的人占61.1%。
可见,社会团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尚不明显。
具体情况见表12、表13。
5.我国的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不高,缺乏文化精品
调查显示,目前民众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媒体渠道是电脑网络、手机媒体、广播与电视。
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的全面提高,使人民群众的阅读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产生了新的变化。
具体情况见表14。
表122014年社会团体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议的情况统计
表13社会团体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评价统计
表14对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文艺产品
由表14可见,排在影响最大的文艺产品前三位的分别是综艺节目、电视剧、音乐节目与音像制品,而传统艺术、现代艺术排位居后。
由此可见,当前影响最大的公共文化产品基本集中在娱乐业,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群众文化生活影响不足。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
政府要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
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抓好公共文化服务投入。
同时应注意保障基层公共文化单位工作经费、运转经费的需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阶层通过捐助、捐赠、自办等方式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以开辟更多的文化投入渠道。
2.提高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中央和地方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和统筹服务设施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应强化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尤其应吸引和鼓励多方社会力量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
3.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均衡发展
目前,国家已注意到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较落后的问题,逐步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惠民政策。
但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这个问题还比较严重,且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因此,有必要持续并强化相关政策,加大落实的力度。
如继续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以老少边穷地区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设施、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
同时,探讨制定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对口帮扶政策,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水平。
4.强化社会参与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中的作用
文化类社会组织在文化治理体系中可以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是政府以社会化机制和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推动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2015年《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出台,就是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重要举措。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全新的改革性工作,能推动文化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公平竞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5.稳步推进精品战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地方精品文化的支持力度,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形成精品创作新常态,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同时,要立足于服务基层群众,形成惠民演出新气象。
中央和地方要联合发力,找准地方文化发展特色,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气象,推动艺术发展和优秀文化研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艺术性和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