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7062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

《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文档格式.docx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

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

(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

背诵与仿写

(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

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

(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

(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

(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2.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

4.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异质分组

6.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从做中学

(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

(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

(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

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

(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

(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

(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

(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

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

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

(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

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

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

1.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

2.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

3.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

4.

5.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6.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

5.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20世纪前50年一一“文言”与“白话”

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

2.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

3.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

4.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一一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一一“文”与“道”

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

1.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

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

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

2.1961年〈〈文汇报》社论"

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

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一"

工具性”与“思想性”

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

1.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欧阳代娜〈〈阅读》与〈〈写作》)

2.语文教学的“模式建造”(钱梦龙的“三主”“四式”)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特征是:

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2、社会应用性,3、基础性。

第二节语文课程理念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两个纲领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对原有课程体系主要特征的概括:

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取向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结构:

严重的“分科主义”倾向课程实施: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

选拔取向课程管理:

中央集权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一)教育民主

(二)国际理解(三)回归生活

(四)关爱自然(五)个性发展

三、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提出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

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

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二”

“三”:

课程目标的三维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个具体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四”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

语文课程目标的地位一、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目标第三节

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

从语文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我国现行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政治品质

思想品质

德育目标道德品质

个性心理品质

智力发展

智育目标能力发展

社会属性的知识发展

人审美知识发展

面美育目标

发审美能力发展

目体形体态发展目标

自然属性的:

体育目标

运动能力发展目标

二、新课程的目标重建

1、确立新的知识观

2、确立新的学生观(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3、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三、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目标(51-54页)

初中部分课程总目标突出的一些思想:

1.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关注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高中部分总目标:

1.积累•整合

2.感受•鉴赏

3.思考•领悟

4.应用•拓展

5.发现•创新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第一节

一、概念辨析的背景国家层面:

课程计划、课程大纲、教材编制乃至考试测评等的一统学校基层:

无权开发课程,教师无权改变课本

“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语文教师的教学基点:

“以本为本”;

“教材就是教什么”;

传统语文教师的职业写照“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参在身边”

二、语文课程内容、技能(听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事实、概念、原理)、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包括在课程标准里明文指定要教学的篇目。

从学生学的角度,它们是学习的对象,说读写思)因而“课程内容”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三、语文教材内容的含义语文教材内容回答的是“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它是指为了有效地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

(一)概念:

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包括定篇、例文、样本以及用件等类型的选文。

“用什么去教”。

从学生学的角度,也就是通过什么去学。

(二)语文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的关系1.课程内容具有决定性,教材内容必须反映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2.

4.用件样本3.2.(三)语文教材内容的四种类型1.定篇例文1.“定篇”类选文及其教学策略施“模仿结构”“定篇”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珀维斯的蛰存先生的意见四、语文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一)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

既相互联系与制约,又相对独立与分隔,具体表现:

,使教材内容贴近教学实际的要求,从而形成在课程内容教材化的同时,也要求将教材内容“教学化”或“心理化”1.具有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材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确表述,教材内容的编排的理想境界,是形成可供选择的2.教学设计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3.

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

(二)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它既包括在教学中“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

行,也包括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语文知识与语感养成第三节一、语文知识的涵义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2.

(一)广义:

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3.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理、技能、策略、态度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2.

(二)狭义:

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3.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理、技能、策略、态度

二、语感、语识及其关系运用语言的过程包含两个层次:

语言意义、语言形式。

我们运用语言形式形成语言意义。

(一)语感与语识的内涵:

语言意义是运用语言的目的;

语言形式是形成意义的手段。

对选择和组配语言形式过程的意识,对语言手段本身的意识,即语言意识。

语言意识,也可以说是语言知识。

语识是对语感进行认识和言说的结果。

显性的语文知识是语识;

缄默的语文知识是语感——刘大伟

(二)语感与语识的关系

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可反思可被理性分析

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

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语感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效地接受语识,语识在转化为语感之后可以进一步提高语

言能力

3.语感远比语识丰富。

语言交际中复杂微妙、只能整体体验的成分,只有语感才可以把握它

4.语识是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

5.语感与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同步形成,同步作用

6.语识是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维循序渐进行,而语感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

7.语识虽能帮助我们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的顺畅则靠语感,二者必须融为一体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语感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三个类型:

(一)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感为主)

(二)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

所涉及的主要是教材层面和教学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课程内容如何呈现、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的问题(用教师的语识指导学生的语感)

(三)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法教学的现状)

四、语文课程内容的主体

王培光提出“语法教学连续体”的设计:

语言规律可透过儿童对母语掌握那样的“潜藏式语法教学”进行,而语法学习则透过“明示式语法教学”进行。

王宁:

语言感觉是语文教学最初的凭借,语言修养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

语言修养:

(1)语言材料把握的数量和质量

(2)表现为语用效果的语用能力(3)学习能力语言教学需要的语言知识应该建立三个系统:

1.学习系统2.教师系统3.教学工作系统第五章语文教材

第一节语文新教材的课程视角

、语文教材的定义

广义:

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

及书面材料。

1.

狭义:

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2.

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二、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智德启迪功能1.

2.语文历练功能3.语言积累功能4.知识扩展功能三、九十年代以来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新教材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创设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在多层面上提供了选择空间。

一是专题的选择。

二是学习方案的选择。

有些板块安排有两个不同的学习方案,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按要求学习。

(二)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课

程应是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内容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交“课程即经验”课程:

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经验历程与实际结果。

(三)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

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1.

有实际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2.

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言语实践机会3.

(四)新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维教学目标的设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2.过程与方法1.知识与能力

(五)高中实验教材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关于教科书编写的十条建议

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框架第二节一、语文课程框架的构建

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无论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出发,还是从语文课程理论来看,语文课程由语言、文学、文化三个组成部分来构成。

依照夏特(ShortKathy,1997)的观点,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即“学习语言”、“关于语言的学习”以及“通过语言来学习”。

由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平衡的语文课程框架,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容及学习途径。

(一)“学习语言”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以及与其它读者互动来学习阅读。

他们需要从实际阅读书本的过程中,而不是单从学习阅读的知识与技术中学习阅读。

他们需要有为了不同目的而阅读不同书籍的经验,这些多元的阅读经验,有利于学生们在阅读中整合各种阅读策略、熟悉故事的运作,并逐渐建立他们的文学基础。

(二)“通过语言学习”是指学生透过文学讨论及文学作品来探究自己关心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读写。

他们不只习得文学技巧,更能针对阅读内容,做深入、批判的思考。

(三)“关于语言的学习”是指通过发展广泛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并让学生检验他们自己的阅读过程,从而成为熟练且有效的读者。

通过广泛的阅读策略,使学生获得有关文学结构、要素、风格的知识。

二、语文教科书内容构成要素语文教科书与语文课程内容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

语文教科书语文课程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通过语言学习要素一要素二“学习语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

要素三“关于语言的学习”语文知识与策略语文教科书以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为依托,以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策略为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奠定基础。

(一)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

三者缺一不可,但应考虑到学生学习年龄和对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应该体现层级性和渐进性,即由语言文字的学习,进而上升到文学的学习

小学阶段——以语言文字为主,学习重点是语音和文字初中阶段——从语言文字的学习转移到文学的学习,并初步接触文化内容高中阶段——从比较高深的文学内容逐步过渡到丰富的文化内容

(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的各自功能和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协同、相互转化《新课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听说读写技能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来支撑,或者说,技能的形成更主要来源于实践,因此,语文教科书应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言语实践活动内容作为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语文知识与策略“学会求知”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说要掌握获得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学会获得知识的策略和方法,与获得知识同等重要。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与策略,实际上包括三部分内容: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也是我们常指的广

义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这类知识是语文学习中更高层次的知识。

目前语文的教科书中最为缺少的是策略性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一些策略:

如果发现不合理,则自我修正。

想想看句子是否通顺。

想想看怎样才合理。

想想看关于这个主题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与其它的故事作联系。

重新阅读一段难念的段落,以便获得新的想法。

在阅读前先读一读题目、标题、插图或大意。

运用想象把故事可视化。

创造暗喻或比喻以了解故事。

在某个段落停下来想一想、作预测。

问自己,故事中发生什么事。

与曾经读过这个故事的人谈谈。

读每一段的第一行,跳过其它的部分。

不懂的地方慢慢读,了解的地方就读快一点。

留意新的或有争议的段落。

第三节语文教材的“选文”与练习

一、语文教材的“选文”

(一)传统经验:

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适合教学

选文“四性”一一思想性、时代性、典范性和可接受性

技术路线:

精选、节录、修改和改编

(二)当代趋向:

兼顾“文学作品”与“实用文章”

存在问题:

选文问题

(1)文学作品的取舍;

白话文作品与文言文作品的比例

(2)“实用文章”的数量、种类、范围

2.课文的趣味性问题

二、语文教材练习的设计

(一)传统教材练习设计中的问题

1.在学习训练的目标上主要关注学生理解、巩固学多的知识和形成、掌握相关的技能训练;

2.在训练内容上表现出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的偏向;

3.在训练方式上过多强调书面作业、习题演练、动作操练,而少口头表达的作业;

4.各种训练活动强调统一要求,且有较高难度;

5.训练缺乏选择性以及训练过量、机械重复或死记硬背等,占用了学生很多自主学习时间而收效不大。

因此,需要教材编者多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教材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练习的类型划分

1.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作业;

2.扩大知识面的作业;

3.使所学知识和技能系统化的作业;

4.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给出的实例和情景中的作业;

5.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例和场合中并独立找出答案的作业;

6.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的作业;

需要运用合作探究方法才能完成的作业。

7.

(三)认知型作业的题型常用题型:

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小论文以及分析、比较、综合、评价等

(四)认知型作业的优点有利于发展和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有利于发展和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2.

3.有利于发展和考查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给学生传授科学的方法论。

题目灵活,便于根据教学要求拟定习题。

5.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资源的开发第六章

第一节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行程课程的直接因素。

广义: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

校内资源:

学生、教师和校内环境(教学条件和学校管理水平)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分类:

校外资源:

社会环境(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

研究机构、家庭环境、世界文化遗产)学生资源:

包括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

发展和思维习惯教师资源:

……及教师的社会关系、学习方式与协作方式等等。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1.开展

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材料、机遇、知识、技能和素质。

研究考察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

情感与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指定有针对性2.的教学计划。

3.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识、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行程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

4.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实用效率。

5.校本资源整合模式:

校内

外课程资源的整合1.2.软性资源与硬性资源的整合3.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二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