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394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特点:

整体情境自然

缺点:

无法避免不可控因素。

第二章

一、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等

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华生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发展关键词:

刺激、反应、联结、应答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

二、精神分析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

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

个体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三、认知主义发展理论

皮亚杰、布鲁纳等

守恒实验、自我中心实验等

主体、客体、同化、顺应、儿童发展阶段

四、社会生态学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布朗芬布伦纳等

文化历史学说、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

社会生态体系

第三章

一、影响儿童发展客观因素

(一)生物因素:

包括遗传素质、生理成熟

遗传素质:

指遗传生物特征,

和生俱来解剖生理特点。

生理成熟:

机体生长发育程度和水平。

生物因素对儿童发展作用:

1、提供儿童发展自然物质前提

2、使儿童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3、发展个别差异最初奠定儿童心理基础

4、对儿童发展不同方面影响不完全相同

体态、个性、智力等★

5、在不同时期遗传影响作用不同

(二)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

1.使遗传提供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制约儿童发展方向、水平、速度

(1)不同社会条件下儿童发展存在差异

(2)同一社会条件下环境不同儿童发展也有差异

3.社会环境影响是从胎儿时期开始

4.教育对儿童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

1.两者相互制约

2.两者对儿童发展影响是动态

3.两者发挥影响作用是相互依存

二、影响儿童发展主观因素

需要、兴趣和爱好、性格、能力、心理状态

心理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发展根本

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

1.儿童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反作用

(1)对生理成熟反作用

(2)对社会环境反影响

2.客观因素对主观因素影响

3.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循环模式

4.儿童是在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下发展起来

第四章

一、年龄特征:

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一般、典型、本质身心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主要年龄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二、学前心理发展趋势、规律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1.发展速度不均衡性

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不同儿童

2.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3.发展普遍性和差异性

4.发展生物性和社会性

第五章

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意义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认知基础

⏹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基本手段

⏹感知觉在幼儿认识活动中仍占优势

一)视觉发展

视觉发生:

4-5个月胎儿

1.视觉集中

2.视敏度

研究婴儿视敏度:

婴儿约6个月达到正常成人视力。

测查幼儿视敏度:

保护幼儿视力:

照明、姿势、用眼时间等

3.颜色视觉

儿童掌握颜色有一定顺序;

判断方法:

配对法、指认法、命名法。

颜色视觉健康和教育;

二)触觉发展

1.口腔触觉

人生第一年,口腔触觉是探索手段之一;

2岁前作为手触觉探索补充;

2.手触觉探索

视触协调——眼手协调动作;

积极主动触觉探索

三)学前儿童知觉发展

1、方位知觉发展

⏹掌握方位顺序:

上下(3岁),前后(4岁)

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5岁)

以他人为基准辨别左右(6、7岁)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掌握

2、时间知觉发展

1)婴儿期主要依靠生理上变化

2)幼儿期生活制度起决定作用

3)幼儿中后期根据天气变化作判断

四)感知觉发展主要趋势及教育启示

1、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趋势

1)感知分化日益细致

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3)感知过程有意性不断加强

4)感知逐渐概括化

2、感知觉规律教育启示

(一)适应

规律:

刺激强,感受性降低;

刺激弱,感受性提高。

(二)对比

先后对比、同时对比

第六章

一、注意:

定义: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指向和集中;

是一种心理状态;

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先于选择性注意

(二)无意注意发展到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注意。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注意。

两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发展;

三、学前儿童注意发展年龄特征

(一)新生儿注意特点

1.出现注意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

2.选择性注意开始萌芽

(二)乳儿注意特点

1.选择性注意倾向

2.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三)婴儿注意特点

1.注意发展和“客体永久性”★

2.注意开始受表象影响

3.注意开始受言语支配

4.注意时间延长、注意事物增多

(四)幼儿注意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3.各注意品质发展水平较差

(1)注意范围较狭窄★

(2)注意稳定性较差

(3)注意分配能力较差

第七章

一、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

三环节:

识记、保持、恢复(再认、再现)

作用:

和知觉、想象、思维、言语等紧密联系

记忆发生指标

◆习惯化

◆条件反射

◆重学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趋势

(一)在量方面发展趋势

1.记忆广度扩大

人类短时记忆广度:

5~9个信息单位;

学前儿童短时记忆广度:

0~6个信息单位

2.记忆保持时间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保持时间随年龄而增长

(二)在质方面发展趋势

1.记忆态度发展

即记忆活动有无明确目和意图

有意记忆一般发生在学前中期(约4、5岁);

整个学前期,无意记忆占优势;

2.记忆方法发展

机械记忆:

记忆材料时单靠重复背诵;

意义记忆:

对事物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基础上记忆

◆幼儿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间差异在缩小

3.记忆内容发展

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

各记忆出现时间不同

学前期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策略形成

◆反复背诵

◆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间接意义识记

学前儿童能使用简单记忆策略但不主动

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年龄特点

(一)婴儿期记忆特点

◆新生儿具有记忆最初表现

◆1岁前主要为不随意记忆

◆3岁记忆富有情绪色彩

(二)幼儿期记忆特点

◆容易记,容易忘

◆不随意形象记忆为主

◆机械识记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在发展

◆记忆不精确

第八章

一、思维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反映;

是高级认识活动,是智力核心。

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趋势

(一)直觉行动思维:

指儿童依靠对事物感知、依靠自身动作来进行思维。

是最低水平思维;

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动作基础上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特点:

1.直观性、行动性(“手思维”)

2.行动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

3.初步间接性和概括性

4.思维狭隘性和表面性

(二)具体形象思维

定义:

个体主要依赖事物具体形象或表象

以及它们彼此联系来进行思维。

幼儿期典型思维方式;

一些重复性动作逐渐被压缩和省略,而由经验代替,从而表象代替了实际动作,儿童依靠表象进行思维。

特点:

1.思维内隐性

2.具体性、形象性

3.开始认识事物属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

指使用概念,通过判断、推理来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联系思维方式。

人类特有思维方式;

学前末期萌芽,仍带有具体形象性

三、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

◆行为是试图理解世界努力

◆感知运动阶段分为六个小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

内化可逆心理操作。

阶段特点:

动作内化,凭借象征进行表象性思维。

分为两小阶段:

象征思维阶段、直觉思维阶段

1.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

儿童借用一个信号物来表示某些事物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1)自我中心定义:

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把自我作为认识起点或原因倾向。

其他表现:

言语、游戏、理解生命(泛灵论

(2)思维片面性、不可逆性

(3)相对具体性

四、学前儿童思维基本形式发展

(一)学前儿童判断发展

对事物之间关系或事物特征反映

1.判断形式直接化:

根据事物表面、外部联系进行

2.判断依据生活化

3.判断论据明确化

(二)学前儿童推理发展

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演出另一个新判断思维过程。

直接推理,间接推理

(三)学前儿童概念发展

一)概念内涵及其形成

内涵: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反映,是对事物本质特征描述。

形成:

历史角度-概念形成

个体角度-概念掌握

二)了解学前儿童概念常用方法

1.分类法

2.排除法

3.解释法

三)学前儿童概括发展趋势:

(1)根据物体颜色、形状等概括

(2)按照某一突出非本质特点概括

(3)按照物体某几种特点总和来概括

(4)按照物体本质特点进行概括

四)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特点

学前儿童主要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2.掌握概念名称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

五、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发展

(一)学前儿童比较发展

比较:

把各种事物进行对比,并确定他们异同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相应部分

2.不同处-相同处-相似处

(二)学前儿童分类发展

1.不能分类(4岁前)

2.根据感知特点分类(4、5岁)

3.根据生活情景分类(5岁)

4.按物体功用进行分类(6、7岁)

5.按物体抽象、本质特征分类

(三)学前儿童理解发展

1.个别事物理解到事物关系理解

2.依靠具体形象理解到依靠语词理解

3.简单、表面性理解到较复杂、深刻理解

4.强烈主观性到客观化

5.对事物相对关系理解逐步加深

第九章

一、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言全部语音。

学习语音趋势:

先扩展后压缩

2、语言意识发生:

能意识并调节自己发音

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特点

有意地改变通常发音

(二)学前儿童语法发展

1、语句发展:

句型:

从不完整到逐步严谨

结构:

从松散到逐步严谨,从压缩到逐步扩展

2、语言意识出现

(三)学前儿童语义发展

1、对词义理解:

词义获得——部分词义得到全面词义;

词汇数量发展:

4~5岁是词汇增长活跃期;

词类扩大:

先实词后虚词

2、对词义理解:

句子理解先于表达

二、学前儿童言语交往功能

1、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言语

2、从对话言语过渡到独立陈述言语

3、从情景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三、言语发展理论

一)强化理论:

斯金纳儿童言语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和环境强化等形成。

合理处:

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重要性

问题:

1、儿童言语发展速度极为惊人

2、实际生活中成人强化并不多

3、强化并不能使儿童了解其原因

二)模仿理论:

班杜拉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在没有强化情绪下进行

观察和模仿。

强化理论和模仿理论比较:

相同点:

都强调环境作用;

强调和人交往;

强调后天

不同点:

强调重点不同;

语言印象和语言表达出现先后不同

重视社会环境对儿童言语发展影响作用

难以解释:

儿童言语发展快速度;

获得语法结构之前儿童模仿已大大减少;

儿童言语有一定创造性。

三)转换生成理论:

乔姆斯基人先天具有加工语言符号大脑内在机制,

称作普通语法知识,即语言获得装置LAD。

语言素材(语言外壳)—输入—LAD加工—输出—语言能力(能使儿童理解句子)

贡献:

1、改变了言语中儿童被动模仿看法

2、强调了语言获得和脑结构关系

未加以证实推测

四)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言语获得是先天能力和环境相互左右结果;

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基础;

语言促进了思维发展。

合理性:

强调主客体之间作用

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言语发展基础。

第十章

一、情绪分化性:

1、华生研究:

新生儿情绪是分化,三种主要情绪:

恐惧、愤怒、爱。

2、布里奇斯:

新生儿情绪是未分化激动,主要有一些强烈刺激引起,

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分化。

3、林传鼎研究1963年:

新生儿具有两种可分化情绪,愉快和不愉快

分化阶段:

泛化阶段:

0~1岁

1~5岁

系统阶段:

5岁以后

4、伊扎德研究:

1982年

测查手段改进:

录像技术;

表情模式测查系统。

新生儿具有五大分化情绪,随年龄增大情绪不断分化。

二、快乐:

1、自发性笑:

出生后2~12小时

原因:

舒适生理状态表情:

低强度

2、反射性笑:

一周左右

外部物理刺激表现:

强度较大

3、社会性笑:

五周左右

外部社会刺激类型:

无选择笑3、4个月前;

有选择笑4个月左右。

三、恐惧:

1、本能恐惧;

2、和直觉和经验相联系恐惧;

3、对陌生事物恐惧;

4、预测性恐惧。

四、学前儿童情绪特点:

1、冲动性;

2、不稳定性;

3、情绪性、易受感染性;

4、外显性。

五、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趋势:

一)情绪情感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2、情绪中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理解逐步社会化:

移情:

个体察觉到他人某种情绪时,自身也能体验到相似情绪反应。

条件:

认知方面——认识别人情绪能力;

情绪方面——产生相似情绪能力

发展阶段:

非认知移情0~1岁

自我中心移情1~2岁

推断移情2~3岁

超越直接情景移情学前晚期

4、情景表达社会化,即运用社会化表情能力

正常儿童表情数量和逼真性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二)情感丰富和深刻化

三)情绪情感自我调节化

1、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

3、情绪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第十一章

一、婴儿期依恋:

婴儿对熟悉人所建立亲密情感联结,是婴儿寻求

并企图保持和另一个人亲密身体联系一种倾向。

1、依恋主要表现:

想接近依恋对象;

分开时表现出紧张;

重逢时表现出愉悦和轻松。

2、出现时间:

6~7个月

3、依恋类型:

安全型;

回避型;

反抗型

4、影响依恋质量因素:

依恋机会;

抚育质量;

儿童心理特点;

文化影响。

二、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1、发生发展:

第一年,出现了几种重要社会性行为;

2岁以后,同伴交往最主要形式是游戏。

2、幼儿同伴交往类型:

帕顿研究:

无所事事;

旁观;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协同游戏;

合作游戏。

庞丽娟研究:

受欢迎型;

被拒绝型;

被忽视型;

一般型。

3、同伴交往影响因素:

重要成人影响;

儿童自身特点;

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1、分类:

工具性攻击行为——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权利或空间所作出

抢夺、推搡等动作。

敌意性攻击性行为——以人为指向目,目在于打击、伤害他人

攻击行为。

2、发展:

随年龄增长,侵犯行为减少;

随年龄增长,工具性侵犯减少,敌意性侵犯增多;

随年龄增长,身体攻击降低,言语攻击增多;

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3、影响因素:

儿童教养环境;

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

第十二章

一、个性基本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二、学前儿童气质发展:

一)划分类型

1、传统:

提出者——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划分依据——人体内四种体液分部量

胆汁质:

精力旺盛、率直、刚强、易冲动;

多血质:

敏捷、有朝气、活泼好动、马虎、喜欢新事物;

粘液质:

安静、迟缓、有耐性;

抑郁质:

敏锐、多愁善感、怯懦、孤独。

2、现代:

托马斯依据9个维度分为

容易照看型

难以照看型

缓慢发动型

二)学前儿童气质和行为预测

1、婴儿气质和认知:

林崇德

不同气质类型人具有不同记忆优势,一些气质可能较之另一些气质

更符合课堂教学要求。

2、婴幼儿气质和社会行为

气质类型本身并不会造成今后行为障碍,关键在于儿童气质类型和外界

环境是否协调一致。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

1、自我意识:

作为主体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认识。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主要标志。

2、自我认识发展:

对自己身体认识:

认识身体各部位;

认识自己整体形象;

意识到身体

内部状态;

名字和身体联系。

对自己行动认知

对自己心理活动认知

3、自我评价发展

主要依赖成人评价

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受自身认知水平限制

4、自我调节发展

学前早期易受情景直接制约;

学前晚期逐渐按成人要求调节自身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