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5945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

《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笔记本CPU发展史Word下载.docx

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笔记本电脑——日本东芝的T1100诞生于1985年,它采用了Intel出品的主频1MHz的8086处理器,在今天动辄GHz的时代显得微不足道。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笔记本电脑的热量和体积问题,1989年,Intel推出的386SL处理器可谓是笔记本电脑专用处理器的“领头羊”,这是历史上第一款笔记本电脑专用CPU。

该批次处理器由16MHz的386SL、20MHz的386SL、16MHz的386SX等组成。

1992年,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以下列为主:

25MHz的386SX/386SL、20MHz的386SX/386SL(不含数字协处理器)以及25MHz的486DX组成(含数字协处理器)。

1993年,市场主要以33MHz的486DX处理器为主。

该处理器内含晶体管数为120万个,具备8KB的L1高速缓存,核心电压为5V。

理论上您是可以基于这款处理器的电脑上安装WindowsXP,不过大概执行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程序吧。

1994年,Intel推出了配备双时钟与数字协处理器的486DX2芯片,在其中运用了VoltageReduction技术,可根据运行环境自动调节电压、降低处理器功耗。

该年下半年,Intel又推出了更先进的75MHz/100MHz的DX4、MobilePentium75处理器。

而配有MobilePentium75处理器的东芝T4900CT成为第一款Pentium笔记本电脑,从此笔记本电脑与台式电脑正式分道扬镳。

1995年,33MHz的486SL和250MHz的486DX因为性价比高,成为了市场低价机型的首选。

MobilePentium75处理器则成为主流本本的配置。

1996年,市面上的笔记本电脑已大量采用Intel的Pentium处理器,其中以Pentium100为入门型号,而Pentium133/150则装配了很多中高档笔记本。

该年Intel的处理器新技术以能自动调整处理器主频、控制发热量的ClockGating技术为亮点。

当时台式机的CPU都是采用0.8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的,笔记本CPU就是在这个时候采用了0.35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电压也因为VRT技术而降到3.3V,也是从这时开始笔记本的CPU才真正地与台式机CPU划清了界限,

1997年,Intel推出了MobilePentiumMMX120/133/150/166/200系列处理器,该系列处理器采用了有别于台式机CPU的封装,主要有两种,分别是MMC和TCP,这两种全新的封装方式有助于笔记本主板设计简化和超薄化发展,成为当年笔记本电脑的热点。

4M速率的FIR红外开始装备笔记本,较之前的115.2K的红外要快得多。

下半年,Intel发布了代号为Tillamook的CPU,它首次采用0.25微米技术工艺制造,内部运行电压为1.8V,外部运行电压为2.5V,大幅度地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并且首次内置了512KL2缓存(只能以内存同速的66MHz访问)。

硬盘方面开始迈进过G级的台槛,高档机型已经装备达3G的硬盘了。

13.3寸的显示屏也正式开始装备笔记本,XGA分辨率渐渐成为高档机型的主流。

1998年,MobilePentiumMMX233/266/300推出、166MHz的PentiumMMX已成为入门笔记本电脑的配置。

到年底,随着桌面PentiumII处理器系列的诞生,Intel公司其基础上研发了MobilePentiumII、MobileCeleron两款移动处理器。

MobilePentiumII按主频分为:

233/266/300/333/366/400Hz六种,首次采用了0.25微米的制造工艺,而当年的台式机处理器仍然采用0.35微米工艺制造。

此外,66MHz外频、512K半速L2Cache使得这款处理器成为当时的高端产品。

443BX北桥芯片组,采用MMC1模式封装,内部电压1.7V,外部电压1.8V。

PentiumⅡ处理器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PentiumMMX已退出市场。

此时,ThinkPad600系列正式推出,这是ThinkPad历史上销售量最大机型,它把性能和便携性进行了完美的均衡与结合,将“超级便携”推到了一个新的技术高峰,其键盘的手感尤为笔记本电脑用户称道,至今仍是笔记本电脑键盘手感的标尺。

1999年,Intel除了继续提升PentiumⅡ处理器的主频以外,还在下半年推出了PentiumⅢ移动处理器,它采用了先进的0.18微米工艺技术,集成了2810万个晶体管,其层间连接为铝电导层和低容抗的氟氧化硅(Siof)隔离层相间的六层结、电压最低在1.35V-1.6V之间,发热更少、能耗更低。

令人欣喜的是,在PentiumⅢ600MHz之后的处理器中,Intel加入了一个通过降低CPU运行主频来达到降低功耗的SpeedStep技术。

它可以让处理器在交流电状态时的最高性能模式和电池状态时的电池优化模式之间切换。

既可提供与台式机相近的性能、也能让笔记本电脑在性能发挥/电池续航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2000年,Intel推出了700MHz的PentiumIII和550MHz的Celeron这两款笔记本专用处理器,而前者的售价是后者的近4倍。

截止当时,PentiumIII笔记本专用处理器的时钟频率有700MHz、650MHz、600MHz三种;

而Celeron笔记本专用处理器的时钟频率有550MHz、500MHz、466MHz、450MHz、433MHz五种。

2001年,代号为Tualatin的PIII-M笔记本用CPU发布,刚开始是1G,10月8日更是达到1.2GHz,采用0.13微米技术生产,运行133MHz的系统总线,集成了512K全速二级缓存,增强的SpeedStep技术,可以根据CPU在应用程序中的使用情况自动在最佳性能和最长电池使用时间之间平稳切换。

830M(830MP支持外部显示,830MG集成3D显示芯片)芯片组正式装备笔记本,使用PC133的SDRAM,最高支持多达1G的SDRAM,支持AGP4X,改进过的内存存取控制器,更高效和快速的访问内存,改进了i/o控制的传输带宽,高达266MB/s,是440BX的两倍,支持6个usb接口,是440BX的3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各显卡厂商开始将自己在桌面市场取得成功的产品重新设计后推向笔记本电脑市场,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显卡市场百花齐放,除了S3等老牌的显卡厂商外,ATI和NVIDIA也开始涉足笔记本电脑显卡领域,笔记本正式进入高性能的3D时代。

S3的Savage系列和SuperSavage系列,ATi的RageMobility系列、RageMobility128系列、MobilityRadeon系列以及NVIDIA的Geforce2Go系列和Intel的815EM、830M/MG内建显卡成为但是笔记本电脑显卡的主流。

2002年,Intel推出采用0.13微米工艺和Northwood核心的移动CPU新款MobilePentium4(Pentium4-M)处理器,一些采用奔腾4-M的新款笔记本电脑已具备嵌入式无线功能,如802.11b和蓝牙技术,从而使用户享有广泛的无线移动功能,在网络时代这是实现无线移动的又一个基础。

同台式电脑的NorthwoodPentium4处理器一样,同样集成了512KBL2Cache,采用最新的NetBurst微架构设计。

还采用了与MobileCeleron和MobilePentiumⅢ处理器相同的Mirco-PGA封装,并使用0.13微米生产工艺、频率自1.60GHz起,使移动处理器和台式处理器的频率更加接近。

2003年,Intel推出全新的“迅驰”平台——Centrino,赋予了笔记本电脑的新神韵。

这个由代号Banias的Pentium-M移动处理器、855GM/PM芯片组、IntelPro/Wireless2100无线模块组成的平台功能强大。

提升了笔记本电脑的处理能力、也普及了无线网络的应用。

从Banias开始,Intel将不再使用与桌面处理器核心来研发移动处理器,而是凭借全新的架构、全新的指令执行技术争取以更低能耗获取更高性能。

PentiumM以PentiumIII的处理器内核为基础,改善指令运行结构、使用先进的指令分支预测技术、二级缓存容量提高一倍,达到1MB。

2004年,Intel又发布了迅驰II代(Dothan),与Banias相比,Dothan采用了更先进的0.09微米工艺以及2MB二级缓存。

由于前期的Dothan处理器并没有915M系列芯片的支持,前端总线依旧维持在400MHz。

当915M系列芯片全面上市后,Intel相应推出了前端总线533MHz的DothanPentiumM处理器、主频最高可达2.13GHz,同时能耗也有所降低。

2005年,Intel又推出新一代迅驰平台——Sonoma,该平台由90nm制造工艺的Dothan核心(2MBL2缓存,533MHzFSB)PentiumM处理器、915系列芯片组、IntelPro/Wireless2915ABG无线模块组成。

广泛支持DDR2内存、SATA笔记本专用硬盘、PCI-E独立显卡等,无线、显示、电池续航时间、音频效果进一步完善,计算速度提高30%左右。

2006年,笔记本处理器进入了双核时代,Intel推出了双核平台——NAPA,由Yonah核心Intel酷睿双核处理器、Intel945系列芯片组、IntelPro/Wireless3945ABG无线网卡模块组成。

Yonah双核处理器在一个处理器内设计了两个物理处理单元设计。

采用65nm制程、667MHz前端总线、2MB二级缓存(Dothan核心为90nm制程、400/533MHz前端总线、2M二级缓存)。

它还支持SSE3多媒体指令集加速。

三大部件的性能都大幅提升,因此NAPA平台在数据运算、多媒体应用方面的表现更优秀。

2006年7月底,Merom正式发布并被应用于Napa平台,称之为NapaRefresh,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迅驰3.5”。

而在命名规范上,由于Yonah核心已经开始启动了“Core”,因此新CPU被命名为Core2,笔记本端首批出货代号前缀都是T(桌面端对应核编号开头是E)。

值得肯定是的,在几代的迅驰平台里,正是迅驰三代(即Napa平台)里CPU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某种角度上说,还影响着桌面和服务器领域,推出了全新的Core架构。

而Core,可以说是IntelCPU史上的一次革命。

由Core开始,Intel彻底改变了几十年来追求高频率带来高性能的模式,而是转为更加注重CPU效能,这种笔记本的发展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2007年5月9日,英特尔面向全球发布新一代迅驰移动计算平台(Santa Rosa,又称“迅驰四代”)。

与上一代迅驰(NAPA及NAPA Refresh)相比,迅驰四代在功耗、视频、无线、电池续航等方面有所提升。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新平台中引入了全新的“迅盘”技术及最高传输速度达600M/秒的无线模块。

在SantaRosa平台中对于性能提升最大的当算处理器,虽然处理器在架构上与前一代NapaRefresh没有任何变化,依旧是原来的Merom核心,但是SantaRosa平台上使用的Merom处理器与目前市面上使用的Merom处理器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前端总线和处理器的接口上,Napa平台的Merom处理器采用SocketM接口,前端总线为667MHZ而在SantaRosa平台上使用的Merom处理器采用SocketP接口和800MHz的前端总线,也就是统领笔记本江湖的新酷睿2双核处理器。

2008年1月8日,英特尔最新一代的移动处理器Penryn发布,沿用965系列芯片组和4965系列无线网卡,而Penryn处理器将全面取代目前的Merom处理器,进一步高举酷睿的大旗,捍卫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的领导地位。

与上一代Merom核心处理器最大的区别在于,英特尔Penryn处理器采用了领先的45nm制程工艺,引入了High-K金属栅级技术。

2008年6月,搭配Penryn的Montevina平台正式发布,真正的迅驰5相比目前的Penryn,可以说Montevina平台上的Penryn才真正发挥了全部的实力。

在2005年英特尔引入SSE3指令集之后,此次Penryn又引入了全新的SSE4.1指令集,新增加了47条指令,主要针对多媒体方面进行改进;

此外,改进的超级随机引擎可以在一个周期内执行128bit的指令,并且可以改善全系列SSE指令集的执行效率。

配合高速Radix-16除法运算器、最大6MB二级缓存、改进的智能能源管理技术等新技术的加入,现在的移动笔记本的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让笔记本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早在10多年前,笔记本电脑刚诞生不久,Intel就着手为其专门研制处理器,尤其在架构、制造工艺、电源管理技术、封装类型等方面狠下功夫。

从386、486、PentiumMMX到PentiumII、III、Pentium4-M、“Banias”、“Dothan”、“Yonah”、“Merom”,Intel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笔记本电脑性能的提升、体积的缩小、价格的降低、使用时间的提高。

从首款80386SL/80386DL到今天Merom核心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乃至即将推出的Penryn潘睿核心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Intel辛勤耕耘出的累累硕果。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科技也是惊人的快速发展着,快得连一种非常成熟的平台还有完完全全普及开来的时候,另一个更新的技术又诞生了,很可能过段时间新买的笔记本可能又“落后”了。

作为享受高科技的成果的广大笔记本使用者,无论是新买的笔记本CPU有多快、内存有多大,还是使用了多年的笔记本、配置如何,让笔记本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是每个人的最终追求。

跟随时代的脚步,让我们的笔记本使用上最新的科技,在众多的操作系统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本专用操作系统!

很多人曾经就自己的笔记本在众多的操作系统采用哪个而发愁,在深度精简XP的基础上,深度论坛提出了开发笔记本专用操作系统的口号。

精简版或者GHOST专用版的操作系统,还有其他的比如电脑公司、上海市政府版、雨林沐风、番茄花园等等都在做,但是笔记本专用操作系统,目前在国内还是首次被提及。

不知道深度老大们这次做的笔记本专用操作系统是否会成为操作系统里的一个里程碑?

很期待深度能够再次缔造一个前无古人的经典杰作!

●迅驰一代诞生 

 

2003年3月12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Intel正式发布了针对笔记本平台的迅驰(Centrino)移动计算技术。

现在来看,Intel这一举措对于未来移动平台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迅驰品牌是Intel首次将一系列技术用一个名字来命名。

根据Intel的说法,“‘迅驰’是‘中央’(center)与‘微中子’(neutrino)两个名词的结合体。

”他们...

●迅驰一代诞生

”他们认为这个字听起来很有活力,而且会让人联想到“一种微小、快速,而且功能强大的设备。

以往笔记本中的硬件大多由针对桌面的产品修改而来,如Pentium4-M处理器,而从迅驰开始,这一局面完全被打破。

迅驰并不是特指某一个芯片,而代表的是一个平台化的概念,它由三部分组成:

移动处理器、对应芯片组以及802.11无线网络功能模块,对应第一代迅驰(Carmel)而言,则分别是:

代号Banias的PentiumM处理器、Intel855系列芯片组以及IntelPRO/Wireless2100/2100A无线网卡。

以上三方面缺一不可,否则代表迅驰的蝴蝶Logo则无法在烙印在笔记本上。

可以说从迅驰发布这天开始,笔记本与台式机开始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变得泾渭分明起来。

从移动处理器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从1989年Intel第一颗移动处理器80386SL,到2007年的Core2Duo双核,悉数移动处理器的发展历程,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移动处理器发展回顾(1989~1999)

1989年,Intel正式推出第一颗笔记本专用移动处理器——80386SL。

1993年,486SX和486DX进入笔记本市场。

1994年,Pentium处理器面世,同时Intel为移动处理器开发了voltageReduction(自动降压)技术,和桌面处理器区别逐步表现出来。

1996年,移动处理器技术发生质的飞跃,Intel先后开发了ClockGating、SL和VRT等降低功耗的技术,并开始使用移动处理器专用的MMC和TCP封装方式。

1997年,Intel发布代号为P55C的MMX移动处理器。

1997下半年,Intel发布Tillamook,使用0.25微米工艺,加入QuickStart技术,大幅提升电池使用时间,并且首次内置了512KBL2缓存。

1998年4月,代号Deschutes的PentiumII处理器被笔记本采用

1999年,Intel正式发布0.18微米工艺PentiumII400,集成了2700万晶体管,256KB全速L2缓存,核心电压1.5V,采用MicroPGA或BGA封装方式。

同年Intel发布著名的SpeedStep技术。

至此台式机和笔记本处理器完全分开,形成了两条阵线分明的产品线。

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和市场条件的限制,笔记本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所谓的移动处理器基本上是由桌面处理器修改而来,不过在此期间Intel已经着手进行移动技术方面的研发,著名的SpeedStep技术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这些技术为后来移动处理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移动处理器发展回顾(2000~2003)

2000年,Intel推出代号为Coppermine的PIII笔记本用处理器。

2001年,代号为Tualatin的PIII-M笔记本用CPU发布,同年推出增强的SpeedStep技术,采用FCPGA或PCBGA封装。

2002年7月,Intel推出采用0.13微米工艺和Northwood核心的Pentium4-M移动处理器。

在这个阶段然笔记本电脑所用的移动处理器虽然与台式处理器有所不同,但基本还是基于桌面处理器的核心研发,只是相应的降低工作频率,并使用相对低的总线频率,同时降低工作电压而已,除此而外,在理论上与桌面处理器几乎一模一样。

从这个阶段开始,Intel处理器发展方向主要以提升频率为主,相应的Pentium4-M频率也比以前的产品高出不少。

但是Pentium4处理器的功能尽管强大但功耗控制的却不如Pentium3-M来的好,因此当时使用Pentium4处理器的多是一些并不十分在乎移动性的笔记本电脑,那些超轻薄型的笔记本电脑仍然采用了效率与功耗更加平衡的Pentium3-M处理器。

高主频带发热量的急剧增加,Pentium4-M广受批评,此刻业界普遍开始意识到移动平台与桌面平台的区别,这也可以说为之后PentiumM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首款专为移动而生的核心——Banias

2003年3月12日,Intel正式发布迅驰移动计算平台,其中的处理器组件采用的是Banias核心的PentiumM处理器,这也是Intel为移动平台专门开发的首款处理器。

继P6架构取得巨大成功之后,Intel建立了两支处理器开发团队,同时针对不同发展方向前进。

其中一支致力于NetBurst架构的开发,代表作是大家所熟悉的Pentium4系列;

另一支以色列开发团队则走低成本、低功耗以及高集成度路线,成功开发出PentiumM。

现在来看,以色列团队所走的路线,很好的继承了P6架构的优势,而NetBurst方面则过于激进。

Banias发布后,Intel以色列团队的脚步越来越快,基本上每年都在对架构进行更新,沿着Banias->

Dothan->

Yonah->

Merom这条道路一直走到现在。

很多人认为11年前的PentiumPro与当前的Core2系列共同点很少,但看了上面的Intel处理器发展简单回顾,不得否认,P6架构的确是当前新一代处理器的起点。

●第一款90nm处理器——Dothan核心

一直以来,CPU总是被我们称为电脑的“芯”,CPU的更新换代往往会成为PC升级的标志。

但是在“迅驰二代”这个带来巨大变革的平台中,代号Dothan的新一代PentiumM处理器的“革命性”却并不像这个平台的其他方面那么明显——从变革的角度来看,这一次,“迅驰二代”的“芯”多少有点儿“边缘化”的感觉。

当然,在整个处理器的发展史上,Dothan依然是一座很重要的里程碑,作为Intel第一款采用90nm工艺制造的处理器,见证了笔记本电脑CPU在工艺上首次超越台式机CPU的Dothan必将名垂青史。

制造工艺的进步使得Intel能够在硅晶圆里“塞”进更多的晶体管,90nm的Dothan集成了1.4亿个晶体管,比130nm的Banias的0.77亿个晶体管多了几乎一倍——听起来是不是很令人吃惊?

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Doth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