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4526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

《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点有多大蔡聪明Word下载.docx

这一派又叫做原子论派(atomism),主张:

分割物质,在很大的「有穷步骤」之内就会抵达「不可分割」的境地,叫做「原子」(atom);

万物都是原子组成的。

原子不生不灭,其不同的排列组合,导致了大自然的生成与变化之道。

离散派或有穷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5~500)、留基波斯(Leucippus,约公元前460~390)与德谟克列特斯(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等人。

连续派:

这一派主张:

物质是连续的,可以作「无穷步骤」的分割,没完没了。

但是,分割到最后会剩下什么,却陷入困局。

如果回答说是「空无」(nothing),那么物质是由空无组成的,这种「无中生有」(somethingoutofnothing)是不可思议之事。

如果回答说是「无穷小」(infinitesimal),那么什么是无穷小?

这更令人困惑。

我们举几个连续派的例子。

在春秋战国末期,公孙龙(约公元前325~250)说: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古希腊哲学家安那萨哥拉斯(Anaxagoras,公元前500~428)说:

在小当中没有最小,因为小中恒有更小。

(Inthesmallthereisnosmallest,thereisalwaysasmaller.)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这跟老子所说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英国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Swift,1667~1745,即《Gulliver游记》的作者)也说:

在一只跳蚤身上有一只更小的跳蚤在吸吮,在更小的跳蚤身上又有一只更小更小的跳蚤在吸吮;

如此继续下去,永世不竭。

上述例子,都是连续派或无穷派的最佳写照。

点与线段的三个基本问题

「点」(point)是几何图形的最基本要素,相当于几何学的「原子」。

当我们剖析几何图形的组成时,得到体、面、线,最后是点。

反过来说,动点成线,动线成面,动面成体。

前者是「分析」(Analysis),后者是「综合」(Synthesis)。

既然线段是由点组成的,于是自然产生下面三个基本问题:

问题1:

点有多大?

问题2:

如何由点的长度,累积成线段的长度?

问题3:

线段含有多少点?

这三个问题都很有深度,追究起来又会遇到两个相关的问题:

线段是离散的或连续的?

线段是有穷可分的(finitelydivisible)或无穷可分的(infinitelydivisible)?

从而,又分成离散派与连续派。

离散派主张:

点虽然很小很小,但有一定的长度,像小珠子一样,线段是由这些小珠点连起来的。

连续派则主张:

点的长度为0,线段是连续的、无穷可分的。

这就涉及深奥的无穷与连续统之谜(theenigmaofinfinityandcontinuum),经常伴随着诡论之出现,例如著名的季诺诡论(Zeno'

sparadoxes)。

长久以来,这两派思想的论争,对于促进数学、物理学、哲学的进展,一直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连续派富于想象,离散派注重实际。

数学史家倍尔(E.T.Bell,1883~1960)说得好:

整个数学史,可以看作是离散与连续这两个概念的论争史。

这个论争可能只是早期希腊哲学上著名的「一与多」(亦即「变」与「不变」)论争的余波荡漾。

然而,把它们看作是「你存我亡或我存你亡」式的论争并不恰当,至少在数学里,离散与连续经常是相辅相成地促成了进步。

毕氏学派的万有皆整数与调和

古埃及与巴比伦累积了数千年的直观经验几何知识,传到了古希腊人的手上,泰利斯(Thales,约公元前625~546)首先尝试将它们组织成逻辑系统。

接着是毕氏学派(Pythagoreanschool),他们为了建立几何学的基础,采用「离散的世界观」,认为线段是由离散的(discrete)、且具有一定大小的点,串连起来的。

据此,他们解答了上述三个问题:

线段只能作有穷步骤的分割,就到达了「点」。

点虽然很小很小,但是其长度d>

0,线段的长度等于其组成点的长度之相加,这只是有穷项之求和(微观与宏观的连系)。

线段只含有穷多点。

进一步,他们提出:

任何两线段皆可共度(commensurable),亦即对于任意两线段a与b,恒存在一个共度单位u>

0,使得

,其中m、n皆为自然数。

在毕氏学派「离散的世界观」之下,这是一个自然的结论,因为至少一个点的长度就是一个共度单位。

从而,线段的度量只会出现「整数或整数比」(即有理数)。

另外,毕氏也发现了毕氏音律,悦耳调和的音,其弦长成简单整数比。

毕氏学派的世界是「整数与整数比」的世界,这是他们主张「万有皆整数与调和」(Alliswholenumbersandharmony)之所本。

在任何两线段皆可共度的条件下,毕氏学派证明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相似三角形基本定理,进一步推导出勾股定理,他们相当成功地将几何学建立在「整数与整数比」的算术基础上面,我们不妨称之为:

几何学的算术化与原子论化的研究纲领(researchprogram)。

后来由于发现了正方形的边与对角线,以及正五边形的边与对角线,都是不可共度的(incommensurable)。

这等价于

不能表为整数比,即它们都是无理数(或非比数),我们可以利用归谬法加以证明。

这导致了毕氏学派的失败,史称第一次的数学危机。

欧氏的几何学研究纲领

欧氏(Euclid)重建几何学,是在纪元前三百年完成的。

他吸取毕氏学派失败的经验,改采「连续的世界观」,主张直线与平面都是「连续的」,可作无穷步骤的分割,最后得到的是「点」。

《欧氏原本》开宗明义就提出23个定义(Hilbert在1900年提出著名的23个问题),其中前三个就是:

1.点是没有部分的(Apointisthatwhichhasnopart.)。

2.线段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Alineisbreadthlesslength.)。

3.线段是由点组成的(Theextremitiesofalinearepoints.)。

这些都是修正毕氏学派的失败而得到的。

第一个定义是说,点只占有位置而没有长度。

点是「至小」,故「无内」。

三个定义合起来,显示线段含有无穷多个点。

在论及线段的长度时,欧氏根本就不用「由没有长度的点,累积成有长度的线段」之论点,而直接诉诸直观常识,避开了这种「无中生有」的困局。

然而,这些都不是欧氏的重心。

他的「主调」是,重新分析既有的几何知识(古希腊的所谓「Geometricanalysis」),另辟蹊径,改用几何本身来建立几何,并且采用公理化的手法(axiomaticmethod),最后归结出五条几何公理,这是最精彩的创造发现过程(thecontextofdiscovery)。

接着是综合,由公理推导出所有几何定理,这是逻辑验证过程(thecontextofjustification)。

欧式几何的创立过程,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分析与综合之示范;

从泰利斯经毕氏学派到欧氏,约经历了三百年,这也是古希腊文明所产生的精品。

欧氏几何的五条公理是:

1.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线。

(直线公理)

2.线段(有限直线)可以无限地延长。

3.以任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可作一圆(圆公理)。

4.凡是直角都相等(角公理)。

5.在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可作且只可作一直线跟已知直线平行(平行公理)。

再加上五个一般公理:

6.跟同一个量相等的两个量相等,即若a=c且b=c,则a=b。

7.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即若a=b且c=d,则a+c=b+d。

8.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即若a=b且c=d,则a-c=b-d。

9.完全叠合的两个图形相等(叠合公理)。

10.全量大于分量,即a+b>

a。

这些公理欧式都看作是直观自明的真理(obviousandself-evidenttruths),他由此逻辑地推导出当时已知的所有几何定理。

「真值」(truthvalue)由公理的源头输入,那么真值就沿着逻辑网络流布于整个欧式几何的系统。

在欧式几何中,最重要的几个定理是:

勾股定理、三角形三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全等定理(,,,等等。

欧式几何的演绎系统,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证明标准,并且这种「立公理再演绎」的模式,变成往后一切数学与科学理论模仿的典范。

一门学问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总是以演绎系统的形式来展现。

因此欧式几何的精神可以说是「流传千古,向荣长青」。

爱因斯坦说的好:

如果欧氏无法点燃你年轻的热情,那么你生来就不是一位科学的思想家。

(IfEuclidfailedtokindleyouryouthfulenthusiasm,thenyouwerenotborntobeascientificthinker.)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科学的哲学或数学教育的眼光来看,我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是:

欧氏如何做出欧氏几何?

尤其他的分析发现过程是如何做的?

(详见本刊26卷6~7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笔者认为,在中学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如果忽略了欧式几何,那实在是弃珍珠而捡沙石。

无论数学课程如何修订,欧氏几何都是不能缩水的精华。

解析几何

当托勒密(Ptolemy)国王问学于欧氏:

「学几何有没有快捷方式?

」欧氏回答说:

在几何学之中,并没有皇家大道。

(Thereisnoroyalroadingeometry.)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两千年来几何都没有什么进展,一直等到十七世纪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与费玛(Fermat,1601~1665)独立地发明解析几何,才被誉为找到了「几何的皇家大道」。

欧氏之后,大家都接受:

点的长度为0,直线由点所组成的并且是连续的。

虽然我们无法由点的长度累积出线段的长度,但是在常识上每个人对线段都有直观的长度概念,因此并不烦恼。

解析几何利用坐标系将「连续的直线」与「直观的实数系」等同起来,进一步将平面上的点跟数对(x,y)对应起来,使得方程式f(x,y)=0与几何图形可以互相转化,沟通了代数学与几何学。

从此,代数的工于计算与几何的富于直观,达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境界,数与形又合一。

解析几何一方面解放了欧氏几何,另一方面又为微积分的发明铺路。

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人们办到了古希腊哲学家办不到的事情,给人增添无比的信心。

笛卡儿说:

当我领悟到可以将一条直线、一条曲线表成方程式时,让我感受到美如《伊里亚特》(Iliad,为荷马所作之史诗)。

当我看见这个方程式在我的手中解出来时,绽放出无穷的真理,光耀夺目、毫无可疑、永恒美丽,我相信我拥有了一把可以进入每一个神秘之门的钥匙。

这种信心的普遍根植,在十七世纪后半叶完成了数学与物理学的革命。

微积分的诞生

根据欧式几何的定义:

点只占有位置,没有大小;

线段只有长度,没有宽度;

面只有长度与宽度,但没有厚度。

因此,欧氏的点、线、面都不生存在这个现实世界,而生存在柏拉图的「理念与形的世界」(thePlato'

sworldofideasandforms)。

任何在纸面上做出的几何图形都不正确,所以有人说:

「几何学就是利用不正确的图形,做正确推理的艺术。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线段由无穷多个点组成,而点的长度为0,无穷多个0加起来会等于线段的长吗?

这个难题使得局部的点与大域的线段之间,存有不可踰越的鸿沟(gap)而无法衔接,这就是「无穷」所产生的鸿沟。

同理,求面积与体积的问题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

长久以来,数学家想出各种替代方案,例如穷尽法、不可分割法、无穷小法、动态穷尽法等等,但这些都只是个案解决问题,并不是普遍的系统方法。

到了牛顿(Newton,1642~1727)与莱布尼慈(Leibniz,1646~1716)的手上,虽然点没有长度,但是他们在直线坐标系上引入「无穷小」dx,作为「点的长度」之解释与积分的对象。

由此逐步发展出微分法,解决求面积的千古难题,创立了微积分。

下面我们就来重建这个伟大的发现过程。

如图一所示,考虑线段[a,b],将它分割成n段(不必等分),分割点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图一

令第k段的长度为

,再将n段全部加起来,就得到

现在让分割越来越细,n越来越大,不过

(2)式仍然成立。

由于线段是连续的,可以作无穷步骤的分割;

今想象已经分割到使每一小段都变成「无穷小」,在x点处的无穷小记为dx,于是

(2)式连续化变成积分公式:

积分记号

表示无穷多个无穷小,从a到b连续地求和。

亚里斯多德说:

「线段不是由点组成的」,其实他的意思是说:

「线段的长度,不是由点的长度累积而成的。

」(3)式告诉我们,线段的长度是由局部的无穷小dx累积(即积分)而得到的,这初步解决了问题2。

我们称(3)式为完美的积分规则(theperfectintegralrule)。

其次,如图二所示,考虑一个函数y=F(x),定义在[a,b]上。

对于

(1)式之分割,相应地将函数图形台阶化,第k阶的升(降)高度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图二

于是将n阶的升降高度全部加起来,就是从P点沿着台阶登到Q点的纯升高F(b)-F(a),亦即

作连续化得到

其中积分

表示无穷小的小精灵沿着y=F(x)的图形,每一阶升降的高度为

然后对x从a到b连续地求和。

另一方面,考虑一个连续函数y=f(x),其图形在[a,b]上所围成领域之面积。

这可以看成是无穷多个无穷小的长方形f(x)dx,对于x从a到b连续地求和,即积分

,参见图三。

图三

问题4:

如何求算积分

由(6)式即知,如果f(x)dx可以表成dF(x)之形,或

那么答案就是F(b)-F(a)。

定理一(微积分学根本定理):

设f为定义在[a,b]上的一个连续函数。

如果可以找到另一个函数F,使得(8)式成立,则

此式叫做Newton-Leibniz公式。

问:

什么是算术根本定理、代数学根本定理?

牛顿与莱布尼慈独立地看出这个定理,所以后世史家就把微积分的发明归功于他们两个人。

什么是无穷小dx?

显然它不能等于0,否则又会落入「无中生有」的陷阱。

但是它也不能为一个有限正数,因为这会产生由无穷多个正数累积成无穷长的线段,跟常识矛盾。

无穷小是经过无穷步骤的分割而得到的,故它「要多小就有多小」,是活生生的。

不过,这又跟「不等于0」矛盾,因为一个实数若其绝对值可以「要多小就有多小」,那么它必等于0。

因此,无穷小具有「不等于0,并且要多小就有多小」之矛盾性格,这逼得无穷小不是一个实数,无穷小概念之诡谲可见一斑。

点的长度为0,无穷小dx不等于0。

无穷小才是积分的对象,而不是点!

利用无穷小可以帮忙我们看出微积分!

由F(x)求出

叫做微分;

给f(x),求F(x)使得(8)式成立,叫做反微分。

定理一告诉我们,问题4之积分解决于反微分的求算;

反微分的演算又建基于微分的演算。

因此,我们说微分法解决了求积分之难题。

此外,

可以解释为切线斜率、速度、密度、放大率、变化率等等。

例子:

,则

(因dx要多小就有多小,故可略掉)

我们也可以采用极限论证法:

两种算法殊途同归。

于是由定理一可知

微积分的基础

牛顿与莱布尼慈,在1680年左右分别发现微积分根本定理,但是并没有给出证明;

到了1820年代才由柯西(Cauchy,1789~1857)首次给出不完全的证明。

在证明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澄清极限概念(无穷小的概念更困难)以及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而这些又都建立在实数系R上面。

因此,我们要问:

什么是实数系?

笛卡儿与费玛利用坐标系的办法,直观地将「实数系R」与「连续的直线」,等同起来,因而创立解析几何。

但是,这样对于实数系我们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

比较建构性的办法是,由1出发,不断加1,就得到自然数系:

N={1,2,3,...}

再不断减1,就得到整数系:

Z={...,-2,-1,0,1,2,...}

接着考虑整数的相除(除数不为0),得到有理数系:

让我们回头考察毕氏学派「万有皆整数」的观点,毕氏学派以为有理数系(整数及其比值),就足以应付一切几何的度量问题。

换言之,将Q的元素表现为直线坐标系已经填满整条直线而没有漏洞,叫做有理数线。

后来毕氏学派发现了无理点(无理数),例如

,才知道有理数线还有许多缺口。

将所有的无理数加进有理数中,就是实数系R。

同理,在有理数线上补入所有的无理点,就得到实数线(therealline)。

实数线还有缺口吗?

戴德金(R.Dedekind,1831~1916)与康特(G.Cantor,1845~1918)如笛卡儿与费玛一样,他们认为:

实数线已是「天衣无缝」,没有缺口。

这是实数系完备性(或叫连续性)最直观生动的说法。

换个方式来说:

将实数线切割成两段,必切到一个实数点。

明确地说,若A与B为实数系的两个非空子集合,满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则称(A,B)为R的一个戴德金切断(DedekindCut),A叫做下段,B叫做上段。

实数系的完备性(completeness)是说:

如果(A,B)为实数系R的一个戴德金切断,那么上段B含有一个最小元素或下段A含有一个最大元素。

两者必择其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事实上,完备性有许多等价的(equivalent)说法,最常见而好用的说法如下:

(i)区间套的说法:

并且

(ii)递增且有上界的数列必有极限,即若

则极限值

存在(当然为实数)。

(iii)设

若A有上界,则A必有唯一的最小上界

,即若

,则存在唯一的

,使得对A的任何上界n,恒有

利用实数系的完备性以及极限的

定式,就可以证出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

例如中间值定理(IntermediateValueTheorem),在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是有界的、均匀连续的,并且取得最大值与最小值。

由此,进一步可证出微积分根本定理。

从而整个微积分坚实地奠定在实数系上面。

再问:

实数系的完备性为什么成立呢?

这就必须实际建构实数系了。

此地我们只简介戴德金的建构法:

考虑有理数系Q的切断(cut),然后将Q的每一个戴德金切断等同为一个实数,一次就系统地完成Q的「炼石补天」工作;

定义出实数系R,再定义四则运算与大小关系,最后可证得R是一个完备的有序体(acompleteorderedfield)。

至此,微积分的寻根究底工作告一段落,这是1870年左右完成的。

总之,点与实数,连续的直线与完备的实数系皆合一。

点的长度为0,线段含有无穷多点,是连续的,这不只是含糊的直观而已,而是可以有戴德金完备性的说法;

进一步,还可以从Q建构出R并且证得R的完备性。

另一方面,微积分也可以建立在「无穷小论证法」上面。

不过,无穷小的理论基础一直要等到1960年代才由逻辑家罗宾森(A.Robinson,1918~1974)完成,今日叫做非标准分析学(NonstandardAnalysis)。

集合论

现在唯一不明的是:

线段含有无穷多点,这个「无穷」是什么?

可否进一步说明?

「连续统」(continuum)是什么?

这些问题正是康特所要追寻的,由此导致集合论(settheory)的诞生。

微积分与集合论分别是人类第一波与第二波的驯服无穷。

亚里斯多德将无穷分成实在的无穷(actualinfinity)与潜在的无穷(potentialinfinity),然后尽可能地避开前者。

欧氏亦然,他的第五公理(平行公理)其实是叙述成:

两直线被一直线所截,若在此截线的一侧它跟两直线所成的内角和小于一平角,则两直线在此侧相交。

这样就避开了平行公理所需用到的:

两直线无限地延伸,都不相交的说法。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得到自由落体定律

,这是一个平方函数。

基于好奇心,他将自然数与其平方数作对应:

意外地发现自然数全体与平方数全体的元素个数一样多,但是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这违背了欧氏的「全体大于部分」之公理。

对此伽利略疑惑不解,称之为伽利略诡论(GalileoParadox,1638)。

因此欧氏公理只适用于有涯的世界,而不适用于无涯的世界。

微积分初步驯服无穷之后,人们对于「实在的无穷」仍然觉得恐惧。

高斯(C.F.Gauss,1777~1855)说:

涉及无穷大的量,如果指的是「实在的无穷」,这种用法在数学中是不允许的。

康特不但接受伽利略的「诡论」,而且还拿它当作「无穷集」的定义:

一个集合若存在有部分子集,其元素个数跟全体的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