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4422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

《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继续教育教师人格素质修炼合集共享Word文档格式.docx

12.教师与学生代及关系不再是()的关系。

CD固化,单向传递。

13.创新素质不包含()。

BCD链接的素质,人格素质,专业素质。

14.下列选项,哪些属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特性()ACD标准的,批量的,单一的

15.人类与智能技术相比,下列选项哪些属于人类的优势()。

AB多种思维,复杂的模式识别

16.教师扩展综合素质除了理性思维外,还包括()ABCD故事感、场景感、娱乐感、共鸣感

17.教育分类中大学气扬有哪些()AB思维,智力判断:

1.我们谈教师人格、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修养,不能局限于一般性的定义,而要在历史转型的背景下去理解。

2.小孩需要社会化的过程,但是当他们对社会关系、社会道德、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3.当我们随时随地能够上网,而且上网速度足够快,师生间的信息不对称就被打破。

4.高考好像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伟大的科学家,其实这是做不到的。

就像我们不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刘翔跑步这么快一样。

5.用编码知识学习一般原理可以,但有的知识还是需要特定的场景,并且教育过程中还有人际交往。

6.一个老师拥有的知识再多,也赶不上互联网上的信息量,而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随地调用这些知识,学生有可能自己找到足够有效的知识,原来教学过程中所基于的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7.对于从什么角度来判断知识的价值,科学人事更具有经验。

错误

8.有一些智力类型适合做学术工作,还有一些智力类型适合于做专业的技术性、操作性的工作,这没有高下之分。

9.教师的人格、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修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变化的概念。

10.教育是人类适应性进化、学习性进化的重要环节。

11.互联网的出现,并不会改变根本性的教育。

12.一个专家,能够更清楚地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知识含量的,是更有启发性的。

13.互联网教育方式能够完全取代教师职业中面对面的人际传送。

14.教育过程和教师职责具有替代性。

15.到了中学,要向更高级的教育、更现实的教育发展,问题也变的简单化。

16.人类适用社会的过程对应着大脑神经元形成有效的链接,淘汰无效的链接,使得能够适应真实的社会场景。

17.最基本的知识前提和最基本的社会规则、道德准则。

这是他们形成社会化人格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

18.老师输出到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只有当信息和知识不对称时才是有意义的。

19.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和学生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20.随着信息方式的不同,对世界理解的深入,教育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教师人格与素质修炼

主讲人徐磊

•由于中国初级、中级的教育体系偏重于考试,尤其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模式,人民普遍认为其抑制了人们创造性的成长,抑制了青少年对新知识的多样性的好奇心和需求,人们对此所做的分析以及提出的改进意见也非常多,这实际上都涉及到我们要对新的教育模式包括其中教师的知识类型、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质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都提出了全新的认识。

人们在从这些角度不断分析教育问题在什么地方?

我们如何去改进?

•在教育转型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也就是人格、能力素质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

对教师来说其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不仅仅是传输知识,还对青年一代塑造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行为习惯以及进入社会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模式,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教师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被寄予很高的社会期望,所以教师本身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所以教师自身不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在社会生活中所建立起的形象对整个社会能否有序的运行,对于社会能否树立秩序的、观念的规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教师的影响不仅仅是当下的,还是长期的,它不但会影响今天人们的行为、人们的思想也会长久的影响年轻一代。

年轻一代会在他们今后的生活当中去表现出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反映的,所成长的、所培育起来的特性。

因此教师的人格与素质修养的意义就在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初级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人们的基本知识,是奠定人们道德认识行为规范最基本的结构的时候,教师的影响则具有决定性,主导性的影响。

随着人们的成长以及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教师在当中所起的作用在发生变化,至少它不再是影响人们成长的唯一因素。

学校也不再是人们社会化成长的唯一场所。

•对道德规范来说,一个人应该是诚实的,我们对小朋友讲的时候就要求他是诚实或者不诚实的,就可以很简单的对这个问题进行界定。

但是在中学,在不同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持诚实的品性。

比如说在面对朋友、面对工作伙伴、面对素不相识的人、或面对利益有冲突的人,那我们如何合理的表达诚实。

•老师的认识在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需要向学生传达同样一件事同样的道德规范会日益复杂化,日益贴近社会多样复杂的场景。

•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这些问题本身会发生变化,会呈现很多复杂性。

在教育中,我们有一部分职责是基础性的、有一部分是应用性的,有一部分是学术的探讨。

因为其类型的不同,教师的能力问题素质问题会呈现一种差异。

第三,教育本身处于转型的阶段.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问题的影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根本性的,因为它改变了信息传输的基本方式,改变了传输信息的媒体形态,改变了人们获得知识的路径。

•如果文明有三个层面,分别是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

那么技术层面的变化毫无疑问引起了教育制度的规则体系变化,也必然会影响教育观念的变化。

•互联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传输信息接受教育的各种技术路径,使得教育本身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现在整个社会经济包括人类社会生产的方式。

比如说新的工业化运动正在兴起,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定制化生产为特点的新技术对人们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及其组织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那么我们如何培育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需求的新人才。

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问题的意义

1、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2、教育阶段与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3、教育转型:

教育背景根本变化,信息丰裕条件下的学习,新工业革命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文明进化的职责;

4、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认知科学与智力的多样性;

信息方式与教育环境和平台;

文化模因与综合素质。

主题

1、教师人格、能力与素质修养的基本涵义(第一章);

2、教学层面、教育层面以及社会环境、文明形态的变化,对教师人格、能力与素质修养的新要求(第二三四五章);

3、未来展望与转型策略(第六章)。

第一章教师人格、能力与素质修养问题的基本涵义和探讨视野

本章将对教师人格、能力以及素质修养的基本概念,以及对整个讲座的最基本的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做一个专门的讲解。

第一节教师人格、能力与素质的基本定义

人们关注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具有特殊性,对整个社会成员,包括今天的和未来的社会成员的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人格、专业能力、综合素质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需要做专门讨论。

1、人格的界定

每个人由于基因的因素、后天教育的因素、社会环境影响的因素,都会形成自己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总的特征,这种特征就称之为人的人格。

这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标志性特征。

包括内在的影响人的思维和感受力的个性和外在显现的气质。

第一部分是内在影响人的思维和感受力的特征。

人的偏好的特征、人的性格的特征、人的活跃与不活跃、接受信息的多少和偏好等,这些都能影响人的思维。

不同的思想背景、知识背景、信息偏好、职业背景等,也使得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看法。

另外就是感受力。

知识、思想,更多与理性的人的心理特征有关,包括逻辑、分析、判断。

但还有一些是基于人们的感官,包括听觉、视觉等感官,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性的修养,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都会影响人的感受力。

使得人们对情绪、对道德的情感和感受都不同,这也是形成人的个性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与人的外在表现相关。

比如行为特质(如行为的稳定性、行为的优雅等),也被称为气质,也是和人格有关系的。

•内在的心理要素,和后天的感受有关。

其影响外在行为特征。

个性、气质有严格的内外之分但是在心里学上内外没有严格的划界。

总的来说,人格是基于遗传和后天影响(教育、社会环境、成长背景等)所形成的个人心理特质的总称。

包括影响思维和感受力的个性和以及外在特性显现的气质。

它产生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思想感受的差异和外在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社会职业选择、社会成果预期的差异。

(1).职业情感

动机不同:

发自内心的热爱,渴望获得新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表达促进年轻人的成长,与年轻人一起成长,并为之欣喜;

也有人基于生计的考虑。

•一个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职业来自于其兴趣、偏好以及信念的热爱和基于生计的热爱这是有差异的。

体现在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能表现出的情感的感染力以及情绪的稳定性。

职业的诉求、期望不同:

表现出的自觉性、主动性、感染力有差异。

基于生计的考虑,遵守契约精神,按照职业要求的方式和态度工作,也是可以的。

但这就涉及到提升和修养余地,教师的职业情感和人格修养问题。

(2).心理敏感性

教师这个职业还要求对人际之间的心理上的表征,尤其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有足够的敏感。

这种敏感与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格特征有关系。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更深入地与人打交道,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不光是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的成长问题,比如在成长心理学中的问题,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何对社会、家庭、同伴的影响判断和合理选择,教师尤其在初级、中级教育中承担引导责任。

(3).理性思辨能力

教育一类与科学相关,一类与人文相关,

基于情感、道德以及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也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4).情绪稳定性

教师和其他职业人一样,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心理、生理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处在一个人们预期的角色状态。

情绪稳定,不能因为暂时的病痛、家庭等特定问题在教师岗位上表现出很大的情绪落差和情绪反常。

因此,教师的人格还涉及到他对自己的情绪的把握。

(5).文化修养、知识修养以及人际亲和力

教师既表达知识,又吸引人们关注他的表达。

艺术的气质,能够被教学对象接受,恰当、优雅的举止和幽默感,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在今天知识如此丰富的时代,这种关注更加重要。

在当今社会,知识已经很丰富了,重要的是要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文献表明,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稀缺的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关注度。

2.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从事教师职业,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能力。

涉及到

第一,对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等)的发掘和把握:

理解和有效表达教学内容。

第二,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包括形式设计、时间节奏等。

第三,任何教学过程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要善于发现问题及其改进教学方式,每一次教学都有不同的对象,每一个对象都有差异。

针对不用的教育对象,没有最优的教学过程,只有相对合理的教学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如何使得教育过程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第四,在高等教育体系还涉及到教师本身学术能力的问题,初等教育更多的是传授和模仿,而高等教育更多的是研究。

高等教育要参与到导师所主导的研究过程中,要用所学到的理论、方法去发现新的问题,并且要在没有很好的答案的时候,要独立进行新的研究要给出一个合理的研究结果。

教师专业能力的修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该进自己理论思维的问题,也有提供自身社会化水平的问题。

这些特征主要与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训练相关,与教师的理性思维素质,社会化水平及其行为的自我控制力有关。

3.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综合素质则涉及更宽泛的心理和认知领域,包括心理素质、认知素质、行为素质,审美及道德素质等。

其中涉及到感性心理和审美及道德感受力的素质,在互联网时代,人的发展处在更多样化的环境中,强调个性化与创新,成为更引人注意的问题。

这是传统教育体系亟待调整和完善的薄弱环节。

第二节历史回顾及其教育的使命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传承经验的过程。

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用符号和语言交流信息,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这个物种更加高级。

有了这种符号系统,不但能描述个别的事物,每一个语言概念都有一种综合性、归纳性,包含了逻辑的一种归纳能力。

语言的发明,反映了人的逻辑概括能力,这种逻辑概括能力使得人类可以表达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不单可以表达个别事物,还可以表达一般事务,即类的概念。

由此我们就可以对不同类之间的关系再做进一步的思考,分析相关性、因果性。

有了这些能力,就有了比其他物种更强的生存能力。

因为我们的头脑就可以演绎事物发生的过程,将积累的经验相互传递。

我们不仅接受上一辈的遗传基因,以及在遗传基因里包含的生存技能,我们还可以表达信息、表达经验,一代一代的学习。

当我们只有口语时,同时代的人可以扩散经验,当有了文字之后,我们就可以传承这种经验。

当我们的经验积累得越来越丰富时,就出现了一种特定的职业,一代一代传承这样的经验。

传承:

认知世界、使用工具的经验,使人类凝聚起来的规则,在生活习俗习惯之中体现。

如何战胜世界上让人类感到恐怖的、无能为力的力量,还有信仰、想象。

传承这些东西成为一个特定职业的任务。

例如古代社会的巫师,近代农业社会的老师、导师。

信息媒体不同,职业的能力、职能、社会影响不同。

最早,信息媒体稀缺,只能在石器、铜器、竹片上篆刻文字,只能在丝绸上非常难得地书写文字,这种教育是小众化的,是精英的。

而印刷术出现后,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教育。

到了近代,印刷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印刷机的出现,使得印刷品可以广泛传播,有了书籍的出现,教育的普及有了前提,信息媒介的前提。

过去人类积累经验是基于个体的感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工艺过程实现师徒间的经验传承。

但是到了19世纪,很多新技术开始有不同的形态出现。

比如说电动机、化学的分解和合成技术,这些可以基于科学进行清晰得解释,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技术可以基于科学理论进行表达。

因此就可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与大规模生产相对应的大规模教育体系。

随着信息方式的不同,对世界理解的深入,教育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由此可以想到,互联网的出现,一定会在今天或未来,根本性的改变教育。

因为它使得人类和知识的传输方式、成本水平、携带与沟通的方便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今天是否还需要规模化、标准化、无差异的教育,还是一种更加能够满足多样化、定制化、个性化需求的教育模式。

教师职业的职能就会发生变化,教师职业所对应的人格、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修养也将随之变化。

总结:

教师的人格、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修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变化的概念。

当教师这个职业所依据的信息载体、信息途径发生变化时,这个职业发生变化,人格、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修养随之变化。

因此我们谈教师人格、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修养,不能局限于一般性的定义,而要在历史转型的背景下去理解。

第三节讨论问题的视野

1、历史性、阶段性

历史环境的变化、技术条件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形态的变化,教育对象处于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人格、能力与素质定位,需要反映这种变化和衔接的特性;

2、系统性

教育是社会体系和文明进程的一部分,与社会需求和资源配置的变化息息相关,要在这样互动的关系中去理解教育本身的问题;

3、进化适应性

教育是人类适应性进化、学习性进化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人类获得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文明的基本要素,技术、社会行为组织规则、体制安排,既有理性的工业化的部分,也有感性的艺术方面的部分,当然还有信仰方面的部分。

教育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人类与其他物种不同,不但传承生物的基因,还传承文化的模因。

第二章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关系变化

第一节教学背景的改变

作为教师,显著感觉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正在发生很大变化。

•例子:

课堂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在和学生讨论认知心理学的问题,当讨论到关于人的不同的认知形态或在谈论某种事物不同的语言以及表达某种过程时,你是否恐惧,是否兴奋,是否欢喜,在大脑当中的神经元的形成皮层的兴奋区域是有差别的,由于我们对大脑中不同的神经功能区域有一定了解,当我们知道一个动态的思维那些大脑皮层的区域在兴奋,可能对应着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人的注意力一段时间处在高度关注的状态和一段时间处在游离状态这都是必要的。

1、信息稀缺到信息丰裕,从获取到选择,从单一路径到多样机遇

以前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知识的不对称,老师的传递是单向的,是老师输出到学生接受的过程。

这个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只有当信息和知识不对称时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解决了学生知识的稀缺问题。

但是当我们随时随地能够上网,而且上网速度足够快,这种信息不对称就被打破。

一个老师拥有的知识再多,也赶不上互联网上的信息量,而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随地调用这些知识,学生有可能自己找到足够有效的知识,原来教学过程中所基于的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稀缺状态变为信息丰裕状态,从获取到选择,从单一路径到多样机遇。

需要思考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实体的教学机构?

为什么还需要老师这一职业?

教师还能教什么?

2、教什么

学生并没有放弃听课,他们希望老师教什么呢?

第一,学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种视野性的东西。

互联网上静态地、动态地存储了很多信息,但是学生如何去寻找这些信息,从什么角度去发现这些信息的价值,以什么样的眼界来评判这些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视野上的差异。

教师在其能够胜任这个职业的长期的训练过程当中,他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不但了解局部的知识,而且了解连贯的知识。

有一种评判信息的视野,能够知道如何评判信息的价值,能够知道它的问题在哪里,能够知道有什么样的运用途径。

教师相对于学生具有这样的优势,学生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这种把握问题、理解问题、判断信息价值的视野。

第二,学生还希望通过老师学到因为视野而产生的评判信息的标准。

网上的信息很多,但就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很难说其价值有多大。

一个专家,能够更清楚地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知识含量的,是更有启发性的。

从什么角度来判断知识的价值,教师具有经验。

第三,互联网的知识是一种编码知识。

运用互联网的知识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有很多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需要特定经验才能把握这个过程。

例如:

医生做手术,光读过几本书和实际拿起手术刀是完全不一样的。

人类还有很多知识是默示的,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的。

这样的知识是很难编码出来的,仍然需要教学的过程、特定的场景来传承这样的知识。

因此,互联网教育方式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职业中面对面的人际传送。

用编码知识学习一般原理可以,但有的知识还是需要特定的场景,并且教育过程中还有人际交往,例如同学之间的讨论。

有的学习和思考不是通过对着屏幕在静默过程中自己记忆和接受知识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相互间的讨论来发现自己思想的某种缺陷,然后不断在讨论过程中验证自己观点的这样一个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

这需要实际场景,需要人际互动。

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是一个儿童、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比较简单的学校环境、人际场景去学会人际交往,怎么承担自己的角色,怎么对待别人的角色,怎么样和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如何通过规则和契约来解决人际冲突。

小孩需要社会化的过程,但是当他们对社会关系、社会道德、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的时候,把他们一下放到非常复杂的社会场景当中,让他直接承受各种厉害关系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伤害,那可能是有问题的。

那么学校这样一种场景,可能是一种必要的过渡过程。

因此,老师要具有人格上的魅力,用爱的力量引导学生,给学生自信和热情,还有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呈现出既具有真实性也具有理想化的儿童少年成长中能够接受的社会关系,学习人际之间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种问题。

因此学校是需要的,教师的修养也是必须的。

教育的过程对学生是必须的,提供人际交往的环境,使其从比较简单相对理想的社会场景进入到逐渐真实的社会场景当中去。

•因此,教育这件事情,我们肯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教什么?

知识背景已经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完全不对称,现在很难说不对称;

由原来的信息稀缺到现在的信息丰裕,这个问题是个本质的问题。

教育过程和教师职责含有不可替代性。

进入真实社会中,承担社会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角色,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为人的大脑,理解社会道德问题、运行机制问题、社会关系的准则问题,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对应着大脑神经元形成有效的链接,淘汰无效的链接,使得能够适应真实的社会场景。

教育的背景在发生变化,知识贫乏到知识丰裕,需要思考教什么,对教育本身的价值有更深入的探讨。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知识和途径不断出现的时代,教师这个职业的立足点是什么,需要教师拥有什么样的人格、能力和素质才能承担这个职业的社会职能。

第二节怎样教

在今天,传递知识已经不是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思想问题,是判断知识、应用知识,架构起从问题的场景到找到合理解释假设和解决问题方式的过程。

1、阶段性和差异性

初级阶段,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拥有的认知结构简单,我们所有判断的世界其实和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有关,这种判断力形成了我们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才能够理解、判断、分析、处理更复杂的东西。

认知结构和信息之间是一种协同的进化关系。

在小孩的时候,毕竟其知识背景很少,思想经历也很少,认知结构很简单,这时需要教师以简单、明确、理想化的知识和道德原则进行教育,需要培养作为在社会中能够被接受的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前提和最基本的社会规则、道德准则。

到了中学,要向更高级的教育、更现实的教育发展,问题慢慢地开始复杂。

在信息知识很丰裕的背景下,原来仅仅按照知识增量来判断的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怎么去判断知识、选择知识、应用知识,在一些场景当中怎么展开来分析问题。

•例:

物理受力运动过程。

刚开始讲力和加速度很简单的关系,慢慢引入斜坡、曲面,再更高级的时候质量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磨损,当质量不断变化时,那中学定量的数学工具就不够了。

质量本身也是个变量,这样就要用更复杂的数学关系来表达这样的变化。

怎么教的问题有一个阶段性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