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974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染行业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601.65亿米,比2005年增长66.13%,年均增长10.69%;

完成工业总产值3035.45亿元(估计),比2005年增长101.53%,年均增长15.05%;

销售产值2969.81亿元(估计),比2005年增长101.97%,年均增长15.10%;

产销率97.84%,产销衔接基本良好,保持97.5%以上的较高水平。

2、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印染行业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应对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提升赢利能力和水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01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6.78亿元(估计),比2005年增长163.36%,年均增长21.37%;

毛利率从2005年的9.42%提高到2010年的10.51%,提高1.09个百分点;

利润率从2005年的3.29%提高到2010年的4.29%,提高1个百分点。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劳动生产率(现价产值)由2005年的33.02万元/人·

年提高到2010年的48.14万元/人·

年,增长45.82%。

3、出口保持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除2009年出口数量、金额和单价全面下滑外,我国印染布出口整体上呈逐年增长态势。

2010年,印染六大类出口数量126.68亿米,比2005年增长22.11%,年均增长4.07%;

出口金额129.3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52.47%,年均增长8.80%;

出口单价1.02美元/米,比2005年提高24.86%,每米布提高0.2美元。

“十一五”期间,印染企业不断调整市场结构,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2010年与2005年比较,亚洲市场所占比重由54.65%下降到46.77%,减少7.88个百分点;

非洲市场所占比重由20.48%上升到24.52%,增加4.04个百分点;

美洲市场所占比重由14.45%上升到17.34%,增加2.89个百分点;

欧洲市场所占比重由9.90%上升到10.92%,增加1.02个百分点。

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增强了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印染布对东盟、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显著增长,出口金额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12.17%、1.52%和2.31%提高到2010年的15.54%、3.23%和3.94%。

(二)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

1、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印染行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能耗水耗高、稳定性差的落后设备,节能、节水、降耗、环保的设备增多,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世界先进的印染设备比重得到大幅提高。

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织物含湿率、热风湿度、液位、门幅、卷径、边位、长度、温度、速差、预缩率在线检测技术已经在印染企业逐步推广应用,其中织物湿度、碱浓度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工艺效果和节能减排效果。

此外,阔幅生产设备比重逐年上升,幅宽达到280~320cm的设备比重从2005年1%上升到3%。

2、工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印染行业紧紧围绕国家及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加快技术创新和开发,在印染清洁生产技术、新型纺织材料的染整加工技术、多组分纤维的染整加工技术、新型染料和助剂应用、废水深度治理与回用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一些先进技术已经在企业推广应用,对全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有99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31项,99项科技成果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三)印染产品整体水平有了提高

“十一五”期间,印染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印染布新产品产值率由2005年的5.69%提高到2009的7.78%,4年提高2.09个百分点;

产品附加值由2005年的1.1040提高到2009的1.1210,提高0.017个百分点。

同时,由于印染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先进工艺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使得产品质量稳定性改善,档次提高,并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和快交货的要求。

印染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进口产品替代率提高。

(四)企业管理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开发的进步,信息化技术在印染产业中逐步得到推广应用,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加快对用户和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大部分印染工艺参数都可以得到监控,单机台的监测与闭环控制系统也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印染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提高。

计算机测配色和分色制版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印染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在大型骨干企业得到开发应用,用降低了原料库存,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升了印染企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五)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市场结构不断调整,内需对行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

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和经济走向,促使印染行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单纯依靠扩大出口转为依靠扩大内需和稳定出口并重的战略,着力化解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增强;

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预期改善,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实际增长达到较高水平。

内需市场对印染行业的拉动作用增强,印染行业内销产值呈逐年增加态势。

2010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现内销产值2495.5亿元(估计),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06%;

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84.03%,较2005年的65.28%提高18.75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满足市场需求变化。

棉印染布的比重基本维持原有水平,棉混纺交织印染布的比重下降较大,而纯化纤印染布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印花及染色布的比重均有增长,漂白布的比重有所下降。

此外,企业加大新型纤维面料、多组分纤维面料和功能性面料的研究与开发力度,这些产品的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产业集群块状经济优势充分体现。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印染产业集群逐年增强,在印染行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等东部沿海五省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89.89%提高到2010年的91.37%。

浙江的绍兴、萧山,江苏的吴江、常州以及福建的石狮等地区,印染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的优势充分体现,这些地区许多民营企业起点高,设备先进,生产规模大,产品适应性强。

(六)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是印染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批节能、节水的新技术实现研发突破并在行业中推广应用,污染物控制技术取得明显进步,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取得积极进展。

印染企业积极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全行业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5~2010年,印染布生产新鲜水取水量由4吨/百米下降到2.5吨/百米,下降37.5%;

印染布生产水回用率由7%提高到15%,提高8个百分点;

印染布生产综合能耗由59公斤标煤/百米下降到50公斤标煤/百米,下降15%。

(七)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和环境保护压力大

一是污染减排压力大。

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行业,也是能耗、水耗较高,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同时,由于印染加工对水质的要求高等原因,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较低。

近年来,我国印染行业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废水排放总量仍在不断增加。

印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工业系统中重点污染源之一。

由于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全行业加工过程单位产品的水耗和综合能耗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我国印染行业产能9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五省,由于产能过于集中,局部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加上政策和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使这些地区环境压力较大。

污染治理带来的高成本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制约纺织印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是产品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

欧美市场对纺织品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性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必须考察的内容,而且指标不断增加、设置速度逐渐加快。

Eco-Lable标签法规、Oeke-Tex100标签法规和REACH法规对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已产生实质性影响。

日本等欧美以外的一些国家对产品的生态安全也愈来愈重视。

印染企业生产加工要求越来越高。

2、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印染企业的生产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印染行业整体装备水平仍不高,还有不少企业的生产装备稳定性差、能耗水耗高、自动化程度低,自动化水平和能耗水耗高的问题尤为突出。

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为手段,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加工等国际先进技术大部分都已经得到应用,但是主要集中在具有较好资金条件的骨干企业,在全行业的应用覆盖面仍然偏小,多数企业生产工艺存在流程长、能耗高、用水量大、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印染行业常规品种的加工技术差距不大,但是高档面料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关键工艺技术上还存在明显差距。

3、企业以加工生产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印染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低,企业大多以来料来样加工为主,在工艺技术、品种开发和经营管理上多处于模仿追随,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印染产品主要是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

欧美市场含有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的面料比重逐年上升,欧美高档含棉产品重点开发棉/丝、棉/麻、棉/毛及与超细再生纤维、超细化纤多元组合产品,包括多原料组合、多色彩组合、多造型组合,获得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手感。

我国一般为涤/棉或氨/棉产品,比较单调,各种花式线品种少,立体结构设计品种少,新产品视觉冲击力差。

新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虽然每年都有很大的增加,但多数是对工艺、图案、色彩的改变,是先进国家产品的跟进和模仿。

目前,我国印染生产仍然停留在以“代加工”为主的加工模式阶段,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在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向研发、设计环节和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

二、“十二五”印染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同时,十二五”时期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体上看,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印染行业继续保持稳定持续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表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表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构架已经初步形成。

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主要体现。

在此背景下,全球的生产要素流动性和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全球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全球化推动下,世界经济可望长期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中国纺织印染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机遇。

2、新兴经济体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危机过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人消费需求和相关工业消费需求旺盛,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拉动作用日渐明显,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新的增长点。

目前新兴市场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未来几年新兴市场随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其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会越来越大。

因此,尽管国际市场纺织品供需已经基本平衡,但是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仍可保证我国印染布出口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3、消费需求变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随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着装理念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环保、多种功能性和智能化,顺应这一市场需求,高性能、多功能面料市场潜力巨大。

(1)功能性面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时尚,对纺织品的功能性、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希望纺织品服装具备特殊功能的效果,例如抗菌、抗微生物、免熨烫、保温等等,而且从抗菌、抗皱等单一功能的整理,发展为提高织物附加值而进行的多功能整理。

功能性纺织品将是国际市场的增长点。

(2)环保型纺织品

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全球变暖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欧盟“REACH”法规等条例均是通过评估、授权和限制织物中的化学物质,解决破坏环境的问题。

无毒、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面料是世界纺织工业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环保型纺织品是一个潜在的市场。

(3)智能化纺织品

先进的纺织技术、计算机工程和材料科学促进了智能化纺织品的发展。

着装穿衣与信息接收、处理和发送相结合,改善穿衣的微循环空间环境以及通过着装实施远程监控、护理和指导,增强人体自身的某些功能等已成为智能化服装的研究开发方向。

在娱乐、体育、军事、医疗及工程技术领域,已有不少智能化纺织品进入应用阶段,如仿生技术泳装、医用监护服、变色军服、会呼吸纤维、网络服装等等。

具有智能化功能的纺织面料无论是在研发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已显现出良好的前景。

4、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上升时期,国内有效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上升时期。

在此大环境下,持续增长的内需动力将给纺织印染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纺织品服装作为居民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消费物质,对纺织品服装的支出也随着增长,其增长空间巨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明显加快。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并超过50%,迎来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城市化进程将推动服装消费市场的增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高收入人群不断增多,恩格尔系数下降,人们对衣着的要求越来越高。

有一部分服装将从满足消费者的服用功能需求演变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个性消费将是内需纺织品服装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面料进口产品替代率不断提高。

目前,除了少数高档品牌服装采用进口面料外,国内中低档服装以及部分高档服装均采用国产面料,因此,面料的内销市场将随服装消费的增加而增长。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1、发达国家终端消费萎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无储蓄消费、超前消费是发达国家的居民惯有的一种消费理念。

在经历了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信心受到了严重冲击,开始倾向于适当增加储蓄。

储蓄相对增加必然会造成消费性支出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弱。

另外,金融危机引发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紧缩,居民消费资金来源紧张,消费增长缺少重要的支撑。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经济消费率的下降将导致国际市场容量缩小,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金融危机对市场信心造成的冲击随经济情况的改善才能逐渐调整,导致消费需求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

2、新兴国家纺织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转移的加快,世界纺织工业生产在许多新兴国家发展迅猛。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看,亚洲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已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重心。

近两年,受人民币升值、劳动法实施、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与一些新兴国家比较已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

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纺织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成本有优势,目前致力于大力扩展纺织业的规模。

这些后起国家对我国的纺织印染产业具有一定冲击和竞争威胁。

3、低碳经济时代面临严峻的绿色挑战

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

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新兴经济体国家传统的高碳、高能耗、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且新兴经济体处在快速发展上升阶段,面临的减排压力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技术逐渐向高品质、高效率、低资源消耗和产品生态化发展。

我国的纺织印染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单位产品能耗和水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压力非常大。

4、生态安全对印染业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消费者对纺织品和服装的需求已从传统的实用、美观日益趋向更加重视安全和卫生,特别是对面料的染色牢度和不含有害物质等技术指标的要求明显提高,高质量和环保、卫生、安全性能好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上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

欧盟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由,加强卫生、安全、环保和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利益,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

未来几年,技术壁垒门槛将会越来越高,对我国印染产品出口构成严峻挑战。

三、“十二五”印染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快印染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二五期间,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注重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行业由资源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印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1、经济总量稳定增长

到2015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695亿米,年均增长3%;

完成工业总产值5349亿元,年均增长12%;

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年均增长8%。

2、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8万元/人·

年(现价产值),年均增长10%;

企业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由目前的不到1%增长到1.5%。

3、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取得进展

印染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

四、“十二五”印染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对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充分应用是“十二五”印染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

“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的科技发展集中于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应用,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染整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重点发展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各种后整理技术,突破产业化生产,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1、加强节能环保重点技术研发攻关

突破生物酶精练技术、棉织物低温漂白关键技术、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技术,突破活性染料湿短蒸染色、新型转移印花、泡沫染色等少水印染技术,突破退浆废水PVA回收利用、碱减量废水PTA回收利用、热定型机高温废气热回收利用等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突破色差、克重、纬密、疵点、带液量等在线检测及控制技术,突破印染生产过程全流程的网络监控系统、染液中央配送系统、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等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

2、加大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面

积极推广高效短流程前处理、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冷轧堆染色、气流染色、匀流染色、小浴比溢流染色、退染一浴、涂料连续轧染、数码印花、印花自动调浆、泡沫整理等少水或无水染整加工技术,扩大应用比例。

推广织物含湿率、热风湿度、液位、门幅、卷径、边位、长度、温度、速差、预缩率等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扩大应用比例。

推广三级计量、冷凝水、冷却水回收利用、丝光淡碱回收利用、印染高温排水余热回收利用、印染废水分质分流及深度处理回用等技术,扩大应用比例。

3、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染整加工技术

发展防辐射、阻燃、拒水、拒油、抗菌、防水透湿、吸湿快干等功能性整理及多种功能的复合整理技术,赋予民用纺织品特殊的功能性;

研究开发赋予纺织品特殊的光电和催化等性能的加工技术,实现纺织品的智能化;

研究开发适用于高温差、高光热辐射、火场和高能射线等苛刻环境下的特殊纺织品;

研究开发低目标特性纺织品,用于人体等活动目标的热红外隐身。

发展连续化机械柔软、磨毛、磨绒、磨花、剪花、光泽、轧花等机械整理技术,改变染整以化学加工为基础的模式,在改善产品风格、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

发展新型纤维及多组分纤维短流程染整加工技术,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产业创新能力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处于纺织工业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印染业,形成产学研之间、上下游之间、产业链之间的集成创新体系尤为重要。

建设产学研、上下游研发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模式,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益最大化,是当前我国印染行业推进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及一些特殊产品的技术要求。

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省级、市级技术中心,建设印染行业研发支撑资源服务体系,聘请高端科研人才,加大投入,加强合作。

在产业集群内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营销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示范基地等公共创新平台,明确分工,战略性地进行有效而协调的研究开发,避免产品趋同和恶性竞争。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及时制定新产品标准,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并落到实处,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印染信息和检测标准等现代服务业,建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查询便捷的印染行业信息数据库。

(二)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印染行业既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也是具有很高管理要求的行业。

“十二五”期间,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