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426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等数论教案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例如,集合{0,6,7,13,24}是模5的一个完全剩余系,集合{0,1,2,3,4}是模5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

3、定理1整数集合A是模m的完全剩余系的充要条件是

(ⅰ)A中含有m个整数;

(ⅱ)A中任何两个整数对模m不同余.

4、定理2设m1,a,b是整数,(a,m)=1,{x1,x2,,xm}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则{ax1b,ax2b,,axmb}也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证明:

由定理1,只需证明:

若xixj,则

axib

axjb(modm).

(1)

事实上,若

axibaxjb(modm),

axiaxj(modm),

由此得到xixj(modm),

因此xi=xj.所以式

(1)必定成立.证毕

5、定理3设m1,m2N,AZ,(A,m1)=1,又设

分别是模m1与模m2的完全剩余系,则

R={Axm1y;

xX,yY}

是模m1m2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由定理1只需证明:

若x,xX,y,yY,并且

Axm1yAxm1y(modm1m2),

(2)

则x=x,y=y.

事实上,由第一节定理5及式

(2),有

AxAx(modm1)xx(modm1)x=x,

再由式

(2),又推出

m1ym1y(modm2)yy(modm2)y=y.

推论若m1,m2N,(m1,m2)=1,则当x1与x2分别通过模m1与模m2的完全剩余系时,m2x1m1x2通过模m1m2的完全剩余系.

6、定理4设miN(1in),则当xi通过模mi(1in)的完全剩余系时,

x=x1m1x2m1m2x3m1m2mn1xn

通过模m1m2mn的完全剩余系.

对n施行归纳法.

当n=2时,由定理3知定理结论成立.

假设定理结论当n=k时成立,即当xi(2ik1)分别通过模mi的完全剩余系时,

y=x2m2x3m2m3x4m2mkxk1

通过模m2m3mk1的完全剩余系.由定理3,当x1通过模m1的完全剩余系,xi(2ik1)通过模mi的完全剩余系时,

x1m1y=x1m1(x2m2x3m2mkxk1)

=x1m1x2m1m2x3m1m2mkxk1

通过模m1m2mk1的完全剩余系.即定理结论对于n=k1也成立.

7、定理5设miN,AiZ(1in),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

(ⅰ)(mi,mj)=1,1i,jn,ij;

(ⅱ)(Ai,mi)=1,1in;

(ⅲ)miAj,1i,jn,ij.

则当xi(1in)通过模mi的完全剩余系Xi时,

y=A1x1A2x2Anxn

若xi,xiXi,1in,则由

A1x1A2x2AnxnA1x1A2x2Anxn(modm1mn)(3)

可以得到xi=xi,1in.

事实上,由条件(ⅲ)及式(3)易得,对于任意的i,1in,有

AixiAixi(modmi).

由此并利用条件(ⅱ)和第一节定理5推得

xixi(modmi),

因此xi=xi.

例1设A={x1,x2,,xm}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以{x}表示x的小数部分,证明:

若(a,m)=1,则

.

解:

当x通过模m的完全剩余系时,axb也通过模m的完全剩余系,因此对于任意的i(1im),axib一定与且只与某个整数j(1jm)同余,即存在整数k,使得

axib=kmj,(1jm)

从而

例2设p5是素数,a{2,3,,p2},则在数列

a,2a,3a,,(p1)a,pa(4)

中有且仅有一个数b,满足

b1(modp).(5)

此外,若b=ka,则ka,k{2,3,,p2}.

因为(a,p)=1,所以由定理2,式(4)中的数构成模p的一个完全剩余系,因此必有数b满足式(5).

设b=ka,那么

(ⅰ)ka,否则,b=a21(modp),即p(a1)(a1),因此pa1或pa1,这与2ap2矛盾;

(ⅱ)k1,否则,b=1a1(modp),这与2ap2矛盾;

(ⅲ)k1,否则,b=a1(modp),这与2ap2矛盾.

若又有k,2kp2,使得bka(modp),则

kaka(modp).

因(a,p)=1,所以kk(modp),从而pkk,这是不可能的.这证明了唯一性.

8、定理6(Wilson定理)设p是素数,则

(p1)!

1(modp).

证:

不妨设p

5.由例2容易推出对于2,3,,p2,中的每个整数a,都存在唯一的整数k,2kp2,使得

ka1(modp).(6)

因此,整数2,3,,p2可以两两配对使得式(6)成立.所以

23(p2)1(modp),

123(p2)(p1)p11(modp).

例3设m>

0是偶数,{a1,a2,,am}与{b1,b2,,bm}都是模m的完全剩余系,证明:

{a1b1,a2b2,,ambm}不是模m的完全剩余系.

因为{1,2,,m}与{a1,a2,,am}都是模m的完全剩余系,所以

(modm).(7)

同理

(modm).(8)

如果{a1b1,a2b2,,ambm}是模m的完全剩余系,那么也有

(modm).

联合上式与式(7)和式(8),得到

(modm),

这是不可能的,所以{a1b1,a2b2,,ambm}不能是模m的完全剩余系.

二、缩系

在模m的完全剩余系中,与m互素的整数所成的集合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我们下面对它们做些研究.

1、定义1设R是模m的一个剩余类,若有aR,使得(a,m)=1,则称R是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类.

显然,若R是模的简化剩余类,则R中的每个整数都与m互素.

例如,模4的简化剩余类有两个:

R1(4)={,7,3,1,5,9,},

R3(4)={,5,1,3,7,11,}.

2、定义2对于正整数k,令函数(k)的值等于模k的所有简化剩余类的个数,称(k)为Euler函数,或Euler—函数.

例如,容易验证

(2)=1,(3)=2,(4)=2,(7)=6.

显然,(m)就是在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中与m互素的整数的个数.

3、定义3对于正整数m,从模m的每个简化剩余类中各取一个数xi,构成一个集合{x1,x2,,x(m)},称为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或简称为简化系或缩系).

显然,由于选取方式的任意性,模m的简化剩余系有无穷多个.

例如,集合{9,5,3,1}是模8的简化剩余系,集合{1,3,5,7}也是模8的简化剩余系,通常称最小非负简化剩余系.

4、定理1整数集合A是模m的简化剩余系的充要条件是

(ⅰ)A中含有(m)个整数;

(ⅱ)A中的任何两个整数对模m不同余;

(ⅲ)A中的每个整数都与m互素.

5、定理2设a是整数,(a,m)=1,B={x1,x2,,x(m)}是模m的简化剩余系,则集合A={ax1,ax2,,ax(m)}也是模m的一个缩系.

证明:

显然,集合A中有(m)个整数.其次,由于(a,m)=1,所以,对于任意的xi(1i(m)),xiB,有(axi,m)=(xi,m)=1.因此,A中的每一个数都与m互素.最后,我们指出,A中的任何两个不同的整数对模m不同余.事实上,若有x,xB,使得

axax(modm),

那么,因为(a,m)=1,所以xx(modm),于是x=x.由以上结论及定理1可知集合A是模m的一个缩系.

注:

在定理2的条件下,若b是整数,集合

{ax1b,ax2b,,,ax(m)b}

不一定是模m的简化剩余系.例如,取m=4,a=1,b=1,以及模4的简化剩余系{1,3}.

6、定理3设m1,m2N,(m1,m2)=1,又设

分别是模m1与m2的缩系,则

A={m1ym2x;

是模m1m2的缩系.

若以X与Y分别表示模m1与m2的完全剩余系,使得XX,YY,则

A={m1ym2x;

xX,yY}

是模m1m2的完全剩余系.因此只需证明A中所有与m1m2互素的整数的集合R是集合A.显然,AA’.

若m1ym2xR,则(m1ym2x,m1m2)=1,所以(m1ym2x,m1)=1,于是(m2x,m1)=1,(x,m1)=1,xX.

同理可得到yY,因此m1ym2xA.这说明RA.

另一方面,若m1ym2xA,则xX,yY,即

(x,m1)=1,(y,m2)=1.

由此及(m1,m2)=1得到

(m2xm1y,m1)=(m2x,m1)=1

以及

(m2xm1y,m2)=(m1y,m2)=1.

因为m1与m2互素,所以(m2xm1y,m1m2)=1,于是m2xm1yR.因此AR.综合以上,得到A=R.

7、定理4设m,nN,(m,n)=1,则(mn)=(m)(n).

这是定理3的直接推论.

8、定理5设n是正整数,p1,p2,,pk是它的全部素因数,则

(n)=

设n的标准分解式是n=

,由定理4得到

.

(1)

对任意的素数p,(p)等于数列1,2,,p中与p(也就是与p)互素的整数的个数,因此

(p)=p

将上式与式

(1)联合,证明了定理.

由定理5可知,(n)=1的充要条件是n=1或2.

例1设整数n2,证明:

n(n),

即在数列1,2,,n中,与n互素的整数之和是

n(n).

设在1,2,,n中与n互素的(n)个数是

a1,a2,,a(n),(ai,n)=1,1ain1,1i(n),

则(nai,n)=1,1nain1,1i(n),

因此,集合{a1,a2,,a(n)}与集合{na1,na2,,na(n)}是相同的,于是a1a2a(n)=(na1)(na2)(na(n)),

2(a1a2a(n))=n(n),

因此a1a2a(n)=

例2设n是正整数,则

=n,

此处

是对n的所有正约数求和.

将正整数1,2,,n按它们与整数n的最大的公约数分类,则

n=

例3设nN,证明:

(ⅰ)若n是奇数,则(4n)=2(n);

(ⅱ)(n)=

的充要条件是n=2k,kN;

(ⅲ)(n)=

的充要条件是n=2k3l,k,lN;

(ⅳ)若6n,则(n)

(ⅴ)若n1与n1都是素数,n>

4,则(n)

(ⅰ)我们有

(4n)=(22n)=(22)(n)=2(n);

(ⅱ)若n=2k,则

(2k)=

若(n)=

,设n=2kn1,2

n1,则由

=(n)=(2kn1)=(2k)(n1)=2k1(n1)

=

推出(n1)=n1,所以n1=1,即n=2k;

(ⅲ)若n=2k3l,则

(n)=(2k)(3l)=

,设n=2k3ln1,6

推出(n1)=n1,所以n1=1,即n=2k3l;

(ⅳ)设n=2k3ln1,6

n1,则

(n)=(2k)(3l)(n1)=

(ⅴ)因为n>

4,所以n1与n1都是奇素数,所以n是偶数.

因为n1>

3,所以n1与n1都不等于3,当然不被3整除,所以3n,因此6n.再由上面已经证明的结论(ⅳ),即可得到结论(ⅴ).

例4证明:

若m,nN,则(mn)=(m,n)([m,n]);

显然mn与[m,n]有相同的素因数,设它们是pi(1ik),则

由此两式及mn=(m,n)[m,n]即可得证.

三、Euler定理与Fermat小定理

1、定理1Euler设m是正整数,(a,m)=1,则

am)1(modm).

由第三节定理2,设{x1,x2,,x(m)}是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则{ax1,ax2,,ax(m)}也是模m的简化剩余系,因此

ax1ax2ax(m)x1x2,x(m)(modm),

a(m)x1x2x(m)x1x2,x(m)(modm).

(1)

由于(x1x2x(m),m)=1,所以由式

(1)得出

a(m)1(modm).

2、定理2(Fermat)设p是素数,则对于任意的整数a,有

apa(modp).

若(a,p)1,则由定理1得到

ap11(modp)apa(modp).

若(a,p)>

1,则pa,所以

ap0a(modp).

例1设n是正整数,则5

1n2n3n4n的充要条件是4n.

解因为(5)=4,所以,由定理2

k41(mod5),1k4.

因此,若n=4qr,0r3,则

1n2n3n4n1r2r3r4r1r2r

(2)r

(1)r(mod5),

(2)

用r=0,1,2,3,4分别代入式

(2)即可得出所需结论.

例2设{x1,x2,,x(m)}是模m的简化剩余系,则

(x1x2x(m))21(modm).

解记P=x1x2x(m),则(P,m)=1.又记

yi=

,1i(m),

则{y1,y2,,y(m)}也是模m的简化剩余系,因此

(modm),

再由Euler定理,推出

P2P(m)1(modm).

例3设(a,m)=1,d0是使

ad1(modm)

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则

(ⅰ)d0(m);

(ⅱ)对于任意的i,j,0i,jd01,ij,有

ai

aj(modm).(3)

(ⅰ)由Euler定理,d0(m),因此,由带余数除法,有

(m)=qd0r,qZ,q>

0,0r<

d0.

因此,由上式及d0的定义,利用定理1,我们得到

1

即整数r满足

ar1(modm),0r<

d0.

由d0的定义可知必是r=0,即d0(m);

(ⅱ)若式(3)不成立,则存在i,j,0i,jd01,ij,使得

aiaj(modm).

不妨设i>

j.因为(a,m)=1,所以

aij0(modm),0<

ij<

这与d0的定义矛盾,所以式(3)必成立.

例4设a,b,c,m是正整数,m>

1,(b,m)=1,并且

ba1(modm),bc1(modm),(4)

记d=(a,c),则bd1(modm).

利用辗转相除法可以求出整数x,y,使得axcy=d,显然xy<

0.

若x>

0,y<

0,由式(4)知

1bax=bdbcy=bd(bc)ybd(modm).

若x<

0,y>

1bcy=bdbax=bd(ba)xbd(modm).

例5设p是素数,pbn1,nN,则下面的两个结论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ⅰ)pbd1对于n的某个因数d<

n成立;

(ⅱ)p1(modn).

若2

n,p>

2,则(ⅱ)中的modn可以改为mod2n.

记d=(n,p1),由bn1,bp11(modp),及例题4,有

bd1(modp).

若d<

n,则结论(ⅰ)得证.

若d=n,则np1,即p1(modn),这就是结论(ⅱ).

2,则p1(mod2).由此及结论(ⅱ),并利用同余的基本性质,得到p1(mod2n).

例5提供了一个求素因数的方法,就是说,整数bn1的素因数p,是bd1(当dn时)的素因数,或者是形如kn1的数(当2

2时,是形如2kn1的数).

例6将2111=2047分解因数.

由例5,若p2111,则p1(mod22),即p只能在数列

23,45,67,,22k1,

中.逐个用其中的素数去除2047,得到

232047,2047=2389.

例7将2351=34359738367分解因数.

由例5,若p2351,则p是251=31或271=127的素因数,或者p1(mod70).由于31和127是素数,并且

2351=311278727391,

所以,2351的另外的素因数p只可能在数列

71,211,281,(5)

中.经检验,得到8727391=71122921.

显然,122921的素因数也在31,127或者数列(5)中.简单的计算说明,122921不能被31和127整除,也不能被数列(5)中的不超过

<

351的数整除,所以122921是素数,于是

2351=3112771122921.

例8设n是正整数,记Fn=

,则

2(modFn).

容易验证,当n4时Fn是素数,所以,由Fermat定理可知结论显然成立.

当n5时,有n1<

2n,2n1

.记

=k2n1,则

其中Q1与Q2是整数.上式即是

注1:

我们已经知道,F5是合数,因此,例8说明,一般地,Fermat定理的逆定理不成立.即若有整数a,(a,n)=1,使得

an11(modn),(6)

并不能保证n是素数.

注2:

设n是合数,若存在整数a,(a,n)=1,使得式(6)成立,则称n是关于基数a的伪素数.

四、小结

五、作业

补充:

证明Wilson定理的逆定理.

P60:

ex3、ex6、ex9、ex12、ex14、ex17、ex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