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354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大题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升高的因素:

①病程长;

②寿命延长;

③新病例增加;

④病例迁入;

⑤健康者迁出;

⑥诊断水平提高;

⑦报告率提高。

降低的因素:

①病死率高;

②新病例减少;

③健康者迁入;

④病例迁出。

2、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

有何区别?

①横断面分析:

是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多用于传染病。

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②出生队列分析:

是对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察其死亡情况。

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方面有很大意义。

3、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不同?

①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其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是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常用于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②患病率:

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

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4、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①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

②两性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等生物性因素的差异。

③从事危险性大的职业的机会大小不同。

④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

5、疾病不同民族分布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①遗传因素不同。

②社会经济状况不同。

③风俗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同。

④所处定居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不同。

⑤医疗卫生质量及水平不同。

6、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

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哪些因素?

1)原因:

①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

②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

③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④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2)间隔长短取决于:

①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

②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

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

7、疾病分布出现长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①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变化。

②抗原型别的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抗体免疫状况的改变。

③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

④登记报告制度是否完善、诊断状况及分类的变化。

⑤人口学资料的变化。

8、疾病出现城乡分布差异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1)城市:

①人口多、密度大、居住狭窄、交通拥挤。

青壮年较多、出生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人口流动性大,故传染病常年发生并形成爆发或流行。

②城市工业集中、环境严重受污染、慢性病患病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发病率高。

③空气污染或噪音的职业因素所致病城市多见。

④城市饮水卫生水平较高故肠道传染病及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少见。

⑤城市生活水平及医疗条件均高于农村。

罕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

2)农村:

①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不频繁。

故呼吸道传染病不易流行,但若有传染源传人会引起爆发。

②农村卫生条件差,肠道传染病可流行,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多见。

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可传人、传出传染源,乡镇企业也出现职业伤害的发生。

9、地方性疾病判断依据:

(1)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

(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4)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5)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1、现况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的异同点?

相同点:

二者都是描述性研究,是对某一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人群的某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不同点:

现况研究是以个体为单位收集资料并进行描述,生态学研究则是以群体作为观察,分析的单位,进行描述。

2、普查常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目的是什么?

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普查必备的条件:

①有足够人力、物质、设备,用于发现病例和及时治疗。

②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

③疾病的检验方法,操作技术不很复杂,试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

普查的目的:

①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疾病。

②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

③了解健康水平。

④建立某些生理指标正常值。

⑤了解某病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优点:

①确定调查对象简单,是某人群的全部成员。

②所获数据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及对疾病流行因素有一定启示。

缺点:

①调查对象多,期限短,漏查难免。

②调查人员多,技术方法熟练程度不一,质量难以控制。

③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宜普查。

抽样调查的优点、缺点与普查相反(参照普查)O

3、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

目的:

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发现高危人群,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②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③为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④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特点:

①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故称横断面调查;

②只能求出患病率,不能区分新、I日病例;

③调查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只能对病因提出初步线索;

④无需对照组。

4、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有哪些?

如何防止?

常见偏倚:

①选择偏倚,包括:

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

②信息偏倚,包括:

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测量偏倚。

防止措施:

①抽取调查对象时,必须严格随机化原则;

②提高抽中对象的受检率,最好一个不漏地接受调查;

③选用不宜产生偏差的仪器、设备;

④培训调查员,并进行监督复查工作。

5、叙述筛检的原则和条件。

1、所筛检的疾病必须是该地区当前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筛检最初应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病人,以提高治愈率。

在这方面应用最广、效果较好的疾病是糖尿病、乳腺癌和宫颈癌等。

2.所筛检疾病的自然史应当已经明确。

3.筛检的地区须有一定的卫生资源,筛检所耗的卫生资源应比筛检所减少的不利结局而创造的资源的总和低得多。

4.在筛检疾病的患者身上应有可识别的症状、体征或生理、生化、免疫等变化。

5.筛检的疾病应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6.筛检的方法须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无疼痛、无创伤、价廉。

6、有一筛检试验,每周可处理1000人,若早期检出此病的患病率为2%,该试验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0%时,求:

一周内可查出多少阳性例数?

其中有多少为真阳性?

多少为假阳性?

已知:

患病率=2%,被查人总数=1000人,病人总数=1000X2%=20=a+c

灵敏度=95%,a=20X95%=19,c=20T9=l

特异度=90%,b+d=1000-20=980,d=980X90%=882,b=980-882=98

一周内可查出的阳性例数:

a+b=19+98=117

其中,真阳性数a=19

假阳性数b=98

1、病例对照研究具有什么特点?

属分析性研究,设立专门的比较组,研究方向山果及因,回顾性的研究性质,病例对照研究还具有适合于对罕见病的研究和省时省力的优势。

2、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或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或这些)因素的关系。

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好选择什么样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可以是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但最好是新发病例。

因为他们对调查给出的应答信息的可靠程度各不相同。

比较而言,新发病例由于发病时间较短,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回忆比较认真而且清楚,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

现患病例则不然,可能掺入疾病迁延及存活的因素在内;

死亡病例的信息主要由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可靠性较差。

4、病例与对照匹配:

匹配或称配比(matching)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匹配分为:

A:

频数匹配(frequencymatching)„匹配的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在病例组一致。

如病例组中男女各半,则对照组中也如此。

B:

个体匹配(individualmatching):

指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1:

1匹配又称配对(pairmatching),1:

2、1:

3、……1:

R匹配时,称为匹配。

配比的目的,首先在于提高研究效率。

其次在于控制混杂因素。

所以匹配的特征或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了,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杂因了。

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这利,情况称为配比过度(over-matching)。

匹配的变量应当一致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变量的性质、实际可能与必要性。

如果匹配的因素与暴露有联系,则会低估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匹配和匹配后按匹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是控制匹配因素的混杂作用的必要途径。

匹配因素的选择:

(1)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了,或是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杂因了

(2)研究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不因匹配

(3)只与可疑病因有关而与疾病无关的因素不因匹配

5、对照的选择应遵循四个目的:

①排除选择偏倚;

②缩小信息偏倚;

③缩小不清楚或不能很好测量的变量引起的残余混杂(准确测量的混杂因素在分析阶段可以控制);

④符合真实性要求和逻辑限制的前提下使统计学把握度达到最大。

6、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防止

1.常见偏倚

%1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

%1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1混杂偏倚:

混杂所带来的偏倚。

2.偏倚控制

%1按照随机、多中心、新等原则选择病例;

诊断方法统一、标准;

收集病例时间可适当延长。

%1注意指标选择,提高调查员技能,采用盲法调查。

%1限制、配比、分层、多因素分析。

7、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一)优点:

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

象,此时队列研究常常不实际。

2.虽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偏倚和错误的推论,但是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

实施。

3.该方法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例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爆发调查等。

4、可以同时研

究多个因素与疾病的联系,适宜于探索性病因研究。

(二)局限性:

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

倚。

3.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

4.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1队列研究特点1)属于观察法2)设立对照组3)山“因”及“果”4)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2队列研究类型及特点

(一)前瞻性(prospective)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现时)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而定的。

此时,研究的结局还没有出现,还需要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称为即时性(concurrent)或前瞻性队列研究。

资料的偏倚较小,结果可信;

观察的人群样本大,观察时间长、花费大,影响其可行性。

(二)历史性(historical)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的暴露状况的历史材料作出的;

研究开始时研究的结局已经出现,其资料可从历史资料中获得,不需要前瞻性观察,称为非即时性(non-concurrent)或历史性队列研究。

优点:

省时、省力、出结果快。

历史资料内容上未必符合要求。

(三)双向性(ambispective)队列研究:

也称混和型队列研究,即在历史性队列研究之后,继续前瞻性观察一段时间,它将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历史性队列研究结合起来,兼有二类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互的不足。

3、在队列研究中,暴露、对照的设计可以采取哪些形式?

1.暴露人群的选择:

暴露人群即对待研究因素有暴露的人群。

有四种选择:

(1)职业人群:

研究某种可疑的职业暴露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的选择;

另外,山于职业人群有关暴露与疾病的历史记录较为全面、真实,故常做历史性队列研究。

(2)特殊暴露人群:

研究某些罕见的特殊暴露的唯一选择,如选择原了弹爆炸的受害者,研究射线与白血病的关系。

某些职业暴露的危险一旦认识到了,大都采取防护措施以减少暴露,所以不宜前瞻性队列研究,常用历史性队列研究。

(3)一般人群:

即某行政区域或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全体人群:

①着眼于一般人群及今后在一般人群中的防治;

②所研究的因素和疾病都是一般人群中常见的,特别是在研究一般人群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时。

(4)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一般人群的特殊形式,如医学会会员,工会会员等。

目的是利用他们的组织系统,便于有效地收集随访资料。

职业和经历往往相同,可增加其可比性。

2对照的设计可以是内对照(先选择一个研究人群,将其中未暴露或暴露水平较低者选出作为非暴露组,其余作为暴露组,即在选定的一组对象内部形成对照组,而不是在另外的人群中去选择的一种对照形式。

这样的好处是,选对照组比较省事,它可以准确无误地反映该研究对象的发病率情况)。

可以是外对照(有时也称特设对照,研究职业人群及特殊暴露人群时,常需在这些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故名为外对照。

它的优点是观察随访时可免受暴露组的影响,即暴露组“污染”,缺点是须另外组织一项人群工作)。

可以是总人口对照(这也可认为是外对照的一种,但也可看作不设对照。

因为它实际上并未与暴露组平行地设立一个对照组,而是利用整个地区的现成资料,如利用全国或某省(区)、市、县的统计资料做比较。

它的优点是对比资料容易得到。

缺点是资料常常比较粗糙,缺乏比较的项目等)。

还可以是多重对照(或叫多重比较,即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同时作对照以减少单用一种对照所带来的偏倚)。

4、什么是相对危险度?

它的流行病学意义是什么?

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它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当它有统计学意义时。

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

RR>

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

RR<

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

5、试述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1)选择偏倚:

在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时,由于最初选定的研究对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参加,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都会导致选择偏倚。

2)失访偏倚:

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脱离了研究,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由此导致了失访偏倚。

3)信息偏倚:

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准确,技术检验不熟练,诊断标准定义不准确或掌握不当,以及询问技术欠佳造成结果不真实等。

4)混杂偏倚:

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偏倚。

1、流行病学实验基本特点有哪些?

基本特点:

①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

②流行病学实验必须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作为处理因素可以是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的疫苗、药物或方法措施等;

③研究对象必须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并在分组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

④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在开始实验时,两组在有关各方面必须相当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

2、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

答:

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相同点:

①都是前瞻性研究;

②都可以用来检验假设,但前者检验效力要高于后者;

③研究过程中都要设立对照。

①前者是实验性研究,后者是观察性研究;

②前者研究中有干预措施,后者无;

③前者研究对象的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随机抽样的,不能随机分组。

3.流行病学实验的主要类型及各类实验的起始点有何不同?

流行病学实验的主要类型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三类:

通常临床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病人,其干预措施不是一级预防,它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但能防止疾病的后遗症,故起始点多为疾病的临床期;

现场试验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基本单位是个人;

社区试验是现场试验的一种扩展,以人群作为整体进行实验观察,两者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故研究多起始于疾病尚未发生时。

4.列出流行病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流行病学实验设计的要点如下:

①明确实验目的;

②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人群,即研究对象;

③选择实验现场;

④估计样本含量;

⑤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

⑥设立可比对照;

⑦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盲法干预。

5.确定实验现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现场人口相对稳定,流动性小,并要有足够的数量。

2.实验研究的疾病在该地区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

3.评价疫苗的免疫学效果时,应选择近期内未发生该疾病流行的地区。

4.实验地区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卫生防疫保健机构比较健全,登记报告制度较完善,医疗机构及诊断水平较好等。

5.实验地区(单位)领导重视,群众愿意接受,有较好的协作条件等。

6.影响现场随机对照试验效应的因素:

(1)不能预知的结局:

人类生物学因素又称为自身的因素,它包括:

一般特征:

年龄、性别、种族等;

人体的免疫状态、遗传因素、精神心理状态等。

由于个体自身因素差异的客观存在,往往导致同一种疾病在不

同个体中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自然史不一致。

(2)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

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趋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

(3)安慰剂效应(placeboeffect)(4)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7.盲法的应用:

1.单盲(singleblind)只有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

优点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观察了解研究对象,可及时处理研究对象发生的意外问题;

缺点是避免不了研究者方面带来的主观偏倚。

2.双盲(doubleblind)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优点是可以避免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偏倚,缺点是方法复杂,较难实行,且一旦出现意外,较难及时处理。

3.三盲(tripleblind)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偏倚。

其优缺点

基本上同双盲,从理论上讲该法更合理,但实际实施起来很困难。

与上述盲法相对应的是非盲法,又称开放试验(opentrial),即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知道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试验公开进行。

这多适用于有客观观察指标的试验,例如,改变生活习惯(包括饮食、锻炼、吸烟等)的干预效果的观察。

8.病例对照研究评价指标

1.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1)有效率(effectiverate)治疗有效例数应包括治愈人数和好转人数

(2)治愈率(curerate):

(3)病死率(casefatalityrate):

(4)生存率(survivalrate):

2.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1)保护率(protectiverate,PR)

(2)效果指数(indexofeffectiveness,IE)

(3)抗体阳性率

(4)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此外,治疗措施效果的考核还可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后遗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评价;

考核病因预防可用疾病发病率、感染率等指标评价;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评价指标常用以下中间结局变量:

(1)人群认知、态度、行为的改变;

(2)行为危险因素的变化,如控烟、合理膳食等;

(3)生存质量的变化,包括生理(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社会机能、疾病的症状体征等方面;

(4)干预投入、产出效果评价等。

1、简述混杂因素的特征

混杂因素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二个基本特征:

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不找出或不避开,所得的研究结果可能不是研究因素造成的;

混杂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

混杂因素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

2、试述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偏倚的控制要点

限制:

针对某一或某些可能的混杂因素,在研究设计时限制研究对象的人选条件,得到同质研究对象,可防止某些混杂偏倚。

匹配:

在为指示研究对象选择对照时,使其针对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与指示研究对象相同或接近,从而消除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在实验和非实验研究中均可应用。

随机化:

常用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概率分配到各处理组中,从而使潜在的混杂因素也在各组中均匀分配。

统计处理:

在资料处理阶段,可通过一定的统计学技术,如分层、多因素分析等对混杂因素予以控制。

3、流行病学研究中如何控制信息偏倚?

①对偏倚要有丰富的知识,对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