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998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的人文情怀央视文明之旅谈书法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书法书写总是要回锋一下运笔。

还有章法,写一个字的字和字之间,行和行之间,乃至整篇的章法。

然后是墨法,墨分五彩,焦墨、浓墨、黑墨、淡墨、极淡的墨,有了这些元素以后,可以无限地组合,使书法表现出非常辉煌瑰丽的境界。

但是仅仅有内法还不够,书法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技近乎道”,它还有一种大法,就是“外法”。

外法是书法的外部规律和文化联系,或者说是书法与众多文化形态的关系,可以说,书法的文化深度决定着书法艺术的高度。

您刚才讲书法,看中国古文只能从书法里边看,我觉得大街上有很多现代的文字,比如说一个商店的牌匾,它可能也是用书法文字来书写的,但是它也可能是书法,我们也没有觉得它就是古文它就离我们生活很远。

书法一方面可以将古代经、史、子、集中的经典文句引入现代生活中,比如说“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心远地自偏”,比如说西湖亭台楼阁的匾额,比如说对联、中堂,挂的招牌等等还是保持了文字比较干净典雅的形式。

另一方面,书法如果写现代内容,但最好不加逗号不加句号,也基本上不能写“的、地、得”之类的词,仍然需要保持基本的典雅之美,如毛泽东的草书“向雷锋同志学习”。

您刚才这么一解读,好像让我们内心豁然开朗了,我们以为有一些用毛笔字写出来的就是书法,其实它不是。

不一定。

毛笔写出来的字不一定是书法。

对于不会写书法的人写的字只能叫做字,他只完成了书法定义的一部分,我姑且给书法下一个定义,就是“用文字表达深度文化含义的优美书写”。

这是书法这门艺术的定义。

对。

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一定要写文字,如果是鬼画符,如果是画画,都不能叫书法,可叫别的什么;

第二,它必须包含深度的文化意义,就像我刚才说的是经、史、子、集所表达的文化深度。

比如有人写“发横财”,好像总觉得不太像书法,起码得写一个“金玉满堂”才比较有点文化。

书法是文化过滤器,可以过滤掉一些过于滥俗的东西,使得书法必须传达有纯度有深度的文化含义;

第三,书法必须优美地书写,如果写得很烂,写得很怪,写得非常糟糕,甚至气息很弱,都不能叫书法,只能叫做习作或是劣质乱划。

书法要想达到某种境界和高峰,必须重视字法,写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一个字出错。

有时我们看到古人写的字涂涂抹抹,说明他很严谨,他在改动中展现精神。

书法家必须表达深度的文化情怀文化内涵,在今天作为大国书法家当然要表现大国气象。

必须优美典雅地书写,有一种“池水尽墨”“止于至善”的精神,如果拿起笔来心战胆虚,满纸不堪,当然不能叫书法。

我们讲一气呵成常常用来形成一个书法家写一篇行云流水的书法作品,您刚才讲到书法的演变跟中国的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呢?

大致可以这样看,在先民的篆书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大篆比较方正,在秦朝的小篆把六国文字统一以后,变成了略带长形,大抵与当时的重要建筑军事设施——楼的意象有些相关。

到了汉朝以后,采用儒家而不是用法家,厌恶战争而讲和平,于是平和中正成为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

于是,汉朝建筑大多横向展开,具有大汉宽博气象。

到了唐朝,建筑相对来说比较方正,书法与建筑和人的居住环境相关,讲究法度。

柳公权说书法就是一个法,“心正则笔正”,要走上正法。

于是,心笔方正的柳公权,大气磅礴的颜真卿,瘦硬通神的欧阳询,都是讲究方正。

到了行书就不一样了,行书的“行”本身告诉我们快步走。

正书楷书是端端正正站,演变到行书就逐渐变成椭圆形,形态与心态想通,书法精神跟人们的生活环境相通,书法随着人心流动起来,变成了流动的音乐。

草书更不简单,要写得电光火石大气盘旋般神骏,快起来只有圆转,如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可见他心目当中有磅礴的激情,速度如雷鸣电闪般的快。

圆形,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五体书从静止状态的篆书到了极快运动状态的草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两个极限,就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说得真好,谢谢!

在不同的时代,刚才您跟我们分析书写的形态和建筑之间美学联系,我在想跟不同时代人们内心的诉求,或者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应当有相当的关系。

是的,“书,乃心画也”。

  二、中国书法经典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

我们常说写一个字,见字能见人,一个字能分析这个人内心是急躁的还是平缓的,一个时代字体的改变,我们看到古人他们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我举一个例,中国行书作品何止万千,但最为著名的有“天下三大行书”,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很能见证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知道,王羲之很小开始写字,他对经典有一种膜拜感,跟我们今天很多人对经典无动于衷的态度完全不同,今天一些人好像不怎么看经典。

蔡邕——三国时期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写了一部《书论》,其实所谓一部就是短短的不多的字,传给谁了呢?

传给他的女儿蔡文姬,蔡文姬再传给了韦诞,三国著名的文人。

韦诞有一次把它露出来被钟繇看见了,钟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就跟曹操说:

“给我看看”。

韦诞以私人之物为由,秘不示人。

钟繇作为一个大臣非常着急的把胸都捶烂了,可以想象心情之迫切。

今天人们要去面对一本帖,好像送给你,你都漫不经心,搁到房子书架里边,满布尘埃。

而古人却对经典的神往令人惊讶——钟繇做了一个很荒诞的事情,据传,韦诞去世后将《书论》埋在墓下,钟繇居然派人半夜三更去掘坟。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那些武林高手要冒着那么多的危险去找武林秘籍,而今天书法秘笈就在你的手边,人们却视而不见。

从此钟繇书法大进,他死后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被弟子宋翼盗墓把《书论》挖了出来,最后传给了王羲之的父亲王旷。

王羲之的父亲非常珍惜经典,他在外地工作,每次离家时就把秘笈缝在枕头里藏起来。

七、八岁的王羲之经常看他父亲半夜三更在密室打开一本什么书,在秘密地展阅。

王羲之长到10岁时知道了他父亲的秘密,把枕中书打开一看,如获至宝而书法大进。

可以说,经典对人的启悟神奇至极。

羲之父亲回来后说:

“羲之写字吧”,羲之一写他父亲惊呆了,写得如此之妙。

说明白了,你是不是偷看了我的枕中书?

王羲之点头称是。

蔡邕一本《书论》薄薄的几页,能够影响这么一些风云人物。

王羲之处在汉魏之交,汉是写隶书,魏是写魏碑属于正书,端端正正。

但是晋人的心飘飘如惊鸿,生死观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在这种境况下,王羲之内心充满了生与死的人生无常,眼睛看到的是满目的饿殍和战争,感觉到要用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来创新,于是在“池水尽墨”后创作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这幅杰作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把汉魏以降的严整书法变成了自然潇洒、潇洒出尘,像清风明月般的书法,如天马行空,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集中体现了晋人的美学观。

第二,把过去书法一些浅白的诗文创作,变为《兰亭序》中的哲学思考。

《兰亭序》前面写众人徜徉山水之间,在曲水流觞中饮酒的人生欣然感,突然感悟到人生苦短而感喟“悲乎!

”前喜后悲是魏晋的生命观宇宙观体现,一种大彻大悟后的痛彻无奈。

正是这种魏晋哲学的感悟,使兰亭的诗集序写成了一篇哲思妙文。

我们知道,一般的书法家写的作品很少成为哲学系必读的范文,王羲之做到了,《兰亭序》收入正式出版的《英汉对照中国哲学经典》。

《兰亭序》的真迹现在不知道在哪儿呢。

《兰亭序》真迹传被唐太宗葬于乾陵,目前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神龙本《兰亭序》。

从这幅神龙本中可以看到王羲之行书写得非常神骏爽利。

《兰亭序》里边有二十个“之”,每一个“之”都不一样,而且到处有涂抹的痕迹。

兰亭雅集,是说每一年的三月三,有一“祓禊”之礼,大家聚到一块,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曲水”就是蜿蜒流动的小河上,“流觞”就是酒杯倒上黄酒搁在水面,水流过来流到谁面前,它碰壁你就饮酒写首诗。

那一次王羲之好几个儿子还有他的好朋友们都去了,大家尽兴饮酒写了很多诗。

最后大家推举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序。

王羲之已经微醺,铺蚕茧纸,执鼠须笔,略一沉思就开始写道: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先交待时间地点是由,然后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各位高人都到了,年轻年长者都齐聚于此;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筦弦之盛,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前面写在山水之美中欢聚的快乐之情,其后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注意,我为什么前面要说“书法是汉字的深度文化意义的优美书写”?

因为有人认为书法仅是技法,只要写字就行了。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但是其内容更是很有深度: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说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俯一仰就一辈子。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些人性格内向就在一室之内切磋商讨,有些放浪形骸喜欢到大自然当中去畅游。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每个人的趣味不同,性格的好动和好静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当人们对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得而自足,竟然没感到自己快老了,而时光荏苒,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

其后,王羲之认为“齐彭觞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这是在批评庄子,庄子认为“齐彭觞等生死”,在王羲之看来这是虚诞的,人总是要死的,“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悲夫”!

从前面开心雅集到了后面进入深刻的生死哲学,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在形式的完满和内涵意义的完满相统一中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原因。

而我们今天的很多书法家,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不能免俗,拿一本唐诗、背几句宋词就开始写,写完了就叫书法作品。

不,古人的真正的书法创作是艰难的,是在意义的深刻性和形式的完满性上精益求精。

不妨说,王羲之为了写好《兰亭序》,准备了全部生命的五十年。

这是他五十岁写的,九年后他就去世了。

好,您请坐。

刚才王岳川先生这一点拨特别的重要,的确我们现在觉得把唐诗、宋词临摹一下,抄写一下这就是书法作品,我们大多在市面上看到的也确实是这样的。

但是刚才这一解读,书法不是这样,那不是书法的艺术,书法的艺术是发乎于自己的内心的高妙创作。

《兰亭序》是一个历史上的一件珍品,现在已经不知所踪。

对,《兰亭序》的流传充满神秘意味。

《兰亭序》写完后,王羲之被众人簇拥着说实乃神品妙品,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誉。

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又写了七八张,发现没有一张能超越原初之作,于是最初那张神品就作为家传收藏起来,传给了他的第五个儿子,然后传到第七代孙隋朝的智永和尚,因为做了和尚没有儿子传不下去,智永就另传给和尚弟子。

到了唐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可是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多年里,他的书法地位一直不高,甚至低于他的儿子王献之。

但唐太宗酷爱王羲之,收藏了两千多幅王羲之真迹就缺《兰亭序》,他让大臣萧衍去“计赚兰亭”,终于获得至宝《兰亭序》。

其后,他命冯承素描摹,还让几位大臣临写并分赠群臣,大大弘扬了“二王”书法。

并且他还亲自写《王羲之传论》,他评价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以他的独特的审美眼光穿越历史迷雾,为历史对王羲之书法的不公正评价正视听。

我听说《兰亭序》也是被随葬了?

对,被唐太宗葬在他的乾陵里。

唐太宗对《兰亭序》喜欢到不可一日不见的程度,只好将这件国宝作为自己的陪葬品。

现在,曾经有考古学家准备到乾陵挖出来,遭到了否定。

当技术把握不好的时候,宁肯留给后人,在高科技完全真空状态把国宝取出来,才能完美保存。

刚才王岳川老师说《兰亭序》之所以珍贵,告诉我们如何来欣赏它,第一就是他的笔体非常的潇洒飘逸,可以说融合了前世的风格和当世的各种感怀加进去,第二就是他有着深厚的人生哲学思想。

除此之外呢?

王岳川:

还有就是他勇于变法,善于创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自成面目,终于完成从具有隶意朴质书体到娇美流变书风的蜕变,创造出一个时代全新的唯美书风。

这是我们欣赏《兰亭序》要把握的几点。

对,王羲之是一个真正超越时代的书法创新者。

  三、书法在中国文人中具有崇高地位

书法作品在今天大多变成了装饰品,但是在古人书法是生活的必需品,在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对于书法的修养,人们是如何认知的呢?

古代对书法比今天重视得多,在隋朝的时候就有官职——书学博士,是分管某个领域的权威者,比今天的“博士后”还要高。

当时的“六经”有博士,书法有博士,但是《论语》没有博士,《孟子》没有博士,也就是对中国书法的重视程度在隋朝时超过了《论语》,超过了《孟子》。

南宋朱熹编了《四书集注》还没有受到重视,到了元朝《论语》才慢慢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和出题内容。

书法有两大功能:

其一是实用功能。

古代的考卷科举卷子、告示;

今天的一些通知、公文、电脑都可以取代。

有些人担忧是否书法就灭了,没有!

因为书法还有第二个功能,就是艺术功能。

艺术功能是一个文人在挥洒自如的自由书写和精神创造,这是电脑永远达不到的。

完全可以把书法实用功能交给电脑去处理,而书法的艺术功能由书法家更自由地去创作。

现在研修书法的人很多,我相信现场的观众朋友,您家里是不是也都有笔墨纸砚,差不多都练过,练过的人举手我看看,写过、练过的?

这一看也将近一半,加上我一个。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妈妈给我买过描红和描绿,柳体,大家写过吗?

就照着那个描。

您刚才讲书法蕴含着一种中国哲学,要想右先向左,这个柳体要写横的时候起笔是这样的,然后再往右拉。

叫回锋。

我这个说法已经很不专业了,仅知其皮毛,往下写这一竖的时候要起笔先往上勾,再往下来,这是我们普通人,可能有一点书法常识、接触过书法常识的人这样一种体会。

但是研究书法,我就在纳闷,我看着王岳川老师领导着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什么呢?

您这研究所还带学位、带职称吗?

北大书法所招硕士、博士、带博士后,同时还招收书法研究生课程班和书法高级访问学者。

书法的硕士、博士是不是我写的比您好一点,我就是博士您就是硕士呢?

博士硕士差别主要是研究水平的高低,与创作水平关系不太大。

只有从事学术研究才有博士学位,所以叫做书法研究所。

像您的研究所我要考的话都考一些什么呢?

需要考外语,考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理论史,还需要参考写书法的水平。

每一个考到您那儿去必须要会书法?

当然,他的书法必须达到大学专业毕业水准,有不少还能达到中国书协会员的水平。

这个要求挺高的,前边你说我复习背一背题就能做到,后边这个是童子功。

他可以考别的专业,可是书法,我前边说了四个字“技进乎道”,他的技法必须“大四”就要完成,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掌握最高的技术。

对于书法研究,我这儿特别要想分疏一下,在中国书法教育方面大抵可分成三个阵营:

  第一个阵营是美术学院。

比如说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等。

他们很善于捕捉国际最先进的思潮,西方尤其美国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波普艺术,都被他们组合到书法当中。

第二阵营是师范学院派,这一派在中国叶茂根深,北师大有启功,首师大有欧阳中石,一说起这两个传统派就知道他们写的是传统书法,因为你为人师表,为人示范,而师和范都是一种很高的地位。

第三个阵营是综合性大学,在1918年左右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就已经确立了北大成立“书法研究会”,可惜三十年代以后就烟消云散了,当时沈尹默是第一任会长。

建国以后,北大变成了文理综合性大学,到了八、九十年代开始重视书法。

  我总结一下,就在于今天这个世界是一个机械化的世界,墙是垂直线的,列车是直线的,所有的线条都是用尺子画出来的,唯独书法是徒手线的,他在保留这个世界上非常可贵的一种自己内心的徒手线书写,因此我是把书法看成是一个人的心电图,每个人的心电图都不一样。

每个人的心电图,因为激动、因为愤怒、因为开心、因为很感觉到内心很“天人合一”,“宁静致远”,他写的字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有无限多个可能性,字小可以写蝇头小楷,大可以大到几百米榜书,长可以写得王铎丈八匹,横可以写成长卷。

书法的尺幅大小横细不一样,文字不一样,书写的状态不一样,这就导致书法是一个永远没有办法穷尽的、比围棋棋盘更加复杂的一门艺术。

往往是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

有一些人说书法不就是拿一支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写几个字吗?

他入门越深就发现书法深似海。

真正的书法家一定是把内心的感悟通过徒手线完美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要让对方欣赏,难度很大。

当然也有个别的书法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张旭有一天写了一幅狂草,醒后自己也不认识,这就导致了一个争论,就是草书究竟是不是认字?

我的看法是基本上要认字,个别极其狂放的草书,也不要在乎只认字,狂草可以让人去充分想象,能充分拓展人类思维的方式。

一说布局想到您刚才讲跟建筑结构的关系,疏密。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就是说它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压缩空间、切割空间,让人欣赏到不同的情感,有愤怒之书、有优美之书、有甜蜜之书、有散淡之书。

  四、书法文化对时代精神的折射

我们看书法应该从中汲取中国古人什么样的精神?

什么样的情怀?

他反映了我们古人什么样的审美?

我们可以拿一幅《祭侄文稿》来看。

这是唐代颜真卿书写的《祭侄文稿》。

前边是他人的题跋,现在展开的部分是真迹原大,当然这是高仿品。

今年我去大英博物馆时,展览部主任告诉我,说我们对展出中国书法兴趣不大,因为它太小了而没有视觉冲击力。

而我们展出西方油画时,高一丈,长三丈。

我想说,这幅《祭侄文稿》的作者不准备参加展出去获奖的,他就是在悲愤中写一篇祭文。

颜真卿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如果说王羲之是一种先喜后悲之书,是一种哲学之书的话,那么《祭侄文稿》就是一种愤怒悲伤之书。

颜真卿遭遇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史思明作乱,唐朝国运急转直下,当时大多郡县都已经投降或者被灭了。

颜真卿当时在山东,他哥哥颜杲卿在河北,他们俩忠贞爱国,坚定不移的带兵起义抗击安史之乱,附近十七郡纷纷响应。

颜杲卿幼子季明曾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联络。

那些已经投降的郡县看见颜氏兄弟起义,跟着起来抗敌。

但是其后惨剧发生了,由于兵力悬殊太大,在一次战争当中,叛军攻陷常山,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被敌军俘虏,他的侄儿季明头被砍下来。

颜真卿找到侄儿的首级悲愤万分,而颜杲卿也被安史之乱那些大将凌迟处死,颜真卿的一家三十几口人殉国。

  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情况摆在我们面前,家破人亡,你痛断肝肠怎么写祭文?

颜真卿是这么写的:

“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对侄儿“抚念催切,震悼心颜”表达出人世间震撼之情。

但是注意看,他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完全合乎中国书法的笔法。

真血性主运笔墨随心所至,激情下无意工拙而自合法度,在言志、表情、正气三个方面达成绝佳构成。

按常规这么悲痛,这么悲愤,这么激愤的情况下,墨汁应该是满地飞溅,极速运笔飞白处处。

没有!

他表现出一个中国文人的伟大情怀,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他把身家性命和国家命运完全承担起来,在悲痛中升华出庄严伟大的思想,在强烈震撼激的情感中产生出崇高的艺术。

一个文人如果见小利而亡命,见大义而奔逃,就是一个小人。

颜真卿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他这幅字不是为准备出版,也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展出,他在涂涂抹涂中表达爱国之美,泪和血和笔墨一块流淌出来,这就成就了伟大的颜真卿!

这幅仅仅是一个草稿的《祭侄文稿》,被各代完整保存下来,时光经过了一千多年,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天下第二行书”——悲愤之书。

现在幅作品的原作在哪里?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还好,没有到大英博物馆,他们不认识宝贝。

这幅作品也是我们欣赏那个时候文人的爱国的情怀,并不仅仅是欣赏他这幅作品的结构多么的漂亮,他的字体多么的美观。

是这样,当代书坛有一个讨论,说一个人学问再大,他内心世界境界很高,但是字写不好,也不行。

宋代大儒朱熹字写得不错,明代大儒王阳明字也写得很好,将学问与书法融合起来。

但今天我们如果请大学的教授来写字,尽管学问很大,著述甚丰,但是字写得不好也不行。

就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技法同样重要。

刚才分析颜真卿写的十几个字,他的笔法完全合乎行书,而且是很正宗的颜体。

一个人在方寸大乱的境况下,一般写出自个儿都不认识的狂暴之书。

颜真卿却做到了中和平和,当然这是长期手腕功夫提供给他很高的书法平台。

发乎情,止乎理。

是的。

刚才您分析了《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一部作品特别值得我们来赏析?

那就是四川的苏东坡,他写的是《黄州寒食帖》。

我特别想说一下苏东坡,他是中国文化人的典型代表。

今天很多人认为,写书法只要把技法掌握好了就行,其实这不一定对,苏东坡七项全能,第一,著名诗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二,是著名词家,“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

第三,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前后《赤壁赋》无人可敌;

第四,是著名画家,也是画论家,论文与可画竹,苏东坡画《枯木竹石图》;

第五,著名书法家,《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第六,著名美食家,发明东坡肉;

第七,还是一个著名官员——杭州太守。

真是无法超越。

苏东坡早年太幸运了,他二十三岁中进士,进士相当于今天的博士,甚至有人认为被殿试过的进士比博士还高,因为他是状元、探花等等。

苏东坡二十三岁就达到了比今天博士更高的高度。

加上殿试,二十多岁就见过皇上,殊为不易。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州寒食帖》,作品下边已经被火烧了。

我先讲它的流传史。

这件作品从圆明园流传出去以后,几经辗转被颜韵伯收藏,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收藏的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

当时,菊池惺堂房子已经着火,他看见《寒食帖》将葬身火海,冒着危险从烈火中将已经着火的《寒食帖》抢救出来。

二战刚一结束,国内王世杰访觅《寒食帖》下落后,高价从日本买回来,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二十三岁很得力,四十四岁开始倒霉,发生了“乌台诗案”。

王安石做了丞相开始改革,苏东坡就认为这个改革太快了,不能硬着陆,发生了争论。

那些改革派开始清理苏东坡写的诗词中一些不满意新政的语言,其后发生了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