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648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复试笔试考试大纲Word下载.docx

同时通过赏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世界文化有一个全球化的认识,以适应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时代需要。

(2)通过《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深入的分析一批经典作家的作品,使学生能对古今中外文学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有较深入的了解;

同时,运用多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去解读作品,让学生领略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风采,从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以及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及各种文学现象的能力。

3、教学内容针对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又避免与后续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重点讲授有关文学的普遍规律及一般性问题,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涉及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等。

《文学概论》教材(全新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可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由书面教材和网络学习系统两部分组成。

网络学习系统又包括网络课程、教辅资源、网上测试和管理平台四大部分。

书面教材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

第二编文学活动,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

第三编文学创作,论述文学创造的过程;

第四编文学作品,介绍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作品类型,分析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及其内在审美形态;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论述文学消费与接受的关系。

另外,教材配有相应的录音磁带和多媒体教学光盘。

本书适合高等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以被其他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教材使用。

这部教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完全由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合作编写的“文学概论”教材。

4、教学特色

1.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大。

本课程紧密结合文学理论的发展实际,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除了传统知识之外,课程还增加了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学术论文的撰写、接受美学、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叙事学理论等内容。

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接受最新的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

2.教学方式多样化,把纸质教材、电子教案和专家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取纸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与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在课程中营造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和“自主性”的教学取而代之。

这种立体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新颖。

本课程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

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以教材、黑板和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相结合,使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模式,利用声音、图像、文本深入浅出地详细解剖每一个知识点,形象生动,把趣味性、形声性、自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自评依据说明

对照《邢台学院课程评估方案》(邢学院教字[2005]202号)文件确定的《课程评估标准》自评打分。

评分依据如下:

1.师资队伍(22分)

1.1师资结构(10分)

1.1.1学历学位教师比例(3分)

本课程组现有任课教师3名,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1名,占课程组全部

教师的33.33%,符合该评估要素的A级(》30%规定。

(详见支撑材料)

1.1.2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分)

本课程组现有任课教师3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100%,符合该评估要素的A级(30-60%)规定。

1.1.3年龄结构:

(2分)

本课程组现有任课教师3名,均不超过46岁,整体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

符合该评估要素的A级规定。

1.1.4青年教师培养(2分)本课程组有科学完善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且实施成效显著。

不仅经常派教师进修

和进行学术交流,还委派陈凤珍老师到北大访问学习。

符合该评估要素的A级规定。

1.2教学与学术水平(12分)

1.2.1教师水平与风范(5分)本课程组现有主讲教师均为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

师,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1.2.2科研立项和成果(5分)

2008年至2011年来,本课程组各位教师奋力拼搏,以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数十篇,均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立项或成果,人均年发表论文1篇以上,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1.2.3学术活动情况(2分)每学年都要聘请外校专家作关于文学理论教学动态、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报告;

每学期

由本系学科带头人就教学某方面作讲座;

多次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文学理论研讨会;

去北京和北戴河等国内城市参加学术会议。

另外,本课题组常规的教研活动,除探讨教学外,还进行教师间的学术交流,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2.教学内容(25分)

2.1课程内容组织:

(12分)

2.1.1课程内容设计(6分)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全新版《文学理论教程》,该教材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可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该教材的优点在于理论阐述部分深入浅出,比较适合本科生入门。

我们在课程设计时,突出三大理念:

首先,本课程紧密结合文学理论的发展实际,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除了传统知识之外,课程还增加了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学术论文的撰写、接受美学、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叙事学理论等内容。

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接受最新的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

其次,本课程采取纸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与电子教案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在课程中营造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和“自主性”的教学取而代之。

再次,本课程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以教材、黑板和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相结合,使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模式,利用声音、图像、文本深入浅出地详细解剖每一个知识点,形象生动,把趣味性、形声性、自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2.1.2教学内容安排(6分)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进行学生讨论。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时不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图片,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我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还有部分进一步考研深造。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联系中学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意“高师”的特点,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文学的一般原理和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和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等,并进而具有较强的分析作品的能力。

因为“高师”中文系的毕业生将站在中学的讲台上,面对程度不一的中学生,具体解析一篇篇样式不一、类型不一、形态不一、风格不一的文学作品。

一个中心语文教师如果面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作品只会分分段落大意,抽取枯燥的“主题思想”,却走不进作品的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对作品没有具体、深入的体会和领悟,不会解析作品,那么这个语文教师很难说是合格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讲授课程时,在讲清文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特别加强作品的分析,展开对文学作品各个方面的解析和阐述,从而突出了我们的特色。

我们力求讲解做到清晰、明确、标准、有据可循;

同时,我们通过实战来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能力。

切实做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

在教书育人方面,主要是把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融入文化差异、社会现象、历史知识等的讲解中;

同时在课外辅导谈心中,经常注意了解学生思想,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这样做学生兴趣浓厚,既有利于育人,又反过来利于教学。

用人单位普遍反应我院毕业生不仅理论水平高,而且实际能力也高,符合职业要求。

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2.2教学改革(13分)

2.2.1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5分)几年来,在新形势下对文学概论课程体系的改革注重教学改革的协调性与整体性。

第一,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集体讨论、更新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对文学概论课程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

即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把教材更换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能体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一原则的权威性教材——全新版《文学理论教程》,确定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少、新、精,即删繁就简,改造更新。

第三,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进行教学信息交流,选择使用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摒弃重知识传播,轻创新能力培养和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四,为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采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评价方法,以对文学理论课程的评价考核分两部分:

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考试。

形成性考核考查包括学生平时作业成绩、出勤情况、课外摘抄及参加课外小组活动情况。

课程终结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不仅规范了我们的教学,还使主讲和骨干教师都明确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教师教学实践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注意协调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与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内容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符合该评估要素的A级标准。

总之,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效果显著,符合《评估标准》中的

A级规定。

2.2.2教学方法改革(5分)

教学方式多样化,把纸质教材、电子教案和专家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取纸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与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在课程中营造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和“自主性”的教学取而代之。

这种立体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新颖。

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以教材、黑板和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相结合,使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模式,利用声音、图像、文本深入浅出地详细解剖每一个知识点,形象生动,把趣味性、形声性、自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2.2.3教学研究(3分)课程组制定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教研活动。

在教研活动期间,教师们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有计划地开展观摩教学、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年青教师做指导等。

通过这项活动,课题组教师受益很大,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课堂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

而且教师们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写出了不少教学研究的论文,实用性很强。

教学研究活动明显保证并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3.教学条件(21分)

3.1教学文件和教材(10分)

3.1.1教学文件(6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有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总结,试卷和考试分析等教学档案完备,并严格执行,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3.1.2教材建设(4分)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已进行了三次修改,我们选用的是2008年出版的第四版,该教材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该教材的优点在于理论阐述部分深入浅出,比较适合本科生入门,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3.2教学手段(6分)

3.2.1网络资源建设(3分)已着手进行网络资源建设,有计划,有措施。

已实现电子教案、网上成绩查询系统等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利用因特网浏览相关信息、查阅资料辅助学习。

教师可以电子邮件的形

式回答学生提问;

批改作业等。

这种手段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深受学生欢迎,符合《评估标准》中的B级规定。

3.2.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3分)

本课题组大部分教师目前都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内教学内容多由教师自主编写课件,教学效果较好。

在课程建设期间,本课题组已购买相关电子资源,建立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符合《评估标准》中的B级规定。

3.3实验(资料室)室建设(5分)

3.3.1实验设备(资料)数量(3分)

我院拥有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性能良好,并宽带接入INTERNET文学概论课程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使用多媒体室上课。

我系还专设有资料室,拥有6台微机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

资料室设备完善,利用率高。

中文系注重对资料室的投资力度,资料室藏书近2000余册。

其中包括核心期刊、各类理论期刊、中外文学选集,学术专著,及教育学专著。

各种资料已形成相当规模。

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3.3.2实验室(资料室)管理(2分)

资料室自从建立之日起,本着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宗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和使用制度,保障了图书资料的流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料室作用,满足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需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

4.教学效果(23分)

4.1主要教学环节质量(10分)

4.1.1辅导课情况(2分)严格按照要求完成辅导课,效果好。

辅导课比例合理,注重启发、讨论与实际,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4.1.2学生作业情况(3分)

合理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批改量大于80%,学生完成作业质量高,符合《评估

标准》中的A级规定。

4.1.3考试情况(5分)坚持教考分离,建立了较完备的试题库。

试题质量高,成绩成正态分布,符合《评估

4.2课堂教学质量(13分)

4.2.1课堂教学质量(5分)

课程组的主讲教师讲课有启发性、有深度,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

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4.2.2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5分)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均能做到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态度端正,备课认真、充分、规范。

在授课过程中既注重教风又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己任,将学风建设和课程建设、传授知识和教学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4.2.3毕业班学生反映(3分)

我们所教过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多同学与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同学们对我们几位文学概论老师及其他教师的敬业精神非常感动;

对老师们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非常佩服。

已毕业的学生对老师们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深感敬佩。

同时,对老师们渊博的学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深感敬佩。

学生们认为老师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教学工作。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在教学战线上,以老师们为榜样,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教书育人,效果显著,受到所在单位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已毕业的学生,表达了对文学概论老师们的深深敬意。

他们说老师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风范将永远激励他们奋勇拼搏。

近二十年来,我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在教育战线以及其他岗位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从毕业班学生反映情况来看,学生满意率大于80%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5.综合评价(5分)

课程特色/特色项目(5分)

本课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色:

首先,教材内容实用,教学材料完备。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适合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文学入门,此外本课程建立起了诸如教学大纲、考试大纲、PPT课件及题库等教学资料。

其次,教学方法得当,教学目的明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语言研究的能力。

再次,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明显。

多媒体设备、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

用,克服了理论学习枯燥乏味的缺陷。

符合《评估标准》中的A级规定。

自评结果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分值

评价结果

得分

师资队

师资结构

学历学位教师比例

3

A

22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年龄结构

2

青年教师培养

教学与学术

水平

教师水平与风范

5

科研立项与成果

学术活动情况

(25分)

教学内容组

课程内容设计

6

25

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研究

教学文件和

教材

教学文件

21

教材建设

4

教学手段

网络资源建设

B

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

实验室(资料室)建设

实验设备(资料)数

实验室(资料室)管

(23分)

主要教学环

节质里

辅导课情况

23

学生作业情况

考试情况

课堂教学质

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

毕业班学生反映

综合评价

课程特色

特色项目

总评得分

96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管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但在交互式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等方面与国内著名重点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网上课堂的建设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4.在教学课件开发上,还没有能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课件在形式和内容上略显单调。

整改意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进修、学术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通过外出进修、访学,考研、考博,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和重点学科建设,使队伍、学科、科研、教学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2.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幅提升文学概论课的整体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课程组将建立多媒体课程辅助教学系统,建立网络化的教学体系,建立文学概论课程数据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