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1420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 

远古汉语时期:

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

② 

上古汉语时期:

周、秦、汉(前11世纪——2世纪);

③ 

中古汉语时期:

六朝、隋、唐、五代(3世纪——10世纪);

④ 

近代汉语时期:

宋、元、明、清、民国前期(11世纪——1919年);

⑤现代汉语时期:

五四运动以后(1919年至今)。

*汉语史分期的困难

1)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

1敦煌变文:

文白夹杂

2宋人话本:

基本上是古白话

2)语法、语音、词汇的发展变化不同步

王力对汉语史的分期

1上古时期(3世纪前)语言特点

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1.大:

(古)定月dāt(广)徒盖切定泰开一去蟹dai

a)(又)唐佐切定个开一去果da

2中古期(4-12世纪)语言特点:

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

°

把¡

±

字句(她把眼睛都哭红了!

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4.形尾“了”、“着”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

3近代(13-19世纪)语言特点

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群、定、澄、并、奉、从、床)

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念:

(古)泥侵niəm(广韵)奴店切niem

侵寝沁覃感勘谈敢阚盐琰艳添咸衔严凡范梵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4现代汉语的特点:

1、适当吸收西洋语法;

2、大量增加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含义:

1、古代的汉语

古代的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

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

*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中古以后出现两种书面语:

文言和古白话。

*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各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2、古代汉语有时指文言

上古的文言可说是典型的文言,中古、近代的文言是模仿的结果。

曾子侍。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

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

孔子说:

“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

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

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

上下人无怨心有。

你省得(懂得)么?

”曾子起来说道:

“我不省得,怎能知道着(呢)?

”孔子说:

“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

教人的勾当先从这孝道里生出来。

”──贯云石《孝经直解》

第一段是《孝经》的原文。

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3、古代汉语的第三个含义是指上古时期的汉语,即上古汉语。

《汉语史》第二讲

训诂和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辞,辨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晋郭璞《尔雅注·

序》)

文》:

鈐,鏁也。

《方言》:

户钥,自关之东,陈楚之间谓之键。

《小尔雅》:

键谓之钥,言此书为六艺之鏁钥,必开通之,然后得其微旨也。

*门直闩。

上穿横闩下插地上的直木。

*钤键qinjin:

比喻事物的核心、关键。

*指归:

主旨;

意向。

*离辞:

排比组织词语。

指写文章。

*奥:

室内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处隐蔽的地方。

*摛chī翰:

舒展;

铺陈

*《尔雅·

释诂》:

训,道也。

*《說文·

言部》:

訓,說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

說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训、顺、驯,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

*“训”可做名词用。

*孔颖达《诗经·

周南·

关雎》疏: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尔雅释训》收录的词是“道形貌”的。

“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說文言部》:

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訓者,說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为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孔疏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

(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

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

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小结:

(1)训、诂散言则同,都是解释的意思;

析言则别,诂就是释故言,训就是道物貌。

(2)训、诂可以单言也可以连言。

(3)训、诂兼具名、动两种用法。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二、什么是训诂学

训诂学就是以古代文献语言中的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

*浮、孵、蜂、汶

训诂学的内容:

1)训诂是以语言解释语言。

解释的语言,既包括历代书面语,也包括方言、俗语。

2)总结训诂实践,论其法式,明其条例,使之成为有理论、有规律、有系统的新科学。

3)求语言文字的系统与根源,即探求词义系统。

新旧训诂学的辨别:

旧训诂学一直是经学的附庸,训诂就是为了解经。

王力20世纪40年代提出要建立新的训诂学。

“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史的领域之后,新训诂学才算成立。

到了那个时节,训诂学已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

实际上,新训诂学在20世纪初就开始诞生,它的开路人就是章黄学派的黄侃。

三、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

古文献按经史子集归类。

*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周易》:

魏·

王弼、晋·

韩康伯注,唐·

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

汉·

孔安国传,唐·

《诗经》:

毛亨传,郑玄笺,唐·

《周礼》:

郑玄注,唐·

贾公彦疏

《仪礼》:

《礼记》:

《春秋左传》:

晋·

杜预注,唐·

《春秋公羊传》:

汉·

何休注,唐·

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

晋·

范宁注,唐·

杨士勋疏

《论语》:

何晏集解,宋·

邢昺疏

《孝经》:

唐玄宗注,宋·

《尔雅》:

郭璞注,宋·

《孟子》:

赵岐注,宋·

孙奭疏

*除经部书外,还有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书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

*《史记》三家注:

1刘宋·

裴駰《史记集解》

2唐·

司马贞《史记索隐》

3唐·

张守节《史记正义》

《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

《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

《正义》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四、为什么要学习训诂学

为了更好地学好古籍,古为今用

1、首先要尽量弄清古籍原貌

《尚书》真伪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纂。

毁于秦火。

汉伏生传《尚书》29篇,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孔宅中发现45篇《古文尚书》。

后亡佚。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曾经向朝廷献上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

南宋朱熹等学者开始怀疑梅赜这部书,认为从文字看,不像周秦时的文词。

到明清时,有更多学者继续指责梅书。

甲骨文的刻写者

美国汉学家艾兰使用显微摄影方法研究甲骨文刻痕,根据笔划的交叉和重叠确定其先后顺序,发现甲骨文契刻时屡屡违反文字结构,甚至连贞人的名字都缺乏惯用笔顺,从而认定主持宗教仪式的贞人自己并不契刻卜辞,而是由文化程度不高的刻手按照底本抄刻的。

2、其次要利用训诂知识,读懂古籍。

*《触讋说赵太后》: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少益耆食,和于身。

*《史记·

李将军列传》:

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

项羽本纪》:

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吏卒多窃言曰:

“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

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诸将微闻其计,以告羽。

微闻:

暗中偷听。

《尔雅·

隐,匿,微也。

*《隆中对》: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颜氏家训》: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保:

依恃、凭仗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Ø

出郭相扶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僵,偾fè

n也。

偾,僵也。

踣(bó

),僵也。

*“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搜神记》“僵树自立”:

“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

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

三月,树卒自立故处。

*《论语·

颜渊》: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复►履

《陈情表》: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矜持

1.竭力保持庄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太尉郗鉴王羲之坦腹东床

2.自鸣得意;

自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实》: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

3.约束。

*南朝宋鲍照《答客》诗:

“爱赏好偏越,放纵少矜持。

4.拘泥;

拘谨。

*明胡应麟《诗薮·

宋》:

“矜持于句格,则面目可憎;

架叠于篇章,则神韵都绝。

5.恪守;

守正。

*郭沫若《塔·

万引》:

“我矜持了半生的道义不是完全破产了吗?

五、如何学习训诂学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

“为(爲),母猴也。

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

下腹为母猴形。

”(母,通沐。

沐猴,即猕猴。

*声训

“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

而参通之者,王也。

孔子曰:

“一贯三为王。

*反切

办法陈旧,但较老的字典或辞书(《康熙字典》、《辞源》)都用它。

由於古今字音的不同,我们用现代的读音来“切”,有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公:

古红切。

鸡:

古奚切(《广韵》);

坚奚切(《集韵》)。

下:

匣鱼切;

胡雅切;

胡驾切。

*辞书排列不当

治、肆、古,故也。

肆、故,今也。

*《尚书·

无逸》:

治民祗懼,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汤誓》: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2、紧密联系文字、声韵、语法、修辞、方言俗语、哲学思想、典章名物等

《荀子·

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诗经·

终风》

*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

——贾谊《旱云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

*“终”毛传训为“终日风“,王引之《经义述闻》训为“既”。

*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叙》:

“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毛传:

卷耳,苓耳也。

*朱熹集传:

卷耳,枲耳。

叶如鼠耳,丛生如盘。

*枲:

xǐ,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

*陆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卷耳一名枲耳,一名胡枲,一名苓耳。

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

四月中生子,正如婦人耳中璫。

今或謂之耳璫草。

鄭康成謂是白胡荽,幽州人呼為爵耳。

韩愈中进士与范进中举

韩愈三岁而孤,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二十五岁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

范进中举发了疯

唐代:

礼部省试

吏部释褐试

1数风流人物

2《三国演义》

演义的主要特点:

以讲史为内容,依傍史传,敷衍成文

*“原来”原来是“元来”

*在明之前没有“原来”这个词,那时通用的是“元来”。

3、加强训诂实践。

阅读、校勘、句读、注释一些古籍

《汉语史》第三讲

训诂体式

(一)

*训诂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形式,即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

训诂家要根据作训的对象、角度、目的等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形式。

*训诂体式分为四类: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考订书中的训诂。

一、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正文体训诂指典籍正文中出现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是作者行文时所加的注释。

一般不以训诂为主要的直接的目的,而是一种间接的附带性质的训诂。

如: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

《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

其诗曰: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于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

”是道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

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

二后受之,让于德也。

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夙夜,恭也。

基,始也。

命,信也。

宥,宽也。

密,宁也。

缉,明也。

熙,广也。

亶,厚也。

肆,固也。

靖,和也。

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

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于宁;

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

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

(《国语周语下》)

此乃阐述成王德行的诗。

所谓成就王业,就是能够发扬文德奠成武功。

阐述成命而尊敬上天为昊天,是尊敬他至高无上。

文武两王能接受成命,是向有德行者谦让的缘故。

既成就王业而不敢享乐,是示敬于百姓。

夙夜,表示谦恭。

基,表示始;

命,表示信;

宥,是宽的意思。

密,是宁的意思。

缉是明,熙是广,亶是厚,肆是固,靖是和的意思,诗的开头说先王尊敬上天,谦让有德,并敬百姓。

中间说他们谦恭俭朴,诚信宽厚,最终是为了安抚民心。

结尾说他们加深自己的德行,来维护安靖的局面。

全诗从谦让有德始,中间讲诚信宽厚,最后归结为维护安定,故曰成。

二、随文释义的注疏

古代儒家经典有经,传之分。

经指古籍原文,传为后人所作,又叫传注,是对经书的解释。

传注体训诂是随经籍原文进行注释的训诂形式.这种训诂形式是随文释义,具有特定的语言环境。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一)注疏的名称

1、传

传,遽也。

遽,传也。

*《尔雅》:

驲、遽,传也。

*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达急速之事。

*传者由此达彼,引申之,由言语递达者曰传。

故递达古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

再引申之,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

春秋三传,《诗》有《韩诗内外传》、《毛诗故训传》。

*章太炎《国故论衡》:

传者,专之假借。

*《论语》:

“传不习乎”,鲁作“专不习乎”。

《说文》训“专”为六寸簿,簿即手板,古谓之忽(今作笏)。

书思对命,以备勿忘,引申为书籍记事之称。

*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

*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如《韩诗内传》。

“外传”的意思相当于外编。

《国语》一直就被当成“外传”来看待,因为它作为《春秋》的外传,补上了《左传》之不足,而《左传》一直被称为《春秋》的“内传”。

*大传就是大义,小传是一种谦词,犹言裨传或稗传。

*补传与补注同义,集传与集注同义。

2、说

说,说释也。

一曰谈说。

*《墨子》:

说,所以明也。

说由说明、解释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墨子》有《经说上》、《经说下》。

《经说上》、《经说下》前面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是对前两篇中定义的解释。

*《韩非子》有《说林》、《内储说》、《外储说》。

“说林”,意即传说故事集;

“储说”,意即把传说故事储积起来。

3、解

解,判也。

判,分也。

解就是分析,训诂就是分析语义。

*公羊学说从“微言大义”解释《春秋经》。

何休,东汉杰出经学家,撰《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园,十有七年”,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

4、诂

5、训

6、笺jiān《说文》:

笺,表识记也。

7、注(註)《说文》:

注,灌也.

《仪礼有司彻注》:

注犹泻也.。

注书也叫注,是后起义,它的得名,有四种说法:

1)刘知几《史通》:

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

2)贾公彦《仪礼疏》:

注者,注义於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

4)孔颖达《毛诗正义》:

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著明也。

8、釋《说文》:

釋,解也。

从釆,釆取其分别物也。

9、诠《说文》:

诠,具也。

《晋书音义》引《字林》:

谓具说事理。

10、述《说文》:

述,循也。

《论语》:

述而不作。

皇侃疏:

述者,传于旧章也。

11、学注述。

受学于师,不出己意。

李燾:

《易学》五卷。

12、订《说文》:

订,平议也。

平议即评议。

13、校(斠)

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

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4校正文字,改正脱误。

钱坫din《说文斠诠》

*壮大强壮国家之意,与“助国元宝”的“助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更证明它们是出自一个铸主的“姐妹钱”。

*此钱可与助国元宝同隶为后晋宣武节度使杨光远铸,时在天福二年(927年)左右。

《口技》删改版与原版对比

遥[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

]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既而儿醒,大啼。

[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

床上]又一大儿醒,(絮絮)[狺狺]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时齐发)[一齐凑发],众妙毕备。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上床寝。

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

小儿亦渐欲睡。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4、证征验

15、微《说文》:

隐行也。

经典借为隐微、精微的微

孙复《春秋尊王发微》、赵匡《春秋阐微》、徐畸《周易解微》、陆淳《春

秋微旨》、徐行《周礼微言》

16、隐隐犹微也,前人隐而未发之意。

郭象《论语隐》、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17、疑《说文》:

疑,惑也。

18、义《说文》:

义,己之威仪也。

经典借为谊,即义理的意思。

何修之《礼记义》。

19、疏《说文》:

疏,通也。

疏是注释的注释,疏不破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