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1170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

《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航土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习题课资料Word格式.docx

1/21/3

1/31/31/31/31/31/31/2

图4a线刚度修正系数图4b弯

矩传递系数

(2求各结点的分配系数,如表1所示。

表1各节点的分配系数

层数节

点相对线刚度

相对线刚

度总和

分配系数

左梁右梁

上柱

下柱

左梁右梁上柱顶层

G

7.63

4.21*0.9=3.7911.42

0.668

H7.6310.214.21*0.9=3.7921.630.3530.472I10.21

1.79*0.9=1.6111.820.864

底层

D9.534.21*0.9=3.797.1120.43

0.4660.186

E9.5312.774.21*0.9=3.794.8430.930.3080.4130.123

F12.77

1.79*0.9=1.61

3.64

18.020.709

0.089

(3计算固端弯矩:

mKNMMHGGH.13.135.78.2121

2-=⨯⨯-=-=

m

KNMMIH

HI.32.76.58.212

1

mKNMMEDDE.81.175.78.312

2-=⨯⨯-

=-=

KNMMFE

EF.89.86.54.312

利用分层法计算各结点弯矩,分别见图5和图6。

0.6680.332

右梁-13.138.77

4.36

-1.25

0.840.41-4.77

4.77

H

右梁

左梁下柱

0.3530.1750.47213.13-7.32G4.39

-3.16

-1.23-2.49-3.32

0.420.72

-0.20-0.40-0.5415.05

-1.43-13.62D

E

-0.48

1.59

图5顶层计算简图

0.4660.348下柱右梁-17.818.30

3.31

-1.53

0.710.29-10.336.73E

右梁左梁下柱0.3080.1560.41317.81-8.89左梁

0.70

F8.89

-6.3

-2.0

1.4

1.9

D4.15

-3.15

-1.55-1.22-4.10

-1.35

-1.72-15.86A

B

C

-0.86

3.37

G1.20

-0.45

-0.2

0.186

上柱6.20

0.533.60

上柱0.123-3.0618.920.340.73

-0.17-0.13-0.45-0.34

图6下层计算简图

(4弯矩图

将图5和图6的计算结果叠加,得到最后的弯矩图7,由图可知结点弯矩是不平衡的,有需要可将结点不平衡弯矩再进行一次分配。

图7弯矩图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计

——反弯点法

基本假定

(1将水平荷载简化为结点集中力;

(2假定横梁为刚性梁,梁柱线刚度比很

大,结点角位移为零,各结点只有侧移;

(3底层柱反弯点在距底端2/3h处,上层各柱反弯点在柱高1/2h处。

反弯点法计算框架内力的步骤为:

(1确定各柱反弯点的位置(见图8。

假定除底层外各层上、下柱端转角相同,反弯点的位置不变。

F

3

2

L1L2h

h

L1L2

图8反弯点位置图

(2分层取隔离体计算各反弯点处的剪力。

F3

31V32V33

VF3

F2

21V22

V23

F1

11

V12

V

图9各层脱离体图

设同层各柱剪力为V1、V2、…Vi、...,根

据层剪力平衡,有:

=

++++nj

j

iFVVV21

由于同层各柱顶端水平位移相等的原则,有:

∑∑

==

n

ji

iFFddVμ

iμ称为剪力分配系数。

(3框架弯矩计算。

先求柱端弯矩,再由节点平衡求梁端弯矩。

根据各柱分配到的剪力及反弯点位置,计算柱端弯矩。

上层柱:

上下端弯矩相等,即

底层柱:

上端弯矩,

;

下端弯矩

根据结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见图10。

M1

cM2cMb

Mc

M下柱

iM上柱

iM左梁

iM

图10节点脱离体弯矩平衡图

对于角柱:

icibMM=;

边柱:

上下cicibMMM+=;

对于中柱:

设梁的端弯矩与梁的线刚度成正比,则有:

注:

反弯点法的适用范围:

梁柱线刚度之比不小于3、强梁弱柱的框架结构。

例题2用反弯点法计算图11所示三层两跨框架内力并绘出弯矩图。

(8

(4

(4.5

(12

(3

(1.5

(2

(1

(10

(16

(5

4.8KN

6.7KN

4.3KN

8m5m

4.5m3.5m3.5m

图11三层两跨框架

4.8KN6.7KN

n=3

∑=8.4pd=1.5∑=5.4d6.18.45

.45.1=⨯=V8

.275.16.1=⨯=上M8

.275.16.1=⨯=下M8

.2=右M75

.1=yd=2

d=175.1=y13.28.45

.42=⨯=V07.18.45.41=⨯=V73.3=上M87

.1=上M73.3=下M87.1=下

M49.173.3208

=⨯=

左M24

.249.173.3=-=右M87

.1=左Mn=2∑=5.11pd=3

75

.1=y∑=9

d83

.35.1193=⨯=V7

.675.183.3=⨯=上M7

.675.183.3=⨯=下Md=45.97.68.2=+=右Md=2

.55.1194=⨯=V94

.8=上M94.8=下M4

=左M8

.7=右M87.4=左M右M

53

.648.487.1=+=左M56.25.119

2=⨯=V48.4=上M48

.4=下Mn=1

∑=8

.15pd=4.53

=y∑=5

.13d27

.58.155

.135.4=⨯=V85

.135=⨯=V8.155

.134

V91

.75.127.5=⨯=上M81

.15327.5=⨯=下Md=5

d=4

78.8=上M55.17=下M02

.7=上M04

.14=下M61.1491.77.6=+=右M86.8=左M86

.8=右M5

.1102.748.4=+=左M1

4

56

Z31Z

32

Z

33

Z21

22

Z23

Z11

Z12

Z13

M

图12反弯点法计算过程

1.49

2.8

2.81.87

2.24

3.73

1.87

6.7

6.78.94

8.944.48

4.48

9.5

4.877.8

6.3515.81

7.91

14.04

7.02

17.55

8.78

14.61

8.86

11.5

图13弯矩图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法(修

正反弯点法

(1忽略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柱的轴向变

形及剪切变形,柱的剪力只与弯曲变形产生的水平位移有关。

(2忽略梁的轴向变形,同一楼层处柱端

位移相等。

D值法的计算过程:

(1确定各柱的抗侧刚度,考虑结点有转

角,对柱刚度进行修正。

修正后的柱

刚度为:

212h

Dc

=α其中,α—柱刚

度修正系数。

柱抗侧刚度修正系数α表

(2修正反弯点的高度。

(3计算反弯点处的剪力。

(4框架弯矩计算。

D值法适合梁柱线刚度之比小于3、强柱弱梁框架结构。

例题3:

图14为3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及剖面图。

受横向水平力作用时,全部5榀框架参与受力,图14(b中给出了楼层标高处的总水平力及各杆线刚度相对值,用改进反

弯点法计算内力并绘制弯矩图。

图14a平面图图14b剖面图

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各层柱D值,由图14a可见,每层有10根边柱及5根中柱,所有柱刚度之和为∑D;

然后计算每根柱分配到的剪力,如表2所示。

表2各层柱D值及其剪力值的计算

层数层剪

(KN

边柱D值中柱D值D

每根边

(K

3575

11.19.022

.18.0=⨯+=K

315.05.3129.011.1211.12=⨯

⨯+=D22.29

.02

2.18.0(2=⨯+⨯=

K

464.05.312

9.022.2222.22

=⨯

⨯+=

D

5.47

.334.531.03==

V2975

2.11

.12.1=⨯+=

K367.05.312

12.122.12

4.21

22.14=⨯⨯=K

534

.05.312

1424.22

⨯+=D

6.34

.563.636.03==

V11200

5.18

.1==

K271

.05.4128.05.125.15.02

⨯++=D

38

.12.1=+=

K332

.05.4128.03235.02

4.374

.7437.427.03==

由已知条件,查课本相关表格可得反弯点高度比y(反弯点到柱底距离与柱高度的比值,3

yyyyyn

+++=,分别查表24-4至表

24-7。

y——标准反弯点高度比(假定各层

层高相等、各层梁的线刚度相等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的;

y——考虑与柱相邻上、下梁

刚度不同,底层不考虑1

y的修正值;

2y、3

y—

—上、下层高度不同时反弯点修正值。

顶层,不考虑2

底层,不考虑3

y的修正

值。

如表3所示。

表3反弯点高度比的计算

层数

边柱

3=n3=j

11.1=K4055.0=n

y

67.02

.18

.01==

α05.01=y顶层:

02

=y,13

=α,03

=y

455.005.04055.0=+=y

顶层:

3=n2=j2.1=K46.0=n

=α01

=y12

=α02

28.15.35.43

==α03

46.0=y

同左,

3=n

1=j5.1=K625.0=n

底层03

==yy

78.08.45.32

==α02

625.0=y

同左,1

图15给出了柱反弯点位置和根据柱剪力及反弯点位置求出的柱端弯矩、根据结点平衡求出的梁端弯矩。

图15框架弯矩图

D值法虽然考虑了结点转角,但是有

假定同层各结点转角相等,该方法也是近似计算。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