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134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世纪90年代至今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

1.内涵:

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

(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

(2)复杂性的科学

(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三、环境管理学是一门新学科——仍需深入研究理论、方法

本章重点

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理解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

了解环境管理学的特点

本章作业

简介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

简介“区域限批”,并介绍区域限批的必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略)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

一、环境管理的主体:

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问题的形成源自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政府、企业、公众,因此环境管理的主体也是这三者。

1、政府——环境管理中的主导力量

2、企业

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二、环境管理的对象:

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

✧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内容

一、从环境管理的领域来划分

1、要素环境管理:

管理环境要素(水、气、声、辐射、生态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

2、产业环境管理:

管理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区域环境管理:

对区域(城市、农村、流域、开发区)范围内人类作用于该区域环境的行为的管理

二、从管理的对象来划分

1、对政府行为的环境管理

2、对企业行为的环境管理

3、对公众行为的环境管理

三、按环境物质流动划分

1、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2、产业环境管理

3、废弃物环境管理

4、区域环境管理

理解环境管理的主体和管理对象

了解环境管理的内容

课外作业:

通过p15和p67的案例加深对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等内容的认识。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一、何谓政策?

政府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制定的一种社会行为规则,是一种协调或协同多个行为主体在某一事件中各自行为的规则。

二、何谓环境管理政策?

在环境管理中,协调或协同政府、企业和公众在解决某一具体环境问题中的行为规则。

三、何谓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是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行政、标准、经济、教育、宣传等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命令型和控制型: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经济型和激励型:

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科学技术手段

✧鼓励型和自愿型:

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管理

第二节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一、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法律规范最显著的特征是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同时,法律的产生由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是具有权力、义务内容的法律体系。

在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包括:

✧宪法——我国宪法对环境保护的规定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

✧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针对特定环境因素保护的需要作出的具体法律规定。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而由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如:

《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排污收费管理条例》等。

✧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

✧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例、国际公约。

二、行政手段

1、行政手段是行政机构以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作用于直接管制对象的一种手段。

2、行政手段的主要特征:

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

3、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是以制定行政控制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环境标准,以强制实施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确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环境执法——一种特定的行政行为

环境行政执法(以下简称环境执法)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执法机构以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为保证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公众健康而实施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以及行政强制等一系列行政行为。

环境执法有别于立法、司法行为,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一种行政行为。

其表现形式多样,如监督检查、奖惩、强制等。

环境执法的主要依据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以及环境标准,其执行程序要受行政法、行政程序法的限制。

三、我国当前行政法律手段的障碍分析

1、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

2、体制方面的障碍

3、能力障碍

第二节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一、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1、收费制度:

现行的收费手段包括征收排污费、使用者收费、征收管理费、征收资源、生态和环境补偿费等。

2、税收手段

环境税是指对开发、保护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收。

征收环境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定价,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同时鼓励有利于环境改善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3、建立市场:

主要包括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排污权)等。

4、财政手段:

包括各类财政补贴、优惠贷款、拨款、环境基金、专项基金等。

5、责任制度:

包括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保障赔偿(对特定的有环境风险的活动进行强制保险)、执行保证金等。

6、押金制度:

包括押金退款制度(对需要回收的产品或包装实行抵押金制度)。

7、发行债券:

如发行政府和企业的环境债券。

二、环境经济新政策(引自潘岳,谈谈环境经济新政策,环境经济,2007(10):

17-22)

什么是环境经济政策?

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

它以内化环境行为的外部性为原则,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从而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环境经济政策包括:

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如排污收费;

用于环境基础设施的政策,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

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如生态补偿和区域公平。

根据政策类型分,环境经济政策又包括:

市场创建手段,如排污交易;

环境税费政策,如环境税、排污收费、使用者付费;

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

财政激励手段,如对环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给予财政补贴;

当然还有以生态补偿为目的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等等。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经济政策对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至关重要。

1.绿色税收

环境税(绿色税)已被西方广泛采用。

如果宽泛的理解,环境税包括专项环境税、与环境相关的资源能源税和税收优惠,以及消除不利于环保的补贴政策和收费政策。

严格来讲,环境税主要是指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

2.环境收费

国际经验表明,污染者上缴给政府去治理的费用高于自己治理的费用时,污染者才会真正感到压力。

而如今,中国的排污收费水平过低,不但不能对污染者产生压力,有时反会起到鼓励排污的副作用。

为此,我们要主动联合有关部门,运用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一是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包括水、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供热、土地等价格;

二是落实污染者收费的政策,包括完善排污收费政策、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促进电厂脱硫、推进垃圾处理收费;

三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包括鼓励资源再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垃圾焚烧、生产使用再生水、抑制过度包装等等。

3.绿色资本市场

构建绿色资本市场可能是当前全国环保工作的一个突破口,是一个可以直接遏制“两高”企业资金扩张冲动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

通过直接或间接“斩断”污染企业资金链条,等于对它们开征了间接污染税。

企业融资的途径:

一是间接融资,指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二是直接融资,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

4.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政策是以改善或恢复生态功能为目的,以调整保护或破坏环境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为对象,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一种制度。

目前,发达国家大都采用了生态补偿政策,成效显著。

在我国现行的几类政策初具生态补偿萌芽。

第一类在政策设计上明确含有生态补偿的性质,如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政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水土保持收费政策、“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等。

第二类可以作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很好平台,但未被充分利用好,如矿产资源补偿费政策。

第三类看似属资源补偿性的,实际上会产生生态补偿效果,如耕地占用补偿政策。

第四类是政策设计上没有生态补偿性质,但实际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今后将发挥最大作用的,是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扶贫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生态建设工程政策。

5.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的一种环境经济政策。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就尝试将排污权交易应用于大气及河流污染源的管理。

其经验在全球具有代表性。

从国外实践看,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

首先是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某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排放状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一个排污总量。

然后建立起排污权交易市场,具体可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排污权的初始分配,由政府以招标、拍卖、定价出售、无偿划拨等形式将排污权发放到排污者手中;

第二步是排污者之间的交易,他们根据自身治污成本、排污需要以及排污权市场价格等因素,在市场上买卖排污权,这是实现排污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

政府部门须做好的是对参与排污权交易企业的监测和执法,同时规范好交易秩序。

排污权交易最大的好处就是既能降低污染控制的总成本,又能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

6.绿色贸易

要改变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发展模式,平衡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环保的利益关系。

这首先得看好两道门。

一个是出口。

应严格限制能源产品、低附加值矿产品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出口,并对此开征环境补偿费,逐步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必要时开征出口关税。

另一个是进口。

应强化废物进口监管,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低环境污染的废旧钢铁和废旧有色金属进口;

征收大排气量汽车进口的环境税费;

积极推进国内的绿色标识认证。

此外,我们一方面需构建防范环境风险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应加快制定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生物安全法、危险化学品防治法、臭氧层保护条例、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并发布外来入侵物种的黑名单;

另一方面需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制,例如实施国际通用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机制,保护好我国的遗传资源;

再一方面还需加强各部门联合执法,对走私野生动植物、木材与木制品、废旧物资、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

如果条件成熟,还应开展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实现贸易和环境利益的高度统一。

为此,环保总局愿主动配合商务部、财政部的工作。

7.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又叫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

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就是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

我们可以设想,一家企业突然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巨大的赔偿和污染治理费用面前,这家企业将被迫破产;

受害者得不到及时的补偿救济;

环境破坏只能由政府花巨资来治理。

受害者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都将承受巨大损失。

但如果企业参加了环境保险,一旦事故发生,由保险公司给被害者提供赔偿,企业避免了破产,政府又减轻了财政负担,这符合三方的共同利益。

但这并不意味反正有保险公司兜着,企业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污染。

因为环境保险的收费与企业污染程度成正比,如果企业污染事故风险极大,那么高昂的保费会压得企业不堪重负。

保险公司还会雇佣专家,对被保险人的环境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这种市场机制的监督作用将迫使企业降低污染程度。

谁向保险公司提供企业的“污染程度”材料?

当然是环保部门。

这便是绿色保险。

如今,环境生态保险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三、宣传教育手段

通过基础的、专业的和社会的环境管理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来实现科学管理环境以及提倡社会监督的环境管理措施。

四、科学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手段是指国家建立合理的制度,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和技术水平。

第三节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

包括环境信息公开、ISO14000标准认证、环境标志、环境会计、环境审计、环境绩效管理等手段。

环境信息公开:

指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从管理学角度看,环境信息公开的实质是要解决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在环境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一种承认公民对国家拥有的环境信息享有知情权和公开请求权,国家对这种信息公开的请求有回答义务的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已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也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

该《办法》将强制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向全社会公开重要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污染减排工作提供平台。

掌握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这两类环境管理的政策

了解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

举例介绍命令型和控制型环境管理政策。

简介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并分析各项政策实施的情况。

设计一个在城市某大型社区中宣传“节能减排”的活动方案。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一节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略)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实验方法

二、问卷调查方法

三、实地研究方法

四、无干扰研究方法

五、案例研究方法

掌握问卷调查方法

了解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及案例研究方法

简介问卷调查方法的特征、步骤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六章环境规划——概念、原理和方法简介

第一节环境规划的概念和原理

一、环境规划的含义

1、规划是人们安排其行为的过程。

2、规划与计划兼有两层含义:

✧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

✧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为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了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科学大辞典》

二、环境规划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而对环境保护活动所做的统筹规划和安排。

环境规划的原理就是保证实现环境目标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使所有效益和损失的总和为最大。

鉴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货币化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损益定量技术还不十分成熟,所以,目前所进行的环境规划主要以经济损失最小或经济效益最大或满足环境标准为目标。

三、环境规划的作用

1、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环境规划就是要依据有限的环境承载力,规定人们经济社会行为,提出保护和建设环境的方案,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变化目标和措施所做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2、环境规划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战略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环境保护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通过环境规划来实现,通过环境规划来具体贯彻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3、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提出了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它给各级环境变化部门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工作任务,因而它在环境管理活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环境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

环境规划涉及到自然、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多领域、多部门,需要发挥环境、经济、社会以及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

2、区域性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很明显,因此环境规划必须注重因地制宜。

从规划范围的角度,环境规划可以包括全国环境规划、省域环境规划、流域环境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区县环境规划、乡镇环境规划、企业环境规划等。

3、动态性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都随着时间发生不断变化,因此环境规划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应从理论、方法、原则、工作程序、支撑手段、工具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新的环境规划管理系统,以适应环境规划不断更新调整、修订的需求。

4、政策性强

环境规划从最初立题、课题总体设计至最后的决策分析、制定实施计划的每一技术环节中都面临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问题,而选择的重要依据则是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政策、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

第二节环境规划的原则与类型

一、原则

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环境规划必须将环境、经济和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规划,从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将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环境质量和生态破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馈要求与制约,进行综合平衡。

2、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原则

环境规划要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

在经济系统中,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状况与配置、生产布局、技术水平、投资水平、供求关系等都有着各自及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环境系统中,污染物产生、排放、迁移转换、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防治、生态平衡等也有自身规律。

3、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原则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环境和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不同地区在其地理条件、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能量资源的储量、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差别很大。

二、类型

1、按规划的主体划分

✧区域环境规划:

如按地域可分为全国环境规划、省域环境规划、流域环境规划等。

✧部门(行业)环境规划:

如工业部门环境规划、交通运输部门环境规划等

2、按规划的层次划分

✧区域宏观环境规划:

是一种战略层次的环境规划,如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规划等。

✧区域专项环境规划:

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等

3、按规划的要素划分

✧污染防治规划:

是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重点。

根据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区域和部门污染防治规划、环境要素污染环境规划(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等)

✧生态规划:

包括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自然保护规划

4、按时间跨度划分

✧长期规划:

时间跨度在10年以上

✧中期规划:

5-10年

✧短期规划:

5年以下

第三节、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

一、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

1、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

A、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调查:

要给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速度、结构、布局等,以阐述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大和伴生的环境问题,以及人口、技术和社会变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增长及其环境影响。

B、环境调查:

包括环境特征调查、生态调查、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的调查、环保治理措施效果的调查以及环境管理现状的调查等。

1)环境特征调查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特征调查,如地质地貌、气象条件和水文资料、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情况,生物资源种类形状特征、生态习性、环境背景值等;

社会环境特征调查包括如人口数量、密度分布、产业机构和布局、产品种类和产量、经济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公共设施、产值、农田面积、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灌溉设施等);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查包括如规划区内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生产布局以及人口发展规划、居民住宅建设规划、工农业产品产量、原材料品种及使用量、能源结构、水资源利用等)。

2)生态调查:

主要调查环境自净能力、土地开发利用情况、气象条件、绿地覆盖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建设密度、能耗密度等。

3)污染源调查:

主要调查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噪声污染源等。

4)环境质量调查:

主要调查区域大气、水及生态等环境质量,大多可以从环境保护部门及工厂企业历年的监测资料获得。

5)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调查:

主要是对环境变化工程措施的削减效果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6)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主要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环境政策法规标准的实施情况、环境监督的实施情况等。

3、环境质量评价:

包括:

污染现状评价、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费用效益分析等。

2、环境预测分析

A、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

重点是人口预测,包括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以及发布等;

经济发展预测包括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工业部门产值预测以及产业机构和布局预测等内容。

B、资源供需预测:

主要进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生物资源(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供需平衡分析、矿产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等。

C、污染源预测:

包括大气污染源预测、废水排放总量及各种污染物总量预测等。

D、环境质量预测:

根据污染源预测结果,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