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0687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读诗经,诵离骚,吟唐诗,歌宋词,前两天我们又进入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学习。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

“现代诗人,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那追求美、追求爱、追求自由的内心世界。

(《再别康桥》板书)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体会情感,收集与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背诵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来认识诗人徐志摩,了解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PPT展示)(同学浏览)

2.作者介绍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曾留学英、美等国家,学习社会学、政治学。

192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时,兴趣逐渐转向文学,开始写诗。

1922年10月回国,先后在国内担任过几所大学教授。

1924年到1928年间去过日本和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各国。

1931年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坐飞机去往北平,不幸在济南失事,化作了天边的一朵云彩。

诗集著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3.写作背景介绍

诗人于1920年初次来到剑桥大学,1922年11月学成回国,初别剑桥。

1928年的夏天,诗人再次来到剑桥大学,首先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然后便只身一人悄悄来到母校,面对那静静的康河,诗人触景生情,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展现在他眼前,于是在11月乘船归国的途中,诗人面对着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再次胸潮涌动,拿起纸笔,写下这首《再别康桥》,记下他这次重返母校的切身感受和复杂的情感。

(3)学生上台,展开诗意讨论

1.邀请学生嘉宾

全班同学推荐两位同学上台担任论坛嘉宾,其中A同学朗读功底较好,B同学喜欢徐志摩的诗并对新诗鉴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通过讨论,引出徐志摩三个人生信仰:

美、自由、爱

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里曾经对他的理想做过这样的概括: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美,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的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是他追求这个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PPT展示)

先请A同学配乐朗诵,大家被其感染,A同学介绍自己的朗读体会。

B同学介绍自己喜欢《再别康桥》的理由并朗诵其最喜欢的一节。

教师点评两位同学的朗读及介绍情况,引导全班同学感悟《再别康桥》的美。

屏幕显现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引导同学了解诗人的三个信仰,从而以此为切入点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四)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引导学先讨论作者对“美”的追求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

大家从诗句入手细致地谈一谈。

可以引导学生:

从这首诗节奏感非常强,节奏很鲜明,具有节奏的美。

像诗歌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它每一句几乎都是两顿,三拍。

读起来就像一首委婉动听的歌。

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诗的节奏感也可以增加诗的韵味。

这方面去分析,去思考,一定提醒大家运用“知人论事”的方法去解读,结合我们前一环节了解的材料来先分析细节。

结合发言,总结音乐美的体现。

紧接着是对诗歌意象美的分析,如“云彩、夕阳、金柳、青荇”还有在一片斑斓星辉中向青草深处寻梦放歌的画面。

让同学谈谈诗歌中意象的美。

并且感悟这些意象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

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斑斓,把那些意象结合在一起整体感知康桥的美

总结:

绘画的美有了,现在又有了音乐美,有了意境美,而一首诗的美表现在各个方面,是挖掘不尽的,特别像徐志摩这样将美作为人生信仰的诗人,他的诗作就更是如此。

只要大家喜欢这首诗,课下反复的去诵读它,就能够不断地挖掘出这首诗深藏内蕴的美。

(五)以《再别康桥》为例感受徐志摩信仰中的爱和自由

1、提问学生觉得在读了这首诗过后,觉得读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大家畅所欲言。

下面是一些作品中的情感体现片段,学生将会围绕此处展开交流。

如:

学生谈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就要结合学生的发言,让学生们感受到,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2、如果学生提到: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提示学生:

留意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3、还有就是关于“招摇”一词的剖析: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

另有“逍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

“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4、“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就要带领学生去体会诗人接着出现梦的,翻出了新的意境:

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感悟作者,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5、教师总结:

老师认为同学们做得很好,都很好的解读了诗歌的情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

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6、继续让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创作环境,去读出自己的个性感受。

在和学生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和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和领悟的成果,展开分析,鼓励大家释放自己的情感,不拘一格体会作品的内涵。

最后总结全文。

6、课堂总结

《文心雕龙·

情采》说:

“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得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

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

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7、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人论“事”

三个信仰:

8、布置作业

以《我所熟知的康桥》为题,写一篇学习心得,字数不限,要求写出自己学习后有关康桥或者作者情感的体会。

教学反思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

在备课时,我首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然而在教学形式上,我采用知人论“事”的教学法,用座谈会的形式,来展开学习。

让学生参与论坛,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然后进行展示,先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按照这种变化再来诵读诗歌。

本课亮点我认为有二:

其一形式新颖,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很容易调动起学习兴趣。

其二课堂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推动者,学生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很能激发起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与文本情感交流的潜力。

稍显不足的是,这种课堂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有较高要求的,因为是座谈的形式,时间不太好驾驭,时间掌握得不够到位,学生分析部分有些过于仓促,引导不够,同时由于时间的关系,也缺少必要的练习巩固环节,联系古诗意象分析方面的拓展和牵引也做得不够到位,是最大的遗憾。

《再别康桥》学案

一、自学发现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注意朗诵的三个境界: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反复诵读,体味感情。

可以相互之间进行点评,比赛。

(二)字音字形

河畔( 

) 

青荇( 

长篙(  ) 漫溯(   

)斑斓(  )笙萧(  )满载(   ) 登载(   )悄悄(  )悄然(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次品读,整体感知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而意象或意象的组合就构成了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由客观物象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

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第三节中,能将“招摇”改为“轻摇”吗?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

招摇,使用了拟人手法,它不仅能够写出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更好的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流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是如何体现的吗?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

来,彩;

娘,漾;

摇,草;

虹,梦;

溯,歌;

箫,桥;

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我的发现

1.读完诗歌,你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2.小组合作,组员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整合自学成果整合后的自学成果:

二、展示发现

小组代表展示整合后的成果,其他同学可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明确学习目标

三、探究发现

在各组的交流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

(1)第一节中三个“轻轻地”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无区别?

反复诵读,仔细体会并简要分析

“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中的“轻轻的”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惊喜,另两个“轻轻地”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地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对其离别时的眷恋与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加突出

(二)“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结合徐志摩的生平)

“梦”包括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根据诗人过去的经历与思想变化的过程,它至少应该包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自在的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等这里抒发的不止是诗人对康桥的喜爱,更包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失落

(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的“笙箫”可不可以换成别的乐器?

为什么?

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四、拓展发现

古诗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一)动物类

1.蝉 

感身世,诉悲凉:

唐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痛别离,苦远游: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唐李益《春夜闻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4.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4.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二)植物类

1.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

小雅·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2.梅 

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3.菊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5.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6.芳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3)自然现象类

1.明月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

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的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

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明月是情感的寄托 

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2.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3.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咏梅》)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4.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

五、实战演练·

活学活用

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

第三联中的“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的意境。

六、志摩语录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

最大的成功是飞!

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

诗是从翅膀上出世的;

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飞:

超脱一切,笼罩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

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湖,草地,是我的课堂;

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

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感觉是它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