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9552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7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

《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高级经济师大纲答案Word格式.docx

40

企业战略管理40

企业的“四定”管理45

生产能力及其核定47

企业技术开发管理47

新产品开发49

技术转移与保护49

供应链管理49

供应链管理策略下的供应商管理51

需求理论

  

(1)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

  

(2)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就是需求表。

(3)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影响需求的因素:

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影响购买愿望与购买能力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为:

价格、收入、消费者嗜好与预期。

  

(2)某种商品的需求还与其它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

相关商品有互补品和替代品两种。

  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

两种互补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替代品是指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两种替代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3)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其基本内容是: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2)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从需求函数的角度上说,需求量的变动是需求函数的自变量(P)变动引起的应变量数值的变化。

无论如何变化,都在函数的值域范围之内。

因而表现在图形上为同一曲线(即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相反的,需求的变动是由于函数外的原因(外生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函数整体的变化。

在需求函数的例子中表现为需求函数自变量外的因素如:

收入,嗜好等的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

因而似的整个函数改变,表现为整体曲线的平行移动

弹性理论是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与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比率间的关系(前者为需求价格弹性,后者为供给价格弹性)

(1) 

 

Ed→∞:

需求完全有弹性,与Q轴平行。

表示价格的任何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

(2)Ed=0:

需求完全无弹性,与P轴平行的直线。

表示价格无论怎样变动,需求量却固定不变。

例如作为商品的火葬的服务费(3) 

1<

Ed<

∞:

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较缓(斜率>

1)。

表示价格的任何变动,会引起需求量较大程度的变动。

(4) 

0<

Ed<

1:

需求缺乏弹性,需求曲线较陡(斜率>

表示价格的任何变动,会引起需求量较小程度的变动。

在价格变动为△P时,需求富有弹性(D1曲线)的需求量变动为△Q1,而需求缺乏弹性(D2曲线)的需求量变动为△Q2,且△Q1>△Q2。

3.影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商品的需求程度:

成反比,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于奢侈品的需求弹性;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成正比,越易被替代的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成正比,用途广泛的商品需求弹性大;

(4)商品的使用时间:

成反比,非耐用商品的需求弹性大。

4.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

点弹性和弧弹性

点弹性__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弧弹性__需求曲线两点之间弧的弹性。

点弹性的计算公式

弧弹性的计算公式(中点公式):

举例1:

设计算机为需求价格富有弹性,Ed=2,售价P=5000元,销售量Q=100台,总收益TR=PQ为500000元,当销售价格降为4500元,则△P=5000-4500=500元,因为△Q=Ed·

△P·

Q/P=2×

500×

100/5000=20(台)所以降价后销售量Q=100+20=120(台)降价后总收益TR=4500×

120=540000元>

降价前的500000元。

即价格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Ed>

1),为了增加收益,应采用降价策略。

消费者理论:

消费者理论主要研究两个重要的理论:

他们是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

这两者都是常见的分析方法,其中基数效用理论一般的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理论则一般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基数效用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是研究市场的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基本观点是:

消费者所购得的产品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在这种情况下,效用的大小可以用数学上的基数(比如1、2、3)来表示。

所谓产品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特定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计量,比如用10元钱看一场电影的效用是50,用5元钱买一杯饮料的效用是5,那么花15元钱可以得到55个效用单位。

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序数效用理论是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定性进行研究。

如刚才提到的例子,如果看电影的效用比喝饮料高,那么电影的效用就是第一,饮料是第二,至于具体的数值则不作定量的研究。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例如,商品1价格下降,使得商品1相对于价格不变的商品2较以前便宜了,这会使消费者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这就是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不考虑实际收入变动的影响,因此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成为收入效应。

例如,当商品1价格下降,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货币收入不变,但现有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增强了,即实际收入水平提高。

这会使消费者改变对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

补偿预算线

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具体地说,在商品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假设可以取走消费者的一部分货币收入,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维持原有的水平,则补偿预算线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下降到只能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

替代效应分析:

为了剔除实际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使消费者能够回到原有的无差异曲线上去,做补偿预算线FG,平行于预算线AB'

补偿预算线FG与预算线AB'

平行,所以这两条预算线的斜率相同,用商品1和2的相对价格P1/P2表示,而且相对价格P1/P2是商品1的价格P1变化以后的相对价格。

替代效应

补偿预算线FG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均衡点c,与原来的均衡点a相比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2,这个增加量就是在剔除了实际收入变化影响之后的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分析

设想一下,再把补偿预算线FG推回到AB的位置上去,于是,消费者的均衡点就会由无差异曲线U1上的c点回复到无差异曲线U2上的b点,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2X3就是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显然归因于商品1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它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结论

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变化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因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收入效应与价格变化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对于吉芬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收入效应与价格变化成同方向的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在于:

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不确定性(风险)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一、不确定性的描述

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描述不确定性的指标有:

1.概率

概率是表示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

概论是一个很难形式化的概念,因为它的形成依赖于不确定事件本事的性质和人们的主观判断。

概论的一个较为客观的衡量来源于以往同类事件发生的频率。

在无法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判断时,概率的形成便取决于依据直觉进行的主观判断,这时,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判断,从而进行不同的选择。

2.期望值

期望值是对不确定事件的所有可能性结果的一个加权平均,而权数正是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

期望值反应了总体趋势,即平均结果。

如果有两种可能性结果,其值为X1和X2,可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r1和Pr2,则其期望值E(X)=Pr1+Pr2。

在存在n种可能性结果的情况下,期望值为:

X2X1

E(X)=Pr1+Pr2+…+PrnXnX2X1

3.方差

方差是离差(实际值与期望值之差)平方的平均值。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有两种可能性结果,其值为X1和X2,相应的发生概率分别为Pr1和Pr2,E(X)为期望值,则方差可表示为

σ2=Pr1[X1-E(X)]2+[X2-E(X)]2

二、期望效用与期望值的效用

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又称预期效用,是指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如果用p和1-p分别表示两种结果W1和W2发生的概率,则期望效用函数可记作EU或E{U[p、(1-p),W1、W2]},即

EU=pU(W1)+(1-p)U(W2)

显然,期望效用是每个状态中的某种效用函数pU(W1)和(1-p)U(W2)的加权和,代表了消费者对每个状态的消费或收入的偏好。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后者是指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所拥有财富的加权平均数,期望值公式为:

W[p、(1-p),W1、W2]=pW1+(1-p)W2

期望值效用=U[pW1+(1-p)W2]。

【例】某人在周薪为360元的情况下得到一个选择机会:

根据他的销售额获得报酬,每周收入900元的概率为20%,其余情况下每周仅收入225元,假定他的效用函数为U=√根号W,求他的期望效用、期望值和期望值效用。

解:

已知U=W,且W1=900时p=0.2,W2=225时1-p=0.8,

则其期望效用为

EU=pU(W1)+(1-p)U(W2)=0.2×

√根号900+0.8×

√根号225=18

其期望值为:

W[p、(1-p),W1、W2]=pW1+(1-p)W2=0.2×

900+0.8×

225=360(元)

其期望值效用为

U[pW1+(1-p)W2]=360=18.97

三、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

1.风险规避者

当一个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小于期望值效用时,他是风险规避者。

他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凹性的,其曲线斜率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平坦。

2.风险爱好者

当一个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大于期望值效用时,他是风险爱好者。

他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凸性的,其曲线斜率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陡峭。

3.风险中立者

当一个消费者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值效用时,他是风险中立者。

他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穿过原点的直线。

可见,不同的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是风险规避者,人们会以各种形式避免风险。

但是有些人在某种情况下却喜欢冒风险。

真正的风险中立者可能并不多见。

四、降低风险的途径

1.多样化选择

多样化指消费者在计划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某项带有风险的经济活动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行动,以降低风险。

2.风险分散

投资者通过投资许多项目或者持有许多公司的股票而消除风险。

这种以多种形式持有资产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持有单一资产而发生的风险,这样,投资者的投资报酬就会更加确定。

3.保险

在消费者面临风险的情况下,风险回避者会愿意放弃一部分收入去购买保险。

如果保险的价格正好等于期望损失,风险规避者将会购买足够的保险,以使他们从任何可能遭受的损失中得到全额补偿,确定收入给他们带来的效用要高于存在无损失时高收入、有损失时低收入这种不稳定情况带来的效用。

此外,消费者可以进行自保,一是采取资产多元化组合,如购买共同互助基金;

二是向某些基金存放资金,以抵消未来损失或收入降低。

生产要素配置组合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经济形态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但是它们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如何配置的问题。

第一,一切实体经济都会直接表现为生产要素配置。

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就是怎样以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而制造出产品。

从流通的角度看,就是怎样通过一定生产要素配置而使产品发生位移,与新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形成新的组合。

从交换的角度看,就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怎样卖掉自己不再需要的产品(生产要素组合),买回自己需要的产品(生产要素组合)。

从分配的角度看,就是怎样把产品(生产要素组合)分配到众多消费者手中。

从消费的角度看,就是怎样消费现有产品(生产要素组合),进入下一轮再生产过程。

第二,由于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要素的价值形态,因此资本的流动、银行资金的运动,实际上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它随时可以转换为实物形态的生产要素进入具体的经济活动之中。

因此,研究资源即生产要素的配置,就成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标准和途径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要素。

劳动是指劳动者为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能力,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源、自然矿藏等等,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组合与管理工作的才能。

四者结合在一起,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产品。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要素还包括技术进步,通常又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

(1)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

(2)全部要素生产率或技术进步,包括资源的重新配置、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等。

  对于投入品在产业中的分配和商品在消费者中的分配而言,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边际产品交换率必须是同一的,即社会为了新增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A,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商品B,作为生产要素而言,则减少这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B后,必须能增加所需数量的生产要素A。

与此相关,帕累托最优理论认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同样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任何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一样的,二是任何投入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生产要素来说都是一样的,三是社会的边际产品变换率必须等于任何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此基础上,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模型应是:

  经济发展=劳动×

劳动力要素贡献率+资本(包括基础设施、厂房、机器等)×

资本要素贡献率+土地(包括各种自然资源)×

土地要素贡献率+管理(即企业家才能)×

管理要素贡献率+技术×

技术进步贡献率

  这个模型的含义是:

第一,生产要素配置的目的、目标,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增长,否则就不优化。

第二,无论是微观经济体还是宏观经济体,无论是产品生产、商品运动,还是产业发展、全社会经济运动,模型中的五大生产要素不可或缺(但物质形态诸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货币形态;

以资金形式运动组合),配置起来才能形成生产力,创造价值。

第三,在一定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因而同样的经济结果可以有多种生产要素组合,但无论是哪一种组合,都必须达到帕累托最优,总收益最大化。

第四,生产要素配置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不惜代价,以致耗尽或破坏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而应使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生态和环境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

  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途径,一是引进要素,即从外界输入某些生产要素,优化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配置,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①引进稀缺要素。

经济体在产品生产、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自身只具有某些生产要素,缺乏别的生产要素,因而必须依靠引进,才能使生产、经营活动运转起来。

我国农村农业商品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重要原因是广大农民缺乏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不少地方涌现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承担农产品的开发、营销,农户则负责生产,效果较为明显。

这实际上是引进了农村稀缺的经营管理要素,使原来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

②补足加快发展和扩大经济规模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

③对自己生产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商品和自身需要较少而且生产要素稀缺的商品,采取放弃生产,通过对外贸易输入的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益。

三是激活要素,就是通过建立新的机制,使原来处于闲置状态的生产要素组合激活起来,创造价值,产生效益。

四是创新要素。

经济学家熊彼特著名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五是要素再生。

生产要素配置后,必须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价值,才能对原来的各生产要素进行价值补偿,然后重新组合,进行下一轮再生产。

市场上销售不出去,实现不了其价值,产品质量再好,也不能说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优化的。

  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围绕“以人为本”进行生产要素配置。

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只有人这一要素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配置过程中居于主导、支配的地位。

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合和管理水平,决定着物质要素配置的效益,决定着生产要素的输出或输入。

“以人为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就是尽可能把所有的劳动者、管理者与物质生产要素组合起来。

  二是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

一种先进生产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往往会使原有的资源优势发生变化,从而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配置。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

市场经济既是开放经济,又是连续的过程,要立足于此来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生产要素配置在更长的时间内和更大的范围内最优化。

因为一定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组合,在一个环节上看不一定是最优,在一个产业链上会是最优;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是最优,在更大范围则是最优。

生产者均衡

所谓生产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成本下,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

所谓产量最大化是在既定成本下实现产量最大化。

  当某生产者在给定的成本约束下,产出量达到最大时,该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

另一种说法是,给定总成本,当达到最高的等产量曲线时,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

  生产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成本下,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

  当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市场时,实现生产者均衡即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市场结构为非完全竞争市场时,实现生产者均衡未必实现利润最大化。

生产者均衡条件

生产者均衡的基本条件

  MR=MC,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MC:

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MC=ΔTC/ΔQ

  边际收益MR:

厂商每多销售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总收益的增量与销售量增量之比。

  MR=ΔTR/ΔQ

停止营业点

  在这一点上MC=AVC,这时,收益刚够补偿可变成本,厂商就可能生产。

因为,在这一点上进行生产只会损失不变成本,如不生产也会受同样的损失。

如收益处在A点以下,不足补偿平均可变成本,厂商便不可能生产,如不停产,厂商不仅蒙受不变成本的损失,而且蒙受可变成本的损失。

收支相抵点

  在这一点上MC=ATC(AC),这时,如收益正好补偿平均成本,即收支相抵,厂商仍愿意生产,因为它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注意:

西方学者把平均利润当作平均可变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关生产者均衡的分析

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线

  企业的供给曲线就是企业的边际成本线,边际成本线向右上方倾斜,所以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这是企业按照边际成本线决定价格和产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是既定的,任何一家厂商增加或减少销售量都不会影响价格,任何一家厂商不是价格的决定者,而只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

由于价格为常数,所以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但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仍向右下方倾斜,单个厂商的水平需求曲线仅仅表示整个行业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对该行业产品总需求量必须等于组成该行业的各厂商所面临(或提供的)的需求量之和。

这一情况适用于所有价格,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此。

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即价格为常数的条件下:

  ∵R=PQ,AR=PQ/Q=P

  MR=dR/dQ=dPQ/dQ=P

  ∴AR=MR=P

垄断市场

  垄断:

是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

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没有任何替代品的竞争对手,这种市场叫垄断市场。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

销售量和价格成相反方向变化。

只有降价才能增加销售量,曲线因而向右下方倾斜。

  AR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这与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只是AR曲线随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平均收益随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并且,边际收益比平均收益下降的更快,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的原因是:

单位产品价格随销售量增加而下降。

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带来的收益,即边际收益,就低于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全部收益。

  1.概念

  在长期中,生产函数中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同一数量的产出往往可以由各种要素的多种不同组合来得到。

生产函数的这一特征可以用等产量曲线(isoquantcurve)来描述。

  假定某一种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劳动L资本K两种要素,两种要素都是可变的,并且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替代,那么等产量曲线就是一条由用技术上有效的方法生产一定产量的所有劳动和资本可能组合点所组成的一条曲线。

如生产100个单位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