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
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
【答案】
(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菜;
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⑴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D.发放/指被任用;
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
所以答案选B。
⑵翻译要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作”,新建;
“日”,每天:
“惟”,只;
“晏然”,安宁;
“徒”,迁移;
“惠”,恩惠。
⑶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
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
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意思有三层:
救灾、利民、先王功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因”“此”,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即可。
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考查的是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C考查的是乙文原句。
较为简单。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⑷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发司农之菜;
③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
语词后停顿;
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介词前停顿。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乙】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
“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
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①?
(欧阳修《归田录》)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邑人请曰:
“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乃遣吏持币往。
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
一童子十六七耳。
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
“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
“我在,尔尚畏耶?
”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
“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
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
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庄子》曰:
“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
(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
(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无他,但手熟尔
但:
________
②尔安敢轻吾射
轻:
③老翁手一短柄斧
手:
④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
则:
(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
(1)只;
轻视;
手持,手拿;
竟然,原来
(2)示例一:
卖油翁:
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猎虎翁:
“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
示例二:
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
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
示例三:
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
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3)示例一:
借事说理。
作用:
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
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描写细致传神。
【甲】文“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置”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
【乙】文用“搏”“扑”“跃”和“奋臂”“屹立”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擅设悬念。
【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
【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
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
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示例四:
运用映衬(衬托)。
【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
【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
【解析】【分析】⑴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但:
只。
②句意为: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轻:
轻视。
③句意为:
老头儿手拿一短柄斧。
手:
手持,手拿。
④句意为:
人到了竟然是一个老头儿,头发胡须都白了。
则:
竟然,原来。
⑵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
由文章的关键句子可分析两位老人的形象,如“无他,惟手熟尔”“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也可从把握事物内在规律和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等方面回答。
⑶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掌握,做题时细读甲乙两文可知,两篇文章都是借事来说理的,甲文借射箭和倒油,乙文借捕虎;
人物描写、设置悬念和衬托也都是两文的写作特点,可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⑴①只;
②轻视;
③手持,手拿;
④竟然,原来。
⑵示例一:
示例二:
示例三:
⑶示例一:
示例四: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⑵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⑶本题考查分析内容和写法。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即可。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乙)我的族里面有位叫中涵兄长做旌德县知县时,郊外有虎患,已经使好几位猎户受伤,却不能捕到它。
县里有人说:
“只有聘请徽州的唐打猎才能除去虎患。
”休宁戴东原说:
“明代有个姓唐的人,刚一结婚就被老虎杀死,他的妻子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告诉他说:
‘你不能杀死老虎,就不是我儿子;
后代子孙不能杀死老虎的,也都不是我的子孙。
’所以唐氏世代都能捕捉老虎。
”中涵便派遣使者拿着钱去请唐氏的人来,使者回来说:
唐氏已经选捕虎手艺精良的两个人来了。
人到了是一个老头儿,头发胡须都白了,时不时还咯咯笑;
另外一个是个十六十七岁的小孩子。
中涵非常失望,也只好为他们准备饭食。
老头儿察觉到中涵心中不满,半跪禀报说:
“我听说这只老虎距城不过才五里地,我们先去捕捉它再吃饭也不晚。
”中涵于是叫差役带他们去老虎出没的地方。
差役到山谷口时不敢前进了。
老头儿蔑视的说:
“有我在,你怕什么?
”进到山谷深处时,老头儿对小孩子说:
“这只小老虎(蔑视)好像刚睡,你去把它叫醒。
”小孩儿于是发出老虎的呼啸声,老虎果然从林子里冲出来,径直向老头儿扑来。
老头儿手拿一短柄斧,向前冲出九寸,举起手臂屹立在老虎面前。
老虎扑过来,老头儿侧头避开它,老虎自老头儿头顶跳过已经流血倒在地上,上前去看老虎,从下巴到尾巴都因碰到斧头而裂开。
中涵于是重赏他们二人送他们回去。
老头儿自己称锻炼手臂十年,锻炼双眼十年,他的眼睛就是用笤帚横扫也不会眨一下。
他的手臂让壮夫攀爬,吊在他的手臂上也不能动摇。
庄子说:
练习才是解决一切事情的方法,技巧不过是练习的门径罢了,相信了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
祯趣同知行,不应。
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
“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
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
既渡,两人见贼即走。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
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
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
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
王传》有删节)
【注】①同知:
官名。
②淖(nà
o):
烂泥。
③鬻(yù
):
卖。
④榇(chè
n):
棺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面数之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责备(数落);
首领;
逃跑;
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
一是勇于担当。
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
二是不惧生死。
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
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分析】⑴①面数之。
句意:
(王祯)当面责备了他。
数:
责备,数落。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
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
魁:
首领
③两人见贼即走。
(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
走:
逃跑。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
直:
同“值”,价值。
⑵①至:
到。
方正。
句意是: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骤:
突然。
前项:
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
翌日:
第二天。
句意是: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
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
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
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⑴①责备(数落);
②首领;
③逃跑;
④价值。
⑵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⑶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
不多余。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
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
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
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
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散的官兵。
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
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
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
他们故意激王祯说:
“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
”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
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
王祯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
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骂。
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
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
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脸像活人一样。
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
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
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
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
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
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
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
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
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
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
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濯去泥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
置盆中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例:
以石盆养之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游慈湖山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
(1)C
(2)D
(3)余/游慈湖山中
(4)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
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
(1)A清洗;
B给予;
C达到;
到……去;
D放置,安置。
故选C。
(2)“以石盆养之”中的“之”做代词,代指石菖蒲。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动词,到。
C助词,的。
D代词,代指曹刿。
故选D。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在慈湖山中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