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8225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Word文档格式.docx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

包括平均分配土地在内的社会改革方案,表达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

立小农经济社会的强烈愿望,从而将农民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农民

阶级毕竟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它提出的目标与历史发展趋势相悖,尤其是圣

库制度和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对发动农民参加起义有积极作用,但从社会文

明发展来看破坏作用很大。

4.新思想的萌发

鸦片战争以后产生的新思潮无疑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在当时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就历史发展的方向来看,其影响力毕竟有限。

但必须认识到以

下几个方面:

①新思潮并没有使中国出现一个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社

会的具体冲击有限。

②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还属于对世界的浅层次认识,封

建地主阶级的出身局限了其思想的发展。

《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

义的方案,也缺乏资产力量的推动。

对新思想的评价:

鸦片战争中,中国出现了新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

件下,对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而,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阶级

和时代的烙印,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提出了学习西

方、改革内政的主张,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从而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

来。

5.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反映近代先进中国人向四方寻求真理,但它并

不是这场农民战争的产物,因此不可能实行。

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

反对外国干涉其内政,直接与外国武装作战,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从而具

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所有这一切,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造成

的,是以往的农民斗争所不具备的。

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反映中国社

会近代化的发展要求,他们着眼于土地分配,向往小农经济社会,这是与中国

社会近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资政新篇》不代表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

要求,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不会也没有产生社会作用。

专题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内部分化的

结果。

因此,它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革命的双重打击下

的一种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既然是改革就必然向西方学习,既然是

自救就必然是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其思想的实质是立足封建主义,通过

吸取西方的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谋求清王朝的自强。

核心是“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

它是鸦片战争早期地主阶级开明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发展

与变异,下启维新变法思想,是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洋务运动的本

意是巩固和加强封建制度,以西学之“用”来维护中学之“体”。

结果,使资本主

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陆续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重要阶段,并

最终导致了“中体”的动摇。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

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

和先进工具;

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

在一定程

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势力的扩张;

或多或少的增强了国防能力;

诱导刺激了

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

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缺口,打破

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轻视工商业的传统的封建理论;

为西学传播起

了推动作用。

其消极作用可归纳为:

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军事工业

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

民用工业为解决军事工业困难,不

能为社会求富;

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

经营管理腐败;

充满封建观念。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

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封建经济日益解体。

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后,中国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新的成份,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

解体。

(2)使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得到发展,无

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3)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在近代工业引进西方自然

科学的同时,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也随之引入,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拓

荒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派,他

们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逐渐成长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并开始登上

政治舞台。

而这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成为民族资产阶级走向政治舞

台的物质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按政治地位、经济力量不同,可分为不同的阶层:

第一,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不是封建政

权的当权者,对封建制度有抵制;

他们又有依赖帝国主义的一面,但与帝国主

义也有矛盾。

一般来说,他们欢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期望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的资本主义制度;

但又害怕暴力革命损害自身利益,希望走君主立宪的道路。

爱国图强的戊戌变法和20世纪初的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就反映了他们的

愿望。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要是中小资本家,他们所经营的近代

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经济力量比较脆弱,政治上缺乏有力的靠山。

他们同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系较少,且常常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

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革命的方

式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便是由他们发动和领导的。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清政府极端腐败。

如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工程等。

②李鸿章避战自保,一味妥协退让,致使被动挨打。

如平壤战前和威海卫战役

中,李鸿章都主张避战自保。

③清军军备废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日本在

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大力发展军国主义,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朝鲜和中

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蓄谋已久。

(2)影响:

①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耻辱,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还割地、

赔款,这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②甲午中日战

争的失败,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从而大大加快

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政治上,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

了义和团运动;

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

热潮,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4.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

这三个派别都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应向西方学习,但是他们

的学习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对这三个派别进行比较,也可使我们加深对中

国近代思想“西学东渐”的认识。

相同点:

①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

强兵;

②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舰,建立新式海军;

③从

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

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

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不同点:

①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洋务派还有镇压人

民革命运动的目的。

②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

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

工业。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③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

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

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5.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

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都主张变法:

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

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主张学习

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

③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区别:

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

整的理论。

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

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

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

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

的政治运动。

专题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1.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基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

压迫但仍有比较大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思想

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④组织基础:

兴中会建立后,积极

联络会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⑤革命形势:

资产阶

级发起收回权利运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⑥时代要求:

各革命团体分散的

起义先后失败,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2.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含义一是反满,推翻清朝政府,

而非反对所有的满洲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各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

要求,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

国。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就是在不根本废除

封建土地制度的基础上,部分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4)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

试图以革命的手段加以解决,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

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享有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坚持了资产

阶级革命的发展方向。

因此,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结束了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

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促进了自由、平等思

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

③为

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推动了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力

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统治。

(2)教训:

①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

制度的改革。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始终不敢这样做,因而失去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支持。

②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

③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政

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迫使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致使伪装共和的袁世

凯轻而易举地窃取了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归于失败。

④辛亥革命的失败使

中国和资本主义失之交臂,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斗争仍任重而道远。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的目标是否或者在多

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基本目

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

革命的最终结果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有得到改变。

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

①没

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

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

位。

②脱离人民群众。

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

底的革命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

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

众,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下孤立无援。

③同盟会软弱无力。

作为辛亥革命

的领导者,同盟会没有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

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

④没有自己的武装。

革命

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

冒险,而始终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专题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1.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出的口号的含义是什么?

应当怎样评价这一口号?

含义:

“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也包括

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理论。

评价: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专制的理论支

柱———儒家思想;

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

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但这

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族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同群

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

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2.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

①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

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

主义抱有幻想。

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

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

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进行了彻底的斗争。

②从运动的规模和群众基础上来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

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五四运动的规模是空前

的,涉及到全国100多个城市,从卷入的阶层来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

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③从结果和影响上来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

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四运动

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

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从此,中国进入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3.比较辛亥革命失败与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内外因素的异同,谈谈你从

中得到哪些启示?

(1)相同点:

①客观上都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镇压和破坏革命,帝

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②主观上都

是革命领导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不敢发

动群众摧毁封建势力,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1927年大革命中,以陈独秀为首的

一部分人,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对蒋介石反动派妥协退让,并压

制工农运动。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7年大

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

级领导的;

1927年大革命是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③革命成

果不同: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1927年大革命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

的反动统治。

④群众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人的力量;

1927年大革命

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启示:

两次革命的失败可以看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

权,建立人民武装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4.大革命时期的两种革命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

大革命时期中国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这

一局面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共两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①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实现

了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主义。

中共成立,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④由于国内反动势

力的强大,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虽然,两个主义并存,但三民主义此时占主导地位,其原因有:

①新三民主

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

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

②中共

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小。

③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比共产党大。

专题五30至40年代的中国政局

1.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发展、挫折和转机

(1)序幕: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

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

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派的总方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

始,为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

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

据”的星星之火,提出了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

者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发展:

在井冈山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革命的星星之火

渐成燎原之势。

到1930年夏,全国10多个省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军达10万人。

1930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

三次“围剿”。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

(4)挫折:

1931年王明掌握了中央领导权,他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使

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

红军损失惨重,革命处在危急之中。

(5)转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

正确领导,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此后,红军克服了千难万险,完成

了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提出的依据:

必要性。

日本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中华民

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可能性。

日本侵华加速了国民党的分化,其中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力量要求抗日;

同时由于日本扩大侵华也损害了英

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以英美为后台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蒋介石也可

能抗日。

(2)确立过程:

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

年12月,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会后毛泽东《论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一二·

运动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

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

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八·

一三事变后,根据

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把南方八省的

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9月,国民党公布合作宣言。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及和平解决原因

(1)背景:

一是日本扩大侵华,加速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二是全国抗日救

亡运动的推动;

三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对张学良、杨虎城的

争取;

四是蒋介石亲赴西安逼张、杨“剿共”,张、杨苦谏无效,只能发动兵谏。

(2)和平解决的原因:

事变发生后出现的复杂形势。

一是从国际上看,日

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

英美担心蒋被杀,亲日派掌

权,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持蒋介石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同共产党采

取某种形式的合作,希望和平解决事变。

二是从国民党内部看,亲日头子何应

钦力主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

亲英美派的宋子文、宋美

龄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

三是从中间阶层和中间力量看,大多数人

赞成抗日,担心事变扩大引发内战,大多数人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西北军

和东北军的许多爱国将领痛恨蒋介石借“剿共”排除异己,更担心蒋介石的报

复,要求杀蒋。

张、杨的态度和中共的调解。

张、杨面对复杂的形势骑虎难下,急盼中共

调解。

中共从民族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

经过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事变和平解决。

4.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和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

坚持长期战争,是抗战取胜的客观有利条件。

②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了一

条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胜的最重要原

因。

③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运动战的军事原则,抓住了日本的弱

点,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最后赢得了胜利。

④国内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和觉醒,

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⑤广大爱国华侨和世界进步人士的积极

支持。

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如苏军出兵东北,美军进攻日本本

土,加速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2)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战场是亚洲最大的陆地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

一。

中国始终如一地承担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

中国人民艰苦卓

绝的抗战,遏制了日本的侵略势头。

②中国的抗战使法西斯轴心国东西夹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