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时事评论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事评论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商平台与线上商户,理应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从长远看,促进电子商务的规范发展,需要明确两者权利义务,让商户免于被胁迫,不必做出各种非自愿的选择。
让“双创”的小草可以自由生长,既需要各个电商平台的理性竞争与包容发展,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规范电商平台的不合理行为。
(舒圣祥)
“好日子养出弱孩子”是哪出了问题
2017-09-1410:
44:
中学生运动会纪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改短跑……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引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被广泛关注。
(9月13日新华社)
中国中小学生身高及体重等身体指标都有不同程度提升,但看着“高大威猛”的学生,体质却不如以前矮小、瘦弱的学生。
学生们“中看不中用”,成了“银样蜡枪头”,体型与体质上的鲜明反差,绝对需要引起从家长、学校、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日子好了,不能养出弱孩子。
学生体质差,与学习功利化,教育只重视成绩,学生家长及学校不关心学生身体素质有关;
也与网络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活越来越舒适与便捷,成年人都变得越来越宅有关。
孩子们不爱户外运动,沉迷于电子产品,难以迈动双腿,造成学生体质急剧下降,肥胖率剧增。
具体而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竞技教育缺乏支撑与内在联系,导致学校体育缺少社会体育的课外支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得不到激发。
相比而言,在美国,仅体操一项就有5000个左右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统计显示,我国各级各类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总共才有7000个左右。
对此,需要各地体育系统与教育部门形成成熟的人才共育体制机制。
再者,需要加大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在场地使用、经费支持等方面,需要政府多加支持与扶持等等。
同时,需要相应提升体育课的比重,有必要把学生体质纳入班级工作考评内容,要能责任到教师,做到层层落实,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同时,也要看到,青少年体质差与整个社会环境也有关系,加大力度推广全民健身,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身处于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之中,这对青少年体质的提升也不无裨益。
不能让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倒挂现象”继续下去。
孩子既然弱,这样的“好日子”又好在哪里?
这样的“好日子”不过是让孩子“慢性中毒”的“坏日子”。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强,才是能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基础。
只有重视学生健康素养教育和运动技能教育,从家庭、学校到全社会,都真正重视起学生体质,才能让孩子过上真正的好日子,这样的“好日子”才能真正成为青少年的“蜜糖”,而不至于成了“砒霜”。
(宪认)
共享单车心声:
共建方能共享
2017-09-1114:
26:
9月10日《焦点访谈》播出了共享单车带来的出行便利,随用随取,随用随停,方便的取用已经在全国许多城市改变了大家的出行方式。
然而一些违规使用乱象依然严重,逆行、闯红灯、在机动车道上和汽车争道以及把孩子放在车篮里出行等,更有“水深火热”“上天入地”“大卸八块”“横卧街头”等暴力使用情况,以至于现在多地明确禁止共享单车继续投放。
共享单车的出现原本是为了助推低碳生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可是却成了新的堵点和难点,用户素质的问题是其中一方面,但根本还是在于管理,既包含了服务,也包含了约束和激励。
如何更好地管理用户的行为,一些共享单车公司从一开始就设计了信用积分制。
然而,目前各公司的信用机制中,如果没有人举报,许多的用车乱象也无法得到监督,这样的信用分实际意义并不大。
共享单车,崇尚的是共享的精神,先有共,才能享,而共的反面则是私。
如果大家骑完车都把车停到了自家后院里,共享变成私享,且不说有没有违法,那结果肯定就是谁都享受不了共享单车的便利;
如果大家都贪图方便把车随便扔在地铁口,那别人乱停的单车也同样会挡住你的路。
再说几十家单车企业,如果没有一点儿共享精神,只管互相碾压跑马圈地,不打破数据壁垒,那就无法改变整体上单车的无序投放,也无法提升整个城市的单车共享效率。
而如果城市的管理者只图省事儿,搞个一刀切,那有缺陷的好事儿就没法改进和发展。
因此,要想共享,必先共建。
今年8月3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共享单车是方便公众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重要方式,共享单车企业和城市人民政府都是共享单车管理的责任主体。
笔者建议共享单车企业应建立信用共享机制,不按规则使用共享单车的人员应被共享单车公司采取禁止骑行、扣除押金等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甚至可以将其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的征信系统,限制到其贷款、出行、消费等权利。
共享单车的停放,要同时考虑便利性和秩序性,尝试用电子围栏的方式来规范停车行为。
科学计算每个城市所需的单车数量、划定停车区域、规范单车投放、调度,建一个统一的平台,政府、行业协会等都参与进来,利用各公司的大数据,完成科学的调度。
用户希望获得更好的出行体验,企业希望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政府希望得到更大的社会效益,只有在各方共同参与治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共享”这辆单车。
(裴春艳)
“你有几套房”随地吐痰荒诞的“有钱就有理”
2017-09-1514:
02:
近日,在上海地铁随地吐痰并怒怼别人“你有几套房”的男子找到了。
记者从上海轨道交通行政执法大队获悉,吐痰男子在2号线广兰路站被拦截,因过激行为其被行政处罚50元。
(9月14日 澎湃新闻)
在人口流动迅速的陌生人社会,“有话好好说”经常被逾越和突破。
在利益碎片化和人际关系干燥化的今天,“一磨擦,就起火”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
面对他人的批评质疑,这位男子一言不合就怒怼,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拿出了“你有几套房”来争辩。
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规范部分失灵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导致“道德蹂躏”现象层出不穷——故意将社会中的某些道德规范加以违反、嘲笑和奚落:
将违反道德的言语和举动做得故意张扬,以引人注目。
这一切,在“你有几套房”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和他人发生纠纷,不是反思自己是否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而是在麻木、冷漠、暴戾等不良心态的裹挟下,难以调试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将一件小事“闹大”。
“不管我怎么样,反正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对规则缺乏文化上的敬畏和价值上的认同,不愿意通过沟通与协商来弥合“碎片间的缝隙”,最终为失范行为付出了代价。
一言不合就针锋相对,固执到底;
即使心里明白自己的言行并不妥当,也要利用“你有几套房”来强词夺理、自欺欺人。
“你有几套房”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有钱就有理”的荒诞逻辑。
这一点,和北京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大妈“我月入3万咋可能少你一个鸡蛋?
”如出一辙。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月收入3万就断定她不在乎一个鸡蛋,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有房子甚至有几套房就可以推导出他是一个“上等人”不会做出“不入流”的事情来。
在一个财富时代,一些人习惯用财富上的差异来建构阶层边界与身份认同。
“你有几套房”隐伏着一种错乱的价值认知,即“你不如我,你没有资格说我”。
当自己的失范行为遭遇了他人的指责,就觉得没有了体面、丧失了尊严,便通过一种更加激烈、偏执的方式来发泄愤怒与不满。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言,不以财富论英雄,就能避免用金钱把社会成员分等级、贴标签;
有着起码的素质修养和基本的道德准则,那么他无论身处社会的哪一阶层,也不会因为自己比别人有钱就觉得高人一等。
不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在地铁等公共空间都要遵循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润滑剂和粘合剂,讲究一视同仁,不能因乘客的身份差异区别对待。
即使这名男子真的是有钱人,也不能在地铁上自说自话。
拿“你有几套房”做挡箭牌,掩盖不了他空洞、苍白的精神世界。
(杨朝清)
羡慕别人的惊艳不如自己去实践
2017-09-1616:
37:
杭州一小学保安的请假条惊艳朋友圈!
昨天,杭州市滨和小学常务副校长田燕芳发了条微信,晒了一张“惊艳”的请假条:
“保安叔叔的请假条,有让老师们惊艳的书写和措辞。
”一位妈妈迅速转发,说:
“文笔和书法都比我好,这位师傅可以做网红啦”。
(9月15日东方网)
请假条的内容很简单:
“您好!
由于要回老家送孩子去山西太原上学,特向您请假一个礼拜。
因要赶今早6:
30的班车,没有当面给您辞行,请原谅我的不敬(校园的安保值班已安排妥当,请您放心)。
”
保安叔叔的请假条,其实并没有多么高大上,甚至也算不上小清新。
它不过体现了一种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别人的尊重态度。
甚至包括字写的好,其实我们都能做到。
现在朋友圈有一种浮躁的现象,时不时就会晒出网红请假条、网红辞职信、网红底层人。
然后就是整屏整屏的感动、羡慕,却很少有人自己去反思“我为什么做不到?
比如这张请假条。
把工作交接好,最好当面请假,这不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事吗?
但即使这样简单的小事,很多人却做不到。
能打个电话请假的就算不错了,很多人更是短信、微信请假:
“今天有事,请假一天”。
这看起来更像个通报或告知,缺乏起码的尊重感。
再比如,最近,关于底层百姓月收入几万元的报道多起来。
什么北京大妈卖煎饼月入3万元,浙江省金华大爷卖烧饼攒下7套房,让不少市民觉得成了“最容易受伤的人”。
其实,如果没有起早贪黑的吃苦耐劳,没有诚信经营的恒心,是挣不到几个钱的。
卖煎饼的大妈,每天都不敢休息,也就过年休初一初二这两天。
都觉得羡慕,可是真正能有几个也去试试的?
羡慕别人的惊艳,不如自己去实践。
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找一找自身的特点,加强自己的修养,起而践行,你也能成为网红,也会很惊艳。
就怕看到别人的惊艳,然后陷入焦虑,然后去喝鸡汤让自己平静,接着又陷入新一轮的焦虑。
正值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双创”对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没有实干精神是做不到的。
多一些实干,少一些惊羡,也许我们也就少了一些焦虑,多了一些惊喜。
(丁慎毅)
读懂“乡愁地图”比纠结科学性更重要
2017-09-1910:
24:
距离阖家团圆的中秋节还有半个多月时间,网上一份关于“乡愁”的地图抢先出炉了。
今日,曾连续两年制作“中国孝心地图”的网友“年轻泰”再次发布2017中国乡愁地图,依次列出中国各省乡愁排名。
其中,江苏、四川、安徽占据前三,东三省排名靠后。
(9月18日《北京晨报》)
“乡愁地图”引发了网友激烈讨论,甚至出现了各地网友“互掐”的画面。
江苏省击败了北上广高居“乡愁”排行榜第一位,四川、安徽两省紧随其后,后两者都是劳力输出大省,或许也因此“乡愁”程度更浓。
但是,这个“乡愁地图”显然是存在瑕疵的。
这是因为“乡愁地图”的绘制者只是一名普通员工。
绘制者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的员工,他是依据“购买保健品消费数据”和“外出人员情况”绘制的。
也就是说,哪儿购买这款保健品的人员多,就是“最乡愁”、“最孝心”的地方。
由此来看,这样的“乡愁地图”是没有说服力的。
因此,很多人都在争议“乡愁地图”的科学性、合理性。
其实,我们没有必须纠结于“乡愁地图”是不是科学的。
即使这只是心血来潮的闹着玩,也不会影响“乡愁地图”的实际意义。
回家看父母的是“回应乡愁”,不回家看父母的,也不能就说人家没有乡愁。
乡愁在心里,谁也看不见。
人是有感情的生命,只要漂泊在外,就难免会有乡愁。
这个乡愁不会因为你是北京人还是南京人,不会因为你是湖北人还是湖南人而不同。
大家的乡愁都是一样的。
谁不思念家乡,谁不思念老人,谁不思念妻儿?
只不过,不是每一个人的乡愁都能得到纾解。
“乡愁地图”不能只挂在百姓的心里,因为是不是能“常回家看看”,自己可能是身不由己。
“乡愁地图”倒是应该让企业家们好好看看,只有让他们读懂“乡愁地图”的思念之苦,“乡愁地图”的出现才是有意义的。
一到放假的时候,各地用工单位都会想办法“留住员工”。
有的是强硬剥夺他们的假日,要求必须加班生产。
有的则是通融一下,可以休息半个假日,而不是全部。
有的会“提高假日费用”吸引职工不回故乡。
有的地方甚至会用免费参观当地景区、免费看电影的办法,鼓励职工“放假不回家”。
更有甚者,会在开展优秀职工评选的时候,倾向于“放假不回家”的职工。
在这样的就业环境里,乡愁何处安放?
不是不想回家,而是身不由己。
企业家必须有“乡愁情怀”,这样才能回应职工的“浓烈乡愁”。
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与国庆长假完美“撞期”,但愿这个节日,“乡愁地图” 能挂在企业家的心里。
(郭元鹏)
讲好自己的青春励志故事
2017-09-2613:
46:
最近在接受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被媒体称为“中国版霍金”的“轮椅少年”邵镇炜表示,他不希望人们因为他身体的缺陷,就放低对他的期望,将天生残疾的他想当然地当作励志榜样,而是希望人们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他面对困难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见解。
1岁那年,邵镇炜被诊断患有“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生活不能自理,衣食住行都得依靠家人的照顾。
凭着对知识的渴求,邵镇炜与病魔抗争,同轮椅为伴,努力克服因身体缺陷带来的种种不便,坚持学业。
新学期,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
“我不是你们天生的励志榜样”。
很熟悉的一句话。
公开场合穿短裙露假肢的西南政法大学女学生谢仁慈,也说过一句相似的话:
我并没有做什么非比寻常的事,我只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身体机能,去做想做的事。
残疾不会使一个人变得优秀,残疾也不代表着要成为激励你们的对象。
邵镇炜和谢仁慈都拒绝因为自己的残疾人状况,被想当然地认为是励志人士,他们不想被“标签化”,只想被当作一个普通人看待。
作为一名克服各种困难平等竞争考入一所很不错的大学的青年,邵镇炜有其深刻的思想认知,他试图用自己的呼吁,矫正社会普遍的对残疾人的错误认知:
“当残疾人被特殊化成一种象征,我认识到,相比较于我们身体本身的缺陷和病症,我们所居住的社会的看法更容易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残疾人。
邵镇炜不介意做一个励志榜样,但我们要超越他的残疾人状况理解他的“励志内涵”,他能用好先天给予他的局限身体条件,后天也足够努力。
人有自我暗示的特殊能力,我们常常说“榜样的力量”,即从他(她)者身上汲取奋斗的正能量,特别是从两类人身上尤显明显:
不如自己的,比如所谓身残志坚的青少年;
比自己优秀且更加努力的。
将励志动力寄托在“与人比较”追求心理平衡身上,还不如将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奋斗内驱力。
如果还原邵镇炜们的励志故事,很容易发现他们的动力来自自身的精神世界。
显然,霍金的这句话更能诠释“奋斗”:
“长久以来,我一直努力突破自身情况的局限,尽己所能,过充实的生活。
我的思想曾环游世界,从极寒的南极到零重力的苍穹之外,都有我思想的足迹。
长期以来,关于残疾人“身残志坚”励志故事的宣传,与“励志”“奋斗”的真实内涵有偏差。
残疾人不是因为身体残疾更加励志,他们所希望的也是在看清自身条件、用好自身天赋的基础上,做一个身心完全充分发展的人,做一个更加能融入社会的人,实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
在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有相通之处。
用好自身的天赋,通过后天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励志的代表,像邵镇炜一样活出自己的人生。
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如果说邵镇炜是励志榜样,那绝不是因为他的残疾人状况,而是因为他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和做法,接受已有的,通过奋斗突破阻碍,向着内心的高峰攀登,凭借着永不止步的努力奋斗,在平凡的生活里创造自己的不平凡。
不要说什么“身残志坚”,在每个人的生命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才是通用法则。
青年当讲好自己的青春励志故事,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
“卖西红柿买3套房”的寓言该咋看
2017-09-2708:
47:
曹建是上海市嘉定区的江桥批发市场一名商户。
2002年,每年能卖出200吨西红柿,到了2017年,他几乎每天都能在上海卖出100到180吨,特别是最近这五年,西红柿的销量逐年猛增。
曹建告诉记者,他们每年的营业额按毛利来说一亿元左右,个人利润也在150到200万元左右。
而且曹建也从最初的租房住到现在已在上海有两、三套房。
(9月26日央视财经)
小小的西红柿和动辄资产上千万的上海楼房相比,确实有点像“一枚曲别针换一栋别墅”的传奇。
上海9月二手房均价每平米达50813元,三套房的面积再小,估计千万市值是没问题的。
这样的视觉冲击力,在“男子靠卖西红柿在上海买三套房 每年毛利达一个亿”的新闻标题之下,给舆论场砸起阵阵羡慕嫉妒恨的涟漪:
原来卖西红柿这么赚钱、原来在上海买楼也不难、原来北上广美若天堂……只有懂行的在新闻跟帖里皮里春秋一句:
又要来骗我去卖西红柿了!
类似“卖西红柿在上海买3套房”的新闻近年风起云涌,比如“月入3万煎饼大妈不是传说 浙江一男子靠卖烧饼攒下7套房”等。
新闻当然都挺励志的:
底层群体、血汗打拼、扎根城市、财务自由,营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认知错觉——好像随便卖点不起眼的小玩意儿,都能遍地黄金满手银。
挣钱如此容易,你还如此潦倒,大概只怪自己不争气。
可是,“卖西红柿买3套房”的寓言究竟该怎么看呢?
首先,这个“男子”,恐怕不是地铁里的流浪歌手,也不是落魄在大都市的异乡人,更不是怀揣梦想在城市头破血流的你我。
对一座大城市来说,卖西红柿的成百上千,“每天都能在上海卖出100到180吨”的男子,不算西红柿界的寡头,至少也是这个领域的“大咖”了。
其次,这种“传播技巧”故意忽略了奋斗拼搏过程,消隐了当事人的成功概率问题,容易让人在结果冲动之下直接“复制黏贴”。
可是,今天你再去上海卖西红柿,多少年才能换两三套现房呢?
按照这个逻辑,所有成功人士都能在类似“震惊体”的标题下,成为普通人自省自责的最佳材料了。
做电商的,也只有一个马云;
搞田径的,也只有一个刘翔;
弹钢琴的,也只有一个郎朗。
承认先赋的差异,承认时局的加持,这是我们对待鸡汤版“成功学”最理性的态度。
当然,“卖西红柿买3套房”的寓言,本身就是谈市民菜篮子事宜,媒体并非在鼓动个人成功哲学,倒是二次传播中的断章取义,引得网友在“西红柿和上海楼房”之间万般纠结。
他们买房了,他们成功了,他们走上人生巅峰了。
励志的是精神,传奇的是道路,但这一切,未必有实操价值上的可复制意义。
当然,“卖什么”都能光芒四射,但不要等光芒四射后再隐去苦逼岁月告诉我们,成功就是“soeasy”。
(邓海建)
让“带病坚持工作”不再成表彰标准
2017-09-1012:
59:
一副拐杖,一笔好字,一头斑白短发,一个清瘦背影。
近日,一位老教授拄双拐为学生上课、写板书的照片在网络热传。
记者获悉,这位老师名叫周义仓,是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老师前些日子脚部骨裂受伤,但他拄着双拐依旧精神饱满地为同学们授业解惑。
(9月9日《南方都市报》)
这位60岁的老教授“拄拐上课”的场景,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十分感动。
在场的学生被感动了,学校的同事被感动了,遥远的网友也被感动了。
感动是发自内心的。
但是,“拄拐上课”不是送给教师节最好的礼物。
之所以被“拄拐上课”感动,是因为师德的光华。
多么希望所有教师都是兢兢业业的,多么希望所有教师都是道德完美的,多么希望所有教师都是灵魂工程师。
“拄拐上课”的教授,他是心甘情愿的,没有一个人强迫他,只是他觉得马上要告别一生钟爱的讲堂了,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这种恋恋不舍的情感寄托中,老人用“拄拐上课”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老教师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对于教师而言,只要你真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就能换取社会的尊重。
我们的教师要感知“拄拐上课”里蕴藏的那种对事业的执着。
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失去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彩。
性侵学生的,学术造假的,“课堂不讲课后讲”只为赚钱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尽管只是个案,却也值得思考。
教育部出台了“师德一票否决”机制,如果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像“拄拐上课”的老教授一样,有着火热的情怀,何愁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愿,“师德一票否决机制”能够催生更多兢兢业业对待工作的好教师。
事情总也需要多角度审视。
似乎该少点“拄拐上课”的伤痛。
这牵涉的其实是基本权益问题,是如何让教师更加健康的投身教育事业?
而实际上是,我们总是倡导“带病工作”,打着点滴上课的教师,忍者剧痛上课的教师,患了癌症放弃治疗坚守课堂的教师,父亲病重住院依然上课的教师,这些都成为宣传的角度,这些都成为评先创优的标准。
细想之下,这恰恰是最不科学的工作态度,最不科学的评选态度。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状态,有了好的状态,才能更好传播知识。
在“拄拐上课”里不能只看到师德的光华。
但愿,优秀教师评选里再也没有“带病坚持工作”。
过日子,就要“土”一点
作者:
杨果平
2017-09-0519:
50来源:
Hi,南周
曾几何时,在保鲜膜流行之初,我曾“嘲笑”父母的传统保鲜法。
“现在都用上保鲜膜了,谁还拿碗倒过来盖着啊,土不土哦?
”后来发现,和我一样的人还挺多,大家就爱嘲笑那些跟不上潮流的人。
然而,没过多久,我也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几年后,身边许多朋友对我说:
“土不土啊,现在都用乐扣了,你还在用保鲜膜。
”逼得我立刻去超市买了一套市面上最流行的保鲜盒。
生活的花样翻新,让我们渐渐忘记了最原始的状态。
当各种化学原料侵袭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