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考试重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温病考试重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考试重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卷四、杂说)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直达在下之病所。
吴氏用“羽”、“衡”、“权”三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的区别和主治
1辛凉轻剂指桑菊饮方,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轻之方。
(上焦篇6)214: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2辛凉平剂指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代表方。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微渴,咽喉红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清热解表之力比桑菊饮为强;
桑菊饮宣肺止咳之力比银翘散为优。
3辛凉重剂指白虎汤,主治温邪入里(气分),肺胃热盛之证。
证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洪。
白虎汤“四禁”: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脉沉者,不可与也;
不渴者,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证
(中焦篇17)234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邪正合治法:
适用于腑实应下失下,邪气留连,正气内虚,不能运药。
当采用扶正逐邪,邪正合治。
用新加黄龙汤。
脏腑合治法:
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者。
方用宣白承气汤。
二肠同治法:
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
选用导赤承气汤,属大小肠合治之法。
两少阴合治法:
用于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方选牛黄承气汤。
腑中气血合治法:
由于阴液亏耗,大便不通,用“增水行舟”的增液汤,以滋阴通便。
绪论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温病学发展概况
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明末医家吴又可出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
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
《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薛生白
《湿热病篇》是专论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著作,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内容。
吴鞠通
《温病条辨》是后世学习温病学必读之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三焦分治大法
王孟英《温热经纬》
P3表格看一下(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概括)
P5表2明清时期温病学主要成就概括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
病因----感受温邪主症----发热病机----易化燥伤阴
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共有的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
2.发热是温病必有之症,而且多数热势较高。
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
卫分→气分→营血分→后期
发热恶寒→壮热→身热夜甚→低热(各期都伴有热盛的其他症状如口渴、心烦、溲短赤、舌红、脉数等。
)
3.易内陷生变,出现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证候。
4.病程中易耗伤阴液:
上焦----伤肺阴;
中焦----伤胃;
阴下焦----伤肝肾之阴
看一下:
温病的范围中命名原则
温病的分类
1.以性质分类
温热类温病(纯热无湿):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湿热类温病(有热有湿):
湿温、暑湿、伏暑等
2.以初起见证分类(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
新感温病----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
初起多见肺卫表证,然后由表入里,逐次深入,如风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暑温也属于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起病初期即以里热证为主,病邪或由里外达,或内陷深入,如春温、伏暑。
第二章
七类病邪:
1.风热病邪2.暑热病邪3.湿热病邪4.燥热病邪5.温热病邪6.温毒病邪
7.疠气
几类病邪的临床特点
风热病邪
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
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
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粘腻淹滞,传变慢,病势缠绵
温毒病邪
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3.热毒之性,要注重清热解毒。
发病因素
(一)体质因素
(二)自然因素(三)社会因素
感邪途径
(一)从皮毛而入
(二)从口鼻而入
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
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临床特点:
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传变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如:
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
初起治则:
解表透邪
伏邪温病
简称“伏邪”:
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激发,一般无表证。
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如:
春温、伏暑等。
P18表2-1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第三章温病的变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清·
叶天士创立
概念:
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括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气分证辨证要点: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分证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血分证辨证要点:
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三焦辨证
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
邪在中焦
阳明热炽辨证要点:
壮热,大汗,渴饮,苔黄燥,脉洪大
第四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第一节辨常见症状
一.发热(掌握热型)
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
以下几个为重点掌握,可能会考名词解释、掌握原因P29
身热不扬:
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身热夜甚:
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身热肢厥:
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此为内真热外假寒。
夜热早凉:
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
低热:
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
二.汗出异常1.无汗2.时有汗出3.大汗
战汗:
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
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
三.神志异常(重点掌握以下)
神昏谵语:
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
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
昏愦不语:
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
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
神志昏蒙:
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
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神志如狂:
指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
多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所致。
第二节、.辨斑疹、白pei
斑疹:
形态斑:
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望之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
疹:
形如粟米、高出皮肤,呈琐细小粒抚之碍手
成因热郁于内侵入营血
斑:
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肤外发病位:
(深)
风热郁肺,内窜营血,从肌肤血络而出病位:
肺(浅)
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倍玄参方)
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热毒外泄(顺证)
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热毒锢结(逆证)
“松浮为吉,紧束为凶“
P344、兼症的内容
白pei:
病机:
成因:
湿热郁阻气分——蕴蒸肌肤——从皮肤而发
临床意义:
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和津液盛衰的情况
白pei的发生——说明湿热性质的温病。
顺证:
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之后热势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正能胜邪
逆证:
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不退,神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邪,津气俱竭
第三节辨舌
辨舌苔、舌质内容为其重点,尤其是一些特殊的。
舌苔:
白苔——白苔如碱状温病兼有宿滞秽浊,多见于湿热性质温病
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如石碱状
舌质:
紫舌——焦紫起刺又称杨梅舌,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
为血分热毒极盛,热盛动血或动风之象
——舌紫晦而干(猪肝舌)肝肾阴竭,预后不良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
(1)审病因: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2)辨病机:
谨守病机知常达变
(3)察邪正: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治疗原则:
卫气营血治则汗(卫)、清(气)透(营)散(血)
三焦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的主要治法:
重点掌握:
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概念、适用范围、分类、代表方)
1、.泄卫透表法
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在卫分病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范围:
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作用:
发汗、疏表、透疹。
分类:
疏风泄热:
桑菊饮、银翘散
外散表寒,内祛暑湿:
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
藿朴夏苓汤
疏表润燥:
桑杏汤
2、清解气热法
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
适应证:
温病气分里热盛,但尚未与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轻清宣气:
栀豉汤加味
辛寒清气:
白虎汤
清热泻火:
黄芩汤加减
祛湿清热法
祛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消除湿热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以化湿泄浊
宣气化湿:
三仁汤
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分利湿邪:
茯苓皮汤
清营凉血法
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通络散血以清除营、血分邪热的一种治法。
温病邪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病证。
清营法:
清营泄热、滋养营阴
凉血法:
凉解血热、清火解毒、散血通络、滋养阴液
清营泄热:
清营汤
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气营(血)两清:
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
滋阴生津法
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种治法。
温病后期脏腑(肺胃大肠肝肾)阴液大伤者。
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
滋养肺胃:
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增液润肠:
增液汤
填补真阴:
加减复脉汤
温病瘥后调理
复证治法
劳复证:
温病瘥后,正气未复,或余热未清,因过早劳作重新发热者。
食复证:
温病瘥后,脾胃虚弱,余热未尽,暴饮暴食或食油腻之品而复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余邪复作发热。
感复证:
温病瘥后,余热未尽,复感新邪,导致发病。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温病预防方面的成就
1、重视环境卫生
2、注意个人卫生
3、保持饮食卫生
4、除害灭虫
5、避邪隔患
6、药物预防
7、接种疫苗
温病的预防方法
1、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顺应四时,调适寒温;
保护阴精,固守正气;
注意环境,搞好卫生;
2、及时诊治。
控制传播
早期诊治;
及时隔离;
控制传播;
3、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熏蒸预防法;
滴喷预防法;
中药预防法;
食物预防法
各论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病案分析考风温、春温、暑温;
有名词解释;
会考临床特点;
各个病的具体症型请参考PPT及相关资料
风温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卫表热证为初起证候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初起多见肺卫证候:
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
2.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
热、咳、烦、渴。
3.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证:
干咳少痰,口舌干燥而渴。
4.注意病变中易出现一些变证:
热入心包等。
春温
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以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热病
1.多发生在春季、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
2.发病初起,多表现为高热、烦渴、有汗不解,小便短赤等一派里热证。
少数病例伴恶寒、少汗等表证,也为时短暂,很快消失。
3.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
4.在病变过程中,伤阴明显,易引起斑疹、痉厥。
后期因真阴耗损,水不涵木,出现虚风内动等症。
暑温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引起,初起以阳明胃热证候为主的急性外感热病
1.本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夏至至立秋节气。
2.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
3.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较重,临床上易出现闭窍动风和津气欲脱等重证
秋燥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初起以病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季节性强——秋季。
2.初起邪在肺卫时除肺卫见症外,还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液干燥的见症。
3.一般病情较轻(多在卫、气),传变较少(少传营血),易于痊愈。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一、卫分证治风热犯卫银翘散桑菊饮
二、气分证治
(一)邪热在肺肺热壅盛麻杏石甘汤
肺热腑实宣白承气汤
肺热发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
(二)热在胸膈热在胸膈栀子豉汤
(三)邪热犯胃邪热犯胃白虎汤
(四)邪热在肠热结肠腑调胃承气汤
肠热下利葛根芩连汤
三、营分证治热灼营阴清营汤
热陷心包清宫汤送服“三宝”之一
四、血分证治热盛动血犀角地黄汤
五、后期证治阴虚火炽黄连阿胶汤
真阴耗竭加减复脉汤
虚风内动三甲复脉汤
第八章湿热类温病
伏暑的内容不考;
湿温、暑湿等掌握临床特点;
具体症型参考PPT及相关资料
湿温
湿温是湿热病邪所引起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
发病初起以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
1.季节性强:
在夏秋雨湿较重的季节,气候炎热,雨量特多,热蒸湿动,弥漫空间,人之所触,最易感受,因此湿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此季节发病率高。
2.发病较缓,病程较长:
湿热胶结,难解难分,阻滞气机,郁遏阳气,致病迁延日久,缠绵不愈。
整个病程以湿热留恋气分阶段时间较长。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
由于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
身热不扬:
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
发热:
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
口干:
不欲饮。
神志不烦躁:
反呆痴(淡漠)
大便秘:
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等。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一、卫气分证治邪遏卫气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二、气分证治湿热并重,困阻中焦王氏连朴饮
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考试,背)
暑湿弥漫三焦三石汤
暑湿伤气东垣清暑益气汤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四、后期证治余湿留恋薛氏五叶芦根汤
备注:
1、病例分析考春温、风温、暑温之一,请好好复习
2、74题:
春温病后期热灼真阴的三个证型比较(要求描述症状)
热灼真阴证治分型比较
证型:
真阴亏损阴虚风动阴虚火炽
病机;
肾阴耗损水不涵木水火失交
虚热内生筋脉失养虚实并重
邪少虚多
证候:
阴虚证显动风证显里热证显
治法:
滋养肾阴滋阴息风泻火育阴
方药:
加减复脉汤三甲或大定黄连阿胶汤
大定风珠
真阴亏损:
低热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红颧赤、咽干齿黑、心悸、神倦、耳聋、舌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虚软或结代。
——伏热久留体内,耗伤肝肾真阴,已成邪少虚多之候。
阴虚风动:
阴虚表现:
形消神倦、齿黑唇裂、心中大动、甚则心中作痛,舌干绛少苔或光绛无苔或焦干紫晦、脉虚弱或细促;
动风表现:
手指蠕动、甚或瘛疭、口角颤动、两目上视或斜视。
阴虚火炽:
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热伤肾阴,心火亢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