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三轮第二次周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高三语文三轮第二次周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三轮第二次周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新城区、老城区,在落成不久的国奥体育中心,三万余名观众聆听了"
钢琴王子"
郎朗
天籁般的琴声。
B.元月八日,2012年春运拉开大幕。
据国务院新闻办通报的数据,元月一日至七日的一
周内,铁路“12306”购票网站日均点击数都超过了10亿次。
C.老先生身手矫健,一套祖传的太极拳打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使人不相信他已是年届七
十的耄耋老人.
D.网球运动员李娜2011年的表现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她曾勇夺法网冠军和澳网亚
军,但在处于波谷的十个月里,总共才赢了七场球。
5.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一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乐观也可以说是进化观。
进化观与退化观,不仅是近代精神与中古精神的分水岭,而且是划分乐观论与悲观论的最大关键。
__________类似这种彻底普遍的退化观,无形中养成一种极端消极的悲观论。
①假如一个人能够在变动生长的过程中看出发展和进步,他就会养成一种逐渐向上、日新不己的乐观态度。
②这种退化的看法,使得我们无论在政治上、道德上、文学艺术上,都觉得今人不如古人,后人不如前人。
③有如黄山谷诗所谓“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
”
④甚至在个人生活上,也感觉好像是一天不如一天地在退化。
⑤近代西方进化思想盛行,无论是达尔文,还是黑格尔,都带有强烈的乐观色彩。
⑥中国数千年来大都在“退化观”的思想笼罩之下,把黄金时代放在远古,认为历史的演变,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A.⑥②③④①⑤B.①⑤⑥②④③
C.①⑤③④⑥②D.⑥②①⑤④③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很想得到徐庶,程昱献计,将徐庶的老母接来,并模仿她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
庶元奈,只能到曹营。
临走的时候,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三国演义》)
B.后父常常责打大卫,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
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
不足十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
(《大卫·
科波菲尔》)
C.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了此事,于是他被叫来
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高老太爷严厉禁止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
(《家》)
D.贾府被抄后,刘姥姥三进贾府。
凤姐病重,临终含泪把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并从手腕上
褪下一只金镯子交给她,刘姥姥收下后,爽快地答应了日后照顾巧姐。
(《红楼梦》)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途径
谭维智
在老庄看来,自然、天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有真实的和真正的美德是自然而然的。
美德是不能有意去学习的东西,一旦有意安排,它们就全变假了,完全是一种人为的了。
所以庄子说“不学”,一切要自然而然,不要人为操作。
学来的并不都是有益的,最后可能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
关于如何做到“不学”而能够提升道德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悬解”“见独”四种方法。
“坐忘”就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以及自己的心智作用所产生的虚伪、狡诈都忘掉。
简言之,坐忘就是要克服贪欲以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回归道德的自然状态。
“心斋”,简单地说,就是使心处于虚静的状态,没有有关经验世界的种种计较的、区别的知识,把关于分别、判断、计较的经验内容减损到最低程度。
坐忘与心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克服知识与经验内容对道德的影响,通过摆脱知识和经验对人的负面作用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悬解”就是从外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外物是指一切非自然的东西,既指物质方面的,也指教育过程中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
与物欲一样,道德、知识也对人的内心构成束缚,只有将其排除才能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见独”就是心中体悟到了大道,提升到了道德的境界。
当人将天下的得失、世间的事物乃至自己的生死都排除到心外,达到心中无一物的时候,才能进入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地。
在庄子看来,道德教育只能是这种排除欲望、外在影响的方法,而不是以外部输入某种知识、约束欲望从而实现道德提升的方法。
简言之,应该是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主的方法。
通过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相对的做减法的方法,最终可以进入纯粹的道德状态。
人的道德境界提升的目标就是恢复到宇宙本初的层次,恢复到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
这种提升必然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
将道德境界恢复到宁宙最初时的情形就能保持虚静,能保持虚静就能具备宽大的胸怀,没有是非爱憎之分,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这样的人看似愚昧糊涂,实际上拥有最完美的德性。
由上可知,在道家老庄的主张中,道德知识是一种与自然科学知识发展方向截然相反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是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道德修养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发展路径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不断增加的路径,知识越多,学问越大,能力越强,它遵循的是“学”的规律;
而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最佳的路径不是通过增加道德知识来提升道德水准,而是通过减损物欲,实现内心的自由来提升道德水准,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知识学习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道德问题,反而会使道德问题的解决走上一个错误的轨道。
(选自2011年第20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7.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路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忘”和“心斋”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让心处在虚静的状态下,克服外在环境对道
德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B.“悬解”的过程,就是解除外物束缚的过程,这种外物,既有对物质的贪欲,也有
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摆脱束缚,人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C.“见独”就是用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用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主的方
法使人的心灵进入一种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界。
D.“坐忘”“心斋”的目的是克服贪欲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而“悬解”“见
独”的目的是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天然是庄子认为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有意安排进行道德教育,就会
破坏这种基本原则,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B.“坐忘”“心斋”“悬解”“见独”都是在“不学”的状态下实现人的道德提升的
方法,它们的实践过程往往由先而后,由易到难。
C.在庄子看来,道德知识的提升需要做减法,而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则需要做加法,
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完全对立。
D.一个人道德境界达到了宇宙本初的层次和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那么,他虽然
愚昧糊涂,却拥有最完美的品德。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真正的美德是不需要有意学习的东西,人为地教育他人操纵、控制、管理自己,会
把本于自然的道德变成一种操作,这与庄子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B.人的道德境界提升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不需要经过
任何主客观的努力,人的境界一旦回归初始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C.对人的道德提升,庄子主张遵循“不学”的规律,即通过实现心灵自由来完成道德
提升,从而减损物欲,解决困惑。
D.通过知识化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解决道德滑坡问题,但所起的作用没有通过
非知识性途径进行的道德教育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泗水之滨多美石。
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
泗滨之人问曰:
“君用是矣为哉?
”使者对曰:
“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元以为之磬①,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
”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磶阙②,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
“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
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敢亵也。
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
‘以崇宗庙之祀。
’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
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
今闻诸馆人曰:
‘将以为下宫之磶。
’臣实不敢闻。
”弗谢而走。
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
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
“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
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乏,而况得罪于贤士哉!
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注】①磬:
古代用美石或玉雕成的石制乐器。
②磶(xì
)阙:
磶,承柱的圆石墩。
阙,通“缺”,空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崇宗店之祀崇:
尊崇。
B.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辞:
责备。
C.弗谢而走谢:
感谢。
D.而况得罪于贤士哉得罪:
遭受责难。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告于其父老B.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会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以谐八音D.天下之人疾之
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其翼若垂天之云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孟尝君“不慎”行为的一组是()
①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②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
③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④馆洒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⑤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⑥亲御洒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第II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泗滨之人问曰:
“君用是奚为哉?
”(4分)
译文:
。
(2)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
(4分)
(3)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
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1)本诗颔联的比喻新颖别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
。
(2)诗的尾联有何寓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4题)(8分)
(1)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士皆瞋目,。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3),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进出两关
刘长春
小时,我路起脚尖站上唐诗的册页,眺望远在西北的两座关隘——阳关与玉门关。
我看见一幅这样的画面:
黄河,柔若飘带似地自白云间流来;
高高的祁连山,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
河之西,山之南,蜿蜒着历史与地理上一条有名的走廊;
两座雄关,拔地而起,阻断了大唐帝国与西域的通道;
远戍的将士在城楼上举头望月,却听到羌笛吹奏出来的音乐,幽幽的,沉沉的,不禁撩起了阵阵乡愁。
稍长,又读了一点书,才知道阳关与玉门关建在两千年前的西汉。
那时,汉王朝为了防卫匈奴的南侵,继续修筑秦之长城,向西修到了玉门关,形成了自敦煌至辽东的万里屏障。
玉门关与阳关互为掎角,扼守着出入西域的两条通道的咽喉。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河西地区从此纳入汉朝版图。
一批批汉人以戍卒的身份被派往边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农耕汉民的怨艾。
“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这是游牧民族的悲歌。
昔日攻防的边关,曾经也是繁忙的丝绸之路通道。
南来北往的客商,把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推向了一种极致。
那个年月,离阳关与玉门关不远的敦煌城,百业兴旺,人头攒动。
一年四季,商贾如云,货物如雨。
往事越千年。
公元1999年的夏日,我入甘肃,宿武威,然后又从敦煌出发,走近了阳关与玉门关。
阳关已经不是汉时的阳关,玉门关也不是汉时的玉门关。
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曾经两次走出边关,他眼中“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另一个诗人王维虽然没有到过边塞,然而,阳关在他的想象中,却是“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踩着瀚海沙浪,我爬上了一个斜坡,看见不远处有一座荒凉的土墩,再远处又有一廊一亭。
走过起伏的沙丘,站上土墩,上立一石曰“阳关旧址”。
战争消弭了,雄关早已荡然无存。
只有那铺向天边的黄沙,在阳光的照耀、大风的吹动下,翻滚着金色的波纹。
时光似乎淘尽了一切。
英雄的背影,四边的伐鼓,如雨的马蹄,猎猎的军旗,都随着一阵又一阵卷起的沙尘,飘向历史的深处。
我极目四望,想寻找一个可以交谈的人,但空无一人,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趁着太阳还在当头,又驱车赶向玉门关。
远远地又看见了一个隆起的黄土堆,迈开双腿朝它走去,大风挟着沙尘,包围着我,衣服如飘扬的旗帜呼呼作响,残阳如血。
可是,晚风中听不到羌笛的吹奏,一片孤城已经坍塌,只剩下一个土堆。
仰望头顶,灰暗的天,滚过一阵又一阵沙尘。
长河落日里,远行的商队早已离去,古老而熟悉的驼铃声也已经消失在大风中。
这个时候,还有什么能使人想起历史,刻进人心?
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到底来寻找什么?
风沙埋葬了阳光,销蚀了玉门关,淹没了不知多少人走过的丝绸之路。
历史就这样一去不复返而只能留存于发黄的书页间?
我问这天,问这地,问这无休无止没有阻挡的风,问这铺天盖地任意肆虐的沙!
我们这些后人,聚集起生命的热血,精神的向住,不远千里万里,一次又一次地走在风沙中,难道就是为了来看这一片沙漠,这一处荒原?
也许,考古的、探险的、研究历史的都会在这里找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而对大多数的游人来说,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失落,一种永远失去了再也无所依凭的忧伤。
失落以后,这才知道,仅有的断墙残垣和黄土堆似的烽燧也值得分外珍惜。
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我的猜度里,它虽然面对着茫茫戈壁,却不会有眼前如此的苍凉,因为有祁连山皑皑的白雪,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它吐出河流,幻出湖泊,造出绿洲,变出四季的颜色。
有时,我也忽发奇想:
如果阳关和玉门关保持原来的生态环境,没有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家有白榆,岸有青草,山有雪里青松,院有新栽柏树,那风沙又能奈何?
是不是会保持“人民繁盛,牛马遍野”的繁荣景象呢?
岁月相继,年复一年,玉门关也许就有可能雄踞塞外,千年不倒。
我,还有发思古之幽情的所有朋友们,都能在斜阳落晖里,登上城楼一角,远望黄河九曲,唱阳关三叠,听羌笛四起,感受塞外独特的风情,然后接过王维手中送别的酒杯,一饮而尽,让他目送我们,直上天山云。
(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
16.文章开篇写“我”“小时”及“稍长”对阳关与玉门关的印象,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17.文中说“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到底来寻找什么?
”请根据文章,概括“我们”西出
阳关、玉门关所寻找的内容。
(6分)
18.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5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进出两关”为题,思接千载,穿越千年,由古至今,由儿时到现在,不仅写
出了作者进出两关的见闻,更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感喟。
B.“黄河,柔若飘带似地自白云间流来”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伟壮观。
C.文章中对于荒凉的阳关旧址和破败的玉门关旧址的描写,表达了"
我"
不远千里万里而来
却一无所获的失落和后悔。
D.作者面对的茫茫戈壁,虽有浩浩黄沙,但更有皑皑白雪、郁郁青松,有湖泊、河流和绿洲,是一派充满生机的迷人景象。
E.文章中引用王维、岑参的诗句,既写出了阳关与玉门关的边塞特点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六、(15分)
20.当代著名诗人穆旦的诗作《春》,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赋予景物人格化的特征,将特定
情境中的物象描绘得形神兼具,栩栩如生。
借鉴这种写法,从下面规定的物象中选
择一个,写一则短文。
①秋山中的红叶②浓云中的太阳
要求:
(1)运用衬托的手法,在特定背景中突出主体形象。
(2)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4)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50分)
有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
他走到一条小河边,发现没有桥。
于是,他砍下一棵树,把它横放在河的两岸,然后从上面走过去。
过了河以后,他把那棵树扛在肩上,继续走路。
有人见了,问他为什么要扛着树走路,他回答说:
“前面还有河呀!
”那个人反驳他说:
“前面固然有河,但也有树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写诗歌),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南昌二中高三语文周练(六)答题纸
一、二、三、(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翻译(1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歌鉴赏(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1分)
16、____、____
17、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分)
21.作文(50分)
题目:
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