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逊漂流记人物形象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鲁宾逊漂流记人物形象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宾逊漂流记人物形象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滨孙漂流记》中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他在岛上生活的日子。
人们常言,人生不如意事者十之八九。
假设我们有机会置身于几近与世隔绝的孤岛,那么就可以体验生存的极限终究有多大,自己承受的压力终究能达到何种程度。
鲁滨孙不是一个幻想家,也非在困难面前消极作为的懦夫。
他注重的是实际,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
于是,在28年的孤岛生活中,生存成了他整日整夜“劳心劳力〞的主题。
搬运船上用品、营造住处、驯养山羊、种麦植稻、置办桌椅、烤制面包等等,都在他的手脚并用中施展开来。
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他都在为满足的愉悦而努力、而奋斗。
苦变成了乐,艰辛成为了享受,有什么不能克制的,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
仔细读读鲁滨孙制作面包的情节吧,在那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的精巧,人类的智慧和人类的创造,可以证明“人类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故而,在《鲁滨孙漂流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奋斗者的拼搏心声,看到的是一个开拓者的奋斗足迹。
第三,鲁滨孙展现了一个独立人格的大写的人。
如果说笛福用第一人称“我〞来称谓鲁滨孙是一种写作手段的话,那么在这部小说里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如此是一个艺术和思想合一的。
在家里,鲁滨孙置父亲的劝诫于不顾,私自出海,表现的是一个不同于父辈的“叛逆者〞的角色。
而在孤岛上——一个完全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地方,仅有的就鲁滨孙一人而已。
想要在那里生存下去,需要展现的是乐观进取的个人主义精神。
鲁滨孙正是这一舞台上的成功演员。
但是应该看到,笛福塑造的这个人物,不可防止地带有相当的局限性。
比如,鲁滨孙在海岛生活的日子,实际上就是早期资产阶级殖民史的缩影,是为追逐利润,为扩大市场向全世界进发的历史。
它并非春风化雨、和风送暖,而是伴随着血与火、刀与剑。
鲁滨孙去非洲搞贩卖贸易,既是证明。
又如,我们赞赏笛福否认教会禁欲主义的历史意义,但是作者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鲁滨孙眼里,一切可用的标准在于有用,包括上帝在内。
人类情感中相当重要的亲情关系在他那里并不占重要地位,三个孩子的诞生和妻子的去世也没有让他有什么激动之处。
他最关心的,仍然是向殖民地的进军和对
作者笛福一样,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
克罗索是一个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是当时不断扩X、不断攫取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的典型产物。
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番五次地离开小康之家,出海闯天下;
他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了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
他流浪多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取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完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典型英雄人物的创业历程。
本书成型在一个万象更新的转型社会,奔突往复于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双重迷宫,鲁滨逊·
克罗索这个带有鲜明时代的人物与其表示以其勃勃的生气、天真的信心、坚韧奋斗的精神和对自身的严肃省察唤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作者笛福一样,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
历史的英雄,人类的悲剧——鲁滨孙形象的现代解读
摘
要:
《鲁滨孙漂流记》作为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诞生后的两百多年里,作为消遣来阅读的有关英国人的冒险故事,实际上激发了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神话,鲁滨孙作为一个正常的、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已经被这无休止运转的资本物化、异化了。
它既是历史的英雄,又是人类的悲剧。
关键词:
鲁滨孙;
英雄;
悲剧
1917年,笛福发表了《鲁滨孙漂流记》。
这篇小说在英国文学开展中开辟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也奠定了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根底。
从此小说在18世纪文坛上迅速繁荣起来,成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形式。
正因为笛福对英国小说所做出的开创性功绩,他被后人称为小说之父。
《鲁滨孙漂流记》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一曲颂歌。
主人公鲁滨孙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
他不安于天命,不愿再平凡舒适的家庭生活中消耗生命,而是积极大胆的四处探险。
他三次出海,几乎险些丧命,但冒险的天性是他矢志不移。
有一次出海,他流落在荒岛上,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利用自己的双手为了生存而劳动和斗争,最终成为荒岛的所有者、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
在荒岛上生存14年之后,他终于有机会返回自己的国度,发现自己的巴西种植园安然无恙,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富翁。
小说一开始,
鲁滨孙的父亲就用描绘伊甸园一般的语言来描绘鲁宾孙的生活:
“一种悠闲而快乐的生活〞,
即中产阶级的生活。
中产阶级“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
最能给人以幸福,
既不象那些体力劳动者,
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也不象那些上层人物,
被骄奢、野心以与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
〞“只有中等阶层才有福气享受一切的美德和安乐。
〞但是对鲁滨孙来说,“脑子里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
〞①
鲁滨孙的内心似乎有一股力量使他不能安静下来,不能满足,不停地行动、追求。
而他的父亲是满足于中产阶级生活的,舒舒服服得过日子,品尝着生活的甜美滋味。
但鲁滨孙内心却厌恶平凡中庸的生活,一定要到海外去。
父亲的劝告,船破的教训都不足以使他回头,后来他从摩尔人手里逃出,在巴西置了庄园,本来可以定居下来。
平稳的发财,但他还是经人一提议就欣然同意再次航海,终于遇难,只身到了荒岛上。
最初的困难被他战胜了,他的生活已经相当安适了,但是他还是不知疲倦的扩大自己的事业。
伊恩·
瓦特认为,鲁宾孙的这种“自然本性〞实际上是内在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充满活力的方面。
它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维持现状,
而是不断地改变现状。
②
鲁宾孙不是有教养的贵族中间的人物,而是一个平民。
他出身于中产阶级,这个阶层的人物没有什么遗产可得,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维持中等地位,才能爬到上层去。
“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
〞对鲁宾孙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的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绝对真理。
它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有一种内在的冲动驱使他去操纵和支配外在世界,
去获取物质财富。
可以说,鲁宾孙的哲学是行动的哲学,不怕困难的哲学。
“我生平没有使用过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运用我的劳动、勤勉和发明才能,我渐渐发现,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出来,只要我有工具。
话虽如此,即使没有工具,我也做了许许多多的东西……〞。
③他最后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住处……简直陶醉了,“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像一个国王。
第一,
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
因此,
我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
第二,我的百姓都完全服从我,
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
④他用自己的双手,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创造了整个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孙堪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理想的英雄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
它〔资产阶级〕首次证明了,人类的活动能够取得怎样的成就。
它创造了同埃与金字塔、罗马水道以与哥特式教堂根本不同的艺术奇迹;
它举行了与民族大迁移以与十字军东征完全异趣的远征。
鲁滨孙在低矮的灌木丛中,拔群而出,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过去的任何作品都没有表现过的人生价值观念,即人活着,应该为增值个人的物质财富而勤勉工作,应该善于经营,敢于冒险,敢于开拓。
我们看到,鲁滨孙在荒岛上的行动不断走向更高的支配形式:
对自我的支配,
对环境的支配,对动物的支配,对野人和欧洲人的支配。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
笛福试图解决那个时代的经济、道德难题,
即解决对上帝意志的服从与在世俗社会里生存和发迹之间的矛盾。
笛福通过描写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经历,
使这两种观念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这无疑表现了笛福的乌托邦思想:
一方面,
希望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开展;
另一方面,
又希望资本主义这种充满活力的个性主义能够在理性的支配下行动。
鲁滨孙的荒岛实际上是清教主义的伊甸园,
是笛福的乌托邦。
难怪伊恩·
瓦特把《鲁滨孙飘流记》归入《浮士德》、《唐璜》和《堂·
吉诃德》之列,
认为它们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神话。
它们的根本情节、它们永恒的意象,
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追求。
〞⑤
无论荷马笔下的阿喀琉斯,还是但丁笔下的自己,抑或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
吉诃德,他们的人生追求都是真理、爱情、荣誉这些高尚的东西。
然而鲁滨孙的追求如此是最现实的财富,是物欲的满足。
他向上帝祈祷并不是因为它从属于上帝,而是因为上帝帮了他的忙。
他对上帝的臣服说明他现在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使荒岛从囚牢变成了花园。
他从星期五的思想中去除了原有的信仰,然后用基督教文明来填充。
经过3年时间,鲁滨孙终于把星期五改造成了一个出色的基督教徒。
对此,他志得意满地说,“我从上帝的语言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上帝和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意义。
仅仅读一下《圣经》,我就能明白自己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担起赎罪这一伟大任务。
〞从这时开始,
他开始转向荒岛本身,
去开发它,
使它为自己服务,
并且以各种方式享受荒岛上的一切。
⑥“怀着一种内心的喜悦(虽然也带着另外的苦恼心情)
眺望着它,
心里想,
这一切都属于我的,
我是这地方无可争辩的君主,
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
如果可以让渡的话,我可以把它传给子孙,
像一个英国的领主一样〞。
⑦
鲁滨孙在岛上稳固地确立地位之后,便开始加速王国的殖民化,对小岛的资源进展掠夺性的深度开发。
他既是人类征服、占有、开发、践踏大自然的象征,同时也是建立在广泛、彻底地掠夺和蹂躏大自然根底之上的人类社会开展进程的象征。
他勘探了整个小岛,充分开掘和利用岛上的所有资源,并努力将其变成他的财富,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向读者传达着这样一个根本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信念:
征服、改造和占有自然的劳作和生产才是真正和最高的快乐。
随后他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在岛上初步建立了殖民统治。
在这个根底上,鲁滨孙开始描绘小岛的帝国蓝图:
命令使者到大陆去说服在海难中流落他乡的16名白人,让他们对着《圣经》和《福音书》进展忠诚宣誓,并在服从鲁滨孙的统治的契约上亲笔签名,然后上岛共建一个殖民帝国。
然而,正是这种契约观念与其表现形式,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