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6853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1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练习全国卷热考微专题7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文档格式.docx

(5)装置(Ⅴ)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6)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

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

(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

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

mol·

L-1。

(2)当N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比为4∶1时,c(HNO3)=

 如图所示:

烧瓶中充满了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c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c分别是(  )

选项

a(干燥气体)

c(液体)

A

B

CO2

4mol·

L-1盐酸

C

Cl2

饱和NaCl溶液

D

1mol·

解析:

3NO2+H2O===2HNO3+NO,能形成喷泉,但水不能充满烧瓶,A错误;

CO2不能溶于盐酸,B错误;

Cl2不溶于饱和NaCl溶液,不能形成喷泉,C错误。

答案:

1.下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显碱性

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

Cl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不能形成喷泉。

2.四支试管中分别充满NO、SO2、NO2、Cl2中的一种,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放置后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其中原试管充满NO2的是(  )

根据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是反应前的,故B项正确。

3.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二氧化碳难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不能产生压强差,无法形成喷泉,A项与实验事实不相符。

4.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在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H2难溶于NaOH溶液,不能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压强差,故不能引发喷泉。

5.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起。

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A.X是HCl,Y是饱和食盐水

B.X是CO2,Y是稀硫酸

C.X是SO2,Y是NaOH溶液

D.X是NH3,Y是NaNO3溶液

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

CO2不溶于稀硫酸也不与其反应,所以不可能是B,其他选项可使小气球a鼓起。

6.如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某同学用烧瓶中盛不同成分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请帮助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

(1)若用HCl气体,则c(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NO2气体,则c(H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n(NO2)∶n(O2)=4∶1的混合气体,则c(HNO3)=________________。

(4)若用n(NO2)∶n(O2)=2∶1的混合气体,则c(HNO3)=________________。

设烧瓶的容积为VL,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

mol。

(1)若是HCl气体,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则溶液的体积为VL,c(HCl)=

(2)若为NO2,喷泉后,溶质为HNO3,

3NO2+H2O===2HNO3+NO

mol   

×

mol

则喷泉后溶液的体积为

VL,

c(HNO3)=

(3)若为n(NO2)∶n(O2)=4∶1的混合气体,

n(NO2)=

mol,

4NO2+O2+2H2O===4HNO3

喷泉后,溶质为HNO3,溶液充满烧瓶,则c(HNO3)=

L-1=

(4)若为n(NO2)∶n(O2)=2∶1,则反应剩余

的氧气,溶液充至烧瓶的

,溶质为HNO3,计算方法同(3),c(HNO3)=

(1)

L-1 

(2)

L-1

(3)

L-1 (4)

7.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

(3)在图3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_______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

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本题主要考查了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即圆底烧瓶内与烧杯(或锥形瓶)液面外产生压强差。

(1)图1引发喷泉,只需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即可。

图2则需先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圆底烧瓶,发现有气泡冒出后,移去热毛巾即可。

(2)能在锥形瓶内反应产生气体,使压强大于圆底烧瓶内压强方可,故应选NH4HCO3和盐酸,其他要么不反应,要么反应不生成气体或产生气体很少,故不能形成喷泉。

(3)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使瓶内酒精汽化也会发生喷泉。

(4)图1、2导致上部压强减小,图3导致下部压强增大,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均与图3原理相似。

(1)①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部分NH3溶于少量水中,使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水喷入圆底烧瓶 ②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2)D (3)A (4)减小 增大 3

小学语文学习必须了解的59个通假字,你的孩子都知道吗?

1、说(yuè

):

通“悦”,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2、女:

通“汝”,你。

知:

通“智”,聪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3、还:

通“旋”,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4、齐:

通“剂”。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5、止:

通“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6、亡:

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亡:

通“无”。

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

7、屏:

通“摒”。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

8、帖:

通“贴”。

火:

通“伙”。

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9、尔:

通“耳”,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

10、争:

通“怎”。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

11、见,通“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

见:

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口技》)坐:

通“座”。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3、扳:

通“攀”,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4、反:

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5、惠:

通“慧”,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16、厝:

通“措”,放置。

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17、那:

通“哪”,怎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

18、阙:

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19、强:

通“僵”,僵硬。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

20、道:

通“导”,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

21、曷:

通“何”。

缚者曷为者也?

22、熙:

通“嬉”,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

23、辑:

通“缉”,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

24、遽:

通“讵”,岂。

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25、距:

通“拒”,挡。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26、诎:

通“屈”,折服。

公输盘诎,而曰……(《公输》)

27、有:

通“又”。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28、衡:

通“横”。

左手倚一衡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