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6256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

《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蠕虫免疫文档格式.docx

中间宿主:

扁卷螺

传播媒介:

水生植物

人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水生植物或生水

主要由成虫在小肠内寄生

姜片虫的致病作用由机械性损伤和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引起

致病主要由成虫在小肠内寄生所引起

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的症状

肠梗阻,重度感染

四、诊断

1、粪检虫卵:

直接涂片法(虫卵大,易识别)

粪便浓集法(提高检出率)

2、由粪便或呕吐物查成虫

五、流行:

姜片虫病是人、猪共患的寄生虫病

传染源:

患者、带虫者和猪,家猪是主要的保虫宿主

6、防治原则:

1、治疗病人,常用药物是吡喹酮

2、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或猪的粪便污染水源

3、关键在于不生食水生植物,提倡用熟饲料喂猪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1、成虫

雌虫:

较细长,20mm,暗褐色,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成合抱状态

雄虫:

较粗短,16mm,乳白色,腹吸盘后两侧体壁向腹面卷曲成抱雌沟

椭圆形,淡黄色,无卵盖,卵壳薄,卵壳一侧有一小棘,壳表面常附有宿主坏死组织残留物,卵内含一毛蚴

成虫→虫卵→毛蚴→两代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产卵→血流→肠壁组织(入肝)→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粪排入水→毛蚴→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皮肤→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肺泡小血管→左心→全身→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肠系膜静脉→门静脉→成虫→逆行→肠系膜下静脉

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人保虫宿主:

牛、猪、犬、羊、猫

钉螺

尾蚴

主要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

虫卵的去路:

a、一部分虫卵穿过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b、一部分虫卵随血流回肝,在肝脏沉着,死亡钙化

c、一部分虫卵在肠壁沉积钙化死亡

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主要致病因子为虫卵

致病阶段:

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人体造成损害,主要致病因子为虫卵

在组织中沉积的虫卵可引起肝、肠壁的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导致慢性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

1、尾蚴性皮炎

2、童虫:

肺部炎症

3、成虫:

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

4、虫卵:

a、急性血吸虫病:

虫卵周围形成嗜酸性小脓肿

b、慢性吸血虫病:

肝脏及结肠壁纤维化

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三大症状:

肝脾肿大、腹水;

门脉高压;

胃底静脉曲张

异位血吸虫病:

异位寄生:

常见部位在肺,脑

四、诊断:

直接涂片法(粘液脓血便);

沉淀集卵法

2、检幼虫:

毛蚴孵化法

3、直肠镜活组织检查

4.免疫学诊断:

环卵沉淀法

主要为患者和病牛

因素:

a、粪中血吸虫卵污染水源

b、水中有钉螺存在

c、人群接触疫水

消灭传染源治疗药物:

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

粪便管理

安全供水

保护易感者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1、形态:

1.成虫:

口吸盘=腹吸盘;

并列:

子宫与卵巢;

一对睾丸;

一对卵黄腺;

2.虫卵:

卵壳厚薄不均,卵盖大,常略倾斜

2、生活史:

成虫→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移行途径:

消化道、腹腔、横隔、胸腔、肺

成虫寄生部位:

人或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肺

终宿主:

人或肉食类哺乳动物

保虫宿主:

犬、狼等转续宿主:

野猪、猪、兔、鼠、蛙、鸡、鸟等多种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螺类蜷科和黑贝类(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蟹、蝲蛄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人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淡水蟹、蝲蛄或含幼虫的转续宿主的肉

主要为童虫,成虫

3、致病

致病病主要由童虫,成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和定居所引起,可同时引起多种组织器官受损

临床表现复杂:

(一)、急性期:

由童虫移行引起。

童虫穿过肠壁,在腹腔、腹壁反复游窜,造成肠道和肝的损伤,如出血、坏死等;

轻:

低热、乏力、食欲下降、消瘦;

重:

高热、胸痛、咳嗽、血痰。

(二)、慢性期:

(1)胸肺型(最常见):

咳嗽、胸痛、血痰或铁锈色痰(痰中常可见大量虫卵)

(2)腹肝型: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带血;

或有肝功能紊乱、肝大、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等肝损害表现。

(3)皮下型:

可见皮下移走性包块或结节,大小不一,触之可动。

(4)脑脊髓型:

头晕、头痛、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

取痰或粪便查虫卵、

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或虫卵即可确诊

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终宿主

治疗药物:

吡喹酮

曼氏迭宫绦虫

有卵盖和吸槽

成虫→虫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猫、犬等肉食动物的小肠

猫、犬

剑水蚤(血腔内)

蛙转续宿主:

蛇、鸟、猪

(假叶目(曼氏叠宫绦虫):

中绦期,二个中间宿主)

原尾蚴、裂头蚴

感染途径:

原尾蚴或裂头蚴经口,皮肤与黏膜

裂头蚴病:

误食感染的剑水蚤人若食入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原尾蚴经黏膜侵入人体

局部敷贴蛙皮鲜蛇皮

曼氏迭宫绦虫病:

人若食入含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蛙肉或或转续宿主鸟类、猪肉

(裂头蚴进入人体后更多见的是保持幼虫阶段并移行至各组织脏器,引起裂头蚴病

三、致病:

曼氏迭宫绦虫病——偶然寄生人体,对人的致病力不大,多无明显症状,或可有腹部不适、微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裂头蚴病——裂头蚴病较为多见,危害较成虫大,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被侵袭的组织常呈炎症反应,并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游走性包块,疼痛,奇痒及炎症性改变。

根据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五型:

1、眼裂头蚴病(最常见);

2、皮下裂头蚴病;

3、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

4、脑裂头蚴病;

5、内脏裂头蚴病

曼氏迭宫绦虫病——粪检虫卵

裂头蚴病——病灶处检裂头蚴

1、局部敷贴生蛙肉:

主要感染方式

2、喝生水误食感染有原尾蚴的剑水蚤或原尾蚴直接经皮肤粘膜侵入

3、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等

六.防治:

曼氏迭宫绦虫病——吡喹酮

裂头蚴病——主要采用手术摘除(内脏裂头蚴病可用吡喹酮口服)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1、成虫:

乳白色,带状分节,长2—4m,有节片700—1000个

头节:

圆球形,直径1mm,有四个吸盘,有顶突,顶突上有小沟

颈节:

窄而短,长约5—10mm,宽0、5mm,有分生作用

链体:

幼节,成节,孕节:

长形,仅余子宫,子宫分支数每侧为7—13支

球形,外具有放射状条纹的棕黄色胚膜,内有六钩蚴

囊尾蚴:

又称囊虫,乳白色半透明囊状物,黄豆粒大小,囊内充满液体,头节卷曲在囊内

虫卵,孕节→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人的小肠

幼虫寄生部位:

猪,人的各组织脏器

猪和野猪,人

囊尾蚴,虫卵

自体内感染

自体外感染:

肛门—手—口

异体感染

猪囊尾蚴病(囊虫病)

食入虫卵

猪带绦虫病

食入生或不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猪肉

三、致病

猪带绦虫病——(一般无明显症状)

消化道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失眠

猪囊尾蚴病——

皮下及肌肉囊虫病:

皮下结节

脑囊虫病:

癫痫,颅内压增高和精神症状是本病三大主要症状

眼囊虫病:

视力下降

猪带绦虫病——难以通过粪检虫卵确诊,可通过粪检孕节或成节确定虫种

囊虫病——视囊虫的寄生部位而定

手术摘除做活组织检查

地方性流行与饮食习惯有关

六、防治:

加强卫生宣传

防止猪感染

加强肉食检疫

治疗患者:

猪带绦虫病——吡喹酮,阿苯达唑,槟榔和南瓜子合剂等

猪囊尾蚴病——手术摘除囊尾蚴(脑囊虫病患者药物治疗,密切观察)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无钩绦虫)

牛带绦虫囊尾蚴:

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于人体。

2、生活史

牛的各组织器官

人(唯一的终宿主)

感染期:

牛囊尾蚴

食入含有活囊尾蚴的牛肉或内脏

本虫只成虫引起人体得牛带绦虫病,囊尾蚴不寄生于人体

临床症状:

1.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自排节片史。

2.消化道症状、肛门搔痒为主要症状;

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仅时有腹部不适,饥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症状。

3.孕节异位寄生,有子宫腔、耳咽管处寄生的报道。

四、实验诊断:

牛带绦虫病——难以通过粪检虫卵确诊,可通过粪检孕节或成节确定虫种

1.粪便中查看孕节:

靠孕节子宫分支数和头节有无顶突和小钩与猪带绦虫鉴别。

2.查虫卵:

透明胶纸粘取法(也能用于查蛲虫),肛门拭子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查虫卵但不能确定虫种

五、治疗

牛带绦虫病——吡喹酮,阿苯达唑,槟榔和南瓜子合剂等(牛带绦虫病的治疗和猪带绦虫病相同)

微小膜壳绦虫

1、成虫:

呈球形,具有四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

顶突上有20-3个小钩,排成一圈,

2、虫卵:

卵壳很薄,其内具有较厚的胚膜,

其两端隆起并各出4-8根丝状物,弯曲地延伸在卵壳和胚膜之间,胚膜内有一个六钩蚴。

孕节或虫卵→六钩蚴→似囊尾蚴→成虫

主要鼠的小肠,也可寄生于人

人或鼠保虫宿主:

鼠类

蚤类、面粉甲虫、拟古盗

虫卵,似囊尾蚴

经口感染

自体内感染

既可以不经过中间宿主,也可以经过中间宿主而完成

致病作用主要由成虫对宿主肠壁的机械性损伤以及虫体分泌物的毒性作用所致

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4、实验诊断

粪检虫卵或孕节即可确诊,采用自然沉淀法或饱和盐水沉聚法,可提高检出率

异位寄生靠手术活检虫体鉴定

五、流行

1、主要是人与人,通过粪便或厕所,便盆等污染,而直接经手到口食入虫卵所致,

2、偶可因误食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

鼠类作为保虫宿主,在传播上起一定作用。

6、防治

治疗患者:

吡喹酮,亦可用阿苯哒唑,槟榔,南瓜子。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1、形态

虫卵:

与猪、牛带绦虫虫卵基本相同,光镜下难以区别

成虫→虫卵、孕节→六钩蚴→棘球蚴(内含原头蚴)→成虫

犬科食肉动物的小肠

人和多种食草动物(牛、羊等)的内脏组织

犬、豺、狼等犬科食肉动物

人和牛、羊、骆驼等多种食草动物

虫卵,棘球蚴

经口

棘球蚴病,亦称包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

临床表现极为复杂

机械损害:

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病灶可为单发或多发,也可累及多个器官,棘球蚴在人体内常见的寄生部位依次为肝(69.9%)、肺(19.3%)和腹腔(3%)其余分布于胸腔、脾、脑、骨、肾、盆腔、肌肉皮下、心等处。

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肝受累、肝区可有疼痛,肝大等;

肺受累引起胸痛、咳嗽、咯血;

脑内寄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2)毒性和过敏症状:

常有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休克

3)包块:

体表包块可有棘球蚴震颤感

4)全身中毒症状:

如消瘦、贫血、发育障碍、恶病质等,棘球蚴一旦因外伤或手术不慎造成破裂,致使大量囊液外流,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囊内原头节、子囊等进入体腔或其他组织可引起继发性棘球蚴病,肺棘球蚴破裂至支气管,可咳出小的生发囊、子囊和角皮碎片。

病原学诊断

手术取出棘球蚴

痰、胸膜积液、腹水中检获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节等

国内已发现23个省市,有原发性包虫病主要流行于新疆、宁夏、青海、西藏和甘肃其中以绵羊感染最严重。

猪的包虫病流行面积最广。

六、防治

以手术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

阿苯达唑,吡喹酮,甲苯达唑

似蚓蛔线虫(土源性)

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较大,长20-35cm,尾直

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受精卵:

短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

未受精卵:

长椭圆形,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卵壳内含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也称屈光颗粒。

感染期虫卵:

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而形成幼虫盘曲在壳内

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小肠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气管→咽喉→胃→小肠)成虫

移行途径:

口——食道——胃——小肠——小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支气管——气管——咽——食管——胃——小肠

四次蜕皮:

受精卵→感染性卵(蜕皮一次);

幼虫移行于肺泡(蜕皮两次);

第二次进入小肠(蜕皮一次)

小肠

感染期虫卵

经口感染

幼虫和成虫

致病主要由幼虫在体内移行和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对宿主的损害所致,主要表现为机械性损伤、超敏反应、营养不良以及导致宿主肠道功能障碍

幼虫:

蛔虫性肺炎、蛔虫性哮喘

成虫:

1、掠夺营养和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

2、超敏反应

3、并发症

肠道蛔虫症(最常见),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

胰腺蛔虫病,肝蛔虫病,

气管、支气管蛔虫病,

尿道及生殖器官蛔虫病和虫卵肉芽肿

四、实验诊断

直接涂片法(卵量大)或集卵法查找虫卵,痰中查蛔蚴

五、流行因素:

粪便中含受精蛔虫卵的患者

驱虫治疗: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管理粪便

卫生宣教

毛首鞭形线虫(土源性)

2、虫卵——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透明的盖塞,内含一卵细胞。

虫卵→感染期虫卵→幼虫→成虫

大肠(主要在盲肠,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寄生)

成虫

致病阶段为成虫,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临床表现:

一般轻度感染多无症状,儿童重度感染时,可导致直肠脱垂

粪便查虫卵:

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和离心沉淀法

5、流行

鞭虫感染来源主要为虫卵污染的土壤和地面,用人粪施肥或生活用水灌溉的蔬菜也是传染来源,。

人对鞭虫感染无抵抗力。

常见的药物有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

蠕形住肠线虫(土源性)

细小,乳白色

雌性:

8-13cm,尾端长而尖细

雄性:

2-5cm,尾端向腹面曲

无色透明,椭圆形,两侧不对称,卵内有一卷曲幼虫

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成虫

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

感染期虫卵

肛门-手-口直接感染

接触感染

吸入感染

逆行感染

三、致病:

致病阶段为成虫,刺激局部,异位寄生

临床表现

肛门及会阴部瘙痒;

蛲虫异位寄生导致1、蛲虫性阑尾炎,2、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

1、查虫卵:

透明胶纸拭子法和棉签拭子法,于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

(蛲虫一般不在肠道内产卵,粪检虫卵阳性率极低)

2、查成虫:

宿主粪便内或于夜间入睡后检查肛周

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土源性)

A、虫体细长,10mm

雌虫:

尾端呈圆锥状

雄虫:

尾端膨大成交合伞

B、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

C、口囊发达:

十二指肠钩虫:

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

一对板齿

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的虫卵内含2—8细胞

成虫→虫卵→杆状蚴→丝状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

小肠

感染期蚴(丝状蚴)

经皮肤感染(感染期蚴如被人吞食,幼虫可直接在肠腔内发育成熟)

幼虫,成虫

致病阶段为幼虫和成虫,危害最严重的是成虫在肠道寄生期,造成患者慢性失血

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幼虫引起皮肤(或黏膜)侵袭期

幼虫在肺部移行期

成虫在肠道寄生期

幼虫:

钩蚴性皮炎

呼吸道症状

成虫:

贫血

腹泻和异嗜癖

婴儿钩虫病

消化道出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四、实验诊断

粪检虫卵或孵化钩蚴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3、钩蚴培养法

4、改良加藤法

有传染源存在;

病人粪便污染土壤;

人与土壤接触。

1、常用的驱虫药物有:

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

2、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

3、切勿使用新鲜粪便施肥和随地大小便,防止虫卵污染环境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生物源性)

丝线状,乳白色

2、微丝蚴:

卵胎生幼虫,状如小蛇,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二、生活史幼虫:

蚊体内,成虫:

人体内。

成虫→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成虫

↓↑

蚊胃→蚊子胸肌→蚊下唇

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

寄生于浅表淋巴系统和深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

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成虫(主要),感染期蚴,微丝蚴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

马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

成虫,感染期蚴,微丝蚴对人体均有致病作用,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

1、微丝蚴血症;

2、急性期超敏和炎症反应:

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

(1)象皮肿;

(2)睾丸鞘膜积液,主要由班氏丝虫所致;

(3)乳糜尿,均由班氏丝虫所致;

(4)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⑴血检微丝蚴(主要手段):

厚血膜法(最常用),离心沉淀法海群生白天诱出

⑵体液和尿液内检查微丝蚴

⑶组织内活检成虫

2.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

血中有微丝蚴的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

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媒介有中华按蚊。

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六;

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2、灭蚊防蚊

首选药物:

海群生

旋毛形线虫(生物源性)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肠和肌细胞,感染传播必须更换宿主

背侧有一串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鉴别),杆细胞呈圆盘状,每个杆细胞内有核1个,位于中央。

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称之为幼虫囊包,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

一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

横纹肌内

宿主广,猪是旋毛虫的最常见宿主

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在发育和完成生活史过程中,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必须通过吃不熟的肉,才能更换宿主使虫种延续。

囊包幼虫

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囊包幼虫的猪肉和其他动物肉类

幼虫(为主)、成虫

旋毛虫的主要致病虫期是幼虫

急性期表现以发热、肌痛、浮肿和消化道症状为特点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分为三期:

1.侵入期(肠型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

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横纹肌内,又称肌型期。

发烧、水肿、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

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炎、胸膜炎和心肌炎等。

可因心衰、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

四、诊断: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及时确诊较为困难,确诊依据从肌组织中活检到旋毛虫幼虫

病原诊断:

从患者疼痛肌肉(多为腓肠肌或三角肌)活检组织,检查有无幼虫及囊包。

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猪为主要动物传染源。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阿苯达唑,重症病例辅以激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