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162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

《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新教材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计划进度等).docx

2020春新教材部编人教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家国情怀”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第一步:

单元内容总述

1.本组教材以“家国情怀”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

四篇课文有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三首》;有介绍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时的坚强精神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有介绍革命前辈刘伯承事迹的《军神》;还有介绍革命前辈方志敏事迹的《清贫》。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通过学习真正感受革命前辈和革命军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伟大人格。

3.教学建议:

(1)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第二步: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9.古诗三首

1.自主学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理解古诗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自主、合作、探究。

感情朗读。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

2.了解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品质。

3.有所感悟。

2

自主、合作、探究

11.军神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学习课文受到熏陶和感染。

2

课前阅读、

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

12.清贫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品质。

3.感受方志敏的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精神

1

自主阅读、

放手交流、

培养能力

习作:

他了

1.选择恰当的话题,写清让他感动、生气、伤心、兴奋、陶醉……的事物。

2.把感动、生气、伤心、兴奋、陶醉……的经过写下来,把陶醉时的样子写具体,尝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4.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2

互相交流,打开思路。

交流探究,掌握写法。

自评互评,学会修改。

语文园地四

1.了解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了解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3.理解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累古诗。

2

小组交流、

合作学习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

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

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

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

(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

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

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

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c.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

(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

d.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e.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

(指名朗读。

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

a.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b.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是哪座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

⑦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⑧引导理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⑩谈话过渡: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③引导交流:

“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

(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穿金甲”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

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④指导感情朗读:

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三、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同学们,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河中诸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掩蓬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

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

2.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

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为什么‘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3.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4.熟读成诵,试着默写。

四、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简介作者。

王昌龄:

(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2.拓展阅读: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3.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别人、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他诗人的更多的边塞诗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一)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初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3)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这首诗的学习方法,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二)导入

1.(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