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5804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

《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6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学生用Word格式.docx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对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结合教材认识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及路线,注意结合地图。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而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家一致公认以中国的丝绸来命名这条国际贸易往来的通道最为合适。

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由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城后打通的西去中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路线:

②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

①路线:

3、对我国历史上和亲的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

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完全否定。

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4、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

原因:

5、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3、 正确看待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1993年全国卷)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匈奴族的历史?

【】

A.早先游牧在蒙古高原一带B.战国时活动在河套地区

C.两汉初征服了西域D.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了北凉、前秦、夏等国

2.(1989年全国卷)下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间范围内的有【】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两汉设置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A.B.C.D.

3.(1995年上海卷)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

A.209年B.210年C.211年D.212年

4.(1998年全国卷)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

5.(2000年春季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打通“丝绸之路”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6.【2001年粤豫卷】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东晋

7.(91年全国)据史籍所载,中国同欧洲国家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是【】

A.甘英出使大秦B.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C.张骞出使西域D.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

8.(2001年上海卷)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

(5分)

(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

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见图),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

她是今新疆地区人?

是古代中亚人?

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

还是西域以外的人?

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

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3分)

(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

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1分)

(4)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

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4分)

9.(2005全国文综1)图5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

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10.(2005全国文综3历史)(20分)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书)记载:

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

”匈奴歌谣称: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城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

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

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8分)

11.(2005上海历史)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

材料一:

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

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

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

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

科学家试图用“基因解码”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

问题:

(1)匈奴西迁开始于哪个朝代?

原因是什么?

(2分)

(2)中国古代史中原始地区有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分别是在()

A.汉元帝、汉明帝B.汉高祖、汉武帝C.汉元帝、汉武帝D.汉文帝、汉明帝

2.汉武帝曾在南越地区设南海等九都,进行有效管理,南越即()

A.福建、广东地区B.广东、广西地区C.浙江、福建地区D.浙江、广东地区

3.“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高度评价了王昭君是由于()

A.对汉代和亲政策的肯定B.王昭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

C.昭君出塞消除了外敌的威胁,是民族英雄D.昭君出塞改善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4.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反对掠夺的战争

C.单纯防御性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5.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

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弱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汉朝先进生产技术有()

①铸铁术②井渠法③造纸术④养蚕缫丝技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汉武帝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A.波斯湾B.非洲东岸C.东南亚D.印度半岛南端

8.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C.甘英到达了波斯湾D.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9.关于丝绸之路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先后西传B.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C.佛教由此传入中国D.中国与西亚、中亚、东南亚及欧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10.既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转手贸易的是()

A.安息B.大秦C.大月氏D.身毒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二月,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已校尉官,以班超为都护、徐干为长史。

——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材料二北匈奴连与车师入寇河西,议者欲复闭玉门、阳关以绝其患。

敦煌太守张档上书曰:

“臣在京师,亦以为西域宜弃,今亲践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

……”朝廷下其议。

陈忠上疏曰:

“西域内附日久,区区东望扣关者数矣,此其不灭匈奴慕汉之效也。

今北虏已破车师,势必南攻鄯善,弃而不救,则诸国从矣。

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势益殖,威临南羌,与之交通,如此,河西四郡危矣。

……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按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国。

”帝纳之,于是复队班勇为西城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

——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请回答:

(l)据上述材料,指出班超生前和死后西域形势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北匈奴攻占车师后的进攻目标是什么?

朝中议者的对策是什么?

(3)材料二中,张础上书和陈忠上书相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陈忠反对舍弃西域的理由有哪些?

“西域内附日久……不乐匈奴”的原因是什么?

(5)你如何评价汉同西域及匈奴三者之间的关系?

12.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时,(甲)曾两次出使西域。

(甲)是谁?

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通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2)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3)你认为(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试抒发你的意见。

13.康有为认为“甘英遇怯,辜负班超。

至今中西亘数千年不通文明,不得交易,则甘英之大罪也。

其与哥伦布……之流相及何其远哉!

中国人而有此,至今国土不辟于大地,知识不增于全球,遂以一切让于欧人,皆英辈之罪也。

”你是否同意这一种观点?

请根据甘英、哥伦布、康有为的时代背景、评论康有为的这段话?

康有为的观点表明了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

材料二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细君公主居乌孙时写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

(3)上述三段材料主要探讨的是西汉处理民族关系时的什么政策?

应如何评价这种政策?

15.翦伯赞说:

“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请评价这一观点。

中国古代史学案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第七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科技成就;

3、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特点;

4、佛教传入的时间和道教兴起的时间、主要经典;

5、《史记》和《汉书》;

6、汉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7、秦始皇陵兵马俑

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①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②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

特点

中外交流频繁:

张骞通西域后,中亚、印度半岛文化流人。

秦汉文化也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