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530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

《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辩证的唯物论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坛经》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996年)

D【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应用,划清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界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本题属于反面出题,使用《坛经》中的记载,表明心即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的错误观点。

A、B是正确观点,肯定是错误答案,不选。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物质运动的反映,并不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把精神运动等同于物质运动,只能是庸俗唯物论的表现。

C、D都是错误观点,最符合题意要求的应是D。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1999年)

A【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理论是非的分辨。

意识也就是观念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命题是马克思的原话,说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使用正选法直接选出A即可。

B是唯心主义观点,C、D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2000年)

(A)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能动性观点的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能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更不能改变物质。

命题所反映的事实是在考前几年有人散布现代迷信观点的表现。

意念就是指人的意识、观念,因此,A是正确选项,B、C、D都不符合题意。

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2001年)

(D)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命题是当前在一些人中很流行的说法。

心指人的精神。

本命题的意思是自己相信的就灵就有,不相信的就不灵就没有,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正确选项是D。

5.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003年)

(C)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中的一个观点: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观点的记忆,直接选C。

6.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005年)

(B)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

物质不能代替精神,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

  200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的署名文章指出: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中国广大农民致富的深切体会”。

本题属间接性试题。

A、D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不选;

B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选项;

C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物质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不能相互代替。

7.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006年)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恩格斯指出,辩证哲学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针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指出:

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后来,人们常说: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里讲的变化是指运动,不变是指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A、B、D是错误选项。

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007年)

系(2000年)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题中引用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蕴涵哲理的诗句进行考查。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有三点,“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

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

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诗句恰恰是表达了动与静的上述辩证关系,故直接选择B就可以。

A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C、D是错误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1998年)

(BDE)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观点的理解与应用,批评唯心主义的意识观。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头脑自生的,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与根据。

  本题引用的鲁迅的话是正确观点,是对鬼神观念的唯物主义解释。

本题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间接性试题,必须逐项审视。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了鬼神观念对客观存在的依赖性,不选;

B是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选项;

C是错误观点与错误选项,错在用“对鬼神”取代客观存在,等于承认了鬼神的客观存在,有的考生不细心,一看有“虚幻反映”就当作是唯物主义观点;

D、E都是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鬼神观念,属于正确选项。

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化的思想(2000年)

(BCDE)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观、运动观、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思想。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有气一元论的主张,认为气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按题干要求,逐项审定。

题干是气一元论,A不符合要求,不选;

形、光、声都是作为物质的气的不同表现形式,B符合要求,是正确选项;

C、D、E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是正确选项。

  本题难在古汉语,只要读懂了,选项就比较容易判断。

另外,这种试题的选项还可以增加或减少,如果增加一元论思想、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相结合的思想,也属于正确选项。

由此可见,哲学题是非常灵活的,没有懂、记、会的综合掌握是难以得高分的。

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2002年)

(DE)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

毛泽东说: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马克思说过一句名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答此题,首先要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解读“画饼不能充饥”的含义,“画饼”是属意识、精神、观念的东西,它不能代替物质的真饼来解决饥饿这种物质的需要。

其次逐项审定:

A否认了精神与物质的同一性,是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

B虽是正确观点,但不是“画饼不能充饥的理由”,属错误选项;

C是错误观点,肯定是错误选项;

画饼是真饼在人脑中的反映不能等同于真饼,故D是正确选项;

画饼这种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真饼这种物质的东西,故E是正确选项。

本题最难的干扰项是B,因为孤立地看B本身是正确观点,但不符题意要求,不是“画饼不能充饥”的原因。

“画饼不能充饥”如同“望梅不能止渴”一样。

因为意识不管有多大的能动性,也不能代替物质,如同马克思所说的。

4.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2002年,文科)

(ABE)

【解读】本题考查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

命题出自列宁的一段话,他说: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试题本身有不明之处,什么是非常有限的范围?

按列宁的观点“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范围”;

什么是绝对?

是指永恒的无条件的。

也就是说,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超出这个范围的对立是相对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是说暂时的有条件的情况下意识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或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在回答此问题时,要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进行逐项审视;

A、B是讲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不同表述,正确观点、正确选项;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是运动而不是意识,故C、D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

E体现意识的能动性,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

5.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