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重点科研基地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
《201年重点科研基地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年重点科研基地工作总结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附表1.发表论著一览表
序号论文或专著名称作者刊物、出版社名称年、卷、期、页类别注:
请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中文专著、英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
附表2.承担课题一览表
序号课题名称编号负责人、单位起止时间进展情况类别注:
请依次以“863”计划,“973”计划,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省部级计划,横向协作为序填报。
附表3.固定、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学位专业职称研究方向固定/流动所在单位注:
请依次以固定人员、流动人员为序填报。
表4.获奖成果
序号成果名称奖励级别授奖机关主要完成者授奖时间
扩展阅读:
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201*年是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启动实施的开局年,是我校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年,是科研处和全校科研人员的立项年。
201*年初,科研处对我校十五科研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和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新方针,紧密结合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支撑要求,制定了学校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围绕学科建设主线,不断提高我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切实抓好创新基地、科技人才、研究任务三个支撑体系建设,努力争取在科研经费、高水平论文、重大科研成果和专利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的总体思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校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一道,度过了异常紧张、繁忙的一年,实现了科研立项工作的重要突破,条件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产出等各项工作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201*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科研立项与管理
科研立项是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的源头。
做好201*年的科研立项工作对于提升我校十一五期间项目争取的持
续竞争力,对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促进众多科研人员的事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科研立项实现大跨越,争取经费自千万元水平直破2亿元大关
全年申报各类项目883项,408项获得资助,争取经费22024.3万元。
争取经费是十五同期(201*年7660.5万元)的287.5%,是十五最好年份(201*年8939万元)的246.4%。
为十一五我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科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争取经费情况示意图万元25000201*0150001000050000201*201*201*201*年份7660.58180.1893922024.3
2、抢抓机遇,汇聚力量,开拓渠道,积极争取科研项目
201*年是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启动实施的开局年,
也是科研立项的关键年份,大多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都要在今年启动。
科研处紧抓这一立项机遇,团结全校科研人员,汇聚一切力量,抓住一切机会,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争取项目。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深入开展工作:
首先是积极搜集最新信息,抢占立项先机。
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我们克服了远离都市、京城的不利因素,及时获取了各种重要的立项信息,在项目申报中争取了主动。
其次,积极组织撰写项目建议书,主动影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设置。
组织我校专家撰写重大项目建议书66份,分别呈报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力争使我校有竞争优势的研究内容纳入国家科技计划课题。
第三,积极推荐我校各领域专家30余人次进入国家有关科技计划专家库,尽可能介入项目咨询、论证和评审等环节,为我校科技项目的争取支招助力。
第四,先后组织各类科研人员和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通报会、申报动员会27次;
编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文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简介》等指导材料,及时向各学院和有关科研人员通报最新立项动态,研讨申报形势,全面动员,积极争取。
第五,我们按照全面部署,重点突破的思路,围绕我校科技优势及十一五科研工作规划,先后近50次赴京,
就十一五项目的争取向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项目主管部门进行专门汇报;
邀请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负责人10余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我校的研究基础和优势,从而在科技计划编制和承担单位选择中得以体现。
第六,在十一五科技项目集中申报时期,项目科从7月到12月初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关注指南发布,并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学院,分析形势,合理布局,整合优势,协调校内外力量,做好项目申报组织工作;
科研处先后召开了20余次申报协调会,办理项目申报材料4万余份;
自8月份至12月初,科研处保证项目科有1人常驻北京,全程跟踪办理项目申报相关事宜。
3、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申报取得重要突破
经过全校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201*年我校十一五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申报取得重要突破,为我校十一五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973计划项目,申报的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经过激烈的竞争和多次评审答辩,获准立项,批准经费2900万元。
实现了我校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组织申报的2项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均获批准,是今年获得该项目支持数量最多的单位,为后续973项目的争取打下了基础。
科技支撑计划,组织投标29项课题,参与投标25项课题,获批主持课题11项,主持子课题26项,获准资助经费总额为6080万元。
获准项目数在陕西高校中排名第一,在京外农口高校中排名第一,在京外高校中排名第二,在全国985院校中排名第五。
863计划,申报项目56项,批准7项,批准经费2600万元。
其中,申报863计划重大项目13项,获批4项,资助经费2450万元。
初步统计,今年获批项目中经费逾百万的项目共有28项,其中昝林森教授申请的西北地区生态型奶业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资助1000万元,汪有科研究员申请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项目获资助1000万元。
4、规范科研项目管理
201*年共对160个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报相关主管部门项目进展报告120余份;
结题项目150个,有70个项目进行了验收。
5、到位科研经费连续第三年逾亿元
201*年到位科研经费
5科技部发改委协作费教育部陕西省横向项目农业部中科院其它基金委国际合作到位经费来源示意图总数为1001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7745.5万元,占总经费的77.4%;
横向经费2264.5万元,占总经费的22.6%。
总经费中来源于科技部1404.69万元(占14.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141.81万元(占11.4%),陕西省1218.11万元(占12.17%),中科院1988.5万元(占19.9%),其它共计4256.89万元。
到位经费逾千万的学院(所)分别是水保所3560万元,农学院1254.17万元,水建学院1239.63万元。
201*年经费连续突破亿元,标志着我校年到位科研经费稳定在亿元水平。
每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是科研经费的断档年,到位科研经费一般有较大幅度滑落。
因为上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项目已结题,经费已经到位,新一个五年计划重大项目还未实施,经费亦无划拨。
我校前三年到位经费中源于科技部的经费分别是2453.81万元、3354万元、3547.86万元,今年只有1404.69万元,这一规律决定了一般单位今年到位科研经费必将大幅滑落。
另外,这种情况下,我校今年到位经费和十五到位经费最多的201*年基本持平,表明我校开拓经费渠道工作取得成效,改变了科研立项渠道结构单一,科研经费增长过分依赖个别部门的局面。
(二)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1、成果奖励再结硕果
获厅局级以上奖励46项。
其中,国家奖励2项(正在公示),分别是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的发现与应用研究(吴文君,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原理与技术研究及应用(康绍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省级奖励24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
获厅局级奖励20项。
鉴定科技成果17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2项,国际先进水平13项。
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情况篇数400350300250201*501005002、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论文
199第一作者非第一作者数量显著增长
截至12月27日,国际三
265142185年份50000201*201*201*201*大检索机构收录我校署名科技论文384篇,其中SCI收录175
篇,EI收录165篇,ISTP收录44篇;
第一作者收录数为199篇(占总数的52%)。
3、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
申请专利103件,其中发明专利98件(占申请总数的95.1%),实用新型4件。
获得授权专利37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占授权总数的73%),实用新型专利10件。
申请专利情况示意图件数1201*0806040201*001201*201*6126653103985339发明专利专利总数201*年份显示我校专利的申报逐渐走向以发明专利为主的良性发展方向。
4、新品种审定与保护情况
审定(认定)植物新品种36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品种有西农9718小麦(王辉)等20个,通过省级审定16个。
有17个小杂粮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凸现了我校特色小杂粮研究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已走在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前列。
有6个植物新品种获得了保护。
5、技术转移工作成绩突出
201*年7月学校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挂靠科研处。
中心成立半年来,有效地规范了业已存在的各种技术转移活动,对于保护我校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至今已完成8项技术成果的转化,合同金额240万元,到位金额158万元。
已签订意向协议8项,尚有十余
项技术转移项目正在洽谈中。
(三)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
1、加大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力度,喜获3个国家级野外台站
201*年申报国家级研究基地13个,申报省部级研究基地5个。
获批建设和通过评估认证国家级研究基地3个,即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获批建设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31个。
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台站3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野外台站1个。
2、6个重点研究基地参加了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检查、验收,均顺利通过
参加第四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期评估的4个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省农业分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