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网络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道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道德冷漠。
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在网上聊天交友、论坛灌水、网上购物等,这导致他们与现实社会中朋友,老师及各社会人士的面对面真实接触机会减少,长此以往,必将会大大削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机-人”这样一个长期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大学生往往很难感受到对象的真实性,他们很容易把一切理解成符号而已,这使得他们在回归现实后,都很容易在面对他人的幸与不幸时,感情趋于淡漠。
“信息设备的高频使用.......可能导致人的异化,电子环境是人造的符号世界,是虚拟的现实,会使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现在互联网络使一些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电子世界中,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割断了联系,已经成了特定的社会问题”。
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
外在原因
1.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弱化了道德的约束力。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大众媒体,信息是共享的,时空也不再是阻碍人们交流的障碍。
网络的虚拟空间已成为人们尽情展现自我的天地,人们的言行在这里更为自由与开放。
网络上各种思想、价值观交相激荡,良莠不齐的信息也都云集于此。
大学生可以在信息的比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与辨别能力,但同时,在落后的、非人性的和反社会的道德意识面前,一些道德意识薄弱者特别是道德判断力尚不强的大学生群体,却有可能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意识追求,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
网络的匿名性也是如此,一方面虽有利于网络交往的坦率和直白,但另一方面也易导致网络主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道德感的虚无。
人们在网络中的交流隐去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使得主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和规范个体道德行为
的传统道德教育手段失效。
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大学生往往因为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较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而失去自我,很难把持正确方向,正确地利用网络。
因此,互联网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所造成的大学生道德感的弱化,是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
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使得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在以往的德育课程中,道德知识在去主体化、去人性化、去生活化中变成一套无主体、无人、无生活的外在于人的、客体的、抽象的道德规范、指令和道理,由此很难引起学生自我的学习兴趣,很难使他们做到内化于心。
教育方式上也是如此,说教式的灌输多,而循循善诱式的引导少。
正因如此,大学生普遍反感学校的道德教育,而在网络上根据自我兴趣接受知识。
但网络信息又良莠不齐,很多大学生自身缺乏一定辨别力,很容易就被不良信息所误导,致使他们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和现实社会的道德要求相冲突,相违背。
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促使大学生群体道德观与价值观的转变。
首先,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新的社会现实、社会冲突的涌现,整个社会人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置身于校园之中的大学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必然会受其影响,心态发生变化。
大学生在校园内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应用之间存在的一定差距,也使不少大学生在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时面临一定的困难,加之大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导致其内心产生大量心理困惑与障碍,得不到及时疏导的话,就很容易引发一些浮躁化情绪,引发一些世俗甚至庸俗化的言行。
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目前一些社会风气的不满意,对诸多问题的忧虑倾向,都易导致大学生的激愤或厌世情绪。
这都会影响其在网络自由世界中的道德行为。
4.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互联网的渗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感,价值观。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无疑占有绝对的优势。
一些国内外反动势力便借此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论坛、聊天室、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来散布各种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方针政策;
利用热点和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谎言,并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社会秩序;
利用qq群、网址链接等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来腐蚀我国公民的思想。
凡此种种,都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网络道德观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内在原因
1.焦虑心理。
大学生有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但由于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较范围扩大,评价标准增多,使部分大学生优势地位丧失,他们出现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也更加关注自我,更全面地评价和设计自我,并力图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自我,获得自我肯定。
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就通过网络来实现。
2.宣泄心理。
处于现代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面临竞争激励、家长过多要求、过高期望等压力;
以及考试成绩在学校种种评定中的重要性;
加之青少年学生在心理调节控制方面的能力较差等种种原因,会使青少年产生一种紧张、失望、焦虑、烦躁、苦恼等情绪,这些造成他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对这样的压抑情绪,心理学提倡的做法是适时、适度地转移、倾诉和宣泄。
而网络的虚拟以及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等种种网络特性,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宣泄途径。
2.题目: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是,在网络普及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浮现出来。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且收集调查结果,结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的学习理解,对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且对解决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正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的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但是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既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
由于种种原因,网络有时会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
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结果并分析数字,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市、校的各种动向。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
一、大学生的网络现状
1、与网络“亲密接触”
从总体上看,所有同学都有过上网的经历,其中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72%的同学经常上网。
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大一的学生虽然对软件、语言等没有达到熟悉的应用,但是提及上网,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熟悉的。
在接受调查的大一学生当中仅有2%的学生没上过网,他们拥有充裕的课余时间,除了参加些学生活动之外,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
大二的学生面临全国英语四级考试等重要考试,这部分学生上网时间比较固定,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常上的有一小部分,其原因是有的学生忙于学习或学生工作,有的忙于其它事情诸如谈恋爱等,他们没有时间上网;
少数学生或是沉湎于网络游戏,或是学习没有动力,或是无事可干,或是些“单身贵族”,他们有较多的时间与网络“亲密接触”。
大三、大四的学生。
本科的大三的学生忙于专业的学习,或是为考研做准备,就要毕业的学生忙于找工作,这些学生当中,大部分已经放弃了上网。
但也有少数是为查询信息、专升本或是考研找资料。
总而言之,不论是使用何种用途,网络都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收发邮件(占63.4%)、浏览新闻(占64.2%)、在线影视音乐广播等(占62.6%);
另外,即时通讯(占50.4%)、博客空间(占41.5%)、论坛(占38.2%)、网络游戏(23.6%)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然而选择在线学习的仅占20.3%,处于所有调查项目排名的倒数第四。
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随意调查的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有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占62%。
作为社会交往、了解异性的渠道的QQ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学生沉溺于虚拟环境,不能自拔,甚至有的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学生被QQ上的不法分子欺骗的案例时有发生。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防卫意识,在调查中,仅有8%的学生同意与网友见面。
网络游戏是不少同学的宠物,有超过20%的学生沉溺于CS之类的网络游戏,有高校退学试读的学生当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无节制的玩电脑,打游戏导致成绩下降的。
3、“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大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但是,网上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黑客文化”,反动信息等有泛滥的趋势。
在本次调查中,有24%的学生“经常见过”网吧有人在浏览黄色网站,“偶尔见到”的占40%,遭到谩骂的占38%,对现在的语音聊天室存在骂人现象持“非常反感”的占82%。
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4、网络文明不理想
在本次调查中,在语音聊天室里经常骂别人的占到10%,网上会受到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5.5%。
同时,在登录有些较大论坛或者网站的时候,由于不冷静或恶意动机而发表不文明言论的现象也不难发现。
由此可见,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
5、“健康上网”存在问题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37.4%的学生的上网地点是网吧或者机房,而各种人的交杂导致了这些上网场所往往并不安定。
同时,有8.1%的学生经常通宵上网,有过通宵上网经历的学生占到了65.9%。
过长时间在电脑前上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无疑有着消极的影响。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学生网络用途的教育并不系统
实际上网络可以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很多资讯。
但是,由于家庭或者同龄人的影响,很多学生把网络看做是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
尽管在现在有些学者专门撰文呼吁解决“网络用途危机”,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化的教育,这一呼吁常常被忽略。
2、很多学生的自控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自控能力差,在大学这个远离家庭管理的环境里,有些学生选择了迷恋聊天,痴迷网络游戏,通宵上网的生活。
这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也无疑是对学生身心的一大摧残。
3、网络管理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使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
而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
三、问题对策探讨
1、加强网德教育
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高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要切实把校园内的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和最佳载体,要让党旗在网上高高飘扬,让同学们在校园网上汲取更多的营养,要让校园网成为“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