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668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在深入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永昌县水务局根据《永昌县水利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项目安排,组织编制了《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11年度牧区节水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

1.2项目区自然概况

永昌县地处新蒙大陆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植被群落和生态景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全县草原面积69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2.2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42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9.2%,纯牧区草原面积351.3万亩,可利用面积291.6万亩。

草场类型分为荒漠类草场、山地草原类草场、荒漠化草原草场、山地草甸类草场、高山草甸类草场、高寒沼泽类草场、灌从类草场;

其中以荒漠类草场面积最大,为234.4万亩,广阔而丰富的天然草原不仅是全县面积最大的生态屏障,而且是畜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物质基础。

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超载过牧、不合理利用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原因,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年产草量平均下降35%左右,草场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致使草地生产能力下降,天然草场承载能力已由80年代中期的10亩1个羊单位退化到现在的15亩1个羊单位。

为保护天然草场,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永昌县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引导农牧民舍饲圈养,促进“羊下山、草进川”,逐步缓解天然草场放牧压力。

1.3规划建设内容

本次规划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原则,根据永昌县草原现状及水资源状况,计划新建水源截引工程2处,引水管道8km,引水渠道5km,防洪护坡1.5km,过洪设施3处,管护道路6km,机井更新6眼,大口井刺丝围栏保护1090m,截水坝改造1.114km,新建田间渠道43.1km,配套建筑物435座。

1.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永昌县牧区节水灌溉发展规划总投资2888.8万元,其中建筑工程2302.43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111.32万元,临时工程153.5万元,其他费用183.99万元,基本预备费137.56万元。

项目工程总投资2888.8万元,按国家发改委及水利部有关文件精神,中央预算内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以8:

2计,则中央预算内资金为2311万元,省、市县地方配套资金577.8万元。

1.5效益评价

本项目实施后,通过增加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种植结构调整等,可新增灌溉饲草料地8950亩,可保护和改善牧区草原面积13.43万亩,提供半年补饲的羊单位2.17万只,国民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指标为:

经济效益费用比1.08,大于1.0;

经济内部收益率9.84%,大于社会折现率8%;

经济净现值308.98万元(IS=8%)大于零,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均满足经济评价规范要求,经济上合理可行。

1.6项目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

该项目工程在永昌县牧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水利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监督管理,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严把工程质量关,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完工。

项目资金在管理中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柜台监督的制度,并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设立帐户,分类核算,由专职财会人员负责工程资金筹措及划拨,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专款专用,确保国家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合理使用。

1.7工程建后运行管理

工程建成后,交项目所在地灌区管理处及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工程运行管理,水源截引工程由灌区管理处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田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1.8结论

本项目在项目选定上符合永昌县实际情况,节水灌溉类型适合当地地质及气象条件,项目实施后,通过新建、结构调整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增加灌溉饲草料地8950亩,年可提供2.17万羊单位半年的补饲,可保护天然草场13.43万亩,使严重退化的草场逐步恢复植被,重新成为永昌县天然绿色屏障,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立项实施。

2、项目区概况

2.1牧区基本情况

2.1.1自然概况

永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介于东经101°

04′35″—102°

43′27″,北纬37°

47′21″—38°

39′38″。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度0.2-1.6%,海拔1800—2500m。

东西长144.8公里,南北宽134.6公里,政区总面积为7439.27平方公里。

永昌县属内陆河地区,呈干旱荒漠自然景观,境内地势以山地、平原为主,与戈壁沙漠东、西展开,南北山岭夹峙相间排列;

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绵延。

境内可划分为西南部山地、中部山地、中部走廊草原、东北部残丘戈壁荒漠三种地貌。

按特征可分为三类:

西南部祁连山冷龙岭及其支脉,山势雄伟挺拔,有“祁连近天都之称”终年积雪。

山间分布天然森林、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是永昌县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久负盛名的天然牧场;

中部祁连、大黄、武当诸山之间的永昌、清河绿洲是境内农作物种植区;

东北部除开发利用的绿洲外,其余则为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2.1.2水文地质

永昌县主要河流有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均属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地下水受河道径流、地层、岩性构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诸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彼此转化,形成较丰富的地下水。

地下水划分为基岩地下水和平原地下水,清河灌区主要分布最有开采价值的洪积,湖积平原地下水。

2.1.3社会经济状况

永昌县共辖4乡6镇,2009年底总人口为26.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3万人,纯牧业人口4.46万人。

县境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115.91万亩,其中:

有效灌溉面积101.504万亩,林地面积29.68万亩,草地面积695.8万亩。

草地面积中可利用面积为342.45万亩,农作物种类有小麦、玉米、大麦、豆类、油菜,盛产瓜果蔬菜。

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44456万元,农林渔牧业产值143329.2万元,其中牧业产值21139.06万元。

牧区年末牲畜存栏数67.46万头(只),纯牧区年末牲畜存栏数为53.192万头(只),牧业增加值14366.43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其中牧业收入占30%。

2.1.4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永昌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清河及毛卜喇盆地;

泉水现今只存在于四坝灌区的南北泉及红庙墩,少量分布在西河灌区下游。

县境内已建成中、小型水库5座,总设计库容23100万m3,渠首枢纽3座,修建总干渠58.021km,干渠519.548km,已衬砌460.894km,支渠1139.438km,已衬砌871.687km,斗渠3280.291km,已衬砌1653.6km,农渠2748.45km,已衬砌15.8km。

其中皇城水库及西大河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位于境内纯牧区。

2.2草原生态状况

2.2.1草地资源类型

永昌县自然植被从南部的高山草甸、森林逐步过渡到北部的半荒漠和荒漠草原,总体分为森林植被和草场植被,植被随海拔地形而变化,由高山草甸、高山灌丛逐步过渡到平原绿洲和荒漠、半荒漠植被。

全县草地总面积695.8万亩,可利用面积342.45万亩,其中纯牧区草地总面积为351.3万亩,可利用面积291.6万亩,各类型草场分布如下:

1、荒漠类草场:

分布在青土井、前滩、平口峡、毛卜喇、武当山、九坝滩、塔湾滩、龙口、西山口、北大滩一带。

2、山地草原类草场:

分布在龙首山段及祁连山的浅山区,即寺儿沟、龙沟大坂、照面山、灰堆山、大灰山、马营滩、成山掌、白露山、十五里大坂等一带。

3、荒漠化草原草场:

分布于花草滩、孤山子、栒子山一带。

4、山地草甸类草场:

分布于东大坂、夹龙沟山、西水滩、火松林、八道沟、马营沟、牛舌头掌、白露掌、铁山头等地。

5、高寒草甸类草场:

分布于盖掌大坂、乌龙沟、平羌沟、脑儿墩一带。

6、高寒沼泽类草场:

分布于黑林掌、天涝坝等处3200—3900米的高山盆地。

7、灌从类草场:

分布于米沟、红梁沟、盖掌大坂、柴沟顶、西大河、黄胡拉沟、大黄山一带。

改良草场分布于花草滩、人工草场分布于尖山滩、独山子、头丘门、大河坝滩一带。

2.2.2草原生态现状

永昌县地处新蒙大陆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植被群落和生态景观。

全县草原面积69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2.2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42.45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9.2%,草场类型分为七类,以荒漠类草场面积最大,为234.4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3.7%,山地草原草场可利用面积最大,为119.2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34.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超载放牧、不合理利用等人为自然因素,草原退化严重,部分草场出现沙化,年产草量平均下降35%左右,退化草原为300万亩,占全部草原面积的43%,其中:

重度退化草原面积78万亩,中度退化草原面积115万亩,轻度退化草原面积107万亩。

草场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草场生产能力下降。

草场承载能力已由80年代中期的10亩1个羊单位,退化到现在的15亩1个羊单位。

2.2.3草原生态对牧区的主要影响

永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半农半牧县,历史上永昌县的草原牧草茂盛,水丰草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牧业占据主要经济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对各种资源无序开发利用以及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增多,牧区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农业侵占牧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等导致草场退化、沙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草场退化沙化而降低了其绿色屏障功能,永昌地区于1993年5月5日第一次发生特大沙尘暴,以后每年均有2~3次沙尘暴出现,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随着草原退化、沙化的逐年加剧,牧区载畜量下降,加之对牧区建设投入甚微,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草原生态陷入恶性循环,肉产品及皮毛制品产量下降,牧民收入随之下降,牧业收入由二十世纪80年代的80%降至2009年的30%,大部分牧民外出务工,草原生产生活呈下降趋势,严重阻碍了以畜牧业为重要产品的永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干旱及沙化威胁着我县草原,大旱间隔3~4年发生一次,旱情多发生于春季,使天然草场一年生牧草不能萌发,多年生牧草生长不良过早进入枯黄期,病虫害及鼠害随之增多,严重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春旱使草场地表土壤严重风蚀,牧草根部裸露,致使牧草返青推迟甚至死亡。

夏末秋初永昌多发生暴雨,以八月份暴雨频次最多,暴雨造成草原土壤大面积流失,植被破坏,随着草原的超载过牧,植被减少,植物拦截蓄水能力降低,水蚀面积加大,水蚀沟几乎随处可见。

2.2.4现状草原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永昌从自身资源特点和区域经济优势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通过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和建设、退牧还草等项目,建设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