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3415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

《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性学习论文Word下载.docx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的意义

加入WTO以后,频繁的网络交流和人员流动,需要标准的技术平台和认知符号,这将更加促使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

文化的同质化可以减少信息沟通的障碍,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死死抱住传统不放,就不便于交流,不利于发展。

但是,文化的同质化并非文化的雷同化。

如果不注意对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因而,有选择地保护有目的地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常州梳篦的兴衰和国外传统工艺产业振兴的成功经验,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传统工艺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具体的设计和可行的方案旨在达到如下研究目的:

1.振兴常州梳篦产业

2.探索一条合理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方法

3.探究中国传统手工艺设计与制造、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努力发掘建立中国特色工业设计理念的元素。

1.2课题研究现状

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创造了丰富了物质财富,同时也毁坏了大量前人留下的包含传统文化精神的遗产,造成精神的匮乏和迷惘。

发达国家和地区较早地面临了此窘境。

因而也较早地投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上世纪中叶以来,传统工业在北欧和意大利逐渐与现代工艺结合,已探究出很多成功的范例。

他们以发展的角度来实现保护。

近一个世纪以来,日本的“民艺运动”和“一村一品运动”相继对东方各国和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80年代以来,以张一道教授为主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组成学术群,将传统工艺、民艺与现代工业设计在的一切实用器物与工具的发生及发展、造型及功能、审美及文化内涵的研究等课题全面地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在艺术学、民艺学与文化学、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

他们对中国民艺学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提高了全社会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

近十年来,在张一道工艺成果的基础上,张福昌教授结合西方各国的经验,重点探究传统工艺产业设计、制造、经营理念及方法的现代化,以产业自身的活力来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

第二章常州梳篦及其产业的概述、现状与展望

2.1常州梳篦及其产业的概述

梳篦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簪、钗、胜、金钿、珠花、栉、勒子”中的“栉”。

《说文解字》云:

“栉为梳篦之总名。

”梳,民间俗称木梳、梳子,包括各类以木材(竹)、玉石、动物骨(牙)、金属和化工原料制成的梳子。

常州木梳以木质为主,偶见骨(牙)质。

梳子齿疏,一般用以梳理须发,还有出口欧美及中亚地区专门用来按摩肌肤和梳理宠物毛发的木梳。

篦,民间俗称篦箕、竹篦(古称芘臣、比臣、编臣),实际是一种用竹丝遍成的梳子,齿密而富有弹性,主要用于去除发垢,驱灭蚤、虱等寄生虫。

常州篦箕产量自明朝以来一直占全国产量70%以上。

常州是名副其实的梳篦之乡。

身兼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多种功能的常州梳篦,在中国经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中,具有代表性。

2.2使常州梳篦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常州北依长江、东临太湖、西接茅山,河道纵生、土地肥沃,是富饶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

人类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在这得天独厚的江南平原上劳动生息,直至2500年前吴王寿梦的四子季札封邑于此,才有了文字的记载,延陵是季札领地的名称,是常州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古名。

尔后,是朝代更替,地名依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

经过战国、秦、汉的漫长历程,三国时,东吴设毗陵典农校尉,主管辖区农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推广牛耕法,隋大业年间,南北大运河开通,常州成为“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的交通枢纽。

境内建奔牛闸,治孟渎河,灌溉良田,并普遍使用“江东犁”改进耕作技术,实行稻麦两熟制。

唐宋年间大力兴修水利,疏浚港渠。

靖康之乱,北方人口二次大规模南移,使农业技术得以交流,太湖流域粮食产量(单位面积)居全国之首。

常州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

陆游在《常州奔牛闸记》中载道“苏常熟,天下足”。

清康熙年间组织2万民工浚大运河及旁系水网,更加促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常州成为清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地,时称“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

农业的发展促使自然经济的发展,为作坊式手工业和织造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

东晋末年已有漆雕图案木梳等家庭手工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隋大业京杭运河的开通,使商品经济逐渐从自然经济中脱颖而出,常州成为南北物资的集散中心。

现存米字街、千果巷,篦箕巷、木梳街等古迹可读昔日常州之繁华。

虽然常州不是梳篦材料的生厂地,但便捷的漕运,加上勤劳的农民积极参与梳篦的制造,为梳篦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力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商朝末年,自周部落首领周太公之子泰伯和仲雍弃王奔“荆蛮”,建立“句(读勾)吴”小国以来,“文明辟”,“德业之盛,代不乏人,文学甲于天下”,常州是“人才荟萃”之地。

春秋有三让王位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国第三圣人”--季礼。

南朝齐,梁两朝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都是兰陵(常州)人。

萧衍文才风流有“诗人皇帝”之称,其子萧统《昭明文集》30卷为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史称“总集之祖”。

萧道成之孙萧子显是著名的史学家,编有《南齐书》60卷。

这个时期常州绘画,雕刻,装饰工艺,建筑艺术颇引国人注目。

宋大观三年(1109)朝廷会试天下贡士,一科进士中,常州府取了53名,有“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之说。

苏轼对常情有独钟,一生11次来常,并终老于此,为常州人民流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和文物胜迹。

明清以来,有成就的文人学者如群星璀璨,有《永乐大典》总编陈济,有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唐顺之(与散文家王慎中、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有以恽寿平为代表的“常州画派”,有以恽敬之为代表的“阳湖文派”,有张惠言代表的“常州词派”,有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学派”,有人口学家洪亮吉,有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正应了常州籍史学家赵翼的千古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⑵。

文化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更加刺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地方手工业和商业渗透了特有的儒雅之风。

这是常州梳篦产业经久未衰的精神内涵。

2.3常州梳篦的历史沿革

梳篦起源的先后,应先有梳子,后有篦箕。

人们常用五指撩抹须发,常把手戏称为“五指梳”。

出土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用动物骨头磨制的“五齿梳”,证明人类在幼年时代即具备模仿手指梳理功能制作梳子的本领。

在《诗经》、《庄子》、汉·

刘熙《释名》和明·

高承《事物纪原》中都沿袭“赫胥氏(上古帝王或炎帝)造梳,以木为之,二十四齿,取梳同之意”的说法。

由于中国统治者及御用文人贬视民间艺术,不让它进入史籍,因此历史上关于梳篦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

究竟始于何时?

现在很难考查。

在当地民间口头传承的故事、歌谣中,“梳篦”与“延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湖北江陵出土战国时期的木梳上即刻有“延陵东门”字样。

常州民谣云: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

延陵特产,花开并蒂!

”唱春艺人唱词中有“梳篦世家延陵地”的说法。

常州梳篦业传说故事中称赫连和皇甫(或三皇五帝或周朝时人)为木梳始祖;

称陈七子(春秋吴国的官员)为篦箕始祖。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全行手工者和工场主,都集中到公会,大办宴席,磕头祭祖⑶。

1973年,常州东郊古墓中出土的一批文物里有一把“高背半圆形漆雕菊花图案木梳”,经考证是东晋末期(公元420年)的产物,与湖北出土的木梳相似。

因此,人们一般热内常州梳篦始于晋朝(265-420年间)。

几千年来,常州梳篦沿着民间工艺的规律和自身特色不断发展。

到明清时代,常州梳篦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繁荣发达,梳篦交易相当兴旺,被官方承认,成为朝廷贡品,赢得“宫梳名篦”的美誉,逐为地方文献和志书所记载。

常州梳篦渐渐进入“雅文化”的行列,介乎“俗文化”与“雅文化”之间。

文人、艺术家介入,使梳篦成为休闲文化的附庸品。

极盛时期,形成木梳和笔记生产销售的两个聚集基地。

沿木匠街过清水潭在城南一条小河湾边,即是著名的木梳街。

城西古老的大运河左案,从文亨桥到接宫亭一带,便是史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笔记巷。

篦箕巷随着海外市场的拓展,常州梳篦声誉卓著,曾荣获十余枚国内外金银质奖章。

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金质奖章,1915年获巴拿马和平展览会银质奖,1926年获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同时获此殊荣的国内品牌还有贵州茅台、烟台张裕葡萄酒等),1981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银质奖,等等。

它受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的欢迎。

常州梳篦从人们的生活领域,既而进入文化领域,身兼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多种功能,在经济民俗的传承就演变中,成了有代表性的乡土奇葩。

2.4常州梳篦产业的体制沿革

常州梳篦产业的体制沿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个体作坊------------元代以前

手工业行会-----------显于明请,盛于民国

生产合作------------“一五”期间

公司合营------------1959年

股份制改革-----------2001年

一、解放前常州梳篦也经营管理模式

大约在1400年前,唐朝商品生产的空前繁荣,不可避免地引起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

为了避免同行业的竞争,保护同行的利益,及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在同一城市的同一种或手艺相近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组织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手工业行会。

“业此者,除自设工场,专雇工人外,并有发交家庭制作者”。

“工场有附设于发行所者(前店后厂),也有兼设工场数处者”⑷。

不加入行业的手工业者不准开业。

常州梳篦手工业行会始于何时现无可考证,但行会观念在辛亥革命后最显著。

常州梳篦统一购进材料,统一工价,成熟的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产品发个农闲的农民副业加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统一的行业标准使体现地域特色产品保持高品质。

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如初始于明朝的“卜恒顺”)、文人墨客的雅兴之作,不时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成熟的行业经营模式加上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常州梳篦以质优、品高、价廉、物美占据中国梳篦市场的垄断地位。

二、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五”建设期间,常州梳篦生产在政府引导下建立生产自救联合工厂、梳篦生产合作社,仍沿袭传统的生产协作方式。

分散加工无需专门的厂房建设,无需一系列行政福利生活等设施,可充分增加城乡居民的副业收入,为梳篦产品降低成本。

当时梳篦业工人700多人,参加副业制作的常州城乡居民达4万多人,占当时常州市区总人口的40%左右⑸。

1956年梳篦行业进入合作化高潮。

1959年成立常州地方国营梳篦厂。

此后仍有分合,自1970年更改为常州梳篦长至今。

1973年为了集中梳篦生产,翻建生产大楼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标准国营企业。

生产经营管理由轻工系统计划统筹、统购统销⑹。

此阶段生产技术有了大幅度提高。

部分简单工艺采用机械化加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民间协作的需求减少;

加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潮头,民间协作加工的方式渐渐消逝。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经营管理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过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企业经营管理逐渐向科学合理化方向发展,常州梳篦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分设生产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能源管理、科技管理、供销管理、劳动工资管理、财务管理、安全保卫、环保绿化等科室。

自定生产计划,除通过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江苏分公司把产品销往海外,还自建百余个国内销售网点定点销售。

在常州市标准局指导下,规范梳篦的生产、包装、标识、保管和运输。

出口总量逐年增加⑺。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对梳篦需求空前高涨,弥补了零售市场的萎缩。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后,常州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