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32760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

《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浮 针腹针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

2、推拿、按摩、拔火罐的启发:

这些疗法的作用途径都是通过皮肤,皮下组织等表层组织起治疗作用的,这说明了表层组织对于疗效的产生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桥梁作用,故认为:

表层组织是一个现代医学还未真正完全了解其机理的独特结构,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治疗,探寻在表层刺激一种新的疗法切实可行。

3、关于“得气”的思考:

在传统的针灸理论中,一直很强调“得气”这个概念,但激光治疗,电磁治疗,甚至针刺治疗时并无得气感,也能取得良好疗效的现象也很多,由此想到:

单纯针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一般不会有“得气”感,是否也能取效,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

4、皮电刺激治疗的感想。

浮针疗法的理论摆脱了针灸学说的众多理论框框,也不同于西医学的理论,有其自身的体系。

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有互补作用:

对于局限性的病痛多以浮针疗法为佳,而对全身性的疾病可以传统针灸为主。

二、浮针疗法特点:

1.浮针是按疼痛部位选进针点,在病灶周围进针;

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但针尖不达病灶处。

2.针刺部位为皮下浅刺、针体在皮下进行扫散运动;

不要求得气,留针时间长,这是传统针刺手法的主要区别。

3.浮针作用的部位是健康(生理状态)部位,而治疗的部位是不健康(病理状态)部位,与阿是穴截然不同。

4.以治疗局限性痛症为主,收效迅速。

5.浮针有简、便、验、廉、安全的特点。

三、浮针针具:

目前使用的是一次性浮针器具,有大中小号不同规格。

浮针由3部分组成:

针芯(不锈钢制成)、软套管及针座、外层保护套管。

四、操作方法:

1.选择体位:

以自然体位、放松为佳,一般采用卧位或坐位。

2.找到病痛点:

病痛所在的位置和病痛程度,特别是病痛范围稍大时以最痛点或病痛中央为点。

3.确定进针点:

一般距离痛点6-10cm处进针,进针点位于病痛点的周围均可,甚至可以多针同时治疗,但进针点与病痛点之间尽量避开大血管、神经,瘢痕、结节等;

有时进针点可以跨跃关节,但要避开关节的高点,否则会阻碍其效果。

4.进针:

消毒后,采用单手进针或双手夹持进针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20度角刺入,沿皮下将针向前推进,使针尖到达位置距离痛点2cm左右。

注意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

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在进针过程中,医生有轻松的感觉,患者无酸麻重胀痛等感觉。

5.运针:

运针时医生手感松软易进,病人无得气感,即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运针深度一般在25-35mm左右的皮下结缔组织之间。

对范围较大的病痛,可作均匀柔和反复地扫散动作,至痛减为止。

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开始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手法动作。

操作方法是:

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或左右上下摇摆,使

针体作扇形运动。

扫散动作常用的有水平扫散、旋转扫散等动作。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

(1)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

并可使操作的身体部位随之摆动

(2)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3)操作时间一般在2-3分钟,或反复操作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发作为止。

6.出针与留针:

出针拔出针芯,贴胶布固定,留针1-2天。

五、主要适应症

浮针疗法主要用于局限性疼痛的治疗,还涉及少量的胀满,麻木等感觉异常、某些内脏痛的病变的治疗:

1、软组织伤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腕部腱鞘炎、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骶髂关节炎、膝关节炎、陈旧性踝关节扭伤、跟下痛等)

2、神经病痛:

(带状疱疹后遗痛、三叉神经痛等)

3、慢性内脏痛:

(胃痛、胆囊炎、痛经、附件炎等)

4、非疼痛性疾病:

(颈性眩晕、面瘫、喑哑、慢性咳嗽等)

六、注意事项:

1.注意消毒、预防感染,特别是对容易感染的病人,慎防感染。

2.留针期间,注意针体密封固定,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

3.不可在活动度大的部位埋针,也不要靠近腰带的部位固定针体。

4.由于腹部皮肤松弛,留针时针具活动范围大,方向容易偏差,影响疗效。

5.一旦发现针体歪斜,及时予以调整。

6.当肢体水肿时,效果不佳,宜改用其它治疗方法。

例如大量的激素使用时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7.对浮针疗法治疗后只有近期效果,病情反复发作,要考虑免疫系统疾病,

或全身性疾病所致,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8.没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性疼痛(如只有关节处于某一位置时,疼痛才显现出来)效果不佳。

七、浮针疗法的机理探讨

疏松结缔组织是人体中最普遍和最有影响的要素之一,人体的所有系统均与结缔组织相连,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基质在生命期间属胆甾相液晶体,具有压电特性,由于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由此产生的化学能或机械能可用以恢复分子、细胞水平的生理作用而产生疗效。

认为浮针疗法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起作用,且不排除体液因素的影响。

虽然就治疗范围来说,比较传统的针灸方法,浮针疗法可能要小一些,但就疗效而言,对于适宜的病症,浮针疗法取效快捷,疗效确切,易学易用,值得广大针灸工作者深入研究。

浮针疗法复习思考题:

1、浮针的操作主要特点是什么,

2、浮针主要适应证是什么,

3、浮针与传统针法的区别是什么,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经络系统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针刺腹部特定穴位以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为主要适应证的一种新针灸疗法。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先生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而形成的。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中心的,五脏六腑大多数集中在腹部。

经络系统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所以,腹部也是经络系统循行分布最集中的部位。

通过刺激腹部的特定穴位,可以激发经气,调节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以达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腹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躯干分为上、中、下三焦,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肚脐以上为中焦;

肚脐以下为下焦。

腹部分为中、下焦两部分,

包括了除心、肺以外的所有脏腑及内生殖器官。

而实际上心虽位于胸中,但得养于脾胃,心经联络于小肠。

肺虽位于胸中,但肺的经脉却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因此五脏六腑均与腹部有密切联系。

经络系统中,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阴维脉等10条经脉均直接行于腹部;

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

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通过气街与脏腑直接联系。

所以,腹部与全身经脉均有联系,是经脉最集中之处,为气血向全身输布提供了广泛的途径。

通过腹部经脉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腹部的经穴治疗范围上可达头面,近可调脏腑,远可及四末,为腹针治疗全身疾病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二、腹针的机理及特点

1、腹针的机理

腹针理论认为:

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

2、刺到病所即可

腹针疗法总结出了针刺深浅与各种疾病的相关规律,摆脱了临床疗效对传统“得气”的依赖,提出了“刺至病所”的针灸新观念。

只要根据腹针的特殊要求去操作,在病人无知无觉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使腹针成为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愉快接受的无痛针灸疗法。

3、腹针疗法的特点

针灸穴位全都在肚子上,腹部神龟穴形,腹部全息取穴法

腹针疗法治疗时微痛或无痛,治疗周期短,具有“痛苦小、见效快、疗效稳定、适应证广”,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等优点。

三、腹针的穴位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腹针取穴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以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上缘为标志点

进行取穴。

一般从神阙到中庭(即胸剑联合)分为8寸;

从神阙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分为5寸;

从神阙作一横坐标,经天枢、大横穴到腹侧为6寸,神阙旁开2寸处为天枢穴。

2、腹部全息分布特点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再现整体之象的规律,也就是“生物全息律”。

腹部同样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比例的缩小。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地调整,便是腹针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腹部全息分布特点是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穴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前肢分别由滑肉门(肚脐上1寸外2寸)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穴外1寸),后肢由外陵穴(肚脐下1寸外2寸)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外陵穴下1寸外1寸),分别与人体对应。

(图1)

图1腹部神龟图

3、腹针的穴位定位与主治

腹针以传统的腹部穴位(共48个)为框架,部分的新穴(9个)为补充。

(1)经典穴位:

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2)腹针新穴:

腹部新穴表

取穴部位主治

下脘

下脘穴上5分颈项强直、落枕、眩晕、手足麻木等症上

上风滑肉门旁开5分肘关节疼痛、肘臂麻木、屈伸不利、网球肘湿点上5分等症

上风

滑肉门旁开1寸腕关节炎、手关节活动不利、麻木等症外点

下脘旁开3寸手腕及手指僵直、活动不利、麻木等症上点

下风

气海旁开2.5寸膝关节疼痛、鹤膝风、膝关节活动困难等湿点

气海旁开1.5寸膝关节内侧疼痛、无力、活动困难等症内点

石门旁开3寸小腿外侧疼痛、活动不利、麻木等症下点

气旁气海旁开5分腰积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症

关元

关元穴下3分腰骶椎疼痛、麻木、下肢无力、疼痛等症下

4、腹针穴位与内脏的关系

根据脏腑与五行的关系,其在腹部的分布规律是,心居上焦为火,肾居下焦为水,肝胆位右肋下为木,脾居左肋为土,而肺与大肠为金,位于左下腹。

其具体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