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12659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发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地质因素控制油、气聚集的油气藏叫复合油气藏。

1.108 潜山油气藏

在古潜山中的油、气聚集叫潜山油气藏。

这是一种以地层圈闭为主,也有构造、岩性作用的复合成因的油气藏。

1.109 层状油气藏

指储油层呈层状分布,油、气聚集受固定层位限制,上下都被不渗透岩层分隔的油气藏。

1.110 块状油气藏

指储油(气)体的顶部被不渗透岩层覆盖,而内部没有被不渗透岩层间隔而呈块状,其底部被底水承托,并具有统一油(气)水界面的油气藏。

1.111 凝析气藏

当地层温度大于80OC,地层压力大于15MPA时,地下的液态石油变成气态。

当开采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下降,气态石油变成液态石油。

具有这种特性的气藏叫凝析气藏。

1.112 重力分异

指密度不同的几种物质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按密度差异分开。

如在油(气)藏中,油气水在重力作用下,按其密度的差异,形成气、油、水有序的分布。

1.113 气顶

在油气藏形成时,由于天然气不能全部溶于石油中,游离气因重力分异作用而聚集在构造顶部故叫气顶,俗称“气帽”。

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气顶与次生气顶。

1.114 原生气顶与次生气顶

在油田开发前的原始状态下存在的气顶叫原生气顶。

油田开发后,因油层压力降到饱和压力以下,从石油中释出的天然气升至构造顶部而形成的气顶叫次生气顶。

1.115 气顶高度

带气顶油气藏的最高点与油气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或高差叫气顶高度。

1.116 气藏高度

指气藏最高点与气水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或高差。

1.117 油藏高度

油藏高度(含油高度)指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或高差;

带气顶的油藏是指油气界面至油水界面间的垂直距离或高差。

1.118 油气藏高度

油气藏高度(含油气高度)指油藏高度加气顶高度之和。

1.119 气顶指数

气顶的气体孔隙体积与含油部分的孔隙体积之比叫气顶指数(气顶系数)。

是表示气顶体积及驱动能量大小的一个指标。

1.120 油气、油水及气水界面

在油气藏、油藏、气藏中,油与气的接触面叫油气界面,油与水的接触面叫油水界面,气与水的接触面叫气水界面。

1.121 油气及油水过渡段

在多数情况下,油、气藏中油与气及油与水的接触处存在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油、气及油、水混存段即各种流体相互过渡,从含气段到纯油段之间有一个油气过渡段,从纯油段到纯水段之间有一个油水过渡段。

1.122 稠油段

在多油层的油藏或油气蒇中,油水过渡段的顶部常出现一个原油性质变差,即原油相对密度增大,粘度增高,达到稠油标准的层段叫稠油段。

1.123 油底与水顶

按油层标准划分的油层底界叫油底。

按水层标准划分的水层顶界叫水顶。

油底与水顶通常不是同一界面。

标准油底与水顶对储量计算和确定射孔界线都有重要意义。

1.124 含气内边界(缘)与纯气区

在带气顶的边水油藏中,油气界面与油气层底面的交线叫含气边界(缘)。

在此线圈定范围内为纯气区。

1.125 含气边界(缘)与油气过渡带

在带气顶的边水油藏中,油气界面与油气层顶面的交线叫含气边界(缘),亦称含气外边界(缘)或气顶边界(缘)。

含气边界线与含气内边界线包围区域称油气过渡带。

1.126 含水边界(缘)与纯油区

在带气顶的边水油藏中,油水界面与油层底面的交线叫含水边界(缘),亦称含油内边界(缘)。

含水边界线与含气外边界线之间的区域称纯油区。

1.127 含油边界(缘)与油水过渡带

在带气顶的边水油藏中,油水界面与油层顶面的交线叫含油边界(缘),亦称含油外边界(缘)。

含油边界线与含水边界线之间的区域称油水过渡带。

1.128 底水与边水

在油(气)藏中,整个含油(气)边界(缘)范围内的油(气)层底部都有托着油(气)的水叫底水;

只在油(气)藏边部(气水或油水过渡带)的油(气)层底部有托着油(气)的水叫边水。

1.129 压力系统

指受同一压力源控制的、能相互影响和传递的压力统一体。

油气藏中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上覆岩层压力、边水或底水的水柱压力、油气藏形成时构造力和热力等。

相同压力系统内各井点折算到某一深度(海平面或油水界面)的原始地层压力值相同或很近似。

不同压力系统的油(气)层,一般不能组合为同一开发层系。

1.130 油田、气田与油气田

在相同构造、地层、岩性等单一或复合因素控制下,同一面积范围内所有油、气藏的总称叫油气田,若只为气藏则称气田,若只为油藏则称油田。

1.131 储量计算

指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中,利用取得的油(气)藏静态和动态资料来计算油(气)藏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工作和方法。

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有容积法、物质平衡法、压降法、统计法等。

1.132 容积法

指利用油(气)藏地下资料,以确定油(气)藏储油(气)体积来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的主要方法。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N-石油地质储量,104t;

AO-含油面积,

-平均有效厚度

-平均有效孔隙度

-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

1.133 含油(气)面积

指含油(气)边界线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所圈闭的面积,是储量计算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1.134 有效厚度

指在现代开采工艺技术条件下,在工业油(气)井中,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厚度。

有效厚度也是储量计算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划分油(气)层有效厚度,必须制定油(气)层物性、电性标准和夹层标准。

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应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单层试油为依据,充分利用测井解释资料来确定。

1.135 地质储量

指在地层原始状态下,油(气)藏中油(气)的总储藏量。

获得地质储量是油(气)勘探的最终目标,也是油(气)田开发的前提。

1.136 控制储量

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初步查明了圈闭形态,确定了油藏类型和储层沉积类型,大体控制了含油面积、油(气)层厚度,评价了储层产能大小和油气质量,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地质储量称控制储量。

控制储量可作为进一步评价钻探和编制中、长期勘探规划的依据。

1.137 探明储量

指评价钻探(详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地质储量。

探明储量是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和油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的依据。

1.138 可采储量

指在现代开采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以从油(气)藏中采出的油(气)储量。

1.139 水驱储量、连通储量、不连通储量及损失储量

能受到天然水驱(边水或底水)或人工注入水驱动效果的储量叫水驱储量。

在注水开发的油田中,为便于开采动态分析常把在注水井和采油井互相连通的储层中的地质储量称为连通储量;

只存在采油井中(或暂未射孔)的那部分地质储量叫不连通储量;

只存在注水井中或采油井暂未射孔的那部分地质储量叫损失储量。

1.140 单储系数

指油(气)藏单位体积内所含的地质储量。

一般用1平方公里的面积与1米的厚度的体积所含的地质储量来表示(104t/km2.m)。

1.141 储量丰度

指油(气)藏单位含油(气)面积范围内的地质储量(单位:

油104t/km2,气108t/km2)。

油田化妆师丰度分为:

高丰度(>300)、中丰度(100-300)、低丰度(<100-300)、特低丰度(<50);

气田储量丰度分为:

高丰度(>10)、中丰度(2-10)、低丰度(<2)。

2.66 毛细管压力

在孔隙介质中或毛细管里,由于毛细管表面对两相流体的润湿性不同而形成弯液面,弯液面上存在压力差,这个压力差就是毛细管压力。

因为非润湿相界面总是呈凸形,所以非润湿相压力大于润湿相压力,故一般把毛细管压力写成非润湿相压力减去润湿相压力并为正值。

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pc_毛细管压力

    pnw_非润湿相压力

    pw_润湿相压力

2.67 贾敏效应

指液-液或液-气两相在岩石孔隙中渗流时,当液珠或气泡流动到毛细管孔道窄口处遇阻,欲通过则需克服毛细管阻力,这种现象称为贾敏效应。

2.68 毛细管压力曲线

油藏岩石的毛细管力与浪漫相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

它是研究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残余油饱和度、岩石润湿性等的必需资料。

2.69 驱替过程

在多孔介质中饱和润湿相液体时,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用非润湿相液体驱替润湿相液体,这一过程称为驱替过程。

2.70 吸吮过程

在多孔介质中饱和非润湿相流体时,在与润湿相流体接触中,润湿相自发地驱替非润湿相,这一过程称为吸吮过程。

如亲水岩石中水驱油过程即为吸吮过程。

2.71 饱和历程

饱和历程也称饱和顺序,指流体在渗流过程采用的是驱替方式还是吸吮方式。

2.72 驱替型毛管压力曲线

测定毛管压力时,在外界压力作用下非润湿相驱替岩样中润湿相所得毛管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驱替型毛管压力曲线。

2.73 吸吮型毛管压力曲线

在测定毛管压力曲线过程中,降压用润湿相驱替非润湿相所得毛管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吸吮型毛管压力曲线。

2.74 压汞曲线

非润湿相流体――汞,在高压下进入岩样孔隙中,随着注入压力增大逐渐占据较小的孔隙。

根据不同注入压力和相应的汞体积占岩样的百分数所作出的毛管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曲线称为压汞曲线。

2.75 退汞曲线

在压汞曲线测定后,逐步降压,使压入岩样孔隙中的汞退出,便得到不同压力和相应的汞饱和度关系曲线称为退汞曲线。

压汞与退汞曲线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

2.76 退出效率

从注入最大压力降低到最小压力相对应的最大汞饱和度SHgmax和殘余汞饱和度SHgr之差与最大汞饱和度的比值称为退出效率WE。

它是研究油藏采收率的资料。

2.77 粗歪度、细歪度

影响毛细管压力曲线形态的孔喉大小分布偏于粗孔喉的称为粗歪度;

孔喉大小分布偏于细孔喉的称为细歪度。

储层的歪度越粗对油气储集越有利。

2.78饱和度压力中值

接线员在驱替毛管压力曲线上饱和度50%所对应的毛管压力。

2.79阈压

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大喉道的压力,即驱替开始所需的启动压力称为阈压。

2.80岩石的比热

把1克岩石的温度升高1度所需的热量叫做比热容量,简称比热。

沉积岩比热大约在0.19-0.25cal/(g.oc)之间变化。

岩石比热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C—比热,cal/(g.oc);

Q—温度从t0提高t到所需要的热量,cal;

m—岩石重量,g;

t0—起始温度,OC;

t—最终温度,OC。

2.81岩石热传导系数

指垂直于热流方向的面积为1cm2,长度为1cm的岩样,两端温度差为1oc时,在某些方面s内所传递的热量。

岩石热传导系数取决于岩石矿物组成、孔隙度及含水饱和度等。

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λ—岩石热传导系数;

Q—在时间内通过物体的热容量;

L—物体长度;

F—热流通的断面积;

ΔT—试验物的两端温差。

2.82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