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12408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资料下载.pdf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辟为公园,因山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山公园”;

民国25年(19363年)为纪念顾炎武先生,更名“亭林公园”。

昆山自古人文荟萃,名流辈出。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顾炎武为首的“昆山三贤”。

顾炎武是国家官方确认的中华民族历史上“七十二贤人”之一。

其格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一。

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是苏州水乡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号称“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和“江南第一水乡”的锦溪都位于昆山境内。

有“百戏之祖”昆曲、特色江南水乡文化、人间奇石昆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炎武精神的“四大文化背景”,在加上有绵延了2000多年的完整的行政沿革,注定了昆山一定会有许多引人入胜的、独特的传奇、传说、故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昆山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不断有许多老街、老桥、小巷、小河消失,与它们共存的许多民间故事也随之消失。

据了解,30岁以下的“老昆山人”对昆山历史上的故事和传说都知道的不多。

同时,由于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太快,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许多“新昆山人”对这些历史故事、典故、传说都不知道。

为了保护和传承昆山历史文化,也为了向“新昆山人”告诉老昆山的故事与传说。

我们特地挖掘整理了一批昆山民间传说,作为社区教育内容,分批次刊印出来,向广大市民介绍。

4目录前言一、讲张4二、搭浆4三、“作兴”和“勿作兴”5四、天高皇帝远6五、喇叭和喇叭腔7六、石牌的来历9七、奣子的来历9八、落鸦浦11九、巴城和阳澄湖蟹11十、马鞍山三奇12十一、盆渎村和陈圆圆13十二、落星石15十三、顾阿瑛嫁囡16十四、朱元璋与昆曲17十五、聪明弄18十六、朱木匠与易画轩19十七、卫泾与文笔峰20十八、土方郎中“治”险病20十九、菊蟹楼22二十、昆山城隍眼开眼闭23二十一、淀山湖的传说24二十二、昆澄湖的传说25二十三、傀儡湖的传说26二十四、离家湖的来历27二十五、周市爊鸭的由来28二十六、马鞍山与文笔峰30二十七、玉马和老人峰的传说33二十八、女子打夯34二十九、沈万三充军35三十、阳澄湖大闸蟹的由来37三十一聚宝盆的传说38后记465昆山各地民间传说集锦一、讲张一、讲张“讲张”是昆山方言中的一个常用语,意即“谈话”。

为啥拿“谈话”说成“讲张”?

这要从明朝开始讲起。

在元朝末年,张士诚称王苏州之后,对老百姓倒做了些好事,所以老百姓都感激他。

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所败,平江(今苏州)城破,张士诚被活捉到金陵(今南京),张士诚后来不肯投降,就上吊自寻短见。

老百姓知道后,很同情张士诚,都在怀念张士诚生前的功德。

于是,街头巷尾、村梢浜口,几个人一碰头,就窃窃私议着张士诚的好处。

这个情况渐渐被朱元璋知道了,就下令捉拿在讲张士诚的人。

一时,苏州城乡搞得人心惶惶,大家再也不敢讲张士诚了。

当差的只要看到有人在交头接耳时,就大着声问:

“你们在讲张吗?

”回答的总是说:

“我们不在讲张。

”“好!

大家识相点,不准讲张,否则,嘿嘿”人们心里不服,“讲张”两字却在人们口头上耳朵里讲惯听惯了,逐渐形成了口头语,都把谈话习惯地说成讲张了,一直延续流传至今。

二、搭浆二、搭浆“搭浆”是本地的方言口头语。

意指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其来源与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女子有关。

她就是当时引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

陈圆圆是明末时期的苏州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生养于昆山盆渎村(今仍有该地名),能歌善舞,称得上是色、艺、才三绝。

有一天,著名诗人吴伟业由太仓家乡来到昆山,看望好友知县杨永言,杨知6县当然要殷勤款待一番。

他晓得吴伟业进士出身,官左庶子,不但有诗坛盛名,而且酷爱昆曲,特邀陈圆圆堂会以待。

吴得悉陈圆圆登场,高兴非凡,便点唱了盛极一时的梁辰鱼所写的浣纱记。

陈圆圆演主角西施,由于仓促上演,缺一套西施穿的服饰,一时怎能办到?

陈圆圆不愧是聪明人,情急生智,就用绵筋纸来裁制服装,用浆糊搭搭,稍加点染,很快制成一套轻盈漂亮的纸装。

浣纱记演得很成功,看得吴伟业不住点头,抚掌大笑,赞不绝口,连说:

“演得好!

演得好!

圆圆姑娘真是声甲天下;

唱得圆润,看得圆满,真不愧乎圆圆也!

”可圆圆演出时一直提心吊胆,唯恐撕破假衣当场出丑。

一场戏演下来,疲乏加上心急,身上汗水早浸透了假衣,里外粘住了。

幸亏度过这关,敷衍了过去。

事后,吴伟业知道了此事真相,捋着胡须对杨知县道:

“这次幸得应付过去,下回可不能再做这种搭浆事体了。

”自此以后,“搭浆”一词渐被传开,并引申为形容搪塞和临时应付的意思。

三、“作兴”和“勿作兴”三、“作兴”和“勿作兴”“作兴”和“勿作兴”是昆山方言。

“作兴”表示“可能”的意思;

“勿作兴”却不是“作兴”的否定形式,它表示“不可以”“不能”的意思。

讲到“作兴”7和“勿作兴”,有这么个出典。

明朝辰光,乡下有个叫祝兴的人,此人虽不做官,可学问很深,见多识广,博古通今,无所不知,他的聪明才智,周围方圆百里的人,无不佩服。

有一年夏天,田里稻秧突然叶焦枯死,大家眼看“命根子”无救,家家急得直跺脚,有人问祝兴可有办法?

祝兴走到田头一看,稻苗是被虫子咬死的。

祝兴叫大家在田头四周,架起熏烟堆,果然,虫被烟熏,逃的逃,死的死,稻苗得救了。

从此,大家凡遇到疑难事,问祝兴就有办法。

祝兴家境很清苦,虽一贫如洗,饥寒交迫,但从不小偷小摸,一直是堂堂正正,来去分明,襟怀坦白,坐得正,站得直。

有一天,邻居家一只老母鸡找不见了,就硬说是祝兴偷的。

大家都说祝兴不会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

隔一天,老母鸡寻着了,原来这只老母鸡因啄食坑蛆,失脚淹死在粪坑里。

由于祝兴为人正直,所以只要大家一碰到难事,就都说:

“祝兴做得到的。

”若有人怀疑祝兴做不正当的事,人家也就要指责着说:

“祝兴不是这号人,是勿可以的,决非祝兴所干(即勿祝兴)。

”长此以往,经年累月,大家就把“可能”都说成“祝兴”;

把“勿可以”都说成“勿祝兴”,而“祝”字也渐变读“作”了。

四、天高皇帝远四、天高皇帝远“天高皇帝远”是流传很广的吴方言,指的是地处偏僻,皇帝无法管及,民众苦不胜言,无路可走的意思。

明朝嘉靖年间,昆山知县杨逢春,是一个贪赃枉法、吃死人勿吐骨头的傢伙。

杨逢春是为了“千里做官只为财”才来昆山做官的。

他勾结了兵部尚书毛尚达的8儿子毛七虎狼狈为奸,专门榨取民财、搜括民脂民膏,直弄得昆山百姓叫苦连天。

这年,杨逢春40岁说是要做寿,大家少不得又要凑钱去巴结他。

他要大家给他送匾,说什么来昆山做官两年多了,功劳没得,苦劳总有点了吧!

就这样,老百姓只好送匾。

可匾上题什么字呢?

送匾的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四个绝妙的字“天高三尺”。

知县生日,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大家憋着一肚子气,还得装着笑脸去送匾。

这天,正巧做过当朝宰相的顾鼎臣,告老回昆山。

顾相爷的大轿一到,送匾的岂有不让之理,就站立在街道两旁。

顾鼎臣在轿窗里朝外望见“天高三尺”这块匾,觉得奇怪,就命停轿,间了送匾的人群。

送匾的老百姓一听顾老相爷来传问他们,个个高兴,就都一五一十如实告诉了顾鼎臣:

“匾上写天高三尺,意思是杨知县来昆山刮了两年多地皮,地皮被刮低足有三尺,那不是天高了三尺吗?

我们老百姓实在没有法子想,皇帝又远在北京,我们有苦向谁去诉呢?

真是叫天高皇帝远,有苦无处诉呀!

”顾鼎臣一听大家的哭诉,就安慰大家道:

“你们再忍一忍吧!

只管照常办事,这事我知道了,我自有道理。

”顾鼎臣明察细访,查实昆山知县杨逢春确是一个罪大恶极的贪赃官,就乘毛七虎企图霸占有夫之妇,行贿勾结杨逢春一案,处决了毛七虎和杨逢春,为地方除了大害。

事情是早过去了,可“天高皇帝远”这句话一直在人们口头上流传至今。

五、喇叭和喇叭腔五、喇叭和喇叭腔方言“喇叭”,除指作为乐器的喇叭外,还有其特殊含义。

人们常把那些将事情搞糟、物事损坏、时间耽误了等情况,统称为喇叭,或喇叭腔。

相传,昆山陆家浜的吹鼓手早在南宋时代就名扬江南了。

当时,陆家浜鼓手中,出了个名叫阿福的人,善吹喇叭(唢呐)。

他不但会吹长喇叭,而且更擅长吹弯喇叭。

由于阿福吹喇叭出了名,在苏州一带,人们都叫他鼓手阿福,后来索9性叫他“弯喇叭”了。

“弯喇叭”确实功夫到家,他练就一口稳气功夫,可以边吹边吸气,使喇叭响声经久不息。

这年,太仓县双凤镇上来请陆家浜鼓手,“弯喇叭”当然也去了。

班子一到双凤,竟碰上了好几班鼓手,陆家浜鼓手不甘示弱,要露露锋芒,显显身手,出出风头。

再加本班同行一捧,“弯喇叭”更来了劲,胸脯一拍:

“待会儿看我的。

”行乡开始了,鼓手班子各自坐上一条船,顺着摇船摆荡的节拍,拿出看家本事吹奏起来。

果然,“弯喇叭”最最吸引人,从东市梢吹起,一直吹到西市梢,喇叭声音没停过一歇歇,南北两岸的人群,人山人海,都跟着陆家浜鼓手船,还喊着:

“弯喇叭真有道理!

”“弯喇叭吹得最好!

”这时,阿福得意洋洋,面孔迸得通红,喇叭吹得更加响亮。

双凤镇有三里多长,再加船多。

摇得缓慢,足足一个多时辰才罢。

“弯喇叭”当然也吹了一个多时辰,喇叭声当然也一停没停,响仔一个多时辰。

哪里知道,船刚想靠岸,“弯喇叭”阿福竟倒在船舱里,立不起身来了。

你们想想,吹喇叭是从喉咙里用力气吹响的,又不是现在的电喇叭,阿福一连吹了一个多时辰,尽管他有稳气之功,但终因疲劳过度,力尽精竭,口喷鲜血,闭上眼睛死了。

“弯喇叭”一死,苏州民间震惊,在苏州一带都相互传说着“弯喇叭”是窒死的。

从此,人们把一切不顺利的事,都说成了“窒死弯喇叭”。

由于相传日久,就逐渐简称“喇叭”或“喇叭腔”了。

只要一说起“喇叭”,大家都会联想到“窒死弯喇叭”的故事,也都会领悟到事体坏了、糟了。

一直讲到现在,虽然大家不10知道阿福的事,但对“喇叭”和“喇叭腔”,都能心领神会。

六、石牌的来历六、石牌的来历阳澄湖边有个小镇,地势低洼,发大水时到处一片白茫茫,常常闹水灾。

有一年发大水,小镇上的人家都是没膝盖深的水。

吃,不能烧;

躺,床汆起来。

老百姓实在痛苦,许多人烧香磕头,求天老爷保佑。

一天,正当人们在万寿桥上求神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洪水里飘浮过来一块石条。

奇怪,石条怎么会汆在水面上?

大家十分惊讶,认为石条有来历,一定是仙石。

既是仙石,看来可以镇定洪水。

因此,人们七手八脚把石条捞起来,竖在三官堂的庙门口,小镇后来就叫石牌。

七、奣子的来历七、奣子的来历在昆山境内的苏太公路线上,有一个小站,叫奣子汽车站,车站旁边的娄江上也飞架着一座奣子大桥,这都是由于娄江上的奣子渡口而命名的。

奣子的“奣”(guang音广)字和吴县甪直的“奣”字一样,均是较为罕见的冷僻字,外地旅11客往往读不准音。

这地名的得来,还有一段轶闻哩。

二百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南巡,乘了豪华的龙船,出京城沿着运河航道,一路南下。

抵达苏州后,便换了船,微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