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丘地望的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对青丘地望的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青丘地望的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献对青丘的记载如下
《山海经·
南山经》载: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翼之泽。
”
海外东经》载:
“青丘国在其北,其人食五谷,衣丝帛。
其狐四足九尾。
大荒东经》载: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淮南子》载:
“尧时有大风为民害,乃缴大风于青丘之泽。
《东方朔·
十洲记》:
“长洲,一名青丘,在南辰巳地。
地五千里,去岸二十五里,上饶山川,又多大树,树有二千围者,一洲之上,专是林木,故一名青丘。
《外国图》曰:
“青丘之民食五谷,衣野丝,去琅琊万三千里。
《淮南子》:
”高诱注:
“大风,风伯也,能坏人屋舍(一曰鸷鸟)。
”《山堂肆考》曰:
“风伯坏人屋室,则射中其膝。
”“射中其膝”,说明羿射的也是人,“大风”实际上是以鸷鸟这图腾的氏族部落。
透过这些记载中的神话色彩,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一、青丘是山地,森林茂密,其阳多玉,有灌灌鸟,有九尾狐。
众多记载表明,九尾狐为青丘独有。
二、青丘是山名,也是国族名。
古有青丘国,青丘也是个很大的氏族部落。
这个部落的首领为风伯,尧时被羿征服。
三、青丘在东方,东为青,东夷首领少皋为青阳氏,青丘、青州,应在同一地域。
“去琅琊万三千里”,既然以琅琊为坐标,说明青丘离琅琊不远,三千里、五千里,都是些虚数。
四、青丘国,或者青丘氏族部落,是处在半山地半丘陵地带。
一方面说青丘山,一方面又说:
“青丘国在其北,其人食五谷,衣丝帛(野丝)。
”既然食五谷,就不是在深山老林里,而是在丘陵地带,即在其(山)北,山的北面。
用古文献的这些记载,对照千乘和寿光两个青丘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比较一下,看那个青丘更符合文献记载中的青丘特征?
寿光青丘在今寿光纪台镇,也就是古纪国的地域,汉时为剧县。
这个地域的南面就是山地,按照《齐乘》的描述,青丘南面有尧山、丸山、其山。
《齐乘》曰:
“康浪水出其山,尧水径其山东,山在剧县西南。
”今青丘村正南数里就有尧沟,《齐乘》曰:
青州“府东角崩山与方山相连,伏琛《齐记》亦名尧山,水名尧水,地名尧沟。
”青丘村周围,现在是平原,种五谷。
千乘青丘是在古巨淀湖,即清水泊的西面,这里面是低洼沼泽地,不是山地,也不是丘陵,因此它与古文献中所说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不相符。
所谓青丘,丘也。
何为丘?
《周礼》注:
“高土为丘。
”《广雅》曰:
“小陵曰丘。
”《尔雅》曰:
“大阜曰丘,非人力为之,自然也。
”尽管《元和郡县图志》说千乘有青丘,为齐景公牧马之地,但丘在何处?
或者说有没有丘?
《图志》和尔后的各种文献均没有提及,而地上似乎也没有明显的古丘遗迹。
因此,相比来说,纪台青丘不仅地理环境与古青丘相似,而且确有一丘,纪台青丘为古青丘山、青丘国的可能性更大。
《禹贡椎指》引《博物志》曰:
“营(州)与青(州)同海,东有青丘,齐有营丘,岂是名乎?
”胡渭按:
“齐曰营州”,齐临淄有营丘。
按(晋)张华之说,临淄的营丘在西,而青州的青丘在东。
如果青丘在巨淀(清水泊)的话,青丘与营丘的地理方位就不是东西的关系,而是南北的关系。
临淄青丘在南,清水泊青丘在临淄正北。
因此,“东有青丘,齐有营丘”,与纪台有青丘,临淄有营丘非常吻合。
《淮南子》中“缴大风于青丘之泽”,说明青丘为风性族团的根据地。
史上有风后、风伯、风师。
《楚辞》:
“后飞廉使奔属”,(东汉)应劭曰:
“飞廉,风伯也。
”《周礼》载:
“以禉燎祀风师。
”应劭曰:
“风师者,箕星也。
”《周礼·
春官·
大宗伯》郑玄注:
“风师,箕也。
”这些文字向我们暗示,风性族团与伯益族有关。
“飞廉,风伯也”,风伯就是飞廉,而飞廉,伯益后也;
“风师,箕也”,我在《探寻寿光古国》一书中,多处引用学者王永波先生的论证:
“伯益乃其氏族的原始祖先”,箕(其的变体)就是伯益族的图腾符号。
寿光地有益都侯城、益城,表明寿光是伯益族的祖地。
《史记》有“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
”《孟子》有:
“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禹死后,伯益避居箕山。
这个箕山在哪里?
有河南说和山东说。
前面我们引用《齐乘》说,青丘南有其山。
《太平寰宇记》也载:
“益都有箕山、箕岭镇。
青丘——风伯——飞廉——其星——伯益——箕山——益都,这些地名、族名、人名、山名都在寿光表明,寿光与青丘(伯益)国族有密不可分的的关系。
二、清水泊青丘
但有些文献对青丘的论述,似乎与千乘青丘有关。
“乃缴大风于青丘之泽”,就是说青丘是个泽,或者说青丘是在泽旁,在一片大水的旁边。
对这一说法注释的更为详细和明确的是于钦的《齐乘》。
“青丘,乐安北清水泊,盖以青丘得名。
齐景公有
马千驷,田于青丘,与晏子游于少海,皆此地。
”这就是说,清水泊是以青丘得名,青丘就是清水泊,也就是巨淀湖。
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
“少海”,小海也,也可理解即清水泊、巨淀湖。
关于巨淀或清水泊地望,《汉书·
地理志·
补注》:
武帝耕于此。
《淄水》注,淄水自淄川东安平来,东径巨淀县故城南,县东南则巨淀湖。
《一统志》,故城今乐安县北,寿光县西北八十里。
”巨淀县或巨淀湖,或者清水泊,在今广饶县北,寿光县西北。
《寿光乡土志》载:
“清水泊为诸水之所汇,在县治西北四十里,古之巨淀湖也。
在乐安境者十之三,在寿光境者十之八。
”关于乐安国,先谦曰:
“武帝封李蔡为侯国,见表。
《续志》,后汉因。
《一统志》,故城在今博兴县东北。
博兴东北,即广饶县。
《齐乘·
千乘城》又曰:
“郡国志高宛县北二十五里,古千乘县。
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邱得名。
县北有青邱泺,即今清水泊也。
”于钦的这段话里有致命的矛盾,高苑北的千乘与清水泊相距百里以上,中间隔着今桓台、博兴两县,两者不是一个地方。
于钦把两者混为一谈,视为一个地方,表明于钦对青丘地望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这个问题后面再具体分析。
于钦的意思是千乘县即青邱,千乘县北有青邱泺,“泺”有两读,一读luò
,水名,在山东;
一读pō,即湖泊的泊。
因此青丘泺,即青丘泊即今清水泊。
按于钦《齐乘》的这些说法,青丘(青邱)即清水泊,历史上也叫巨定(淀)或巨淀湖。
再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千乘、青丘、青丘泺、巨淀、清水泊,实为一地。
因清水泊的地望非常明确,即在乐安,今广饶北部和寿光的西北部,因此今广饶北和寿光西北部清水泊(巨淀湖)就是齐景公的牧马之地,就是古千乘、古青丘。
《齐乘》还曰:
“与晏子游于少海,皆此地。
”少海即小海,这句话似乎也是说齐景公的牧马地就是清水泊。
但考索地理沿革,秦、汉时千乘并不与清水泊为邻,也不在今广饶地。
《汉书·
地理志》载:
汉时的千乘县属千乘郡,在博昌的西部,即在今邹平县;
汉时的(广)饶和寿光,属北海郡,汉时的北海郡无千乘县,也就是说汉时的(广)饶县和寿光县北并无千乘县。
清水泊北无千乘,那么齐景公有马千乘畋于青丘,即畋于青邱泺、清水泊的说法由何而来?
把《元和郡县图志》与《齐乘》联系起来,就能看清这一问题的大概的衍化线路:
《元和郡县图志》载:
“千乘者,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今县北有青丘县。
《齐乘》载:
“千乘城,《郡国志》,高苑县北二十五里,古千乘县,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邱得名,县北有青邱泺,即今清水泊。
“汉高置为(千乘)郡,和帝更名乐安国,千乘县并属焉。
至隋开皇初,移县至广饶,此城遂废。
《元和郡县图志》把“千乘”的原意说明了,即齐景公有马千乘;
把“千乘”的地望也就清楚了,即牧马地“青丘”。
因此“千乘”即“青丘”。
这里说的“千乘”即在高苑县北二十五里。
但自古至今,高苑县北有青县无青丘县,把青县当成青邱县,是正读还是误解?
还是另有别的含义?
不管这一说法正确与否,《元和》并没有把千乘、青丘、清水泊联系在一起。
把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于钦的《齐乘》。
《齐乘》一方面说千乘城在高苑县北二十五里,而这个古千乘县是以齐景公有马千乘畋于“青丘”(这里他改用“青邱”)得的名,这样就把古千乘县与青丘联在了一起,而且他还明确地说,这个千乘(实际上也就是青丘)在高苑县北二十五里。
但文字下面急转弯,“县北有青邱泺,即今清水泊”,把高苑的千乘(青丘)一下转成了今广饶、寿光北的青邱泺、清水泊。
这样齐景公有马千乘畋于青丘的青丘,一下子就由高苑北二十五里,变成了广饶、寿光北的清水泊。
因此,《齐乘》古千乘县即今清水泊的说法不能成立,齐景公有马千乘畋于青丘的青丘在清水泊的说法也就不能成立,除非还有别的文献材料能确证齐景公有马千乘畋于青丘的青丘就在清水泊。
三、高苑青邱
古千乘县或城这个地名,应该来自“齐景公有马千乘”的历史典故。
关于古千乘的地望,《史记·
田儋列传》载:
韩信“使灌婴破齐将田吸于千乘。
”唐张守节《正义》曰:
“千乘故城在淄州高苑县北二十五里。
”《史记》的这一说法,相比其它说法似应更古和更有权威。
唐初李泰的《括地志》也曰:
”与张守节说法一致。
汉千乘,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
汉有千乘郡,据《河水注》,郡治千乘,《续山东考古录》王汝涛注释曰:
“千乘郡:
遗址在今惠民地区高青县元和乡孙集村南。
汉千乘县,到了后汉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为乐安国,晋为乐安郡。
后汉与晋的乐安古城,《齐乘》说:
“乐安城,章丘临济东北八十里,地志以为汉千乘,后更为乐安国,乃在高苑。
”《括地志》曰:
“高苑县,千乘故城在淄州高苑县北二十五里。
”综上所述,西汉时的千乘县,后汉与晋更为的乐安国,都在高苑。
因此古千乘县在高苑,具体在高苑县北二十五里。
按今人王汝涛《续山东考古录》注释:
高苑县“遗址在今惠民地区邹平县苑城乡驻地苑城村北。
”也就是现今山东省地图邹平县东北的苑城镇。
关于高苑县,《齐乘》又曰:
“高苑县,属千乘郡,后汉、晋属乐安国,高齐改曰长乐,┅┅《通典》有汉被阳城,又为狄县。
”高苑县在后汉以后,又称乐安国、长乐、被阳和狄。
为了弄清古千乘的确切地望,我们可以将这些地名逐一定位,然后再将它们联系、拼接起来,看看古千乘的地望到底在何处?
。
关于高苑县,《齐乘》云:
“高苑故城,长山北二十里苑城店因此名。
”《续山东考古录·
长山》条下去:
“高苑县故城在县(长山县)北二十里今宛城店,又名西高宛城。
”《齐乘》与《续山东考古录》的说法一致,高苑县故城即宛城店。
《续山东考古录》王汝涛注释云:
高苑故城“遗址在今惠民地区邹平县苑城乡驻地苑城村北,今称高苑故城遗址,亦称西高苑,”在今山东邹平县形政区划和地图上,仍有苑城镇。
关于长山县,《齐乘》云:
“府北六十五里古于陵地,汉置于陵县,属济南郡,故城在县南。
隋开皇十八年改武疆(强)为长山县,以县南长白山名。
”《续山东考古录》云:
“隋齐州齐郡长山县,开皇三年废东平原郡,十八年改武强(疆)为今名(长山)。
大业初,省济南县入之(邹平)。
”《续山东考古录》王汝涛注释:
长山县故址即今邹平县长山镇。
“元丁巳年,行长山县废入高苑。
”《纪要》云:
“宋长乐县即今高苑县治。
”因此,古长山